高中新课程实施中存在的问题及建议-精选文档
-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高中新课程实施中存在的问题及建议
高中新课改实施以来,新课程理念带来的变化令人欣喜;然而,新课程实施过程中存在的诸多问题也使广大教育工作者感到困惑和无奈,下面结合新课程实践简述如下,以求教于各位同仁。
一、高中新课程实施中存在的问题
问题(一):教师深化课改的信心不足
教师们普遍反映:新课程理念好,但实施起来很难,诸多矛盾使我们对课改失去了信心。
教师们的矛盾主要表现在:
1.课程要求与学校条件的矛盾。
新教材“探究性内容”增多了,教学器材、实验药品需要更新和补充,授课场所需要优化,但多年来地方财政对高中教育除了下拨教师的部分工资外,没有其它的投入,大多数学校无法从硬件上满足新课程的需要,教师根据新课程理念设计的教学思想无法落实,新思想变成了空想。
2.新课程培养目标与家长送读目标的矛盾。
新课程的主要目标是提高学生的科学素养,为学生的终身发展服务,而大多数家长,特别是农村家长,他们送读目标就是子女考上大学。
这两个目标有相冲突的时候,我市就出现过,一个学校因严格执行新课程,一些学生家长不满学校的办学行为而组织上街游行抗议的事件。
3.必修教材与课外资料的矛盾。
教材是根据课程标准编写的
文本,必修部分内容的深度要求比较低,但是,现阶段没有真正与教材匹配的学生用资料,市面上的资料不合要求,又不能不用,这就给教学带来很多麻烦。
4.教学任务与课时的矛盾。
新课程教学内容多,教学任务重,课时少,按课程要求无法协调,只能挤时间加班加点,但这又不符合新课程的要求。
5.学生的学分考试与学校生存的矛盾。
当今的学校,办学条件、师资力量千差万别,大部分高中生源极差,而这些不爱读书的学生如果拿不到毕业证,家长就会联合找校长的麻烦,并严重影响下届的招生,使学校陷入生存困境。
因此,校长给老师下达命令:“不合格学生控制在5%以内。
”按平时表现和考试成绩,很多学生不能获得学分,但又不得不给学分,这样助长了学生“不学无术有理”的思潮,老师也更难当了。
6.素质教育与应试教育的矛盾。
尽管国家提倡素质教育,反对应试教育,但是,我国绝大部分地方现阶段仍然是应试教育,并且愈演愈烈。
新课程怎样才能摆脱应试教育的桎梏,这不是某个教师或某个学校能解决的问题。
问题(二):课堂教学疲软现象严重
1.预设问题多,启发思维少。
新课程课堂教学中,“满堂灌”的现象少了,这是好现象。
但是部分教师误认为“教师主导与学生主体相结合”就是教师提出问题,学生回答。
而且问题设计缺乏合理性、科学性,提问随意性大,忽视对重点、难点的点
拨,提问次数很多,但启发思维少,以“满堂问”代替“满堂灌”。
2.以多媒体教学代替演示实验和板书。
多媒体是一种课堂教学的辅助手段,而有些教师利用多媒体课件来代替演示实验和板书。
学科实验能培养学生操作技能,如一些仪器的使用方法、操作规程等是无法用多媒体来替代的,必须由教师或学生自己来操作完成。
同时教学中许多知识要通过板书来传授,比如,讲授以计算内容为主的课程时,教师边讲、边写、边分析,学生就能较好地领会解题思路,掌握思维技巧,若用多媒体把设计好的内容显示在屏幕上,就达不到这一教学效果。
3.以探究式代替一切教学方式。
有的教师既不管教学内容是否适合探究,也不管学生的认知水平能否适用于探究,似乎一提到新课程教学,就是探究式教学,认为抛弃传统式教学就是实践新课程,这是对倡导探究式教学出现了思维偏差。
4.合作学习形式化。
有些教师在运用合作学习进行课堂教学时,只是迎合新课标,赶赶时髦,搞搞花架子,没有注重合作学习的实效性,我们常常见到这样一种情景,随着授课教师“开始”的一声令下,学生三五成组聚在一起,相互说一阵话,约
2~3分钟,教师击掌叫停,合作结束。
其实学生既没有分工,也没有合作,仅仅是闲聊了一阵,课堂热闹了,但没有体现小组异质、没有关注合作学习的过程、没有体现合作精神,没有起到合作学习应有的作用。
5.对精讲精练的错误认识。
一些教师把精讲精炼与少讲少练混为一谈,教学中没有必须的例题示范,也没有适量的练习巩固,学生所学知识得不到及时消化,思维能力得不到提升,造成学生解题能力低下;还有一些老师就是选取“好”例题、“好”练习题讲解,但仍然是就题讲题,没有归纳、“升华”,因而达不到“讲一题,会一类”的目标。
问题(三):校本教研流于形式
1.以常规听评课代替校本教研。
一些学校,教师不了解校本教研的内涵,不理解自我反思、同伴互助、专业引领三种校本教研基本形式之间的关系和作用,仍以常规听评课代替校本教研,教研行为不能跟进,从而导致教研效率低下。
2.以分工合作代替集体备课。
不少学校的集体备课,实际上是同一个备课组成员实行人员分工,分单元,分章节各自备课,然后打印分发给全组成员,整套教案,各人只是完成了其中的一部分。
这种所谓集体备课的优势,只是减少了个人的工作量,没有体现同伴互助的精神实质。
3.以“流水账”代替自我反思。
目前很多教师迫于学校的压力,为了应付检查而写教学反思,以“流水账”代替自我反思。
有的教师就是对课堂教学的简要自评,有一位教师一个备课本上有10节课后的教学反思都是同一句话:“进展顺利,完成了教学任务。
”有的教师的教学反思仅仅是课堂教学的简单“回顾”,只是教学过程的重现,没有思想冲突,没有产生新的感悟。
这在一定程度上反映了教师的知识储备、反思方法的不足,也就是教师反思能力的欠缺。
问题(四):部分课程理念脱离实际
我国城乡教育差别大、应试教育观念根深蒂固、培训机制不健全、评价方式落后、领导观念滞后等等。
在这种情况下,大面积推广目前的高中新课程改革,严重脱离实际。
突出表现在:一是教材结构变化不合理。
模块设置过多,教材体系庞杂,例如,高一年级教材费就达930多元,家长经济负担增重,学生课业负担也重。
二是开设课程太多太杂、选修模块太多。
很多课程只是理想问题,无法开设。
如综合实践活动、通用技术、应用技术等,学校没有专业教师如何开课?大部分高中面对繁多的选修模块,无法操作,不能执行。
三是学分制度不合适。
在高中实行学分管理,将简单问题复杂化,不利于学校管理。
四是改革程序不配套,改革步子迈得太大。
师范大学及教师培训没有提前作好前期工作,课改缺少师资基础;新课程体系对传统继承少,缺乏生长土壤。
二、几点建议
1.适当调整课程结构,整合课程体系。
进一步精选模块内容,突出基础性、实用性;整合模块内容,减少模块数目,减轻学业负担,降低教材价格。
2.加强师资队伍建设,提高教师素质。
国家对农村教育要设立专项培训经费,使农村教师能够参加必要的培训活动;要在
师范院校启动与新课程教育相关的专业,使师范类毕业生成为新课改的生力军。
地方教育行政部门和各学校,要努力创建学习型单位,自学、互学、外出学,集中学、分散学,多形式、多渠道开展学习活动,不断促进教师的专业成长。
3.建立新型教育评价机制,促进新课程顺利实施。
教育督导部门要规范各级示范性高中的评估活动,要降低学科竞赛、高考成绩在评估中的权重,要多从办学理念、办学行为、办学特色等方面评价学校。
学校要用发展的观点评价教师,建立发展性评价体系。
4.要加强薄弱学校建设,积极推进教育均衡发展。
随着城市建设的加速和城市经济的崛起,城乡教育的差别越来越大,资金、优秀生源、优秀教师都向城市集中,农村教育将面临绝境,国家要加强宏观调控,逐步缩小城乡教育的差别。
各级政府领导要改变以往的政绩观,不要锦上添花,要雪中送炭,要扶持薄弱学校,积极推进教育均衡发展,让所有学生都享受优质教育。
5.广大教师要正视矛盾,牢固树立改革信心。
改革是艰难的,任何改革,有矛盾是正常的事情,没有矛盾才是怪异的。
我们要坚定改革的信心,积极地面对矛盾,创造性地化解矛盾。
各校面临的教育环境不同,解决矛盾的方法也不一样,只要是有利于学生的成长、有利于课程改革的顺利推进、有利于社会的发展的方法,就是正确的。
6.加强校本教研,积极探索优质的课堂教学。
各学校要紧
紧抓住教师个体、教师群体、专职教研员这三个人的要素,以课例研究为主要形式,充分利用专业引领,努力推进自我反思、同伴互助活动,积极探索优质的课堂教学,保障新课程的顺利进行。