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国文化概论(修订版)第一章 中国文化的历史地理环境

合集下载
  1.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2.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3.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气候与文化
气候对经济开发、人口迁移、文化传播、社会治 乱、王朝兴衰等都有重大影响。
• 节气文化与气候:春雨惊春清谷天,夏满芒夏暑相连, 秋处露秋寒霜降,冬雪雪冬小大寒。 • 中医文化与气候:《黄帝内经》之精华,一半在气候 • 诗词文化与气候:大量的咏怀四季的诗词 • 其他:饮食文化、服饰文化、建筑文化等
一、人文地理环境:指社会人 为创造和划分的地理环境,包括疆 域、政区、民族、人口、城市、交 通、产业等诸多方面。

1、疆域的演变

2、疆域与民族、国际关系



• • • • •

政区的演变 与自然环境:行政区与自然区重合原则 与中国政治制度:政权交替促使政区大变化 与中国经济发展:集中发展、促进竞争 与中国历史地名:传统承继与古雅指代
地理环境对中国文化的作用与影响 一、地理环境对人类社会的影响(P19)
地理环境是人类赖以生存和发展的物质基础, 同时也是人类产生意识或精神的基础。由于人类利的差异,所以同样的地理因素在不同时期会起到不 同的作用,但都应以不破坏地理环境的内在规律为前 提。
二、地理环境对中国文化形成和延续的影响
1、特定的地理环境决定了中国文化的发祥地 中纬度的季风气候及黄河中下游的河曲 湿润地区,造就了辉煌的中国农耕文化。 2、广阔的地理舞台与中国文化的延续 辽阔的疆域为中国文化的延续提供了稳 定的物质基础。
三、地理环境对中国文化多样性的影响 • 复杂的地理环境促成多样的生活生产方 式与社会政治和思想观念 • 形成丰富的地域文化:正统文化的资源 • 地理障碍对文化传播方式的影响
2、气 候
竺可桢《中国近五千年来气候变化的初步研 究》分为四个时期: 一、约公元前3000年到公元前1100年,属于温暖 期 。 二、公元前1100年到公元1400年,为寒暖交错期。 最大的时期是西周到元朝的中期。 三、公元1400年到1900年,为寒冷时期。 四、1900年开始,为“仪器观测期”。
地形对中国文化的影响
中国特有的地形地貌对中国文化的影响 主要表现在游览、文学和绘画等方面。中国 多山多水的地形地貌,既哺育了古代文人的 山水情怀,也造就了极富特色的中国山水文 化。中国文化里较少表现人对大自然的征服, 而是更多地讲究人与自然的和谐相处。 中国历代的山水诗画,正从一个侧面体现 了中国文化的重要特征-----天人合一,以及 对大自然的崇拜。

人口分布不均衡
• 唐以前大多集中在黄河流域,尤以下游的今河南、 山东两省最密集; • 唐以后,密度渐趋长江流域,后又进一步趋向东 南沿海,尤以今江苏、浙江为最;但黄河流域的 华北各省仍长期是我国人口的集中地区。 • 若以秦岭、淮河、白龙江为界,北方与南方的人 口比例,公元初为7∶3,10世纪末为4∶6,14世 纪前期达2∶8,明清以来大致稳定在4∶6。
参考书目
• • • • • • • 蓝 勇《中国历史地理学》,高等教育社02版 周振鹤《中国历代行政区划的变迁》,商务98年。 周振鹤《中国历史文化区划研究》,复旦大学97 葛剑雄《中国历代疆域的变迁》,中央学校91年。 葛剑雄《中国人口发展史》,福建人民 91年。 王会昌《中国文化地理》,华中师大92年。 竺可桢《中国近五千年来气候变迁的初步研究》, 《中国科学》1973年第2期。 • 王铮等《历史气候变化对中国社会发展的影响》, 《地理学报》1996年第4期。
政区的划分,行政区与自然区或经济区 的统一,有利于区域内文化的一体化和认同 感。


民族
人口
1)中华民族: 多民族的交流融合,形成中国文化的极 大丰富性,鲜明的民族与地域特色,造就中 国文化的辉煌。 2)人口: 人口的发展 人口的分布 人口的迁移
赵文林、谢淑君《中国人口史》
1、夏初至秦末的1900多年,境内总人 数在1000万至3000万之间波动; 2、汉初至五代末共1165年,数量在 1300万到6000万间反复; 3、宋初至明末的626年,数量在5400多 万到近1亿1000万之间振荡; 4、清初至抗战前夕的291年,人口由 9000万升到4亿4000万。
四、地理环境对开放与封闭的影响
①地理环境的开放与封闭是相对的 ②地理障碍的影响因社会生产力及科学技
能的发展水平而有所不同 ③自然地理环境不是决定开放与否的唯一 条件,关键取决于是否存在文明的发源 地和接受者的态度。
→ →

思 考 题
1、大体掌握中国历史地理环境的基本特点。 2、哪些历史地理因素对中国文化的形成和发展 产生过较大的影响,何种影响? 3、为什么相同的历史地理环境在不同时期产生 不同的作用? 4、造成中国长期闭关锁国局面的原因是什么?
中国文化的历史地理环境
了解中国历史地理环境的基本特征, 掌握地理环境对中国文化的形成、延续 和多样性的作用和影响。
中国文化的历史地理环境
历史地理环境包括自然地理环境 (指变化较为缓慢的气候、地形等)和 人文地理环境(分经济地理环境和社会 文化环境,指变化较为迅速的疆域、政 区、人口、城市等。)
中国历史地理环境的基本特征
B、古代一些重要区域文化概说
司马迁《史记· 货殖列传》分四大经济区,分别 论述了各地域的地理、物产和文化习俗 • 山西(即关中)地区 • 山东(大致包括先秦时期秦国以东的六国) 地区 • 江南地区 • 龙门――碣石(从山陕交界南端到河北东北 部的一条斜线)以北农牧交错地带
黄帝陵
黄帝陵清泉
二、自然地理环境:地形
气候
1、地形、地貌 • 多山 • 地势西高东低,呈三级阶梯 • 地形、地貌发生了较大变化: ①湖泊的发育和消亡② 水道和水系的变迁 (黄河) ③海陆变迁④黄土高原的变迁⑤沙 漠的变迁⑥森林植被的变迁。
塔克拉玛干沙漠南部古城图
黄土高原林草面积
黄土高原林草面积
黄土高原林草面积

• • •
气候与灾荒、疾病
• 死亡千人以上灾害,明有370次,死亡6,274, 502人;清有413次,死亡51,351,547人。共783次, 死亡57,626,000余人。 • 黄河流域在1627-1641年,连续14年严重干旱, “赤地千里”。1640年123个县出现人相食,是近 500年来人相食最多的一年。 • 1877-1878年,晋、豫、陕、冀、鲁等五省, 发生特大旱灾,饿死1千万人以上,时人称“丁戊奇 荒”、“晋豫大饥”。

历史上的人口迁移主要有:
• • • • • • • 自北向南的离心型迁移:三次南迁 政府强制性的内聚型移民 东西向的渗透型移民:明清“江西填湖广” 内地向边疆的开发性迁移 北方少数民族的内徙与西迁 南方非汉族的退却性迁移 东南沿海向海外的移民 人口迁移主要受战争、宗教、经济的影响,同 时人口迁移又带动了文化的传播和交融,为促进文 化的交流和融合作出杰出的贡献。
相关文档
最新文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