唐诗中的音乐赏析
-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唐诗中的音乐赏析
第一篇:唐诗中的音乐赏析
从唐诗溯源音乐之美
引言:众所周知,中国古典诗歌从一开始与音乐就有着不解之缘,“诗乐结合”是中国古诗发展的一条主线索。
特别到了唐代,其诗歌与音乐诗,深刻的反映了唐代音乐繁盛的现状。
唐代诗人吸收了大自然之韵律美,社会生活之活力美,赋予了其诗歌创作的格律化和音乐性。
本文首先从乐器、弹唱方式、音乐效果分析入手,再展示不同诗人描写音乐的具体方式,发现和探究唐诗中古典音乐之美。
一、唐诗中的乐器
1、冷色调的羌笛
羌笛在唐代时期,是塞上常见的一种乐器。
在当时它只是边塞中所用的乐器。
唐诗中,羌笛是边塞军旅生活的代言人其冷色调充盈着几乎是所有的边塞诗。
唐诗一:黄河远上白云间,一片孤城万仞山。
羌笛何须怨杨柳,春风不度玉门关。
(《凉州词》王之焕)将怨字用于“羌笛”和“杨柳”之间,使塞外的荒凉气氛更显悲壮,增添了凄冷的色彩。
此时的羌笛是一个活物,借羌笛的悠怨之声,表现戍边将士的苦闷心情,苍茫悲凉中,表现了极其阔大的境界。
唐诗二:雪净胡天牧马还,月明羌笛戍楼间。
借问梅花何出落,风吹一夜满关山。
(《塞上听吹笛》高适)月明之夜,笛声萦绕在兵营上空,一曲《梅花落》飘荡在关溢山一整夜。
西北不长梅花,而《梅花落》勾起了戍边将士的思念江南故乡之情。
2、风笛的离别愁
风笛,是流行于欧洲各国的民间乐器,又名风袋管。
唐诗中的风笛,应该是一种类似于口笛类的简易管乐器。
唐诗:扬子江头杨柳春,杨花愁杀渡江人。
数声风笛离亭晚,君向潇湘我向秦。
(《淮上与友人别》郑谷)扬子江头、春意荡漾,杨柳飘拂起依依惜别的深情,在凄清幽怨的风笛声中,表现出友人别离
时的依依不舍。
3、万千变化的筚篥
筚篥是一种古老的西域吹奏乐器,发音悲烈,因此得名。
这是一种音调很高、声音很响亮的吹奏乐器,为西域人牧马时所用。
最早用骨制,传人中原后改为竹制,声音更为响亮和婉转。
唐诗:《听安万善吹筚篥歌》中,筚篥声声,使邻人忍不住叹息,远在异地的游子闻之思乡,皆泪流满面。
筚篥擅长表现冷色调的乐曲,但表现力又不局限于此,多彩而丰富。
任乐曲徒只有在风中荡漾,仔细体味,才能发现音调旋律十分神奇。
4、冷艳之美的洞箫
箫是中国最古老的乐器之一,在数千年华夏文明的悠久的历史中,以其独特的音色和韵昧给人一种悠远苍凉的感觉。
唐代诗人李白在《宫中行乐辞》中把箫比做“凤”,有“笛奏龙吟水,箫鸣凤下空”之说,故又有凤箫之称。
唐代出现的“尺八”,亦属于箫类。
唐诗:青山隐隐水迢迢,秋尽江南草未凋。
二十四桥明月夜,玉人何处教吹箫。
(《寄扬州韩绰判官》杜牧)将二十四美人吹箫于桥的传说融入全诗,“青山”、“水”、“秋”、“草”、“桥”、“明月”、“夜”等突显出一份静态之美,加上一个“何处教吹箫”,使得全诗人透出一股冷艳的独特意境。
唐诗三百首中的管乐器,以沉郁、低婉、愁苦等特点见长,皆属于冷
色调的特性。
好多乐器不仅仅可以表现阴冷、柔和的一面,亦可表现阳刚、热烈、明亮的暖色调,只是由于在那种常年战乱,民不聊生的年代,愁闷的情绪更明显一些而已。
二、诗人音乐描述手法分析
诗人们用他那传神之笔,以五彩斑斓、变化多姿的比喻,淋漓尽致地描绘出音乐的轻重疾徐、抑扬顿挫,使人有如身临其境,如闻其声。
音乐艺术主要是借助声音再现的。
在唐诗中,其可以通过直观的形象描绘去领略。
笙歌声从远处飘来,“重门深锁无寻处,疑有碧桃千树花”(良士元《听邻家吹笙》)。
在这里,诗人运用通感这一修
辞手法,将抽象的,难以触摸,变幻无穷的音乐声,以具体可感的形象再现,给人以深刻的印象和难以泯灭的记忆。
为了体现唐代音乐家演奏技艺之高超,诗人大多采用陪衬、烘托的手法从侧面进行渲染。
如琵琶女的琵琶弹奏声停止后,“东船西舫悄无言,唯见江心秋月白”(白居易《琵琶行》)。
三、具体分析——以王维诗歌为例
众所周知,王维是一位颇有建树的音乐家。
他的诗和音乐的关系,可以说是水乳交融。
可以说是诗中有乐、乐中有诗。
王维的诗中有乐,并不像李白、李贺、白居易那样,在诗歌中直接描写音乐活动,形容音乐的美妙甚至诠释音乐作品。
王维的诗中有乐,是一种更高层次的艺术,在对大自然的感悟中所发现的并予以空灵的音乐和音乐美。
五言绝句《鹿柴》:空山不见人,但闻人语响。
返景入深林,复照青苔上。
王维的这些诗,表现了从现实中提炼出了一种空山、夜静、林深、鸟鸣的意境,创造出一种蝉噪林愈静的效果。
王维诗中,如此捕捉大自然之音乐精灵者,可谓俯拾可见。
音乐诗人王维,正是这样,在对大自然的音乐精灵的感悟中,产生了诗的灵感,完成了诗的创作,形成了其特有的定势思维;而也正是在其诗作中出现了这些大自然的音乐精灵。
才形成了王维式的诗中有乐的创作特色。
王维的诗中有乐、乐中有诗的艺术特色,不仅对诗歌创作有积极的借鉴意义,且对其他的艺术创作来说,也会大有启发。
四、唐诗中音乐具体描写特点分析
唐代诗人用诗歌表现有声无形的音乐,都能匠心独运,别出心裁,在艺术上各有创新,从《琵琶行》、《听颖师弹琴》等作品来看,可以概括有以下几个特点:
首先,诗人善于应用各种音响来喻乐声,使读者通过喻体对乐曲有较具体的感受。
盛唐诗人李颀在几首著名的描绘音乐的诗篇中,就以自然界的各种音响来喻乐声,《听安万善吹觱篥歌》就以秋天自然
界的各种音响,以及泉水汩汩声相互交织来比拟乐声,这一系列的以声喻乐贯注了诗人强烈的审美情感,同时喻体又十分切合乐声所含的感情。
白居易的《琵琶行》里,有一段被誉为模写音乐的妙文:“大弦嘈嘈如急雨,小弦切切如私语。
嘈嘈切切错杂弹,大珠小珠落玉盘。
间关莺语花底滑,幽咽泉流冰下难。
”把雨声、私语声、珠落玉盘声、鸟声、泉水声等等,来比拟琵琶的“嘈嘈”“切切”声,从艺术表现上看,也是以声喻乐,从听觉到听觉,但是通过种种声响的比拟,使读者对于琵琶乐声的感
受不再抽象模糊,而变得具体清晰了。
其次,唐朝诗人根据自己对音乐的深透理解,展开丰富的艺术想象以形喻乐。
把无形的乐声转化为生动可感的具体形象,从听觉沟通视觉,使读者在审美意识上的印象更加鲜明。
韩愈的《听颖师弹琴》中,可以说是把“听声类形”推向了极致,对琴声通过各种形象具体描摹。
再次,唐朝诗人还善于以典喻乐,用有关音乐的历史故事、神话传说等描述音乐的艺术感染力。
李贺的《李凭箜篌引》,被评为“摹写声音的至文”,诗中由众多关于音乐的典故,明显、隐僻、灵活多变,产生了巨大的艺术感染力。
李贺以典喻乐,是基于对乐曲的深刻理解,引起感情的强烈共鸣,所以诗篇饱含激情,扣人心弦。
这些诗歌都能恰如其分地表达出乐声中所含的情感。
五、总结
唐朝诗人善于以极富诗意和情味的描写,渲染乐曲强烈的艺术力量。
诗人根据自己听乐诗的心情、环境气氛,在诗歌里面用各种艺术手法来加以表现。
李益的《夜上受降城闻笛》“回乐峰前沙似雪,受降城外月如霜。
不知何处吹芦管,一夜征人尽望乡。
”在这样悲凉的环境里面,凄楚的芦管声随朔风而起,散满边关。
勾起征人无限的乡思而尽望乡,可见其震动人心的艺术力量。
在表现乐声的艺术感染力方面都不落俗套,诗味情韵俱佳。
且唐代诗人在欣赏以表演为主的音乐时,最容易产生“物我同一”之感。
唐朝诗人对于音乐绝大多数都是知音,但是因为听乐时各有独自的心境,不同的生活情趣和审美心理,所以艺术风貌各不相同。
但是诗篇都饱含激情,直抒胸臆。
他们各自发挥了艺术上的独创性,用诗歌形式的语言艺术去描绘表演的音乐艺术,开拓了前所未有的美学境界,对促进唐诗的繁荣发展有着不可忽略的功绩。
第二篇:唐诗赏析
唐诗赏析
月下独酌·李白|注释|翻译|赏析|讲解
【作品简介】
《月下独酌》由李白创作,被选入《唐诗三百首》。
《月下独酌》是唐代伟大诗人李白创作的一组诗。
共四首。
其中第一首最著名。
这首诗写诗人在月夜花下独酌,无人亲近的冷落情景。
诗人运用丰富的想象,表现出由孤独到不孤独,再由不孤独到孤独的一种复杂感情。
此诗充分表达了李白仙才旷达,物我之间无所容心的胸襟。
构思新颖,想象奇妙,情致深婉,是李白抒情诗中别具神韵的佳作。
【原文】《月下独酌》
作者:李白
其一[1]
花间一壶酒,独酌⑴无相亲⑵。
举杯邀明月,对影成三人⑶。
月既⑷不解饮,影徒⑸随我身。
暂伴月将⑹影,行乐须及春⑺。
我歌月徘徊⑻,我舞影零乱⑼。
醒时同交欢⑽,醉后各分散。
永结无情游⑾,相期⑿邈⒀云汉⒁。
【注解】:
⑴酌:饮酒。
独酌:一个人饮酒。
⑵无相亲:没有亲近的人
⑶“举杯”两句:这两句说,我举起酒杯招引明月共饮,明月和我以及我的影子恰恰合成三人。
一说月下人影、酒中人影和我为三人。
成三人:明月和我以及我的影子恰好合成三人。
⑷既:且。
不解饮:
不会喝酒⑸徒:徒然,白白的。
徒:空。
⑹将:和
⑺及春:趁着春光明媚之时。
⑻月徘徊:明月随我来回移动。
⑼影零乱:因起舞而身影纷乱。
⑽交欢:一起欢乐。
⑾无情游:忘却世情的交游。
⑿相期:相约会。
⒀邈:远⒁云汉:银河【韵译】:准备一壶美酒,摆在花丛之间,自斟自酌无亲无友,孤独一人。
我举起酒杯邀请媚人的明月,低头窥见身影,共饮已有三人。
月儿,你那里晓得畅饮的乐趣?影儿,你徒然随偎我这个孤身!暂且伴随玉兔,这无情瘦影吧,我应及时行乐,趁着春宵良辰。
月听我唱歌,在九天徘徊不进,影伴我舞步,在地上蹦跳翻滚。
清醒之时,咱们尽管作乐寻欢,醉了之后,免不了要各自离散。
月呀,愿和您永结为忘情之友,相约在高远的银河岸边,再见!
【评析】:
《月下独酌》是李白最富有浪漫色彩的诗之一。
诗篇描写诗人在月下独自一人饮酒的情景。
月下独酌,本是寂寞的,但诗人却运用丰富的想像,把杯中之影、月下之影和自己的身影凑合成了所谓的“三人”。
又从“花”字想到“春”字,从“酌”到“歌”、“舞”,把寂寞的环境渲染得十分热闹,不仅笔墨传神,更重要的是表达了诗人善自排遣寂寞的旷达不羁的个性和情感。
诗人与明月之间亲密欢愉,更加反衬出诗人在人世间的孤独寂寞情怀,从侧面表现了诗人对现实社会的愤懑和厌恶,也体现了诗人遗世独立的高洁人格。
从表面上看,诗人好像真能自得其乐,可是背面却充满着无限的凄凉。
诗人孤独到了邀月和影,可是还不止于此,甚至连今后的岁月,也不可能找到同饮之人了。
所以,只能与月光身影永远结游,并且约好在天上仙境再见。
李白的五言古诗创作的题材非常广泛,风格也是多姿多彩的,前面我们介绍了两首他学习乐府民歌写的《长相思》和《长干行》,而这首《月下独酌》则完全是李白飘逸风神和浪漫诗风以及个人精神世界的充分展示。
全诗一共十四句,前八句平声韵,后六句仄声韵。
就五言古诗这一体裁来说,《月下独酌》的篇幅并不算长,但其中却饱
含了一颗孤独、寂寞心灵的追求与向往。
这首诗通篇的出场人物只有李白自己一个人,却通过独白的方式,在心灵的深处掀起了一层又一层的感情波澜,既跌宕起伏又率性天然,历来被认为是李白诗歌的激情代表之作。
酒与月,是李白一生须臾不曾离开的最忠实的伴侣,无论他走到哪里,身处何方,总会留下有关美酒与明月的兴会淋漓之作。
如“兰陵美酒郁金香,玉碗盛来琥珀光(”《客中作》);如“且就洞庭赊月色,将船买酒白云边(”《陪族叔刑部侍郎晔及中书贾舍人至游洞庭五首》);如“青天有月来几时?我今停杯一问之”、“唯愿当歌对酒时,月光长照金樽里(”《把酒问月》);如“人生得意须尽欢,莫使金樽空对月”(《将进酒》)。
通过这些脍炙人口的诗句,李白营造出一种独特的既不乏浪漫又带有些许悲凉的境界,而把这种酒月情结发挥到极致的,就是这首《月下独酌》了。
更多唐诗欣赏敬请关注“习古堂国学网”的唐诗三百首栏目。
在诗的一开始,我们的诗人是处在花间月下、一个非常宜人的环境之中,“花间一壶酒”,花丛之中,一壶美酒,开怀畅饮,一醉方休。
可是出乎意料的是,这花丛,这美酒,却反而使得李白心情不畅,原因何在?是因为“独酌无相亲”!李白有一句名言,可以作为此诗的注脚,“两人对酌山花开,一杯一杯复一杯”(《山中与幽人对酌》)。
有了志同道合的“幽人”相伴,方可在花间同赴醉乡,尽情分享饮酒的无穷乐趣。
可是眼下却无人作伴,要独自一人喝了。
但他灵机一动,又为自己创造出一个全新的境界:“举杯邀明月,对影成三人”!从落落寡合的“无相亲”到谈笑风生的“成三人”,李白是在一举手、一投足间完成的,你看他,一举杯,明月成伴,一低头,身影相陪。
何其潇洒,何其自在,活脱脱一付天下难寻的“谪仙”面目,岂是他人可以效法、摹仿得来的?天上的月亮是李白在精神世界中永远的知己,也是李白诗歌中频繁光顾的常客。
他曾经回忆自己儿时对月亮的最初认识:“小时不识月,呼作白玉盘”(《古朗月行》);出门在外,月光勾起他游子的乡情:“床前明月光,疑是地上霜。
举头望明月,低头思故乡”(《静夜思》);秋月里,他曾倾
述过不尽的相思:“却下水晶帘,玲珑望秋月”(《玉阶怨》);月光下,他能和古人结为知己:“月下沉吟久不归,古来相接眼中稀”(《金陵城西楼月下吟》)。
所以在读到“举杯邀明月,对影成三人”时,我们一点也不会惊讶与不解,反而认定这才是真正的李白,是那个生活在自己的精神世界里的纯粹的、浪漫的、不食人间烟火的“诗仙”李白!只有他才做得出这样匪夷所思的举动,也只有他才写得出如此飘逸风神的诗行。
第三篇:唐诗《游子吟》及赏析
《游子吟》作者:孟郊
慈母手中线,游子身上衣。
临行密密缝,意恐迟迟归。
谁言寸草心,报得三春晖。
【注解】:
1、寸草:比喻非常微小。
2、三春晖:三春,指春天的孟春、仲春、季春;晖,阳光;形容母爱如春天和煦的阳光。
【韵译】:
慈祥的母亲手里把着针线。
为将远游的孩子赶制新衣。
临行她忙着缝得严严实实,是耽心孩子此去难得回归。
谁能说象小草的那点孝心,可报答春晖般的慈母恩惠?
【评析】:
这是一首母爱的颂歌。
诗中亲切真淳地吟颂了伟大的人性美——母爱。
诗的开头两句,所写的人是母与子,所写的物是线与衣,然而却点出了母子相依为命的骨肉之情。
中间两句集中写慈母的动作和意态,表现了母亲对儿子的深笃之情。
虽无言语,也无泪水,却充溢着爱的纯情,扣人心弦,催人泪下。
最后两句是前四句的升华,以通俗形象的比喻,寄托赤子炽烈的情怀,对于春日般的母爱,小草似的儿女,怎能报答于万一呢?全诗无华丽的词藻,亦无巧琢雕饰,于清新流畅,淳朴素淡的语言中,饱含着浓郁醇美的诗味,情真意切,千百年来拨动多少读者的心弦,引起万千游子的共鸣。
第四篇:冯唐诗赏析
冯唐诗赏析
1.冯唐简介:冯唐,男,真名张海鹏,1971年生于北京。
金牛座。
1990年-1998年就读于协和医科大学,获临床医学博士,妇科肿瘤专业,美国工商管理硕士。
现居香港,曾就职于麦肯锡公司(McKinsey&Co)。
曾为华润集团战略管理部总经理。
2011年10月,当选为华润医疗集团有限公司CEO。
已出版长篇小说《万物生长》、《十八岁给我一个姑娘》、《北京北京》、《欢喜》、《不二》,散文集《猪和蝴蝶》、《活着活着就老了》、《如何成为一个怪物》、《三十六大》,诗集《冯唐诗百首》。
2.诗简介:
2.1成诗时间、出处:出自冯唐《三十六大》之二十四<大喜>里的“其三十”。
《三十六大》原为2009年始在男性时尚杂志《GQ》中文版专栏文字集结,计36封公开信:写给小师弟、唯一的外甥、90后、文艺男女青年同志们;致司马迁、马拉多纳、韩寒、唐玄奘并梁思成;甚至写给自己的公文包……就世间有所感悟的人、事、物们,讲四十不惑的人生观与世界观,传授“金线”之上的俗世生活。
2.2诗:无题
春水初生,春林初盛,春风十里,不如你。
3.简析:
3.1第一遍阅读:
第一次读这首诗肯定是理解这首诗的字面意思啦。
这首诗就是说春天的时候,干枯的小溪、小河等等,都开始有了水流;花草树木开始由枯萎长出新枝,渐渐变绿,慢慢繁盛;一阵温暖柔和的春风轻轻的拂过十里长的距离;但是这一切的好,都不如你好。
初初读这首诗,觉得也没什么稀奇,不过就是首情诗罢了,先写了一堆漂亮的景色,最后以一句“不如你”来反衬出“你”的漂亮。
3.2第二遍阅读:品位遣词造句。
字数15字,4443;用字(都是春字开头)。
后来读第二遍,开始有点细细品读它的意味。
这首诗总共就15个字,以极少的字数表达了诗人想表达的感情,突然觉得这种极简主义的用法,不是寻常人能用好的。
再看,诗人前三句都是四个字,最后一句只有三个字,前三句都以春字开头,最后一句偏偏就没有春字,始才意识到诗人行文不拘一格,真不是一般诗人敢这样来写的。
前三句句式一
致,描写的景象也属一类,最后一句突然改变句式,描写的对象也突然改变,于是在峰回路转间将诗推向了高潮。
3,3第三遍阅读:这个时候,忍不住又从头再来读这第三遍,再细细品味一遍。
这一次就开始尝试去体会诗中所描写的意境。
闭上眼睛,开始在脑海中描画诗中所述的场景,自己置身于一片森林中,身旁是潺潺的溪水,花草树木都焕发生机,情不自禁的就会听到鸟语,闻到花香,这时,一阵温柔的微风拂过我的脸庞,我知道这一定是春风,因为夏天的风太过炙热,秋天的风太过无情,冬天的风太过冷酷,只有这春天的风会是如此的温柔,如此的温暖人心。
就在我沉浸在这一片美好的景象中时,诗人峰回路转,突然告诉我,这一切温暖的美好的事物,都不如那一个女子美,都不如那一个诗人心中爱慕的女子美。
一句“不如你”犹如当头棒喝,醍醐灌顶,一瞬间清醒了,明白了,原来先前的一切,都不过是诗人在为了最后这一刻做铺垫,为了最后赞美那个女子而做的铺垫。
这一瞬间,诗的感情被推向高潮,而我的心情也跌到了谷底,因为,我不是那个女子,不是诗人爱慕的那个女子,所以,没有人为我写诗,更没有人能为我写出如此好的诗。
此时,只能放下书卷,心中萦绕着一丝忧伤,出去散散步,以求能缓解一下。
3.4第四遍阅读:
散步归来,又情难自禁的开始想这首诗,这时拿起书来,又读一遍这首诗,这次有点感觉诗人似乎想表达的不是这么简单,并不只是想像那些情种诗人一样写首诗表达一下爱慕之意就算了,似乎还有更多的东西可以挖掘。
于是又开始再次品读起这首诗来。
这一次读完,发觉诗人原来前三句以自然之美来进行铺垫,最后一句以人来收尾,其实真正想赞美的既不是自然之美,更不是这个女子的美,其实诗人想赞美的是爱情,是诗人真挚的爱情,不得不说诗人可能还是有点自恋的一个人。
但谁又能说真挚的爱情不是最美的呢?这样的爱情,既是自然的,天性使然,同时又是人类的心理效应,既和自然有关,又和人有关。
这时候,才明白诗人的立意原来不是那么简单的。
一点春色难入诗人法眼,一个女子也难入诗人心田,原来是男女之爱,真挚的爱情,才是诗人在赞美的、在歌颂的。
3.5第五遍阅读:
待到读至第五遍时,渐入佳境,深入诗的内涵,开始探究其本质。
最后才发觉,诗人真正想说的不是春色,不是女子,不是男女之爱,而是:爱没有分别,只要是爱,就是这世间最美好的事情,也只有是爱,才是这世间最美好的事物。
这个时候可以和前段时间的热映电影《西游降魔篇》进行一个对比,相信大家应该都已经看过这部电影了,有很多评论认为,这是周星驰近年来最好的作品,也是最有思想深度的作品。
那么我们看到,在电影结尾处,唐僧提到,世间的爱没有大小之分,男女之爱也是大爱,跟此诗的深沉含义有异曲同工之妙。
此处就不得不再提到作者冯唐,是一个对于佛学有较深入研究的人,所以,才会提出如此和佛教理念基本一致的理念。
个人感觉这首诗表达这种“爱没有区别,就是最美”的观念,所使用的方法比《西游降魔篇》更加的自然与巧妙。
大家最终都只是想表达出爱不分大小、种类,爱是这世间最美好的事物。
电影花了大量绚丽的画面,再加上一个悲伤至极的男女情爱的故事,作为铺垫,最后在结局处,借主人公之口,说出了导演、编剧想表达的思想内涵;而冯唐在这首诗中用的字词常见得不能再常见,整首诗简单得不能再简单,总共就15个字,字面意思很容易理解。
但是冯唐巧妙就巧妙于此,用了最朴实的语言,最简单的词语,最精炼的字句,描画出的不过只是一副春天的景色和一个美人而已,根本只字未提什么爱不爱,什么爱美好不美好的问题,初看之下,不过是首普通的情诗罢了。
但是不能细细去品位呀,一品位就会发觉越来冯唐此诗是顾左右而言他,本意根本不是在写一个女人,更不是为了赞美什么春天的自然景色,在不用一个“爱”字的情况下,便将爱的最高意境和爱的本质,诉说得如此贴切,不得不惊叹其用心的巧妙,也恰恰是这种简单的表现更好的暗示着爱其实是简单的,简朴而纯粹的才是最美的,这也就是天工造物,大巧不工的意思了吧!
同时,冯唐还通过此诗,将读者很自然的分了类,有些人读着就只是首情诗,有些人看到了其中美好的爱情,有些人则看到了其中的爱的本质,这是为什么?这就是读者本身的素质不同,(当然,这种素质,既有后天学习到的素质,也有天赋在其中,)当读者读了几遍,。