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近代中国社会的新陈代谢》读后感(精选7篇)

合集下载
  1.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2.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3.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近代中国社会的新陈代谢》读后感(精选7篇)
《近代中国社会的新陈代谢》读后感(精选7篇)
当看完一本著作后,相信大家的视野一定开拓了不少,写一份读后感,记录收获与付出吧。

那么你真的会写读后感吗?以下是小编为大家整理的《近代中国社会的新陈代谢》读后感(精选7篇),欢迎阅读与收藏。

《近代中国社会的新陈代谢》读后感1
读《新陈代谢》这本书我感受到的是西学东渐和中国人的现代化历程。

从鸦片战争被大炮打开国门时期只有林则徐为代表的少数几个人觉醒,到二次鸦片战争后洋务派学习西方的技术以自强求富,再到甲午之后维新派学习西方制度以自强保种,随着西方侵略、民族危机的加深,中国的知识分子学习西方也逐渐鞭辟入里。

在中学历史中,描述洋务运动、维新变法时常常说它们失败了。

然而我越来越觉得,无论林则徐、奕李鸿章还是康梁,他们都是领先于时代的人。

它们每走一步,都会受到守旧势力的阻挠,也不免带有时代的局限,“师夷长技以制夷”,他们在这条路上每走一步,就把中国社会新陈代谢的历程推进了一步。

书中在叙述公车上书时说“知识分子是民族的大脑,揭示民族的使命是他们的使命”,他们是政治的先驱也是教化的楷模,无愧于知识分子之称。

《晓寺》中说“时代如骤雨般激烈动荡,无数的雨滴洒落到每个人的头上,每个命运的石子都遭受了淫雨的侵袭。

”每个人在承受侵略者带来的腥风血雨之时,也感受到了随之而来的西方和风细雨。

如果说政治方面的新陈代谢是血雨腥风,那么社会生活方面的新陈代谢则是润物细无声。

电影、小说、新式戏剧、新式婚姻等等,这些新的事物在改变国人生活方式的同时更传递着西方的近代价值观,新陈代谢从物质层面渐渐深化于精神层面——“始于变俗终于变礼”。

近代化如洪流携裹每一个人前进,读到第十一、十二章,我才有了这样的观感。

义和团运动代表了久受压迫的民族意识的反抗,虽正义、虽勇猛,但仍是反潮流的。

辛丑之年,其失败带来全面的臣服和
西化,半殖民地制度正式确立,回到中世纪的逆流已不能成行,而新的变革又酝酿其中。

《近代中国社会的新陈代谢》读后感2
依然不知道正式的书评应该怎么写,读完《近代中国社会的新陈代谢》依然想发表一下自己的看法。

是的,看书的过程中时刻能看到高中近现代史书里的文字,总结性质的,判断定论性质的,但是这些结论的得出是那么自然流畅,合情合理。

高中历史书是给了一个空荡的骨架,而本书展现的则是有血有肉,有真情实感的历史。

如果我高中能下功夫看看这些书,文综就不至于那么悲催了。

还好现在得看也不晚。

渐渐喜欢这些社科书的原因是,你能在看书的过程中体会到作者的谆谆教导,就像一位有着真正学识的老人,拉着你的手,向你传授他的知识,而非课堂上那些胸无点墨的吹牛老师。

说胸无点墨也许夸张,但是既然我起点已经这么低了,为什么还要受“非大师”的荼毒呢?读书的自我拯救意义在此吧。

还有这类史书中作者的情感寓于字里行间,那些热血,那些激扬,都克制在平实的叙述中,可你却能被这些克制的情感影响,甚至热泪盈眶。

这些思维的体验真是自找的享受。

所以我越读书,越不想去兼职、做社团、和无关紧要的人聊毫无意义的天。

每一分的时间都是那么重要,虽然每一分的快乐和体会都难得有人分享。

有点遗憾。

本书从清廷末期写起,直到历史选择共产党结束。

皇皇三百年大历史,从庙堂到人间,各色人物粉墨登场,各层阶级发挥力量。

鸦片战争、签订不平等合约、公车上书、戊戌变法、洋务运动、资产阶级改良运动、派遣留学生、太平天国、义和团、民间起义、资产阶级革命运动……几百年的历史,几代人的颠沛浮沉,无非几个关键词而已。

然而站在历史的后面才看见,那些站在时代顶端的人有多么重要,上层的政策决断对整个国家有多么大的影响。

“宁为太平犬,不做战时人”?无论哪个时代,感觉真正的“人民”都是无关紧要的。

兴,百姓苦;亡,百姓苦。

而已。

如若领导者英明神武,则身在好年月,如果决策者罔顾人民,那百姓就会活得更苦一点。

作为平凡人,看到乱世的中国人如何头破血流一往无前地探索、实践、想让国家更好,人
民生活更好,不免感到敬佩和崇拜。

无论年龄,能力,这些人的精神和态度,才是“中华民族屹立世界之林”的原因,这些才是智慧之光。

那么,于大格局观之,谁又不是为中华之崛起而读书?能力有高低,心愿殊途同归。

即使历史不选择你我,即使被人之恶迫害误解以至心寒受尽磨难,于己却一生无悔。

《近代中国社会的新陈代谢》读后感3
之前看书都是浑沦吞枣不求甚解,看得多,忘得多,所得不多,一把年纪还没有形成人生观价值观,想我好歹祖国的花朵,不能再这样浑浑噩噩下去,故立志:从15年起。

凡所读之书,必写书评。

于是乎有这第一篇。

陈先生的书是本年所读第一本,断断续续读了两三周,算是啃完了。

高中时期学历史,近代史就颇感头疼,你改良来我革命,你传统来我西化,你打我来我打你,乱个不亦乐乎。

总之就是对这段史料不得要领,高中以后陆续看过一些近代史,徐中约的,蒋廷黻的,多偏重于史料,还是没逃脱治乱兴衰的窠臼,直到看完新陈代谢,才算理清了史实脉络下的暗流。

陈先生所言新陈代谢,可看出该书基调乃历史唯物史观,亦即历史变迁必有其依据,有其因果,如新陈代谢般,可由新陈知代谢,亦可由代谢反知新陈。

陈先生在本书中研究中国近代史的主线为生产力、文化。

生产力又区分为中国与西洋的冲突,中国南北两地的冲突。

生产力的冲突进而引申出小农经济与资本主义经济的冲突,乃至初期民族资本与国际资本的冲突。

随着西洋东渡,一同发生的还有文化的冲突,从体用论(殷海光对于体用有颇精到的评论,评论说道器的外部施展必然影响内部的体,故大清想保持传统的体而依靠西洋的器自强是不可得的。

)再到西化论,无一不是文化冲突的体现。

而生产力的冲突和文化的冲突正如体用之别,互为表里,在涌动的近代激流之中,相互成就了近代历史中的新陈代谢。

在冲突的论述中,对于维新、改良、革命的评述尤其精彩,陈先生在书中的精彩评说看官可自行观之,在下姑且用洋人的理论再来分析分析。

布林顿的革命理论将革命分为若干阶段:
1、旧制度失去其有效性和合法性。

但是大清的有效性却是被西洋的大炮轰击之下加速显露的,在人口增多、资本主义萌芽渐起的晚清,如果西洋不来,其有效性是否会一直保存下去还真不好说。

至于合法性,除了太平天国那帮人,少有人怀疑大清的合法性,其实严格来说太平天国也仅仅是从传统文化的华夷之说来质疑大清的统治,也谈不上法不法的`。

故该阶段大清主要丧失了一个帝国的有效性,作为一个名义上的主权国家维护国家主权的有效性。

2、温和派掌握权力,但是他们是批评者而不是改革者。

当旧制度的有效性丧失之后温和派想的是怎样再度获得有效性,于是他们想到大炮和船,于是有了洋务运动,这就是第一、二阶段,有效性的丧失以及想要重新获得有效性的努力。

3、极端主义接管权力,抛弃一切旧的东西。

西方革命中温和派向极端主义的过度似乎少了许多中国的一些特有过程,究其原因应该是小农经济和资本主义经济的本质区别。

在中国的近代史中,第二阶段到第三阶段中经历了太多的过度,极端主义需要生根发芽的土壤和空气,其中最重要的就是阶段的形成,而中国近代革命在二三阶段之间的酝酿就是为此。

4、热月阶段,因人性不能长久支持极端主义和革命的纯洁性,故革命成果往往会落入独裁手中,如拿破仑、袁世凯。

热月阶段的果实被摘往往都有其必然因素,其中之一就是威望,如书中所说,革命后袁的威望似在孙之上,加之袁有兵权,所以果实被摘也不足怪了。

以上就是布林顿所谓革命四阶段的过程,革命仅仅只是把地里的草拔了,要想活命还得重新种粮的,但粮是怎么种上的,布林顿没说,似乎是不太关切这个问题,而陈先生应该是还没来得急讲就英年早逝,故本书五四之后就草草收尾,惜哉。

《近代中国社会的新陈代谢》读后感4
本书是一本关于中国近代史的经典著作,本书是1992年7月上海人民出版社出版的。

本书是陈老的未完之作,这不得不成为史学界的一种遗憾,本书的出版是又其朋友冯契整理之后出版的,以完成陈老的遗愿。

本书分为二十章,前十九章是从近代史的开端讲起,其实中国以往的时期分界已备受质疑,在徐中约得《中国近代史》中就提出了不同的分法,即从清朝夺取全国政权之后开始讲起。

正如新中国从近代的苦难中诞生,中国之所以由此桎梏的原因也是在苦难中诞生的。

陈老在第一章:《漫长的封建社会》中,主要通过对社会组织的描述来说明中国封建社会两千年所产生的制度在成功走过了几千年后,走向了末路。

陈老通过行政组织、社会组织、经济结构、官僚体系和传统思想上阐述了这一观点。

第二章《东方与西方》主要阐述了东西方的差异,并强调:“(中国)以保守的对策对付(西方)进取的政策,这种中西之间的态势就是鸦片战争一系列变化的基础和原因。

”还说:“任何一个国家、地区,它同外国和外部地区的交通发达程度是成比例的。

中国在世界民族之林中所处的被动局面,不是开始于鸦片战争,而是从郑和航海以来已见端倪了。

”可以看出,陈老的观点是在说明中国明清之时就已经在小农经济为基础的古帝国中孕育了衰亡的种子。

第三章《由盛转衰的清王朝》讲的是清朝中期以后,由于人口的膨胀造成土地的压力,产生移民和游民并由这些人组成的会党,这一在宗族和行会之外的又一大社会组织。

但是这一切的“前奏”都不可能使清政府自觉地向现代化走,正如陈老说的中国的社会的新陈代谢的“(近代化)不是中华民族选择的结果,而是外国影响造成的。

于是而有种种变态。

这一点是决定以后100多年中国命运的主要东西,它影响了近代百年社会新陈代谢”。

至此,陈老的观点已经被概括地阐述出来,就是说中国近代社会是在外部的压力下进行的以新陈代谢为特点和动力的社会发展,但是这种发展却是扭曲的,变态的。

第四章到第十九章,便是按照时间的顺序将每个时期的特点将出来,陈老的观察入微,阐释深刻而准确,主要是从各个角度来说明各个方面的新陈代谢。

第四章讲的是鸦片战争的剧烈影响是正在形成“条约制度”,从而产生了一系列变化,主要的有自然经济解体,同时还有买办阶级和教民的产生;但另一方面,又有利于近代平等思想通过西方强加于我
清政府的外交平等观念而产生,这正是一种新陈代谢,即此时开始了“一个变态的社会,造成了事物的多种质态,多重外观”的发展。

第五章讲太平天国这一中国农民运动的最高峰,陈老敏锐的觉察到太平天国的拜上帝教的教义来源体现了东西宗教观念的融合,并有着新陈代谢般的教义创造。

并揭示出洪秀全的失败是历史选择传统而非理想的结果。

第六章到第八章是讲第二次鸦片战争到洋务运动,第二次鸦片战争才真正的使中国先进的知识分子惊醒,从而要求“师夷长技以制夷”。

产生了各种思潮,主要有海防思想,洋务思想,维新思想和革命思想。

而这一时期便是由提倡海防思想发展到洋务思想。

同时陈老指出洋务派的运动要维护清王朝的统治,但是最后却是在封建制度的机体上打出了裂痕,促成了近代中国社会的新陈代谢。

第九章和第十章是讲中国甲午战败之后的巨大震撼引发了维新思潮的高涨,要求进一步行“洋务”,使这种运动做到“除旧布新”。

但是沉重的传统惰性一直是近代化的阻力。

第十一章和十二章是讲义和团运动和八国联军侵华,陈老说从此以后中国的民族抵抗的心理防线终于被击溃,以慈禧为首的领导团体屈服于外国的武力下,但是中华民族的抵抗并没有结束,而是以更激烈的形式表现出来,就是革命的思潮。

还有就是欧风美雨的影响它使中国社会生活有了翻天覆地的变化。

第十三章讲清朝新政却是“以旧人而包办维新,以中古的人来推进近代的事业,是不会有希望的”。

由于“换汤不换药”的新政使清政府的对立面越来越多,这是清政府自己为自己掘开了坟墓。

十四章到十八章讲的是“中等阶层”出身的革命派推翻清政府建立民国的事。

在清政府推翻之后,深厚的传统惰性不仅使革命最终无法前进,还造成了军阀割据。

同时由洋务派和维新派融合变化而成的保皇派和同样出现倒退变化的革命派都作出了站在自己立场的举动急速新陈代谢的近代化的中国社会正在凭借自身的历史走向进行着选择。

最后是第十九章和第二十章,讲的是社会主义在中国的发展,并作出的历史选择。

以上是对本书的基本介绍,本书的特点是使人们观察近代社会的思路有了变化,通过新陈代谢来描述这个特殊的历史时期。

新陈代谢不是简单意义上的历史发展。

同西方近代化不同,中国近代化是在西方侵略中不断被迫进行的,它自身的旧与新(近代化)是明显的对立在一起的,并且表现出剧烈的变动与革新,这才是中国近代时期的社会动因和表象。

而西方的近代化是自身发展出来的,是如同中国古代的封建制一样自然发展起来的,其新旧交替便不会如同中国近代般剧烈且明显。

陈老的新陈代谢的近代史观察角度是有创建的,他使我们有了进一步了解近代社会的方法。

由于本书是厚积薄发的著作,只有深入阅读才能有更多的收获,提高自己的史学水平。

因此,我推荐大学生阅读此书,不仅可以以不同的角度来看待中国近代史,而且可以起到深入了解史学界不同观点以树立自己的学术体系。

对于我来说,中国近代社会的巨变,确实是外国侵略者为了海外市场而侵略清政府,清政府予以被迫应对造成的。

但是,我们纵观历史,中国社会自古就是这样“保存”自己的,如夏、商的灭亡都是由于外族(商、周)的入侵而亡,但是政权虽亡文化还在,后者对前者批判继承了中华文明的精华,秦统一六国同样是融合了夷狄之后在多民族的文化下强大起来完成统一的。

同样五胡乱华后有隋唐盛世,五代十国加上辽金西夏北南宋的融合后,再加上一半的蒙元文化[1]才有了明和清朝前期的繁盛。

同样,在近代,原先应为我们驱赶匈奴而造成的罗马灭亡西欧民族大融合文化大包容之后崛起的全新西欧在演进出资本主义制度之后,反过来侵略东方,真可谓:“三十年河东,三十年河西”。

在这种侵略下,中华民族同样再次发挥包容性,接受西方文化(包括器物、制度和思想等),虽然传统阻碍,但是任何历史事物的发展都是如此,只是看阻力和推力的力量对比罢了。

如果没有西方的入侵,如果没有历史上不断地民族融合,中华文明就没有新鲜血液可以输入,就会如“不动的腐水”长久不了的,可以说是不断地融合使中华民族延续,各个古文明只有中华文明发展至
今,其他文明却中断了,也正是“融合”,不是彻底的毁灭。

可以说中国元典时代的包容思想救了中华文明。

而放到近代可以说,外国的入侵救了中华文明,使我们能更好的屹立于世界民族之林。

由于元朝没有如同其他民族一样汉化,并最终退出中原因此我说元的融入只是一部分并非全部。

《近代中国社会的新陈代谢》读后感5
《近代中国社会的新陈代谢》的作者具有深刻的哲学思辨和深刻的史学见解。

该书打破了传统的以阶级斗争为核心的近代史通史模式,思辨独特,在很多方面都有其创新。

我认为作者至少在一下几个方面具有独特的创新:
首先、线索方面的突破。

传统的近代史书籍基本上以阶级斗争为主线,其余论述皆以此为中心进行展开,造成“只见国家而没有社会”,“太重政治而轻其它”,“多元发展的历史成了一元化的公式”。

本书则以近代化作为全书的线索,考察中国近代社会各个层面的“变革”与“反变革”。

其次、视野的开拓。

作者把研究的视线几乎拓展到了传统近代史(指建国后的近代史)所没有涉及的社会各个方面,如宗族、行会、会党、人口、移民、社会心理、社会生活等等,并且特别注重社会心理的变化。

鸦片战争之后的每一次外国的侵略都给国人以心理上的震动;侵略越深,震动也越大,近代化的步伐也在这个过程中蹒跚前行。

第二次鸦片战争和庚子之变都占领了京城,把清廷赶了出去,对传统的顽固守旧心理打击最大,而且经过庚子之变,由传统所维系的民族心理防线最终解体,之后的中国进入了“欧风美雨”冲刷的潮流之中,新旧代谢迅速发展,中日甲午战争的失败,是中华民族第一次真正的觉醒。

这种社会心理变化是近代化发展的动力。

第二次鸦片战争引发了洋务运动,导致了近代化的起步,甲午战争推动了戊戌变法,庚子之变则触生了清末新政。

由社会心理的变化,又进而论及社会生活各个方面的变化。

我觉得,本书正是通过这种社会心理的变化理清中国近代史的发展过程和阶段,全书脉络也在这个过程中自然而明晰地呈现出来。

再次、对历史事件的独特见解。

作者独特的哲学思辩使得本书各个部分都见解深邃,例如:前人论及辛亥革命的失败都认为是孙中山将总统位置拱手相让,或归于袁世凯之鼠窃狗偷。

但陈先生则洞察到“袁世凯是选举出来的,于法有据,因此不能简单归于孙中山的拱手相让,也不能完全归之于袁世凯的鼠窃狗偷。

”袁世凯能夺取辛亥革命的果实不只是因为袁世凯个人及其集团能挟持武力、财力以君临天下,也不仅仅是袁世凯善于玩弄权术,纵横捭阖,更重要的是那个时候的社会心理。

这时的社会心理“呼唤一个能迅速结束动乱、稳定政局的人物,一个在专制政体倾覆后能重建和平与秩序的人物。

”这个人物在当时的人们的心目中是袁世凯而非孙中山。

孙中山在时人看来是只会发动暴乱,而不能建立社会秩序的形象。

而袁世凯此时的形象“远不像后来那样臭名昭著、声名狼藉。

他不仅手握重兵,并且有过庚子之变时在山东‵保境安民′的形象;有过新政时期力倡立宪的名声;有过宣统时被满人排斥归山的历史。

这种形象、名声和历史,比一百篇文章更能影响人心。

”因而人们选择了袁世凯而非孙中山。

陈先生通过社会心理的独特分析突破了就政治史谈政治史的固定模式,看到了政治史背后的更深的社会层面。

最后,语言方面的创新。

本书语言平实,文采优美,大大增强了本书的可读性。

如用“日本冲来了”描绘甲午战争的场面,用“欧风美雨”形容20世纪初中国的迅速西化的史实,使读者读之兴趣盎然,爵之回味无穷。

此外,我认为该书有一些不足:
其一、叙述重点放在前80年(1840-1919),而后30年(1920-1949)只用很短的篇幅就写完了,给人头重尾轻的感觉,值得商榷。

其二,在论述鸦片战争时,作者没有论述到条约中割地赔款,开放通商口岸,领事裁判权等内容,在当时中国社会心理方面,其破坏或者严重程度在国人心理的排行。

《近代中国社会的新陈代谢》读后感6
从1840年到1949年,这一段屈辱与抗争并存的时期,是中国社
会发生一系列剧变的时期,是中国人民开始了灾难深重的时期。

在这个时期中,我们学会了在屈辱中挣扎,学会了反抗,甚至学会了反思。

李大钊说过:“研究历史的趣味的盛行,是一个时代正在生长成熟、正在寻求聪明而且感奋的对于人生的大观的征兆。

这种智力的老成,并于奋勇冒险的精神,不但未有以消阻,而且反有以增进。

”他认为,“立在过去的世界上,寻出来的新世界,是真的,实的,脚踏实地可以达到的”。

他把历史比作“时”在人生世界上建筑起来的一座高楼,登之愈高,无限的未来世界,才能看得愈加清楚。

视野开阔,不拘泥于旧有成果和正统表述,另辟蹊径,透过现象寻找更符合逻辑的真由,更是这本书的亮点。

从漫长的封建社会开始旧世界、土地私有和买卖、官僚政治、宗族、儒学。

这些都可从书中分析出来,可以更加真实的体验当时的社会情况。

试想一下,如果将你抛到当时的封建社会时期,你将怎么办?如同他人一般,苟且一辈子?在地主压迫下过活一辈子?大楷每个人的想法都不一样。

再到东方、西方,由盛转衰的清王朝,炮口下的震撼。

东西对视,隔雾看花。

东方之神秘,西方之奇异。

每一个观点都是贴切的描述,当时的东西方贸易的交流,郑和下西洋国力的展现,体现出的是中国的强大,中国文化的底蕴。

然而一个闭关锁国,锁的不是对外交通和贸易,锁的不是自给自足的封建经济。

锁的是民族的狭隘,锁的是民族的愚昧。

闭关锁国迎来的是外国人的鸦片破口。

大量的白银外流,导致银贵钱贱。

国内形势恶劣,烟民众多,残害身体,泯灭良知。

在清王朝的腐败之下,民众的堕落面前,外国的武力彻彻底底使得当时的清王朝根基动摇。

各种不平等条约和外来贸易的冲击,几千年来的社会体制和经济体制被逐步侵蚀。

半封建半殖民,这是一个让人民深思的问题。

我认为正是在这种体制和经济下,人民得以觉醒,才会挣扎,才会反抗,更让人反思。

恩格斯说过:“哪里有压迫,哪里就有反抗”。

中国进入了挣扎的阶段。

国内的政局也出现不稳定的因素,太平天国起义。

太平天国以宗教为旗帜,创造了宗法大家庭。

在定都南京后达于极盛,由此产。

相关文档
最新文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