七年级生物上册单元评价检测(一)(第一单元生物和生物圈)(新版)新人教版

合集下载
  1.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2.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3.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单元评价检测(一)(第一单元生物和生物圈)
(45分钟100分)
一、选择题(共20小题,每小题2分,共40分)
1.(2014·聊城学业考)下面古诗中,描写生物生长发育的是( )
A.红豆生南国,春来发几枝
B.明月别枝惊鹊,清风夜半鸣蝉
C.泥融飞燕子,沙暖睡鸳鸯
D.穿花蛱蝶深深见,点水蜻蜓款款飞
【解析】选A。

红豆发芽描述的是生物生长发育现象;“明月别枝惊鹊”指生物体对外界刺激可以作出反应;“泥融飞燕子”“穿花蛱蝶”和“点水蜻蜓”都是生殖现象。

2.下列现象中不是生物对外界刺激作出反应的是( )
A.惊弓之鸟
B.蜻蜓点水
C.杯弓蛇影
D.望梅止渴
【解析】选B。

本题主要考查对生物特征的判断。

A项是鸟对弓所作出的反应,C项是人对弓映在杯中的影子作出的反应,D项是人对语言文字作出的反应,B项属于蜻蜓的繁殖行为。

3.(2014·烟台学业考)“清明插柳,端午插艾”(艾是草本植物)是烟台乡村保持多年的习俗,从谚语中可知影响这两种植物生活的非生物因素主要是( )
A.阳光
B.温度
C.水分
D.空气
【解题指南】解答本题的关键是剖析题干信息:
清明、端午两个节气提示春天到了,温度开始升高,说明温度对植物生长的影响。

【解析】选B。

清明以后,温度升高,气候变暖,利于植物的生长,因此从谚语中可知影响这两种植物生活的非生物因素主要是温度。

4.(2015·龙岩质检)久置空气中的烤面包片,难以生出霉菌。

小林同学观察到这一现象,提出:水分对霉菌的生活有影响吗?这属于实验法研究步骤中的( )
A.发现并提出问题
B.作出假设
C.设计实验方案并实施、记录
D.分析实验现象,得出结论
【解题指南】解答本题的关键:理解掌握探究实验的方法和步骤。

【解析】选A。

本题考查实验法研究的一般过程。

探究的一般过程是从发现并提出问题开始的,发现问题后,
根据自己已有的知识和生活经验对问题的答案作出假设。

设计探究的方案,包括选择材料、设计方法步骤等。

按照探究方案进行探究,得到结果,再分析所得到的结果与假设是否相符,从而得出结论。

5.(2015·潍坊质检)下列实例中,属于生物适应环境的一项是( )
A.骆驼刺等沙生植物能够防风固沙
B.鼠类会对农田、草原造成破坏
C.蚯蚓可以疏松土壤,增加土壤肥力
D.北极熊具有白色的体毛和较厚的皮下脂肪
【解析】选D。

A项骆驼刺等沙生植物能够防风固沙,属于生物对环境的影响,错误;B项鼠类会对农田、草原造成破坏,属于生物影响环境,错误;C项蚯蚓可以疏松土壤,增加土壤肥力,属于生物影响环境,错误;D项北极地区气候寒冷,温度很低,北极熊白色的体毛和较厚的皮下脂肪能够抵御严寒,体现了生物能够适应环境,正确。

6.某研究性学习小组就“不同水质对蛙卵孵化的影响”进行了探究,其实验记录如下表:
该实验设计的不妥之处是( )
A.不符合单一变量原则
B.水量过多
C.水温太高
D.水中没有水草
【解析】选A。

本题主要考查对实验变量的理解。

根据题意需探究不同水质对蛙卵孵化的影响,但从表格中可以得出两组不同变量,即水质、水温,不符合单一变量原则。

【互动探究】
(1)上题中应该如何设计实验才符合单一变量原则?
提示:把A、B两组的水温都控制在22℃,其他设计不变。

(2)上题中若要探究水温对蛙卵孵化的影响,应该如何设计实验?
提示:A、B两组都用河水,其他设计不变。

7.(2014·湘潭学业考)植被覆盖率高的地区,往往降雨量多、气候湿润,这种现象说明( )
A.生物生存依赖环境
B.生物能够影响环境
C.生物能够适应环境
D.环境影响生物生存
【解析】选B。

本题考查生物与环境的关系。

植被覆盖率高的地区,植物蒸腾作用旺盛,使降雨量增多,气候
湿润,说明生物能影响环境。

8.几位同学针对食物链“草→食草昆虫→食虫鸟”发表了他们各自的见解,你认为不正确的是( )
A.草属于生产者
B.食草昆虫和食虫鸟都是消费者
C.保护食虫鸟对人类有益
D.多条食物链就可构成生态系统
【解析】选D。

草是植物,属于生产者,食草昆虫和食虫鸟都是动物,属于消费者,食虫鸟可以捕食害虫,对人类有益。

食物链中的成分只包括生产者和消费者,没有分解者和非生物部分,因此不能构成生态系统,故D 错误。

9.勤劳智慧的劳动人民在长期的农耕生活中总结出许多谚语。

“立秋无雨是空秋,万物(特指谷物)历来一半收”这句谚语说明的道理是( )
A.不同植物需水量不同
B.立秋后谷物生长需要大量的水分
C.谷物不同的生长时期需水量相同
D.土质不同谷物的灌溉量不同
【解题指南】解答本题的关键:
(1)理解植物体对水的需求特点。

(2)分析谚语,抓好“无雨”“空秋”这两个关键词。

【解析】选B。

本题考查生物生存的环境条件。

不同的植物、不同的生长期、不同的季节、不同的地区,植物的需水量不同。

“立秋无雨是空秋,万物历来一半收”这句谚语的意思是立秋时节后谷物生长需要较多的水。

10.(2014·安徽学业考)细菌和真菌是生态系统中的( )
A.生产者
B.消费者
C.分解者
D.非生物部分
【解析】选C。

本题考查生态系统的组成。

细菌和真菌能将有机物分解为无机物供植物重新利用,是生态系统中的分解者。

11.(2014·苏州学业考)构成农业生态系统的最主要的生物成分及其在生态系统中所属的成分分别是( )
A.猪、鱼消费者
B.人消费者
C.人管理者
D.水稻、桑生产者
【解析】选D。

生产者是生态系统的主要成分,其他生物都是直接或间接以植物为食。

12.(2015·临沂质检)在同一个生态系统中,下列生物之间属于竞争关系的一组是( )
A.青草与山羊
B.青草与青蛙
C.工蜂与蜂王
D.水稻与稗草
【解析】选D。

本题考查生物与生物之间的关系。

A项山羊吃青草是为了获取食物维持生存,属于捕食关系;B 项青蛙吃害虫,与青草之间没有直接关系;C项工蜂与蜂王分工不同,工蜂喂养蜂王,属于种内互助;D项水稻与稗草相互争夺阳光、水分、无机盐和生存的空间,属于竞争关系。

【易错警示】此题易出错的地方是把工蜂与蜂王的关系理解为竞争。

13.(2014·菏泽学业考改编)DDT是一种不易分解、化学性质十分稳定的有机杀虫剂。

某海洋生态系统中甲、乙、丙、丁4种生物之间存在食物关系,经检测这4种生物及海水中DDT含量的情况如下表,那么最可能的食物链构成是( )
A.海水→丁→乙→丙→甲
B.甲→丙→乙→丁
C.海水→甲→丙→乙→丁
D.甲→乙→丙→丁
【解析】选B。

本题考查有毒物质的积累。

由于有毒物质在生物体内无法分解、难以排出,沿着食物链逐渐积累。

表中甲体内DDT含量最少,是生产者,且食物链中没有非生物部分,食物链为甲→丙→乙→丁。

【变式训练】下表为长江武汉段四种生物的调查统计数据:
这些生物构成了一条食物链,此食物链的正确构成是( )
A.丙→甲→乙→丁
B.甲→乙→丙→丁
C.丁→丙→乙→甲
D.丁→乙→丙→甲
【解析】选A。

本题考查生态系统的食物链。

在生态系统中,能量是沿着食物链流动的,并逐级减少。

因此在一个生态系统中,营养级越高,获得的能量就越少,生物的数量就越少;营养级越低,获得的能量就越多,生物数量就越多。

从表格中可以看出,生物数量由多到少依次是丙4.1×1010>甲1.56×108>乙6.42×104>丁8.3×102。

因此食物链的正确构成是丙→甲→乙→丁。

【拓展归纳】食物链的五种判断方法
(1)根据捕食关系:如螳螂捕蝉,黄雀在后。

(2)根据所含能量的多少:生产者所含能量最多,各级消费者所含能量依次减少,最高营养级的消费者所含能量最少。

(3)根据所含有机物的多少:生产者所含的有机物总量最多,各级消费者所含有机物总量依次减少,最高营养级的消费者所含有机物总量最少。

(4)根据生物数量的多少:一般生产者数量最多,之后依次减少,最高营养级的消费者数量最少。

(5)根据生物富集:生产者有毒物质浓度最低,之后各级依次增加,最高营养级的消费者有毒物质浓度最高。

14.(2014·成都学业考)科学家曾对世界上最深的海沟——马里亚纳海沟进行科学考察,发现海沟深处有鱼虾,但没有绿色植物,其原因是海沟深处( )
A.没有二氧化碳
B.没有阳光
C.没有营养物质
D.水温太低
【解析】选B。

马里亚纳海沟是世界上最深的海沟,阳光不能达到这里。

而绿色植物通过光合作用制造有机物来获取营养,需要光。

因此这里不适合绿色植物的生长。

15.农民种地施用的农家肥料,被土壤中的腐生细菌、真菌分解后产生水分和无机盐重新被绿色植物吸收利用,这体现了生态系统的( )
A.能量流动
B.物质循环
C.食物链
D.食物链
【解析】选B。

本题考查生态系统的能量流动和物质循环。

细菌和真菌作为分解者参与物质循环,即把动植物遗体分解成二氧化碳、水和无机盐,这些物质又能被植物重新吸收利用,制造有机物,对于自然界中二氧化碳等物质的循环起重要作用。

16.下列与“螳螂捕蝉,黄雀在后”这句谚语相关的说法中,正确的是( )
A.谚语中包含的食物链是:螳螂→蝉→黄雀
B.在生态系统中,蝉、螳螂和黄雀都属于消费者
C.生态系统中,螳螂、蝉和黄雀的数量相似,维持在一个动态的平衡
D.蝉、螳螂和黄雀三者之间是竞争关系
【解析】选B。

“螳螂捕蝉,黄雀在后”包含的食物链为树→蝉→螳螂→黄雀,蝉、螳螂和黄雀等动物是消费者。

在食物链中生物数量是逐渐减少的,因此螳螂、蝉和黄雀的数量是不相似的,三者存在着捕食关系。

17.自然条件下,生态系统能够在较长时间内维持相对稳定,其主要原因是
( )
A.生态系统具有一定的自动调节能力
B.生态系统的营养结构简单
C.物质循环能持续进行
D.能量流动能持续进行
【解析】选A。

本题考查对生态系统自动调节能力的理解。

生态系统中各种生物之间是相互关联的,假如某种生物数量减少,其他生物的数量也会发生相应的变化,从而使整个生态系统处于一个动态的平衡状态。

这说明,生态系统具有一定的自动调节能力。

18.要提高一个生态系统维持平衡的能力,最有效的方法是( )
A.减少分解者、消费者的数量
B.大大增加生产者的数量
C.增加食物链中各种生物的种类
D.改变阳光、空气、水、土壤等条件
【解析】选C。

在一般情况下,生态系统中各种生物的数量和所占的比例总是维持在相对稳定的状态,这说明生态系统具有一定的自动调节能力,生态系统中生物的种类和数量越多,食物链和食物网越复杂,自动调节能力就越强。

19.下图表示一个森林生态系统中的树林、植食性昆虫和食虫鸟类三个不同种群的生物生长繁殖情况。

下列说法正确的是( )
A.A、B、C依次代表的是树林、食虫鸟和植食性昆虫
B.生产者是B,它决定着C的数量
C.从曲线看,该生态系统已经遭到了破坏
D.该条食物链为B→A→C
【解析】选A。

从图中可知,A的相对量最多,其次是C和B。

因此食物链为A→C→B,即A代表树林,B代表食虫鸟,C代表植食性昆虫。

从图中可看出三者的相对量和相对比例是维持在一定范围内,没有大的变化,说明生态系统没有破坏。

生产者固定能量的多少决定着消费者的数量。

20.(2015·黄冈质检)生物圈是所有生物的家,地球是人类共同的家园。

下列有关生物圈、地球的说法中,不正确的是( )
A.不同的生物适应不同的环境,地球上所有的生物只有生物圈一个家
B.生物与环境的相互作用,造就了欣欣向荣的生物圈
C.去年秋至今的长时间干旱,对黄冈市水稻生产有较大影响
D.现代化温室虽然能为我们提供丰富的果蔬,但它不是生态系统
【解析】选D。

本题考查对生态系统的理解。

生物圈是生物与环境构成的一个统一的整体,是最大的生态系统,它包括了地球上所有的生物及其生存的全部环境;生物与环境之间有相互适应和影响的关系,生物既适应环境,也影响环境,同时环境也会对生物造成一定的影响,生物与环境相互作用,是一个统一的整体;去年秋至今的长时间干旱,对黄冈市水稻生产有较大影响,主要体现了水对生物的影响;现代化温室既包括了其所在的环境部分,也包括了其内的所有生物部分,是一个生态系统。

二、非选择题(共6小题,共60分)
21.(10分)(2014·淄博学业考改编)雨后的小树林是一个生机勃勃的世界,树木花草利用根系、伸展茎叶为生存争夺着水分、养料、阳光和空间。

蝗虫、蟋蟀贪婪地啃食着嫩叶,蝉在树梢处高声“鸣唱”,鸟儿叽叽喳喳间啄取着食物……
(1)阳光、养料、水分等都能影响树林中生物的生活,它们属于________因素。

(2)作为一个完整的生态系统,上述资料中没有介绍的成分是__________,其作用是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3)小树林与森林生态系统相比较,稳定性较差的是______,原因是___________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解析】本题考查生态系统的组成及特点。

(1)阳光、养料、水分等都能影响树林中生物的生活,它们属于非生物因素。

(2)生态系统包括生物部分和非生物部分,生物部分包括生产者、消费者和分解者,非生物部分包括阳光、温度、空气等。

资料中没有提到分解者。

分解者的作用是将有机物分解成无机物重新供植物利用。

(3)小树林与森林生态系统相比较,稳定性较差的是小树林,原因是小树林中生物种类和数量少,食物链简单,自动调节能力差。

答案:(1)非生物
(2)分解者将有机物分解成无机物重新供植物利用
(3)小树林小树林中生物种类和数量较少,食物链简单,自动调节能力差
22.(10分)请运用你所学过的生物学名词或生物学原理填空:
(1)荒漠地区动植物种类稀少,是因为那儿缺少生物生长所需要的__________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2)“螳螂捕蝉,黄雀在后”体现的生物与生物之间的关系是_______________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3)假定在一个由草原、鹿和狼组成的相对封闭的生态系统中,把狼杀绝,鹿群的数量变化将会是
__________________。

(4)樟树的蒸腾作用是对陆生环境的一种适应,樟树通过蒸腾作用又可以增加空气湿度,改善气候。

这一事例说明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5)如果草原上放养的牲畜太多,就会严重破坏草场植被,造成土地沙化,草场很难恢复原样。

这一事例说明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解析】本题综合考查生物与环境的相关知识:(1)荒漠地区动植物种类稀少,就是因为缺少生物生长所需的水分。

(2)“螳螂捕蝉,黄雀在后”的意思是黄雀捕捉螳螂为食,螳螂以蝉为食,体现了生物与生物之间的捕食关系。

(3)在该生态系统中存在草→鹿→狼的食物链,把狼杀绝,鹿由于没有天敌,数量增加;当超过一定数量时,会破坏草原,使草原上的草(鹿的食物)减少,鹿因食物不足,数量会随着草(鹿的食物)的减少而减少。

因此鹿群的数量变化是先增加后减少。

(4)樟树的蒸腾作用是对陆生环境的一种适应,表现了生物对环境的适应;樟树通过蒸腾作用又可以增加空气湿度,改善气候,这表现了生物对环境的影响。

(5)生态系统具有一定的自动调节能力,如果草原上放养的牲畜牛羊数量太多,超过了自动调节能力,就会破坏生态平衡,严重破坏草场植被,造成土地沙化,草场很难恢复原样。

这一事例说明生态系统的调节能力是有限的。

答案:(1)水分(2)捕食(3)先增加后减少
(4)生物既适应环境,又影响环境
(5)生态系统的调节能力是有限的
23.(12分)如果你翻动花园、庭院中的花盆或石块,常常会看到一些身体略扁、长椭圆形、灰褐色或黑色的小动物在爬行,这就是鼠妇,又叫潮虫。

当你搬开花盆或石块,鼠妇很快就爬走了。

这是为什么呢?是因为环境变明亮了吗?某同学对此进行了探究,请你将他探究活动的过程填写完整。

(1)提出问题:鼠妇会选择阴暗的环境吗?
(2)作出假设: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3)制订并实施探究方案:在铁盘内放上一层湿土,一侧盖上不透光的纸板,另一侧盖上透明的玻璃板,在铁盘两侧的中央处各放5只鼠妇,观察鼠妇的行为。

该实验的变量是__________。

如果在铁盘两侧中央各放1只鼠妇可以得出准确的结论吗?________,原因是______________________。

(4)分析结果,得出结论:该同学对上述实验重复了5次,结果如下表:
为了使实验结论更准确,应怎样处理上述数据?________________。

从中得出的实验结论是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5)表达和交流。

【解析】本题主要考查对科学探究实验的分析。

(2)由问题可作出假设为鼠妇会选择阴暗的环境。

(3)一侧盖上不透光的纸板,另一侧盖上透明的玻璃板,目的是设置以光照为变量的对照实验,这样在铁盘内就形成了明亮和黑暗两种环境。

放1只鼠妇不能得出准确的结论,原因是偶然性大、误差大。

(4)一次实验存在一定的偶然性和误差,应求多次实验的平均值,可以减少误差。

从实验数据得出结论:光对鼠妇的生活有影响,鼠妇喜欢生活在阴暗的环境中。

答案:(2)鼠妇会选择阴暗的环境
(3)光照不一定偶然性大、误差大
(4)应求多次实验的平均值,可以减少误差光对鼠妇的生活有影响,鼠妇喜欢生活在阴暗的环境中
24.(8分)(2014·三明学业考)学习了生态系统的知识后,小王同学对自家的水稻田进行实地调查,绘图如下,请回答问题:
(1)从生态系统的组成成分看,水稻属于__________。

(2)该食物网包含________条食物链。

(3)图中螟虫与田鼠之间是________关系。

(4)若人为大量捕杀青蛙、麻雀,导致虫灾爆发,生态系统就会遭到破坏,这说明生态系统的____________能力是有一定限度的。

【解析】本题考查生态系统的组成及功能。

(1)生态系统的组成包括生物部分和非生物部分,生物部分包括生产者、消费者和分解者,水稻是绿色植物,属于生产者。

(2)食物链是生态系统中生产者和消费者之间由于食物关系形成的一种联系,图中有四条食物链:水稻→田鼠→蛇,水稻→麻雀→蛇,水稻→螟虫→麻雀→蛇,水稻→螟虫→青蛙→蛇。

(3)螟虫和田鼠都属于初级消费者,都以水稻为食,二者之间是竞争关系。

(4)生态系统都有一定的自动调节能力,但是调节能力是有限的,外界干扰超过自动调节能力,生态系统就会遭到破坏。

答案:(1)生产者(2)4 (3)竞争(4)自动调节
25.(10分)(2014·滨州学业考)下图1是某生态系统碳循环和能量流动示意图,图2是该生态系统中某些生物的相对数量关系示意图,请据图分析回答:
(1)此生态系统中最基本、最关键的生物成分是图1中的[ ]____________。

[D]所代表的生物成分是____________,主要是指营腐生生活的细菌和真菌。

(2)图1中能通过呼吸作用分解有机物释放能量的生物有________(填字母)。

(3)生态系统中能量输入、传递和散失的过程是生态系统的能量流动,生态系统的能量流动特点是单向流动、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4)如果此生态系统遭到重金属污染,则体内重金属含量最多的生物是图1中的____________(填字母)。

(5)若图2表示图1中A、B、C三种生物某一时间的相对数量关系,则甲对应的是图1中的______________(填字母)。

若乙大量减少,则一段时间内甲的数量变化是________。

【解析】(1)生产者能进行光合作用,制造有机物和释放氧气,为自身和其他生物提供营养物质,因此是生态系统中最基本、最关键的成分。

图中D能将动植物遗体和排泄物分解,属于分解者。

(2)进行呼吸作用,分解有机物,为生命活动提供能量,是生物的基本特征之一。

生产者、消费者和分解者均能进行呼吸作用。

(3)生态系统中的物质是循环的,能量是单向流动、逐级递减的。

(4)有毒物质通过食物链积累,具有富集效应。

图1中的食物链为A→B→C,因此,C中有毒物质最多。

(5)食物链中生产者的数量最多,随着营养级的升高数量逐渐减少。

所以图2中的食物链为:丙→甲→乙,其中甲对应的是图1中的B,若乙大量减少,则甲因失去天敌而大量增加。

答案:(1)[A]生产者分解者(2)A、B、C、D
(3)逐级递减(4)C (5)B 上升(后下降)
26.(10分)(2015·兰州质检)某草原生态系统中各成分之间的关系如下图所示。

请回答:
(1)图中的植物是生态系统中的________者,动物是生态系统中的________者。

(2)生态系统通过食物链和食物网进行着能量____________和物质________。

该生态系统中,兔子的生命活动所需的能量归根到底来源于________________。

(3)图中①是________者,主要指营腐生生活的________和________。

(4)与森林生态系统相比,草原生态系统自动调节能力相对比较________(填“弱”或“强”)。

(5)如果该环境中兔数量大量减少,在短时间内草的数量将会________(填“减少”或“增多”)。

【解析】本题考查生态系统的知识。

(1)生态系统的组成:植物是生态系统中的生产者;动物是生态系统中的消费者;腐生细菌和真菌是生态系统中的分解者。

(2)能量是生态系统的动力,是一切生命活动的基础。

在生态系统中能量开始于太阳能的固定,结束于生物体的完全分解,在生态系统中只有绿色植物才能进行光合作用固定太阳能。

生态系统通过食物链和食物网进行着能量流动和物质循环。

(3)图中①是分解者,主要是指营腐生生活的细菌和真菌。

(4)森林生态系统中生物种类多,结构层次复杂,草原生态系统中生物种类少,结构层次简单,所以与森林生态系统相比,草原生态系统自动调节能力相对比较弱。

(5)如果该环境中兔数量大量减少,对草原生态系统中的生产者(草)的捕食量减少,在短时间内草的数量将会增多。

答案:(1)生产消费(2)流动循环太阳能
(3)分解细菌真菌(4)弱(5)增多。

相关文档
最新文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