上海城市规划
合集下载
-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50年代后期,开辟了闵行、吴泾、嘉定、安亭、松江等卫星城。70年代,配合引进大型联合企业,先后在杭 州湾北岸、长江口南岸开辟了以石油化学工业为主的金山卫和以钢铁工业为主的吴淞两个卫星城镇,使上海的城 市布局由单核心城市发展成为组合城市。
规划方案
规划方案
50年代,上海曾多次编制城市总体规划,主要的是1953年和1959年的两次规划方案。 1953年的总体规划示意图,将上海规划成单核心的集中城市,过分强调建筑艺术构图,要求对旧城进行彻底 改造,这个方案脱离实际,对城市建设未能起到指导作用。 1959年的城市总体规划草图,提出逐步改造旧市区,严格控制近郊工业区的规模,有计划地建设卫星城。这 个方案对控制旧市区的盲目发展和有计划地建设郊区城镇发挥了一定的积极作用。
上海城市规划
规划方案
01 城市介绍
03 规划方案
目录
02 城市建设 04 新的总体规划
基本信息
上海城市规划已实现由城镇向农村地区的延伸,实现了市域范围内规划的全覆盖。体现上海繁荣繁华和历史 文脉特色的中心城,兼顾人口规模、建设总量、功能提升和生态环境容量的统筹。
Байду номын сангаас
城市介绍
城市介绍
上海是中央直辖市之一,地处东海之滨,北界长江,南临杭州湾,是一个综合性工业基地和科学技术中心,以 及联结国内外的交通枢纽和港口。全市辖12个区,10个县,总面积。1984年底总人口1205万人。中心城(即连成 片的杨浦、普陀、长宁、虹口、闸北、黄浦、静安、徐汇、卢湾、南市10个区,不包括闵行区、吴淞区)面积 276平方公里,其中建成区面积180余平方公里;人口647万人。卫星城(闵行、吴泾、吴淞、嘉定、松江、安亭、 金山卫)共计人口约50万人。
谢谢观看
新的总体规划
新的总体规划
70年代末至80年代初,重新编制了城市总体规划。根据国家振兴上海经济的战略方针,确定上海的城市性质 是:全国最大的经济中心城市,最重要的工业基地之一,最大的港口、贸易中心、科学技术中心和重要的金融中 心、信息中心。城市发展的方向是:建设和改造中心城(市区连片部分),充实和发展卫星城,有步骤地开发 “两翼”(长江口南岸地区和杭州湾北岸地区),有计划地建设郊县小城镇,把上海建成一个以中心城为主体, 中心城、卫星城和郊县小城镇既相对独立又互相的群体组合城市,并逐步解决上海在城市发展中的一系列问题: 中心城的人口和建筑过于密集,布局混乱,市中心地区商业服务设施过分集中,城市各分区之间缺乏必要的分隔 和绿地,卫星城的发展缓慢,经济结构单一,市政公用设施不够完善,同市区不便等。
上海自唐宋以来,逐步发展为以渔盐生产和贸易、手工业并重的港口城镇。明嘉靖年间为防御倭寇,曾建筑 一圆形城墙(现已拆除)。鸦片战争后,1843年上海辟为对外通商口岸,沦为半殖民地,开始了约百年的畸形发 展。其具体表现是:英、法等国的租界由东向西扩展,道路以东西向为主,缺乏贯通南北方向的干道;市政、公 用设施残缺不全,租界与非租界之间差异很大;由于租界割据,供水、供电、排水不成系统;杨树浦区的沿黄浦 江地带和苏州河两岸工厂、仓库密集,大量工厂与住宅混杂布置。1929~1949年,国民党政府的上海都市计划委 员会研究制定过上海城市总体规划初稿、二稿和三稿,但都未能实现(见中国近代城市规划)。
按照这一规划方案,今后中心城的人口规模将控制在 650万人左右,用地面积适当扩大,逐步形成较为开敞 的、由若干分区构成的布局结构。规划规定沿漕溪路、曹安路、共和新路、四平路、张杨路等城市干道方向建设 若干个综合分区,并相应地形成各具特色的公共活动中心。各分区之间既有一定的分隔,又有便捷的交通。在距 市中心 30~40公里的范围内分布闵行、嘉定、松江、安亭等卫星城。以长江口南岸吴淞地区,杭州湾北岸金山 卫地区的两个卫星城为中心发展滨江、滨海两翼地带,加上穿插其间的小城镇,形成一条从中心城到吴淞地区和 金山卫地区的发展走廊。建设由中心城通向卫星城、航空港、淀山湖风景区的快速干道,以及由公路、铁路、河 等构成完整的交通络。在中心城和郊区城镇之间,布置蔬菜地、森林公园、动物园、植物园、花木苗圃以及虹桥 绿化区等大片绿地,构成环城绿带和非建筑区。建设和改造浦东地区,发展浦东、浦西之间以过江遂道为主的交 通。
城市建设
城市建设
50年代初期,对工厂、交通运输和市政公用设施等进行了局部改造和零星扩建。1956年前后,基本建设项目 迅速增加,建设规模不断扩大,结合经济改组,除了在旧市区进行“填空补实”发掘旧市区土地的潜力之外,还 开辟了桃浦、彭浦、漕河泾、北新泾、五角场、长桥、周家渡、庆宁寺、吴淞、高桥等10个近郊工业区,以满足 新建和迁建工厂的需要。
规划方案
规划方案
50年代,上海曾多次编制城市总体规划,主要的是1953年和1959年的两次规划方案。 1953年的总体规划示意图,将上海规划成单核心的集中城市,过分强调建筑艺术构图,要求对旧城进行彻底 改造,这个方案脱离实际,对城市建设未能起到指导作用。 1959年的城市总体规划草图,提出逐步改造旧市区,严格控制近郊工业区的规模,有计划地建设卫星城。这 个方案对控制旧市区的盲目发展和有计划地建设郊区城镇发挥了一定的积极作用。
上海城市规划
规划方案
01 城市介绍
03 规划方案
目录
02 城市建设 04 新的总体规划
基本信息
上海城市规划已实现由城镇向农村地区的延伸,实现了市域范围内规划的全覆盖。体现上海繁荣繁华和历史 文脉特色的中心城,兼顾人口规模、建设总量、功能提升和生态环境容量的统筹。
Байду номын сангаас
城市介绍
城市介绍
上海是中央直辖市之一,地处东海之滨,北界长江,南临杭州湾,是一个综合性工业基地和科学技术中心,以 及联结国内外的交通枢纽和港口。全市辖12个区,10个县,总面积。1984年底总人口1205万人。中心城(即连成 片的杨浦、普陀、长宁、虹口、闸北、黄浦、静安、徐汇、卢湾、南市10个区,不包括闵行区、吴淞区)面积 276平方公里,其中建成区面积180余平方公里;人口647万人。卫星城(闵行、吴泾、吴淞、嘉定、松江、安亭、 金山卫)共计人口约50万人。
谢谢观看
新的总体规划
新的总体规划
70年代末至80年代初,重新编制了城市总体规划。根据国家振兴上海经济的战略方针,确定上海的城市性质 是:全国最大的经济中心城市,最重要的工业基地之一,最大的港口、贸易中心、科学技术中心和重要的金融中 心、信息中心。城市发展的方向是:建设和改造中心城(市区连片部分),充实和发展卫星城,有步骤地开发 “两翼”(长江口南岸地区和杭州湾北岸地区),有计划地建设郊县小城镇,把上海建成一个以中心城为主体, 中心城、卫星城和郊县小城镇既相对独立又互相的群体组合城市,并逐步解决上海在城市发展中的一系列问题: 中心城的人口和建筑过于密集,布局混乱,市中心地区商业服务设施过分集中,城市各分区之间缺乏必要的分隔 和绿地,卫星城的发展缓慢,经济结构单一,市政公用设施不够完善,同市区不便等。
上海自唐宋以来,逐步发展为以渔盐生产和贸易、手工业并重的港口城镇。明嘉靖年间为防御倭寇,曾建筑 一圆形城墙(现已拆除)。鸦片战争后,1843年上海辟为对外通商口岸,沦为半殖民地,开始了约百年的畸形发 展。其具体表现是:英、法等国的租界由东向西扩展,道路以东西向为主,缺乏贯通南北方向的干道;市政、公 用设施残缺不全,租界与非租界之间差异很大;由于租界割据,供水、供电、排水不成系统;杨树浦区的沿黄浦 江地带和苏州河两岸工厂、仓库密集,大量工厂与住宅混杂布置。1929~1949年,国民党政府的上海都市计划委 员会研究制定过上海城市总体规划初稿、二稿和三稿,但都未能实现(见中国近代城市规划)。
按照这一规划方案,今后中心城的人口规模将控制在 650万人左右,用地面积适当扩大,逐步形成较为开敞 的、由若干分区构成的布局结构。规划规定沿漕溪路、曹安路、共和新路、四平路、张杨路等城市干道方向建设 若干个综合分区,并相应地形成各具特色的公共活动中心。各分区之间既有一定的分隔,又有便捷的交通。在距 市中心 30~40公里的范围内分布闵行、嘉定、松江、安亭等卫星城。以长江口南岸吴淞地区,杭州湾北岸金山 卫地区的两个卫星城为中心发展滨江、滨海两翼地带,加上穿插其间的小城镇,形成一条从中心城到吴淞地区和 金山卫地区的发展走廊。建设由中心城通向卫星城、航空港、淀山湖风景区的快速干道,以及由公路、铁路、河 等构成完整的交通络。在中心城和郊区城镇之间,布置蔬菜地、森林公园、动物园、植物园、花木苗圃以及虹桥 绿化区等大片绿地,构成环城绿带和非建筑区。建设和改造浦东地区,发展浦东、浦西之间以过江遂道为主的交 通。
城市建设
城市建设
50年代初期,对工厂、交通运输和市政公用设施等进行了局部改造和零星扩建。1956年前后,基本建设项目 迅速增加,建设规模不断扩大,结合经济改组,除了在旧市区进行“填空补实”发掘旧市区土地的潜力之外,还 开辟了桃浦、彭浦、漕河泾、北新泾、五角场、长桥、周家渡、庆宁寺、吴淞、高桥等10个近郊工业区,以满足 新建和迁建工厂的需要。