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测量电池的电动势和内阻》教学反思
-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测量电池的电动势和内阻》教学反思
这节课的设计意图是,要让学生在教师的引导下掌握测量电源电动势和内阻的原理和方法,教师的引导只是为了让学生更加高效的学习,把重点放在实验原理,电路的获得,以及探究过程的实际操作,再到后面的数据处理,特别是利用图像法处理数据,课堂内容的设计环环相扣,注重培养学生的实验探究能力。
不足之处在于课堂的容量偏大,对于不同的学生情况可能还应根据最后要达到的目标做一些调整,有些环节,如欧姆定律的三种形式和相应的电路图可以改成教师引导为主,重点放在实验电路的选取及电表连接方式的讨论上来,这也是为后面的误差分析做好铺垫。
一、情况概述
)教材内容分析
本节课是人教版新课标高中物理选修的第二章第九节,这节课内容是测量电池的电动势与内阻,电池的特性主要由电动势与内阻来描述,因此测量电动势和内阻对于合理使用电源具有重要的意义。
本节课主要介绍了用伏安法测量电源的电动势与内阻的电路以及一种新的处理实验数据的方法——图像法处理实验数据。
)设计理念与设计思路
本节教学中主要让学生应用已经学过的闭合电路欧姆定理的相关知识,测量电池电动势和内阻,教学应在教师的引导下,让学生明白应该怎么做,为什么这样做。
本节内容涉及到动手实验及用图像法处理数据,通过学生自己的探索,不但把学过的知识应用于实际,还可以激发他们的学习兴趣。
随着目的的明确,引导测量方案(包括电路图)的形成,在探究过程中如实收集实验数据,然后师生共同探讨,得到较好的实验数据处理方法,并让学生表达实验结果,引导他们对所得结果进行误差分析。
)学情与教材分析
学生已经掌握了闭合电路欧姆定律,并且已经有从电路的内,外电阻来分析电路的意识,但是由于对电学实验接触比较少,对实验电路的选择,设计能力还没有形成,对于电路的分析能力仍需进一步的加强,这也是本实验探究的一个重要任务。
另外,对于数据的处理,学生较熟悉的是计算法(亦称代数法),利用图像处理数据的能力的培养是本次实验探究的另一个重要任务。
)教学目标
在知识与技能方面,使学生掌握利用仪器测量电池电动势和内电阻的方法,并通过设计电路和选择仪器,开阔思路,激发兴趣。
在过程与方法方面,学会利用图线处理实验数据的方法,能够对实验误差进行分析。
在情感态度与价值观方面,使学生理解和掌握运用实验手段处理物理问题的基本程序和技能,具备敢于质疑的习惯,严谨求实的态度和不断求索的精神,培养学生观察能力,思维能力和操作能力,提高学生对物理学习的动机和兴趣。
)重点,难点分析
本节重点是测量方案的选取和图像法的应用;本节难点为,如何利用图像得到正确结论及误差来源分析。
二、得意之处
在课前我对各个环节已做了充分的准备,写了详细的说课稿,语言的把握做到尽量准确;知识点的衔接、过渡做了设计。
教案上不仅将每个环节的时间调控精确到分秒,还将学生可能生成的东西也罗列了下来。
比如实验设计环节,可以有多种设计方案,针对可能出现的不同方案,我都做了准备,如:不同方案实验电路图的画法,测量原理,简要的实验步骤,数据的处理(代数法,图像法等),实验误差的分析等。
此外,我精心制作了课件,各张幻灯片的先后顺序作了思考,确保万无一失,每张幻灯片既实用又美观,背景的设计也比较大方美观。
尤其是电路图的自由调控以及图像的处理上我更是下足了功夫。
我希望能呈现给学生的不仅是知识上的收获,也有视觉上的美感,还能吸引学生的注意力。
课堂上我的发挥达到正常状态,学生配合的也不错:有问必答,课堂气氛活跃,一切尽在我的掌控中。
三、遗憾之处
当然,这堂课的最大遗憾却是来自课堂设计本身,因为教学设计的具体形式,应该来源于真实课堂,而不是脱离真实课堂。
由于实验设计的方案很多,若让学生自由发散,课堂时间不允许每个学生展示自己的成果,课堂重点不好把握,难点没时间突破,所以我在教学时,提供了所需器材,在现有条件下设计方案,然后针对具体方案具体讨论。
这样限制了学生的思维,学生的主体性体现的不够,发散思维不能很好的体现;还有学生的参与面太小,留给学生思考的东西太少,教师讲的太多,到最后虽然改进了很多,但仍因教学内容太多,进度太紧而忽视了学生个性化的发展。
例如:在重点讲实验方案一,图像法处理数据时,可以让学生自己分析纵坐标不从零开始的情况,在这种情况下如何得到电池的电动势和内组。
电流表的两种不同接法导致的实验系统误差,请同学们自己讨论,得到的数值是偏大还是偏小?只需提示:利用图像法分析再进行合理的外理即可。
具体
在实验操作时需要注意的事项也可以让学生在讨论的基础上得到结论。
课件上课速度有点快,基础不太好的学生思维有点跟不上,还有有些知识得写板书。
四、最后思索
这些不足,虽然有些可以解决,有些则无法解决,这让我看到了自己作为教师,在环境预想上的缺憾。
面对预设外的生成性资源,我没有考虑周到,这是准教师必须具备的一种才能和素养。
当然这一素养的提高不可能是一蹴而就的,需要我慢慢的去体会。
而更重要的是,我看清了在一堂课中,在对待学生的态度上,并不如自己一向认为的那样民主平等。
在学生的生成和预设的教案之间,我选择了后者。
看来,还是无法从课堂的主宰者这个高高的阶梯上走下来,无法将课堂真正还给学生,新课程理念下的教学不能完全做到。
随着新课程背景下教学开放性的增强,学生在课堂上质疑、反驳、争论的机会势必大大增多,这就要求教师在课堂上时刻关注着学生不断变化的学习需要,去尊重他们的即兴创造,珍视他们的独特生成,并能把这些作为推进课堂进程的重要资源,来灵活调整教学重难点。
“平等中的首席者”不仅仅是一句“你想怎么学就怎么学”能诠释的;“平等中的首席者”应该成为教师心中一把恒久的尺,教师要用它来衡量自己的课堂角色,真正用它去把握“学生自主”和“教师主导”之间的平衡。
当教学过程不只是忠实地执行课程计划的过程,而且是成为师生共同开发课程、丰富课程的过程后,课程才可能是动态的、发展的,教学才会真正成为师生富有个性化的创造过程。
总之,教学是一门艺术。
要想教好,需要自己不断的学习、探索、反思、总结。
学生是一本大书,需要耐心去读。
深入其中。
真正了解学生,针对他们的个性特点去设计教学。
经过这堂课的教学,我看到了自己的优点,也看到了身上的不足,更看到自己与名师之间的差距。