高中地理自然地理答题模板93条(精编整理)

合集下载
  1.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2.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3.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1.地理位置:经纬位置、半球位置、海陆位置、相对位置、交通位置、板块位置等
2.自然地理环境组成:地理位置、地形、气候、河流、生物、土壤、地貌、自然灾害等
3.太空资源的主要类型(理解)
①空间资源(军事侦察、空间通信、气象观测、寻找资源、为飞机导航等);②太阳能资源;③矿产资源(核燃料
氦-3等矿体);④环境资源(宇宙空间具有微重力、高真空、强辐射、超低温等特殊条件)
4.运用太空探索的新近事例说明人类探索太空的意义(简单应用)
卫星发射:①纬度低(可以节省火箭燃料,增加火箭的有效负载);②天气稳定,大气能见度高;③交通便利(铁路或海运);④地形平坦开阔,地质稳定;⑤从安全性来讲,以设在远离工业中心、居民稀少的地区为宜,或是临近海洋。

例如:
酒泉卫星发射基地的优势条件是哪些?我国即将在海南文昌建立新的卫星发射中心,其优势条件又是哪些?
酒泉发射基地地处巴丹吉林沙漠的绿洲之中,*近兰新铁路,地势平坦开阔,人烟稀少,干燥少雨,大气能见度高,适于发射的天数多。

海南文昌卫星发射中心的优势:纬度低,自转线速度大,可以节省燃料;有好的海上运输条件;火箭航区和残骸落区可以避开地面人口稠密地区,安全性好
5.飞船返回舱着陆场的有利条件
①当地人烟稀少,安全性高②温带大陆性气候,晴天多,空气能见度高,便于观测③地形平坦开阔
6.影响太阳辐射强度的因素(分析太阳能开发价值,还要考虑社会经济因素——技术、资金、市场、建设成本、输电
成本)
①太阳高度(纬度位置)、②地势(地势高,空气稀薄,太阳辐射强)、③天气状况、④大气透明度。

如:青藏高原为我国太阳辐射最强地区的原因:纬度位置低,太阳高度角大;海拔高,大气稀薄,云量少,大气对太阳辐射的削弱作用弱;晴天多,日照时间长,太阳辐射量大
7.影响日照时间长短的因素
①昼夜长短②地势高低(地势高,日出早,日落晚,日照时间长)③天气状况(晴天太阳辐射强)
8.阐明潮汐对水资源、海岸地貌、生态、航运、养殖、发电、旅游等的影响(综合应用)
利用潮汐的规律进行捕鱼和晒盐,利用潮起潮落发展滩涂水产养殖,还可以利用潮汐发电,发展旅游业
9.判断地形特征
①地势特征(地势倾斜方向,起伏大小,海拔高度)②地形类型、分布和大小③特殊地形(陡崖、沙漠、
沿海狭窄平原、峡湾、岛屿、大堡礁、湖泊等)
一般方法:第一步看等高线平直或疏缓,可能是平原或高原地形;
等高线形状等高线闭合,可能是丘陵、山地或盆地
第二步,看等高线的注记200米以下为平原;
500米以上内疏外密(边缘陡峭)可能为高原;
等高线呈闭合环状,内低外高(四周高中间低)的地形为盆地或洼地;
200——500米之间的地形为丘陵
在500米以上,等高线密集(地形陡峭)的地形为山地。

10.地形成因分析(主要从内力作作和外力作用两方面进行分析)
1.内力作用与地形:
(1)一般背斜成山,向斜成谷,但也有背斜成谷向斜成山(其原因是背斜顶部受张力,容易被侵蚀成谷地;向斜槽部受到挤压,岩性坚硬不易被侵蚀反而成为山岭)。

(2)地垒--庐山、泰山;地堑--东非大裂谷、河平原和汾河谷地
2.外力作用与常见地貌:
①流水侵蚀——沟谷、峡谷、瀑布、黄土高原的千沟万壑的地表、溶洞(喀斯特地貌)
②流水沉积——山麓冲积扇、河口三角洲、河流中下游冲积平原
③风力侵蚀——风蚀沟谷、风蚀洼地、蘑菇石、风蚀柱、风蚀城堡等
④风力沉积——沙丘、沙垄、沙漠边缘的黄土堆、黄土高原
11.三角洲成因:形成三角洲的条件:
①河流挟带大量的泥沙(物质条件);②泥沙沉积(河流动力减弱,流速变缓。

如:河口地势低平、海潮的顶托等。


③内力作用(地壳的升降)
典型例题:刚果河口为什么没有形成明显的三角洲呢?
参考答案:泥沙来源方面:①刚果河流域内热带雨林广布,水土流失较轻。

②刚果河流经刚果盆地时,流速较小,易于泥沙沉积,入海泥沙量较少。

泥沙沉积方面:刚果河入海口附近因地形高差大,河流落差大,流速大,泥沙不易沉积。

因此在入海口地区未形成明显的三角洲。

12.岛屿的成因
①大陆岛:由于地壳运动大陆的一部分沉降而成,其特征是面积大、海岸线曲折、地势陡峻。

如台湾岛、海南岛;
②珊瑚岛:热带浅海中的珊瑚虫遗体沉积而成,其特征是面积小、海拔低,如大堡礁,我国南沙群岛中的一些岛
屿等
③火山岛:海底火山喷发堆积而成,其特征是面积小、地势陡,如夏威夷群岛
④沉积岛:河水携带的泥沙在河口沉积而成,其特征是地势低平,如崇明岛
13.等值线分布特征:一条线:主要叙述走向(最多可分为三段)
多条线:①线的变化趋向②疏密程度③弯曲处④极值区(多为闭合圈)⑤如果线的走向不一致,要说明线的走向14.等高线地形图
(1)水库大坝建设选择在河流峡谷处,原因:①地处峡谷处,利于筑坝,工程量小; ②汇水面积大(如盆地地形),
使蓄水量大,③地质条件较好的地方,尽量避开断层、喀斯特地貌等,防止诱发水库地震,④尽量少淹良田和村镇。

⑵交通运输线路(铁路、公路)选择某地的理由:等高线稀疏,地形坡度和缓,建设周期短,投资少,施工容易。

⑶确定某地为盆地,判断理由:河流向中部汇集,表明地势中间低,四周高.
⑷引水工程选择某地,原因:该地地势较高,河水可顺地势自流。

⑸选择某地为梯田,理由:该地地势平缓,坡度较小,在此开垦梯田,既扩大耕地面积,又利于水土保持,达到
生态、经济、社会效益的统一,实现可持续发展。

⑹登山选择某线路,原因:该地等高线稀疏,地形坡度较小,爬坡容易。

15.河漫滩形成的过程:
河流的凸岸堆积,形成水下堆积体;堆积体的面积不断扩大,在枯水季节露出水面;河流改道或者继续向下侵蚀;
16.山麓冲积扇的形成过程;
在山区,由于地势陡峭,洪水期水流速度快,携带了大量砾石和泥沙;当水流流出山口时,由于地势突然趋于平缓,河道变得开阔,水流速度减慢,河流搬运的物质逐渐在山麓地带堆积下来,形成扇状堆积地貌。

17.雾
形成的条件一是冷却,二是加湿,三是有凝结核。

增加水汽含量。

这是由辐射冷却形成的,多出现在晴朗、微风、近地面水汽比较充沛且比较稳定或有逆温存在的夜间和清晨,气象上叫辐射雾;另一种是暖而湿的空气作水平运动,经过寒冷的地面或水面,逐渐冷却而形成的雾,气象上叫平流雾;
18.意大利大理石形成的过程
意大利为古地中海的一部分,海洋生物遗体)经过长期沉积作用形成石灰岩;意大利地处亚欧板块和非洲板块的交界处;岩浆活动和地壳运动频繁,石灰岩受岩浆等活动的影响,在高温、高压条件下变质成为大理岩
19.地上河的形成过程
由于中游黄土高原植被破坏严重,土质疏松,在多雨季节,使水土大量流失,注入黄河,使黄河河水含沙量极大。

至下游地区,由于河道变宽,水流变慢,致使大量泥沙沉积。

积年累月,使河床逐渐抬高,形成“地上河”。

20.风成湖的形成
风成湖是因沙漠中沙丘间的洼地低于潜水面,由四周沙丘汇集洼地而形成。

1、广阔沙漠中的沙丘,有流动的,也有半固定的。

2、众多沙丘逐渐流动,形成沙丘链。

3、沙丘链和沙丘链之间,形成链间盆地或洼地。

4、如果这些沙丘间的盆地或洼地有降水或地下水补给,便形成风成湖。

21.岩溶湖的形成
1、岩溶地区,地表上长草并有沙碎石覆盖,草和沙碎石底下是很厚的一层碳酸盐类地层。

2、岩溶-碳酸盐类地层
很容易受水的溶蚀,无论来自地表渗透下来的水,还是地下水,迂到此类地层都会起着溶蚀作用。

3、岩层经溶蚀后成空洞,溶蚀愈来愈严重,空洞相应就愈来愈大,大到一定程度,因承受不了地上植被与泥沙碎石的压力时,便发生溶洞崩塌。

4、崩塌后的溶洞,逐渐的积水、储水,从而形成岩溶湖
22.高山流石滩
高寒地段强烈的紫外线和极大的昼夜温差,冻融产生的寒冻劈碎、热胀冷缩的风化作用,导致了大块的岩石不断崩裂,形成了大大小小的石块,此处写到冰劈、冻融风化作用也可以);流水搬运,这些岩块与碎石在重力和下部潜流的作用下,流水沉积沿着山坡缓慢滑动,形成流石滩
23.分析黄山温泉的的形成:(1)黄山千岭万壑,断裂和垂直节理发育;(2)雨量充沛,当地表水或地下水与炽热
的岩体相接触,就变成地下热水或蒸汽;(3)地下水沿断层或裂隙上升到地表,就形成了温泉。

24.黄山的形成过程:
地质历史时期,地下炽热岩浆在地壳薄弱的黄山地区上侵;数万年前后,黄山地区的岩体又发生了较强烈的隆升;
随着地壳的间歇抬升,这里的花岗岩体遭受风化、剥蚀,由此而成黄山雄峻瑰奇的美景
丹霞地貌
是由红色砂砾岩在水作用下,亚热带季风气候降水量大沿垂直节理面不断流水侵蚀、、磨蚀、风化,岩石破碎,流水搬运形成的一种独特的地貌类型.土层浅薄两侧植被稀少其中以广东韶关丹霞地区发育最为完善,因此命名为丹霞地貌.。

但是丹霞地貌产生的基础是红色砂砾岩,属於喜马拉雅山第三纪沉积岩,这种岩石会产生特殊的垂直节理面,水流作用后不断切割垂直节理面,最後呈现出独特的红色“峰林”景观,具有很高的观赏和科研价值
25.喀斯特地貌
广布石灰岩,岩石的透水性,季风气候,降水量大,发生流水溶蚀作用。

容易出现石漠化,热带亚热带湿润的季风气候,降水量大,人为活动,植被破坏,水土流失,基岩裸露,土地退化。

26.气候特征的比较
年均温的高低,冬夏季气温的高低(尤其冬季气温与0℃的关系),气温年(日)较差的大小;年降水量的多少,降水量的季节比较,降水量的季节变化和年际变化大小
27.最科学的四季划分
连续5天平均气温稳定在10℃以下为冬季,连续5天平均气温稳定在22℃以上为夏季,连续5天平均气温稳定在10至22℃之间,就是春季或秋季。

28.影响气温年较差的因素
①纬度位置(纬度越高正午太阳高度的年变化越大,昼夜长短的年变化越大,因而气温的年较差就越大,低纬度
地区相反)②海陆位置(陆地比海洋的热容量小,夏季升温快,温度比海洋高,冬季降温快,温度比海洋低,因而气温年较差比海洋大,沿海地区受海洋的影响较大,比内陆地区的年较差小)③天气状况(云雨多的地方气温年较差小于云雨少的地方)④地势很高(如青藏高原,夏季因为海拔高,气候凉爽,冬季因为很难受到冷空气的影响,相对不是很寒冷)
29.影响气温高低的因素
①纬度位置:气温又低纬向高纬逐渐递减
②地形:地势:(海拔每升高100米,气温约降低0.6 ℃;焚风效应,即背风坡,每降低100米,气温约升高1 ℃);
山脉的阻挡;盆地、谷地的不易散失(加剧冷热状况)
③海陆位置与季节(夏季陆地热海洋冷冬季海洋热陆地冷)
④天气状况:晴天的白天毕阴天的白天气温高;阴天的夜晚比晴天的夜晚气温高
⑤洋流:暖流具有增温增湿作用;寒流具有降温减湿作用。

⑥下垫面性质(植被状况、城市、水库等水域)
⑦距离冬季风源地的远近⑧人类活动(城市热岛效应、逆温等)
如:吐鲁番盆地为我国夏季气温最高地区的原因:盆地地形,不宜散热,且外边气流越过山地下沉,增温作用强,形成焚风;沙漠广布,增温快;多晴天,日照时间长。

30.影响降水的因素
①大气环流(气压带和风带、季风环流)
②地形(迎风坡降水多,背风坡降水少);地势(地势很高,气温低,上升气流弱,降水少)
③海陆位置(沿海受海风影响大,降水较多,内陆受海洋影响小,降水少)
④洋流(暖流增湿,寒流降湿)⑤下垫面与热力环流
31.判断气候类型的步骤:①判断南北半球,②判断热量带,③判断雨型。

①热带的四种气候类型:各月均温在15度以上,降水不同,气候类型差异较大
热带雨林气候(常年受赤道低压影响,终年高温多雨)
热带沙漠气候(常年受副高或来自陆地的信风影响,终年高温少雨)
热带季风气候(南亚地区,冬季盛行东北风,为旱季,夏季刮西南季风,6--9月为雨季)
热带草原气候(赤道低压移来时,是湿季,信风移来时为旱季,农业活动在雨季播种,旱季收割)
②亚热带气候类型:冬季最冷月均温在0度以上,全球只有两种气候类型:
地中海气候:除南极洲外,其他各洲都有分布,在南北纬30º——40º大陆的西岸,位置在西风带和副高之间,冬季温和多雨,夏季炎热干燥
亚热带季风气候:冬季--偏北风--低温少雨,夏季--夏季风--高温多雨。

③温带气候类型:除海洋性气候外,冬季最冷月均温以0℃以下。

温带海洋性气候:分布在南北纬40º--60º大陆西岸(地中海气候高纬一侧),终年受西风控制,终年温和多雨温带季风气候:分布在北纬35º--55º大陆东岸(亚热带季风的高纬一侧),受冬季风影响,寒冷干燥,受夏季风影响,高温多雨。

温带大陆性气候:全年受大陆性气团控制,日较差大、年较差大,降水稀少,降水主要在夏季。

32.大陆性与海洋性气候的不同特点(以北半球为例分析):
大陆性气候气温的日较差、年较差大,气温最高月在7月,最低气温在1月。

年降水量少。

海洋性气候日较差、年较差小,最热月在8月、最冷月在2月,年降水量较多。

33.温度带划分及其分布
①风力大小——水平气压梯度力大,风力大;温差大,水平气压梯度力大,风力大;地形平坦风力大;周围有水域(或沙漠或植被覆盖率低),摩擦力小,风力大;地势高,风力大)
②风向稳定③开发时要考虑社会经济条件(经济发达程度,资金技术条件,交通等基础设施,需求量,开发历史等)
36.联系实际评价季风对我国农业生产、日常生活的利弊(综合应用)
利:夏季雨热同期,水分热量资源充足,有利于农业生产。

弊:冬季强大的冬季风南下,常给一些地区造成低温冷害;夏季风强弱、进退不稳定,南北频繁发生旱涝灾害。

37.世界降水最多地带热带雨林带,成因:多海洋,常年盛行上升气流。

38.世界雨极乞拉朋齐,成因:地处西南季风迎风坡,且西南季风势力强大,地形海拔高
39.世界极端最低气温出现在南极洲, 7月,原因:纬度高,冬季昼短太阳高度低,或为极夜期,获得太阳辐射少;
地面冰雪覆盖,反射率高;冬季陆地降快。

40.冬季四川盆地较长江中下游平原温暖,原因:四川盆地北部山地对冬季风、寒潮阻挡作用明显,长江中下游平原
北部无地形阻挡,受冬季风、寒潮影响大。

41.冬季印度北部较同纬度气温高,原因:北部喜马拉雅山阻挡冬季风
42.我国冬季最冷地区在漠河,原因:纬度高,冬季太阳高度小,白昼短,获得太阳辐射少;接近冬季风源地。

43.我国夏季气温最低在青藏高原,原因:海拔高气温低。

44.我国东部地区雨带的移动规律(理解)
5月登陆—华南地区(华北春旱) 6月停滞—江淮地区(6月中旬至7月上旬梅雨受准静止锋影响)7、8月到达—华北、东北地区(江淮地区出现伏旱,受副热带高压控制)
47.
台风灾害防御措施:加强台风监测,及时发布台风预报或警报,及时组织大家做好抗台风工作。

暴雨涝灾防御措施:利用气象卫星对暴雨、洪水进行监测,提高预报正确率,减轻洪涝灾害损失。

工程措施:修筑堤坝、整治河道;修建水库;修建分洪区(或滞洪、蓄洪区等)。

非工程措施:洪涝区的土地管理;建立洪水预警系统;拟定居民的应急撤离计划和对策;实行防洪保险等。

旱灾防御措施:①实行农林牧相结合的农业结构,改善干旱区的生态环境;②种植耐旱作物;③开展农田水利基本建设,营造防护林,改进耕作制度等。

寒潮防御措施:提前发布准确的寒潮消息或警报,提醒有关部门做好防寒准备。

48.大气环境问题(全球变暖、酸雨、臭氧空洞)成因、影响、措施
★温室效应
⑴大量燃烧矿物燃料——大气中 CO2 增加——大气逆辐射增强
⑵滥砍滥伐森林——光合作用减弱——CO2 相对增多——大气逆辐射增强
⑶大气逆辐射增强——温室效应——气温升高——全球热量带分布发生变化——经济结构发生调整
⑷极地冰山融化,沿海地区海海平面上升,沿海地区地下水水质变坏(咸) 。

★全球气候变暖的影响:
1.海平面上升,淹没沿海低地
2.影响整个水循环过程,加剧水资源的不稳定性和供需矛盾,导致干旱和洪涝灾害频
次和强度增加3.全球气候变暖预示着积温增加,生长期延长,但往往伴随着干旱的加重,造成供水不足,影响全球农业生产(中低纬度有可能减产,中高纬度有可能增产)
★应对全球气候变暖的对策:
1.控制人口数量,提高人口素质。

2.调整能源消费结构,降低化石燃料的比重,增加清洁能源的消费比重。

3.提高
能源的利用率,节约使用能源。

4.植树造林,保护植被。

5.加强国际合作
6.调整农业产业结构,培育新品种,主动适应气候变化。

7.加强科技投入,研发固碳技术。

49.河流的水量
①补给(降水量、冰川融水、季节性冰雪融水等);②流域面积和干支流多少,汇水量;③纬度位置(温度高低),
蒸发强弱④流经地区下垫面状况,下渗状况(如果有断层,下渗严重)、(下游是否有水库等的顶托作用)⑤人类活动的使用状况
50.河流断流的原因:
一般可从气候干旱(蒸发量大)、支流汇入少、冬季河流结冰、中上游用水量大等方面进行分析如分析黄河下流断流的原因:由于中游流经黄土高原泥沙含量大,下游泥沙堆积形成地上河;无支流汇入,流域面积小;中下游工农业用水量大;蒸发旺盛;人口、城镇密集,生活用水量大;水源浪费严重。

51.河流水能丰富的原因
流速快慢(位于阶梯过渡地带,地势起伏大,河流落差大,水流速度快)径流量大(降水量丰沛、流域面积大、蒸发量小)。

无结冰期;多峡谷地形,利于建设水电站;
开发时要考虑社会经济条件(经济发达程度,资金技术条件,交通等基础设施,需求量)
52.河流洪涝灾害的成因
①自然原因(水系特征、水文特征、气候特征、泄洪能力)
②人为原因(植被遭破坏、泥沙淤积严重、围湖造田使湖泊的调峰蓄水功能下降)
长江中下游洪灾的原因:
自然原因有流域广,支流多,汇水量大;地势平坦,河道弯曲,水流缓慢,水流不畅,河流泄洪能力差;亚热带季风气候,降水丰沛且集中于夏季,多暴雨,水量大且流速快
人为原因:植被遭破坏严重,导致涵养水源能力下降,地表径流加大;水土流失加剧,导致含沙量加大,泥沙淤积,河床抬高,使河道的泄洪能力降低;围湖造田,泥沙淤积,导致湖泊萎缩,调蓄洪峰的能力下降
53.河流水系、水文特征分析模式
水系特征:①形态(支流的数量及其形态)②河流长度、流向③流域面积的大小④河道的宽窄、弯曲、深浅⑤河网形态、密度⑥源头、入海
水文特征:①水位(汛期、凌汛)②流量及季节变化③流速④含沙量⑤结冰期
如塔里木河的水文特征:为内流河,河流短,支流少;流量小,多为季节性河流(冬季断流),以冰雪融水补给为主,有夏汛
54.河流内河航运发达的原因
自然条件:地形平坦,水流平缓;降水丰沛且较为均匀,河流流量大且季节变化小,航运条件好;河流泥沙含量少,河道不易淤积;无结冰期,可全年通航(或结冰期较短,全年大部分时间可通航);(有凌汛会影响航)河网稠密,水运四通八达。

社会条件:流域内经济发达,人口和城市众多,运输量大
55.地下水的问题与保护
①不合理灌溉(只灌不排→地下水位上升)土壤盐渍化;科学灌溉(排灌结合)。

②过量开采→地下漏斗区;地面下沉;沿海海水入侵,地下水水质变坏。

→及时人工回灌淡水。

56.湖泊的成因:
①构造湖:内力作用使地表断裂凹陷,积水成湖,如日月潭、东非大裂谷中的一些湖泊、贝加尔湖等
②火山湖:火山口积水成湖
③河成湖:一些平原地区的河流由于河道摆动、淤积等情况,在河道上形成湖泊
④堰塞湖:由于地壳运动(如地震、火山喷发等)或外力作用等引起山崩,造成河道或河床堵塞,形成湖泊。

⑤冰川湖:由于冰川作用形成的湖泊,如北美的五大湖和欧洲阿尔卑斯山地的一些湖泊
⑥人工湖
57.沼泽形成的原因:
①地势低平,排水不畅导致容易积水;②纬度高,蒸发量小;③冻土层发育,不利于地表水下渗;④河网密布、容
易洪水泛滥地区
58.湖泊萎缩的原因:
(1)湿润地区的淡水湖:流域植被破坏导致水土流失加剧,从而泥沙淤积;围湖造田(2)内陆干旱地区的咸水湖:气候干旱,蒸发加剧;由于大量引水灌溉导致汇入湖泊的水量减少;围湖开垦、泥沙淤积等
59.缺乏水资源的解决措施:
1.开源:跨流域调水、修建水库、沿海地区的海水淡化,以提高供水能力
2.节流:减少水污染、减少浪费、提高工农业水资源利用率、限制高耗能水工业发展、发展节水农业(如:喷灌滴灌)、
制定法律法规,提高人们节水意识、实行水价调节
60.咸潮产生的原因:
自然方面:①降水少,河流处于枯水期,流量较小;②全球气候变暖,海平面上升,引起海水倒灌;③河口地区地势低平,河汊纵横;人为原因:④人类生产、生活用水增多;⑤下游无序采沙,使河床降低
61.河流径流量季节变化的成因分析:
①气候(降水季节变化的大小);②湖泊、水库的调节作用;③气温的变化(主要是冰雪融水补给为主的河流);
62.分析渔场成因
①有广阔的大陆架②寒、暖流交汇或沿岸上升流③入海河流带来无机盐和营养盐类
如舟山渔场——我国最大渔场成因:位于大陆架水域,海水较浅,阳光充足,光合作用强;寒暖流交汇,将海底营养物质带到表层;
63.我国海洋生物多样成因:海域广阔,自北而南我国海域跨越暖温带、亚热带和热带,沿海大陆
架面积宽而浅,阳光直射海底,海水温度适中,适宜多种海洋生物的生长繁殖。

64.赤潮:指海水中某些微小浮游植物、原生动物或细菌,在一定的环境条件下,短时间发生突发性的增殖和聚集,引
起水体变色和水质恶化的现象。

有自然因素作用,现在人类无节制地向海洋排放、倾倒废弃物是目前赤潮时有发生的主要原因。

65.海洋资源
⑴渔业资源集中分布在温带沿海大陆架海域,原因:①大陆架水域,海水较浅,阳光充足,光合作用强盛;②寒暖流交汇或冬季冷海水上泛,将海底营养物质带至表层;③入海河流带来丰富营养盐类;浮游生物繁盛,鱼类饵料充足,易形成大渔场.
⑵海底矿产资源分布规律:①近岸带的滨海砂矿:砂、贝壳等建筑材料和金属矿产;②大陆架浅海海底:石油、天然气以及煤、硫、磷等矿产资源;③海盆:深海锰结核(主要集中于北太平洋)。

66.海洋资源利用方式:凡是在陆地上进行的产业活动,都有可能在海洋中进行。

①交通运输:海港码头、海底隧道、海上桥梁、海上机场、海底管道。

②生产空间:海上电站、工业
人工岛、海上石油城、围海造地、海洋牧场。

③通信和电力输送空间:海底电缆。

④储藏空间:海底仓库、海上油库、海洋废物处理场。

67.根据地震或火山实例,分析其成因、危害,提出防灾减灾的建议(综合应用)
火山分布在板块俯冲带上
弊——熔岩流和火山灰破坏农田、建筑物;
利——带来肥沃的火山灰土壤和硫磺等有用矿物,还可作为旅游观光场所
68.影响烈度大小的主要因素(理解)
与震级大小、震源深浅、震中距离、地质构造、岩石、土壤、建筑物牢固程度等条件有关
69.开凿隧道问题
①渗漏问题②塌方问题如:开凿隧道要选择在背斜处的原因:背斜岩层向上拱起,呈拱形,修隧道岩层完整稳定;
背斜地下水向两侧渗流,不容易发生渗漏,可保持隧道内的干爽;背斜为穹形构造,不宜塌方。

70.河流流出山区谷口形成冲积扇。

成因:山上植被被破坏,水土流失严重;山区水流速度快,侵蚀力强,河流含沙量大;河流流出山口,山麓地带地势平缓开阔,水流速度迅速减慢,泥沙沉积,形成山麓冲积扇。

71.河流的中下游有河漫滩。

成因:凸岸水速慢,泥沙沉积,形成水下堆积体;洪水期,没入水下,枯水期则露出水面;(多个被废弃的河漫滩连接成片,便形成河漫滩平原)
凹岸侵蚀;凸岸堆积),因此凸岸适宜建居民区,凹岸适宜建港口。

72.河流入海口处有河口三角洲。

成因:河流从上中游带来大量泥沙;河流入海口处,河床拓宽,加之海水的顶托作用,水速减慢,泥沙沉积;河流入海口处的水下地势平缓,水浅,有利于泥沙沉积,形成河口三角洲。

(河流流经沼泽,水库等会减少泥沙含量;河口地区风浪可以侵蚀海岸)
73.外力作用与常见地貌:
⑴流水作用:侵蚀—冲刷:沟谷、峡谷、瀑布等,如黄土高原的千沟万壑的地表;
溶蚀:溶洞等喀斯特地貌,
弯曲的河道--凹岸侵蚀,凸岸沉积(港口宜建在凹岸)
堆积—山麓冲积扇、冲积平原、河口三角洲、河流中下游冲积平原
⑵风力作用:侵蚀—风蚀沟谷、风蚀洼地、蘑菇石、风蚀柱、风蚀城堡等,如戈壁
堆积—沙丘、沙垄、沙漠边缘的黄土堆、黄土高原等
⑶冰川作用:侵蚀—角峰、冰斗、U 形谷堆积—冰碛丘
⑷波浪作用:侵蚀—海蚀地貌(海蚀崖、海蚀穴、海蚀洞等) 堆积—海滩(泥质海滩、沙质海滩
74.地质灾害(地震、火山喷发、滑坡、泥石流)多的原因、措施
75.地震
地震,按照成因大致分为构造地震,火山地震,塌陷地震和人为地震。

1)火山地震,就是火山和岩浆活动造成的地壳震动。

2)塌陷地震,比如在岩溶发育的地区(就是喀斯特发育,地下各种溶洞,落水洞等等),由于地下的岩层被水溶蚀而形成空洞。

当这些空洞使得表层的岩体得不到足够的支持而塌陷,造成的震动就是塌陷地震。

3)人为地震就更简单了,比如地下核试验等等,前几年我国东北部分地区就时不时能监测到
4)构造地震是地下的构造运动造成的。

详细的成因目前没有一个完全明确的解释,但是目前最广为接受的是“弹性回跳说”。

也就是,地下的岩层受到构造运动的作用力而拉扯变形,积攒能量。

当受力超过岩石应力的极限,岩石断裂,弹性势能突然释放,就造成了地震。

在地下的高压环境,岩石会产生塑性甚至弹性。

其实地球能形成球体,也是岩石塑形的一种表现。

90%以上的地震,都是构造地震。

两大地震带是:环太平洋带、地中海——喜马拉雅带。

我国多地震的原因是:我国位于两大地震带中。

地质灾害的防御:提高建筑物抗震强度;实施护坡工程,防止滑坡和崩塌;保护植被,改善生态环境;。

相关文档
最新文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