药理学考点总结
合集下载
-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药理学 1.药理学(pharmacology):是研究药物和机体(包括病原体)相互作用及其作 用规律和原理的一门学科。 2.药物(drug):是指能够影响生物机体的生理功能和生化过程,用于疾病的预 防、诊断和治疗的物质。 3.药效学(pharmacodynamics,PD):研究药物对机体的作用和产生作用的机制。 4.药动学(pharmacokinetics,PK):研究药物在机体影响下所发生的变化及规 律。 5.药理学的学科任务:
1) 急性毒性可因剂量过大而立即发生,多损害循环、呼吸和中枢神经系统功能; 2) 慢性毒性指长期用药,药物在体内蓄积而逐渐发生,多损害肝脏、肾脏、骨
髓、血液和内分泌系统等功能; 3) 特殊毒性反应包括致癌、致畸、致突变作用。 22.变态反应(allergic reaction):指少数人对某些药物产生的病理性免疫 反应。 23.后遗效应(residual effect):指停药后,原血药浓度已降至阈浓度以下 而残存的药理效应。 24.继发反应(secondary reaction):指药物治疗作用发挥后所引起的不良后 果。 25.特异质反应(idiocrasy):指少数患者对某些药物特别敏感,其产生的作用 性质可能与常人不同。 26.药物依赖性(drug dependence):指患者连续使用某些药物后,产生一种不 可停用的渴求现象。 1) 生理依赖性(physiological dependence):是指反复使用某些药物后造成
用可随增大激动药浓度而逆转,而激动药仍可达到与其单用时相同的最大效 应,故拮抗作用是可逆的。 2) 非竞争性拮抗药:能不可逆地作用于某些部位而妨碍激动药与受体结合,并 拮抗激动药的作用。 54.部分激动药(partial agonist):具有激动药和拮抗药的双重特性,亲和 力较强,但内在活性弱,其单独应用时产生较弱的激动效应。 55.受体脱敏(receptor desensitization):是指在长期使用一种激动药后, 组织或细胞对激动药的敏感性和反应性下降的现象。 56.被动转运(passive transport):是指在细胞膜两侧存在药物浓度差或电 位差时,以电化学势能差为驱动力,使药物从高浓度向低浓度侧的扩散转运。 (特点:①不消耗能量;②当膜两侧药物浓度达到平衡时,转运即停止) 1) 简单扩散(脂溶扩散):即脂溶性大、极性小的药物通过溶于脂质膜的被动 扩散。
18.不良反应(adverse reaction):凡不符合用药目的,并给患者带来不适或 痛苦的反应。 19.药源性疾病(drug induced disease):是由药物引起的人体器官、组织等 的功能或结构损害,并有临床过程的疾病,其实质是药物不良反应的后果。 20.副作用(side action):指药物在治疗剂量时与治疗作用同时发生的与治 疗目的无关的作用。 21.毒性反应(toxic reaction):指药物剂量过大或用药时间过长而引起的机 体损害性反应。
2) 临床药理学方法:以人体为研究对象,研究药物与人体相互作用的规律。 3) 新技术的应用 7.药物作用(action):药物进入体内后与机体细胞上的靶位结合时引起的初始 反应。 8.药理效应(effect):是药物作用的结果,是机体生理生化机能或形态变化的 表现。 9.兴奋作用(excitation):在药物作用下,机体原有功能提高或增强。 10.抑制作用(inhibition):在药物作用下,机体原有功能降低或减弱。 11.直接作用(direct action):指药物直接对它所接触的器官、组织、细胞 所产生的作用。 12.间接作用(indirect action):药物直接作用后引起的进一步作用。 13.药物的选择性(selectivity):指在全身用药情况下,药物对机体器官系 统作用的有无或作用强弱的差异。 14.局部作用(local action):指药物无需吸收而在用药部位发挥的直接作 用。 15.全身作用(general action):指药物被吸收入血后分布到机体各部位而产 生的作用。 16.对因治疗(etiological treatment):药物的治疗目的是消除原发致病因 子,彻底治愈疾病。 17.对症治疗(symptomatic treatment):用药目的在于改善症状。
39.效价强度(potency):指药物达到一定效应时所需的剂量。 40.斜率:量效曲线中段的曲线坡度。 41.半数有效量(median effective dose):指能引起 50%的实验动物出现阳 性反应的药物剂量或浓度。 42.半数中毒量(median toxic dose):能引起半数动物中毒时的剂量或浓 度。 43.半数致死量(median lethal dose):能引起半数动物死亡的剂量。 44.治疗指数(TI):是 LD50/ED50 的比值,药物安全性指标。 45.受体(receptor):是存在于细胞膜或细胞内的一种能选择性地同相应的递 质、激素、自体活性物质或药物等相结合,并能产生特定生理效应的大分子物 质。 46.受点(receptor-site):受体某个部位的构象具有高度选择性,能正确识 别并特异地结合某些立体特异性配体,这种特异的结合部位称为受点。(受体上 与配体发生特异性结合的部位) 47.配体(ligand):是指内源性递质、激素、自体活性物质或结构特异的药 物。 48.受体与配体结合的特性
影响简单扩散的因素:
a) 膜两侧浓度差 b) 分子量的大小 c) 药物的脂溶性 d) 药物的解离度 e) 药物所在环境的 PH 2) 滤过(膜孔扩散或水溶扩散):指分子量小、分子直径小于膜孔的水溶性极 性或非极性的物质,借助膜两侧的流体静压和渗透压差被水带到低压一侧的 过程。 3) 易化扩散:顺浓度差、不耗能,但需要载体或通道介导的被动转运。 57.主动转运(active transport):药物从低浓度一侧跨膜向高浓度一侧的转 运。 பைடு நூலகம்点:①消耗能量;
失。 66.活化(activation):极少药物被转化后才出现药理活性。 67.药酶诱导药(enzyme inducer):能够使药酶合成增加或活性增强的药物。 68.药酶抑制药(enzyme inhibitor):能使药酶合成减少或活性降低的药物。 69.排泄(excretion):药物及其代谢物通过排泄器官被排出体外的过程。 70.排泄的途径:
的一种身体适应状态。 2) 心里依赖性(psychological dependence):是指使用某些药物后可产生快乐
满足的感觉,并在精神上形成周期性不间断使用的欲望。 27.药物滥用:大量反复使用与医疗目的无关的依赖性药物,引起身体和精神 的依赖性,不仅危害自身的身体健康,还会造成严重的社会问题。 28.量效关系(dose-effect relationship):药理效应的强弱与其剂量大小或 浓度高低呈一定关系。 29.剂量:一般是指药物每天的用量。 30.无效量(no-effct dose):不出现效应的剂量。 31.最小有效量(minimum effective dose):刚引起药理效应的剂量。 32.最大有效量(maximal effective dose):引起最大效应而不出现中毒反应 的剂量。 33.治疗量(therapeutic):又称常用量,比阈剂量大而又小于极量之间的剂 量,临床使用时对大多数病人有效而又不出现中毒反应。 34.最小中毒量(minimum toxic dose):刚引起中毒反应的剂量。 35.致死量(lethal dose):引起死亡的剂量。 36.量反应(quantitative response):是指药理效应可用连续性数量值表示 的反应。 37.质反应(qualitative response):是指药物的效应不能计量,仅有质的差 别,只有“阳性”或“阴性”以及“全”或“无”之分。 38.效能(efficacy):指药物所能产生的最大效应。
1) 阐明药物的作用及作用机制,为临床合理用药,发挥药物最佳疗效,防治不 良反应提供理论依据;
2) 研究开发新药,发现药物新用途,为其提供安全、有效的药理学依据; 3) 为其他生命科学的研究提供重要的科学依据和研究方法,促进生命科学的发
展。 6.药理学的研究方法:
1) 基础药理学方法:以动物为实验对象,研究药物与动物相互作用的规律。 a) 实验药理学方法 i. 整体实验:以健康动物(清醒动物或麻醉动物)进行药效学或药 动学研究,观察药物对某些或某个系统或器官的影响。 ii. 离体实验:以健康动物的器官、组织、细胞、亚细胞、受体分子 和离子通道为实验对象,在体外进行药效学研究,分析药物作用、 作用部位及作用机制。 b) 实验治疗学方法:以病理模型动物或组织器官为实验对象,观察药物 治疗作用的一种方法。
1) 特异性 2) 高度亲和力 3) 可逆性 4) 饱和性 5) 可调节性 49.特异性(specificity):受体对配体具有高度的识别能力,只能和特定的 分子大小、形状、电荷的药物分子结合,而且有严格的构象关系,包括空间构 型、光学构象等。受体对配体具有高度的选择性,也就是药物的特异性。 50.亲和力(affinity):药物和受体结合的能力。 51.内在活性:药物和受体结合后产生效应的能力。 52.激动药(agonist):指对受体既有亲和力又有很强的内在活性。 53.拮抗药(antagonist):指具有较强的亲和力,而无内在活性的药物。 1) 竞争性拮抗药:可与激动药竞争相同受体,拮抗激动药的作用,且其拮抗作
②需要载体 ③有饱和性 ④有竞争性抑制 58.膜动转运:通过膜的运动促使大分子物质转运的过程。 59.吸收(absorption):药物由给药部位进入全身血液循环的过程。 影响药物经胃肠道吸收的因素: 1) 药物方面 a) 药物的理化性质:如脂溶性、解离度分子量、水溶性等 b) 剂型:如包括药物粒径的大小、赋形剂种类、药物的晶体形态等 2) 机体方面 a) 胃肠内 PH b) 胃排空速度和肠蠕动 c) 胃肠内容物 d) 首关效应 60.首关效应(first-pass effect):是指某些药物首次通过肠壁或肝脏时被 其中的酶所代谢,使进入体循环药量减少的一种现象。 61.分布(distribution):指药物吸收后随血液循环到各组织器官的过程。 影响药物分布的因素: 1) 血浆蛋白结合率 2) 体内屏障 a) 血脑屏障 b) 胎盘屏障 3) 器官血流量 4) 体液 PH 5) 药物与组织的亲和力 6) 药物转运体 62.血脑屏障:指血管壁与神经胶质细胞形成的血浆与脑细胞外液间的屏障和 由脉络丛形成的血浆与脑脊液间的屏障。 63.生物转化(biotransformation):也称药物代谢,指药物在体内发生的化 学结构改变。 64.药物代谢酶:可以催化多种药物代谢的酶系统。 65.灭活(inactivation):绝大多数药物经过生物转化后,药理活性减弱或消
1) 肾排泄 a) 肾小球滤过 b) 肾小管分泌 c) 肾小管重吸收
2) 胆汁排泄 3) 肠道排泄 4) 其他途径:许多药物还可以通过唾液、乳汁、汗液、泪液等排泄 71.肝肠循环(hepato-enteral circulation):由胆汁排入十二指肠的药物 在经肠粘膜上皮细胞重吸收,经门静脉、肝脏重新进体循环的反复循环过程。 72.一级动力学:又称横比消除,是指药物消除速率与血药浓度呈正比,即单 位时间内消除恒定比例的药量。 73.零级动力学:也称衡量消除,是指药物消除速率为恒定的常数,即单位时 间内消除恒定的药量。 74.生物利用度(bioavailability):指血管外给药时药物被机体吸收利用的 程度,即吸收进入体循环的药量与给药量的比值。 75.曲线下面积(AUC):指由坐标轴与浓度-时间曲线围成的面积,反应体内药 物的相对量。 76.分布参数(表观分布容积):指体内药量按血药浓度计算所需的体液量,其 为体内药量与血药浓度的比值。 77.半衰期(elimination half-life):指血药浓度降低一半所需的时间。 78.坪值:稳态时,药物进入体内的药量与消除量达到动态平衡,血药浓度在 稳态高限和底限之间水平波动,水平波动的平均值为坪值。 79.疗程:指为达到一定治疗目的而连续用药的时间 80.耐受性:指同一药物连续使用过程中,会出现药效逐渐减弱,需加大剂量 才能产生相同的药效;但在停用一段时间后,机体仍可恢复原有的敏感性。 81.耐药性:化疗药长时间使用后,病原体或肿瘤细胞对药物的敏感性降低。 82.联合用药:指为了达到治疗目的而采用的两种或两种以上药物同时或先后 应用。 83.协同作用:指药物合用后原有作用或毒性增加。 84.相加作用:两药合用后的作用是两药分别作用的代数和。 85.增强作用:两药合用后的作用大于它们分别作用的代数和。 86.增敏作用:指一药可使组织或受体对另一药的敏感性增强。 87.抗病原微生物药:是指对病原微生物具有抑制或杀灭作用,用于防止感染 性疾病的药物。 88.抗菌药:是指对细菌具有抑制或杀灭作用,包括抗生素和人工合成的药 物。 89.抗生素:是某种微生物(包括细菌、真菌、放线菌)产生的,对其他病原 微生物具有抑制和杀灭作用的物质。分为天然抗生素和人工半合成抗生素。
1) 急性毒性可因剂量过大而立即发生,多损害循环、呼吸和中枢神经系统功能; 2) 慢性毒性指长期用药,药物在体内蓄积而逐渐发生,多损害肝脏、肾脏、骨
髓、血液和内分泌系统等功能; 3) 特殊毒性反应包括致癌、致畸、致突变作用。 22.变态反应(allergic reaction):指少数人对某些药物产生的病理性免疫 反应。 23.后遗效应(residual effect):指停药后,原血药浓度已降至阈浓度以下 而残存的药理效应。 24.继发反应(secondary reaction):指药物治疗作用发挥后所引起的不良后 果。 25.特异质反应(idiocrasy):指少数患者对某些药物特别敏感,其产生的作用 性质可能与常人不同。 26.药物依赖性(drug dependence):指患者连续使用某些药物后,产生一种不 可停用的渴求现象。 1) 生理依赖性(physiological dependence):是指反复使用某些药物后造成
用可随增大激动药浓度而逆转,而激动药仍可达到与其单用时相同的最大效 应,故拮抗作用是可逆的。 2) 非竞争性拮抗药:能不可逆地作用于某些部位而妨碍激动药与受体结合,并 拮抗激动药的作用。 54.部分激动药(partial agonist):具有激动药和拮抗药的双重特性,亲和 力较强,但内在活性弱,其单独应用时产生较弱的激动效应。 55.受体脱敏(receptor desensitization):是指在长期使用一种激动药后, 组织或细胞对激动药的敏感性和反应性下降的现象。 56.被动转运(passive transport):是指在细胞膜两侧存在药物浓度差或电 位差时,以电化学势能差为驱动力,使药物从高浓度向低浓度侧的扩散转运。 (特点:①不消耗能量;②当膜两侧药物浓度达到平衡时,转运即停止) 1) 简单扩散(脂溶扩散):即脂溶性大、极性小的药物通过溶于脂质膜的被动 扩散。
18.不良反应(adverse reaction):凡不符合用药目的,并给患者带来不适或 痛苦的反应。 19.药源性疾病(drug induced disease):是由药物引起的人体器官、组织等 的功能或结构损害,并有临床过程的疾病,其实质是药物不良反应的后果。 20.副作用(side action):指药物在治疗剂量时与治疗作用同时发生的与治 疗目的无关的作用。 21.毒性反应(toxic reaction):指药物剂量过大或用药时间过长而引起的机 体损害性反应。
2) 临床药理学方法:以人体为研究对象,研究药物与人体相互作用的规律。 3) 新技术的应用 7.药物作用(action):药物进入体内后与机体细胞上的靶位结合时引起的初始 反应。 8.药理效应(effect):是药物作用的结果,是机体生理生化机能或形态变化的 表现。 9.兴奋作用(excitation):在药物作用下,机体原有功能提高或增强。 10.抑制作用(inhibition):在药物作用下,机体原有功能降低或减弱。 11.直接作用(direct action):指药物直接对它所接触的器官、组织、细胞 所产生的作用。 12.间接作用(indirect action):药物直接作用后引起的进一步作用。 13.药物的选择性(selectivity):指在全身用药情况下,药物对机体器官系 统作用的有无或作用强弱的差异。 14.局部作用(local action):指药物无需吸收而在用药部位发挥的直接作 用。 15.全身作用(general action):指药物被吸收入血后分布到机体各部位而产 生的作用。 16.对因治疗(etiological treatment):药物的治疗目的是消除原发致病因 子,彻底治愈疾病。 17.对症治疗(symptomatic treatment):用药目的在于改善症状。
39.效价强度(potency):指药物达到一定效应时所需的剂量。 40.斜率:量效曲线中段的曲线坡度。 41.半数有效量(median effective dose):指能引起 50%的实验动物出现阳 性反应的药物剂量或浓度。 42.半数中毒量(median toxic dose):能引起半数动物中毒时的剂量或浓 度。 43.半数致死量(median lethal dose):能引起半数动物死亡的剂量。 44.治疗指数(TI):是 LD50/ED50 的比值,药物安全性指标。 45.受体(receptor):是存在于细胞膜或细胞内的一种能选择性地同相应的递 质、激素、自体活性物质或药物等相结合,并能产生特定生理效应的大分子物 质。 46.受点(receptor-site):受体某个部位的构象具有高度选择性,能正确识 别并特异地结合某些立体特异性配体,这种特异的结合部位称为受点。(受体上 与配体发生特异性结合的部位) 47.配体(ligand):是指内源性递质、激素、自体活性物质或结构特异的药 物。 48.受体与配体结合的特性
影响简单扩散的因素:
a) 膜两侧浓度差 b) 分子量的大小 c) 药物的脂溶性 d) 药物的解离度 e) 药物所在环境的 PH 2) 滤过(膜孔扩散或水溶扩散):指分子量小、分子直径小于膜孔的水溶性极 性或非极性的物质,借助膜两侧的流体静压和渗透压差被水带到低压一侧的 过程。 3) 易化扩散:顺浓度差、不耗能,但需要载体或通道介导的被动转运。 57.主动转运(active transport):药物从低浓度一侧跨膜向高浓度一侧的转 运。 பைடு நூலகம்点:①消耗能量;
失。 66.活化(activation):极少药物被转化后才出现药理活性。 67.药酶诱导药(enzyme inducer):能够使药酶合成增加或活性增强的药物。 68.药酶抑制药(enzyme inhibitor):能使药酶合成减少或活性降低的药物。 69.排泄(excretion):药物及其代谢物通过排泄器官被排出体外的过程。 70.排泄的途径:
的一种身体适应状态。 2) 心里依赖性(psychological dependence):是指使用某些药物后可产生快乐
满足的感觉,并在精神上形成周期性不间断使用的欲望。 27.药物滥用:大量反复使用与医疗目的无关的依赖性药物,引起身体和精神 的依赖性,不仅危害自身的身体健康,还会造成严重的社会问题。 28.量效关系(dose-effect relationship):药理效应的强弱与其剂量大小或 浓度高低呈一定关系。 29.剂量:一般是指药物每天的用量。 30.无效量(no-effct dose):不出现效应的剂量。 31.最小有效量(minimum effective dose):刚引起药理效应的剂量。 32.最大有效量(maximal effective dose):引起最大效应而不出现中毒反应 的剂量。 33.治疗量(therapeutic):又称常用量,比阈剂量大而又小于极量之间的剂 量,临床使用时对大多数病人有效而又不出现中毒反应。 34.最小中毒量(minimum toxic dose):刚引起中毒反应的剂量。 35.致死量(lethal dose):引起死亡的剂量。 36.量反应(quantitative response):是指药理效应可用连续性数量值表示 的反应。 37.质反应(qualitative response):是指药物的效应不能计量,仅有质的差 别,只有“阳性”或“阴性”以及“全”或“无”之分。 38.效能(efficacy):指药物所能产生的最大效应。
1) 阐明药物的作用及作用机制,为临床合理用药,发挥药物最佳疗效,防治不 良反应提供理论依据;
2) 研究开发新药,发现药物新用途,为其提供安全、有效的药理学依据; 3) 为其他生命科学的研究提供重要的科学依据和研究方法,促进生命科学的发
展。 6.药理学的研究方法:
1) 基础药理学方法:以动物为实验对象,研究药物与动物相互作用的规律。 a) 实验药理学方法 i. 整体实验:以健康动物(清醒动物或麻醉动物)进行药效学或药 动学研究,观察药物对某些或某个系统或器官的影响。 ii. 离体实验:以健康动物的器官、组织、细胞、亚细胞、受体分子 和离子通道为实验对象,在体外进行药效学研究,分析药物作用、 作用部位及作用机制。 b) 实验治疗学方法:以病理模型动物或组织器官为实验对象,观察药物 治疗作用的一种方法。
1) 特异性 2) 高度亲和力 3) 可逆性 4) 饱和性 5) 可调节性 49.特异性(specificity):受体对配体具有高度的识别能力,只能和特定的 分子大小、形状、电荷的药物分子结合,而且有严格的构象关系,包括空间构 型、光学构象等。受体对配体具有高度的选择性,也就是药物的特异性。 50.亲和力(affinity):药物和受体结合的能力。 51.内在活性:药物和受体结合后产生效应的能力。 52.激动药(agonist):指对受体既有亲和力又有很强的内在活性。 53.拮抗药(antagonist):指具有较强的亲和力,而无内在活性的药物。 1) 竞争性拮抗药:可与激动药竞争相同受体,拮抗激动药的作用,且其拮抗作
②需要载体 ③有饱和性 ④有竞争性抑制 58.膜动转运:通过膜的运动促使大分子物质转运的过程。 59.吸收(absorption):药物由给药部位进入全身血液循环的过程。 影响药物经胃肠道吸收的因素: 1) 药物方面 a) 药物的理化性质:如脂溶性、解离度分子量、水溶性等 b) 剂型:如包括药物粒径的大小、赋形剂种类、药物的晶体形态等 2) 机体方面 a) 胃肠内 PH b) 胃排空速度和肠蠕动 c) 胃肠内容物 d) 首关效应 60.首关效应(first-pass effect):是指某些药物首次通过肠壁或肝脏时被 其中的酶所代谢,使进入体循环药量减少的一种现象。 61.分布(distribution):指药物吸收后随血液循环到各组织器官的过程。 影响药物分布的因素: 1) 血浆蛋白结合率 2) 体内屏障 a) 血脑屏障 b) 胎盘屏障 3) 器官血流量 4) 体液 PH 5) 药物与组织的亲和力 6) 药物转运体 62.血脑屏障:指血管壁与神经胶质细胞形成的血浆与脑细胞外液间的屏障和 由脉络丛形成的血浆与脑脊液间的屏障。 63.生物转化(biotransformation):也称药物代谢,指药物在体内发生的化 学结构改变。 64.药物代谢酶:可以催化多种药物代谢的酶系统。 65.灭活(inactivation):绝大多数药物经过生物转化后,药理活性减弱或消
1) 肾排泄 a) 肾小球滤过 b) 肾小管分泌 c) 肾小管重吸收
2) 胆汁排泄 3) 肠道排泄 4) 其他途径:许多药物还可以通过唾液、乳汁、汗液、泪液等排泄 71.肝肠循环(hepato-enteral circulation):由胆汁排入十二指肠的药物 在经肠粘膜上皮细胞重吸收,经门静脉、肝脏重新进体循环的反复循环过程。 72.一级动力学:又称横比消除,是指药物消除速率与血药浓度呈正比,即单 位时间内消除恒定比例的药量。 73.零级动力学:也称衡量消除,是指药物消除速率为恒定的常数,即单位时 间内消除恒定的药量。 74.生物利用度(bioavailability):指血管外给药时药物被机体吸收利用的 程度,即吸收进入体循环的药量与给药量的比值。 75.曲线下面积(AUC):指由坐标轴与浓度-时间曲线围成的面积,反应体内药 物的相对量。 76.分布参数(表观分布容积):指体内药量按血药浓度计算所需的体液量,其 为体内药量与血药浓度的比值。 77.半衰期(elimination half-life):指血药浓度降低一半所需的时间。 78.坪值:稳态时,药物进入体内的药量与消除量达到动态平衡,血药浓度在 稳态高限和底限之间水平波动,水平波动的平均值为坪值。 79.疗程:指为达到一定治疗目的而连续用药的时间 80.耐受性:指同一药物连续使用过程中,会出现药效逐渐减弱,需加大剂量 才能产生相同的药效;但在停用一段时间后,机体仍可恢复原有的敏感性。 81.耐药性:化疗药长时间使用后,病原体或肿瘤细胞对药物的敏感性降低。 82.联合用药:指为了达到治疗目的而采用的两种或两种以上药物同时或先后 应用。 83.协同作用:指药物合用后原有作用或毒性增加。 84.相加作用:两药合用后的作用是两药分别作用的代数和。 85.增强作用:两药合用后的作用大于它们分别作用的代数和。 86.增敏作用:指一药可使组织或受体对另一药的敏感性增强。 87.抗病原微生物药:是指对病原微生物具有抑制或杀灭作用,用于防止感染 性疾病的药物。 88.抗菌药:是指对细菌具有抑制或杀灭作用,包括抗生素和人工合成的药 物。 89.抗生素:是某种微生物(包括细菌、真菌、放线菌)产生的,对其他病原 微生物具有抑制和杀灭作用的物质。分为天然抗生素和人工半合成抗生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