医院感染控制和微生物学监测培训课件
合集下载
-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医院感染控制和微生物学监测
26
6 内窥镜消毒灭菌效果的微生物监测
• 采样时间:在消毒灭菌后、使用前进行采样。 • 采样方法:用沾有含相应中和剂的无菌生理盐水
的棉拭子,在被检内窥镜上从镜头至镜身反复涂 擦,剪去手接触部位,将棉拭子投入到5ml含相应 中和剂的生理盐水采样管中,立即送检。
• 结果判定:灭菌后内窥镜,未检出任何微生物为 合格。消毒后的内窥镜,细菌总数<20cfu/件, 并未检出致病菌为合格。
中和剂(浓度% )
含氯(碘)消毒剂(0.1-0.5) 硫代硫酸钠(0.1-1.0)
过氧乙酸(0.1-0.5)
硫代硫酸钠(0.1-0.5)
过氧化氢(1.0-3.0)
硫代硫酸钠(0.5-1.0)
福尔马林(1.0)
(1)双甲酮(1.0)与吗啉(0.6)混合 液;(2)亚硫酸钠(0.1-0.5);(3) 氢氧化铵(25.0)
医院感染控制和微生物学监测
18
• (3)细菌菌落总数检查: 1ml采样液放入灭菌平 皿内,用普通营养琼脂作倾注培养,放35℃温箱 内培养24~48 h计数菌落。
• 手细菌菌落总数(cfu/ cm2)= • 平板上菌落数×采样液稀释倍数 • ———————————————
30×2( cm2 )
• (4) 判断标准: 见表6-3-1。
戊二醛(2.0)
甘氨酸(1.0)
季胺盐类消毒剂(0.1-0.5) 吐温80(0.5-3.0)+卵磷脂(1.0-2.0)
洗必泰(0.1-0.5)
同季胺盐类
酚类消毒剂(30.0-50.0)
吐温80(0.5-3.0)
汞类消毒剂(0.002-0.5)
巯基醋酸钠(0.2-2.0)
碱类消毒剂
等当量酸
酸类消毒剂
医院感染等控当制和量微生碱物学监测
医院感染控制和微生物学监测
14
环境空气监测的结果计算(自然 沉降法)
6cm
7.5cm
9cm
5min
354
226
157
10min
177
113
79
15min
118
76
52
30min
59
38
26
医院感染控制和微生物学监测
15
• 2.物体表面的微生物学监感染控制和微生物学监测
28
各类环境空气、物体表面、医护人员手细菌 菌落总数卫生标准
• 环境类别
范围
表6-3-1
细菌菌落总数
•
空气
物体表面
医护人员手
•
(cfu/ m 3)
( cfu/ cm 2 )
(cfu/ cm 2 )
Ⅰ类 层流洁净手术室、层流洁净病房
≤10
≤5
≤5
• Ⅱ类 普通手术室、产房、婴儿室、早产儿 室、
•
普通保护性隔离室、供应室无菌区、烧伤
•
病房、重症监护病房
≤200
≤5
≤5
• Ⅲ类 儿科病房、妇产科检查室、注射室、
≤500
≤10
≤10
•
换药室、治疗室、供应室清洁区、急诊室、
•
实验室、各类普通病房和房间
• Ⅳ类 传染病科及病房 • • 注:-, 不要求
-
≤15
医院感染控制和微生物学监测
≤15
29
开展医院感染的监测,能使我们及时的发现医院感染存在 的问题、医院感染的危险因素、易感人群、医院感染的发展 趋势等,为医院感染的预防和控制提供科学依据,同时能及 时发现是否有医院感染的聚集性发生或暴发流行,以便及时 采取控制措施,将其消灭在萌芽之中。所以,医院感染监测 是医院感染控制的基础,没有监测为依据的控制措施是盲目 的,没有控制行动的监测是无目的、无意义的监测。因此要 加强临床、微生物实验室、监控部门三位一体的紧密联系的 工作关系,从而促进医院感染的预防和控制,有利于医疗质 量的提高和确保医疗安全。
消毒液染菌量(cfu/ml)=每个平板上菌落数×50
医院感染控制和微生物学监测
20
倾注法:
• 用无菌吸管吸取消毒液1.0ml,加入到9.0ml含有相 应中和剂的无菌生理盐水采样管内混匀,分别取 0.5ml放入2只灭菌平皿内,加入已溶化的45~480C 的营养琼脂15~18ml,边倾注边摇匀,待琼脂凝 固,一平板置200C培养7天,观察霉菌生长情况,另一 个平板置36 ± 10C温箱培养72h,记数菌落数,同时 检测致病菌
医院感染控制和微生物学监测
16
• 3.医务人员手的微生物学监测
• (1)采样时间: 在接触患者或从事医疗活动前进行采样。
• (2)采样面积及方法: 被检人五指并拢,将浸有无菌 9g/L氯化钠溶液的棉拭子一支在双手曲面从指根到指端来 回涂擦各两次(一只手涂擦面积约30cm2),并随之转动 采样棉拭子,剪去手接触部位,将棉拭子放入装有10ml采 样液的试管内送检。采样面积按平方厘米 (cm2) 计算。
医院感染控制和微生物学监测
19
• 4.使用中消毒剂和无菌器械保存液的微生物学监测 • (1) 采样时间: 采取更换前使用中的消毒剂与无菌器
械保存液。 • (2 ) 采样方法:
涂抹法: 用无菌吸管吸取消毒液1.0ml,加入9.0ml含有相应中和剂 的采样管内混匀,用无菌吸管吸取上述溶液0.2ml,滴于干燥 普通琼脂平板,每份样品同时做2个平行样,一平板置200C培 养7天,观察霉菌生长情况,另一个平板置350C温箱培养72h, 记数菌落数,同时检测致病菌
• (2) 内源性感染又称自身感染,病原体来自 患者自身贮菌库(皮肤、鼻咽口腔、泌尿 生殖道、肠道)的正常菌群或外来的已定 植菌。
医院感染控制和微生物学监测
4
三、医院感染的对象
• 医院感染可发生于与医院相关的人群,如 门诊和住院患者、医务人员、陪护家属、 探视者等均可发生医院感染。
医院感染控制和微生物学监测
本接种2个平皿,内加入已溶化的45~48 ℃的营养琼脂 15~18ml,边倾注边摇匀,待琼 脂凝固,置36±1 ℃温箱培 养48h,计数菌落数。 • 结果计算 透析用水/透析液细菌总数(CFU/ml)=2个平板上的菌落总 数×稀释倍数。
• 卫生标准 • 透析用水细菌数≤200 CFU/ml,每个月监测1次,结果超出范
医院感染控制和微生物学监测
8
• 大肠埃希菌、铜绿假单胞菌、金黄色葡萄 球菌占据医院感染病原菌的前三位。
• 以上为总的分布特点,不同医院可能略有 差异。
医院感染控制和微生物学监测
9
第三节 医院感染的微生物学监测
• 检测项目及方法
医院感染控制和微生物学监测
10
医院感染监控中常用的检测方法
• 1、空气的微生物学监测 • 2、物体表面的微生物学监测 • 3、医务人员手的微生物学监测 • 4、使用中消毒剂和无菌器械保存液的微生
医院感染控制和微生物学监测
30
医院感染控制和微生物学监测
谢谢!
31
医院感染控制和微生物学监测
2
第一节、医院感染的定义及特点
• 一、医院感染的定义 • 医院感染又称医院内获得性感染,指患者
在入院时既不存在,亦不处于潜伏期,而 在医院内发生的感染,包括在医院获得而 于出院后发病的感染。
医院感染控制和微生物学监测
3
二 、 医院感染的分类
• (1) 外源性感染又称交叉感染,病原体来自 患者体外,即来自其他住院患者、医务人 员、陪护家属和医院环境等。
医院感染控制和微生物学监测
27
7.压力蒸汽灭菌器灭菌效果监测 • (1)采样时间:与被消毒或灭菌物品同时监测。 • (2)布点方法:小型灭菌器选1个包装物品放入
指示剂,置最底层中央;中型灭菌器选3个包装物 品放入指示剂,上层中央放一个,下层前后各一 个;大型灭菌器选5个包装物品放入指示剂,上、 中层中央各放1个,下层前、中、后部各放1个。 • (3)监测方法:采用卫生部批准的化学指示剂和 嗜热脂肪芽胞杆菌(ATCC 7953,ATCC 12980) 作为生物指示剂。
消毒液染菌量(cfu/ml)=每个平板上菌落数×20
医院感染控制和微生物学监测
21
• (3)判断标准:使用中消毒剂,细菌菌落总数 ≤100 cfu/ ml,病原微生物不得检出;无菌器械保 存液必须无菌。
• (4)注意事项:采样后1小时内检测。
医院感染控制和微生物学监测
22
常用消毒液的相应中和剂
消毒剂(浓度% )
• (2) 采样时间: 选择消毒处理后与进行医疗活动之前期 间采样。
• (3) 采样高度: 与地面垂直高度80~150 cm。
• (4) 布点方法: 室内面积≤30 m2,设一条对角线上取3 点,即中心一点、两端各距墙1m处取一点;室内面积>30 m2 ,设东、西、南、北、中5点,其中东、西、南、北点均 距墙1m。
医院感染控制和微生物 学监测
医院感染控制的重要性
• 随着现代医疗技术的进步和社会人群构成的老龄 化,免疫功能低下者日益增多,感染宿主由健康 人群逐步转向免疫功能低下人群,条件致病微生 物逐步替代了毒力强的病原微生物而成为主要病 原体,感染的主流已倾向于医院感染。医院感染 严重威胁住院患者的身心健康和预后,直接关系 到医疗质量与患者安危及医疗费用,目前已成为国 际医学界极为关注的重要问题,控制医院感染是现 代化医院质量管理的重要目标之一。
• 采样方法: 用90mm直径普通营养琼脂平板在采样点暴露5 min后送检培养。
医院感染控制和微生物学监测
13
• (5)细菌菌落总数检查:将平板置37℃温 箱内培养24 h计数菌落。
• 空气细菌菌落总数(cfu/m3)= 50000N/ AT • 式中:A—平板面积 (cm2 ) • T—平板暴露时间 (min) • N—平均菌落数 (cfu/平板) • (6) 判断标准:见表6-3-1。
5
四、传播方式
• 1. 呼吸道传播 • 2.消化道传播 • 3.接触传播 • (1) 直接接触 • (2) 间接接触 • (3) 血液和体液传播 • (4) 垂直传播
医院感染控制和微生物学监测
6
五、流行特征
• 医院感染具有平时散发与严重时暴发的医 院流行病学特点。医院感染多为免疫功能 低下宿主的机会性感染,且以内源性感染 为主,传染性较小,一般可在病区内针对 其传播方式进行隔离。当医院消毒灭菌和 隔离措施发生失误时可引起暴发感染。
物学监测 • 5、血液净化系统的微生物学检测 • 6、内窥镜消毒灭菌效果的微生物学检测 • 7、医疗用品的微生物学监测
医院感染控制和微生物学监测
11
• 采样及检查原则:
采样后必须尽快对样品进行相应指标的 检测。
医院感染控制和微生物学监测
12
• 1.空气的微生物学监测
• (1) 采样方法:沉降法、固体撞冲法(撞击式、离心 式)、液体冲击法和滤过法。
医院感染控制和微生物学监测
7
第二节 医院感染常见的病原菌 及变迁
• 引起医院感染的病原微生物中,90%为条 件致病菌。目前我国以革兰阴性菌为主, 其次为革兰阳性菌,真菌占第三位。革兰 阴性菌中以大肠埃希菌、铜绿假单胞菌、 肠杆菌属和克雷伯菌属为主;革兰阳性菌 中主要是葡萄球菌,且以金黄色葡萄球菌 最多见;真菌中白色念珠菌感染占首位。
23
5 血液净化系统的微生物监测
• 采样时间: • 血液净化系统监测应在透析用水和透析液
制做好后即将进行透析前。 • 采样方法: • 用灭菌注射器吸取透析用水或透析液2~
5ml,放入无菌管中送检。
医院感染控制和微生物学监测
24
• 检测方法 • 用无菌吸管吸取1.0ml待检样品接种于灭菌平皿,每一样
围时,应再复查,当怀疑或确定患者在透析过程中有热原反 应、菌血症状时应随时进行监测。
医院感染控制和微生物学监测
25
• 透析液细菌数≤2000 CFU/ml,每个月监测 1次,当怀疑有透析液污染或发生严重的感 染病例时,应增加采样点。如原水口、反 渗水出口、储水箱出口、透析液配比机和 浓缩透析液等。
• (2)采样时间:消毒处理后4 h内采样。
• (3)采样面积: 被采表面<100 cm2 , 取全部表面;被 采表面≥100 cm2,取100 cm2 。
• (4)采样方法: 用5cm×5 cm的标准灭菌规格板,放在 被检物体表面,用浸有灭菌9g/L氯化钠溶液的棉拭子1支, 在规格板内横竖往返各涂抹5次,并随之转动棉拭子,连 续采样式1~4个规格板面积,剪去手接触部分,将棉拭子 入装10ml采样液的试管内送检。门把手等小型物体则采用 棉拭子直接涂抹物体的方法采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