使用钆贝葡胺的增强MRI扫描技术在肝脏检查中的应用

合集下载
  1.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2.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3.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使用钆贝葡胺的增强MRI扫描技术在肝脏检查中的应用
作者:戴冬晴,李炎炎,徐欣如
来源:《影像技术》2022年第01期
摘要:目的:对比常规CT碘海醇注射肝脏增强,分析注射钆贝葡胺在肝脏增强扫描中的应用价值。

方法:采集在本院自2019年5月至2020年5月收治的36例怀疑肝脏占位性病变患者,平均年龄45岁,男女比例为1∶1,均进行 CT碘海醇与MRI钆贝葡胺注射动态+延迟增强扫描,通过图像质量、病灶阳性检出率、图像后处理、健康环保等方面进行对比研究。

结果:两种常规增强扫描技术在病灶阳性检出率、扫描时间方面不存在明显优势差别;在延迟扫描中,钆贝葡胺药剂的特有磁共振胆道排泄期能表现更多病灶,且平扫与增强图像质量优于常规CT增强图像。

结论:钆贝葡胺注射的肝脏增强扫描技术对展示更多病灶、优化图像质量具有优势,相对SCT的X线辐射检查,磁场环境更加安全、可靠,更容易被患者接受。

关键词:钆贝葡胺;MRI;增强扫描
中图分类号:R445.2;R575 文献标识码:B DOI:10?郾3969/j.issn.1001-0270.2022.01.06
Application of GD-BOPTA in MRI Examination of Liver
DAI Dong-qing, LI Yan-yan, XU Xin-ru
(Department of Radiology, The 921st Hospital of Chinese PLA, Hunan 410003, China)
Abstract: Objective: To compare the value of hepatic CT enhancement and MRI GD -BOPTA enhancement. Methods: Clinical data of 36 patients with suspected hepatic space-occupying lesions admitted from May 2019 to May 2020 were collected, with an average age of 45 years. All patients underwent enhanced CT scan and enhanced MRI GD-BOPTA scan, and a comparative study was conducted through evaluation of image quality, positive detection rate of lesions, image post-
processing, health and environmental protection, etc. Results: There was no dominant difference in the positive detection rate and scanning time between the two enhanced scan techniques. In delayed scan, gadolimide could show more lesions in the specific hepatobiliary phase, and the image quality of plain and enhanced MRI was better than that of enhanced CT. Conclusion: Liver MRI GD-BOPTA enhancement has advantages in lesion display and image quality. Compared with CT X-ray radiation examination, MRI environment is safer, more reliable and more easily accepted by patients.
Key Words: GD-BOPTA, Liver MRI, Contrast-enhanced Scan
在临床中,肝脏占位属于一种十分常见的疾病。

这种疾病的早期阶段,一般无明显的临床症状,但是病情发展却较快。

当患者发现病情的时候,已经处于中晚期阶段,手术治疗有较大的难度,严重者已经不能采取手术措施进行治疗。

肝脏占位病患,病情发现得越早,治疗成功率也就越高,对于预后质量的改善具有重要意义。

肝脏占位性病变的检查手段主要有彩超、SCT、MRI。

常规彩超体检发现病灶后一般行SCT与钆贝葡胺MRI增强扫描进行确诊。

两种增强扫描方式孰优孰劣一直存在分歧,下面通过扫描准备、图像质量、病灶检出率、图像后处理、健康环保等几个方面进行对比研究分析。

1 资料与检查方法
1.1 一般资料
选择我院2019年5月-2020年5月36例经彩超怀疑肝内占位性病变的患者为研究对象,均实施CT、MRI增强检查,CT与MRI检查时间间隔在一周内,完成检查后做对比性研究。

纳入标准:排除标准之外的适宜人群。

排除标准:①SCT、MRI禁忌症患者;②合并心、脑、血管器质性病变患者;③精神疾病患者;④未签署知情同意书患者。

所选研究对象中,男性18例,女性18例,年龄为35-60岁,平均年龄45岁。

所有患者均同意参与本次研究,签署知情同意书。

1.2 检查设备
CT:东软NeuViz 64 ln CT64层螺旋CT,东软自带AVW后处理软件,深圳东大DDI-400C高压注射器。

MRI:联影UR560型1.5T磁共振,联影自带后处理工作站,拜尔Spectris Solaris EP磁共振专用高压注射器。

1.3 检查方法
1.3.1 检查前准备阶段
检查前对受检者严格进行“三查七对”。

“三查”即登记前检查、操作前检查、书写报告前检查;“七对”即核對受检者姓名、核对受检者性别、核对受检者年龄、核对受检者申请单部位、核对检查投照部位、核对胶片部位、核对受检者是否造影剂过敏。

CT腹部检查前准备:受检者一周内尽可能食用少渣饮食,避免服用含金属药物或者施行钡餐检查,检查前均需要禁食4-6小时。

严格掌握适应症,并且做好碘过敏实验。

在检查前半小时口服浓度1.0%~1.5%的阳性对比剂500-800ml,以充盈上腹部的小肠,上检查床前再口服200ml,以充盈胃和十二指肠,以便使所观察的部位与胃肠道区分开来。

MR检查前准备:检查前必须询问受检者是否符合核磁共振检查禁忌症,并叮嘱受检者及其家属认真阅读检查注意事项,按照要求准备。

凡体内装有金属植入物(如心脏起搏器、金属关节、固定钢板、钢针、电子耳蜗、胰岛素泵等)的受检者,严格禁止做该项检查。

检查前给受检者讲述检查过程,消除受检者恐惧心理,争取检查时的合作。

告知所需要的检查时间、扫描时检查声音较大,叮嘱受检者检查过程进行中不能够随意移动。

按检查要求对受检者进行呼吸训练。

告知检查前需要空腹6-8小时,期间禁食禁水。

1.3.2 CT检查
受检者仰卧,头先进,两臂上举,身体正中矢状面与检查床中线重合,侧面定位线对准受检者正中冠状面。

扫描范围为膈顶至肝右下角。

层厚为5mm,螺距为0.9,层距5mm。

FOV40CM,管电压120KV,管电流260ma/s进行普通平扫。

相同参数条件下再配合高压注射器注射进行增强及延迟扫描,对比剂使用量为80-100ml碘海醇(GE, 300mgI/ml),流速
3ml/s。

注射后记录动脉期(25-30秒)、门脉期(50-60秒)、实质期(120-180秒)的图像。

其中,动脉期主要观察肝动脉血供情况或肿物的血供,门脉期观察肝实质最好的时期,静脉期主要观察肝内病变情况。

若怀疑是肝血管瘤时,则实质期的扫描延迟时间为3-5分钟或者更长,直至病灶内对比剂充满为止。

操作期间严格按照操作规范进行检查。

扫描过程中,密切关注被检者有无任何不适反应,结束后检查图像,确认此次检查是否无误。

1.3.3 MRI检查
线圈采用体线圈或者相控阵体部线圈进行信号采集。

受检者仰卧,头先进,腰背部躺于检查床上。

若需要运用呼吸门控技术采集,则需要将呼吸门控感应用腹带加压于受检者腹部或胸部随呼吸动作起伏最明显的部位。

将体线圈覆盖在中腹部,线圈中心与受检者剑凸重合,线圈长轴与人体长轴及检查床长轴一致,并且适度调紧,定位线中心对准线圈中心。

平扫序列为:采用联影公司自行研发T1WI-GRE-TRA-FS、T2WI-FSE-TRA-FS、T2WI-ARMS-COR-FS、T1-QUICK3D-TRA-FS、DWI序列,4mm层厚,1.0层间距。

增强对比剂使用15ml:7.935g规格的钆钡葡胺,总量15ml(上海博莱科,15ml:7.935g),使用高压注射器注射。

注射后动态扫描,单次扫描时间14-20s,一般连续2-3次,中间间隔5-8s,供受检者换气,视病变部位需要亦可進行延迟扫描。

成像序列可选横断位以及冠状位T1-QUICK3D-FS-BH序列。

注射对比剂
到开始动态扫描的时间TD应掌握好,可以运用公式TD=TP-TI/2-TA/2计算。

常规完成后90-200分钟采用T1-QUICK3D-FS-BH进行肝胆排泄期扫描。

1.4 后处理技术
后期可以在相配对的工作站上对扫描的图像进行多平面重建(MRP)、曲面重建(CPR)、最大密度投影(MIP)、容积再现(VR)等,依次摄取定位像、平扫及增强的冠状位、矢状位、轴位图像。

所有影像资料均由2位经验丰富的影像科医生进行处理并诊断,如有分歧,则共同探讨后得出相一致的诊断。

2 结果
2.1 检出率
对36人进行信息采集,完成后选取2名经验丰富的医生进行诊断分析,其中确诊后发现肝脏病变35人(共有大病灶35个,小病灶40个)。

CT碘海醇增强检查:共发现肝脏病变34人(大病灶34个,小病灶35个),2人未检查出明显病变,大病灶检出率97.1%,小病灶检出率87.5%。

其影像表现包括动脉期病灶强化明显,出现高密度强化或者等密度强化,在门静脉期病灶密度会不断下降,部分患者出现高密度或者等密度强化。

磁共振钆钡葡胺增强检查:共发现肝脏病变35人(大病灶35个,小病灶40),1人未检查出明显病变,大病灶检出率100%,小病灶检出率100%。

核磁共振增强检查结果显示,不同患者图像表示不相同,有一部分被检者病灶呈现出类圆形,有部分被检者病灶呈现分叶状形态,还有一部分小病灶在肝胆排泄期得到明显强化显示。

见表1所示。

2.2 安全健康、经济承受对比
CT扫描检查和MRI检查,都是临床检查原发性肝癌的关键手段,近几年随着科学技术的快速发展,这两种检查技术也在不断地完善优化。

有学者研究认为,MRI对原发性肝癌的诊断更加具有辨识度,在诊断原发性肝癌期间,临床意义更大[1]。

MRI无射线辐射损伤,CT运用的X线和MRI所运用的射频脉冲均属于电磁波,但是两者的波长有非常明显的差别。

X线的波长在0.001-10nm,对人体有较强的辐射伤害;射频脉冲的波长为数米至数十米(1.5t扫描机为4.69m),为X线的千分之一。

因此,CT检查辐射剂量较高,对正在进行放化疗的癌症患者伤害更大,不能多次频繁地进行检查,也不利于临床对病患进行及时观察与控制。

核磁共振技术是被公认的没有辐射损伤的安全检查手段,对进行放化疗的病患不会造成二次伤害,可以多次及时地反馈病患病情以及治疗的效果。

与CT相比,MRI没有骨伪影的干扰。

CT软组织分辨力相对较差,并且CT在骨与软组织界面(特别是骨凸起部分)产生严重的伪影,影响局部结构。

并且CT对肝脏病变与临近组织关系识别能力较弱,分界不清,容易造成误诊。

CT增强扫描如果强化不足,也容易造成漏诊。

另外,有学者对比不同扫描方法诊断原发性肝癌疾病,结果显示,<1cm原发性肝癌患者,MRI检出率更高。

CT增强扫描方法很可能会受到病灶强化程度的影响,诊断准确率明显低于MRI,MRI检查对比剂敏感性更强,能够有效识别原发性肝癌病灶[2]。

CT腹部检查前准备:受检者一周内尽可能食用少渣饮食,避免服用含金属药物或者施行钡餐检查,检查前均需要禁食4-6小时。

严格掌握适应症,并且做好碘过敏实验。

在检查前半小时口服浓度1.0%~1.5%的阳性对比剂500-800ml,以充盈上腹部的小肠,上检查床前再口服200ml,以充盈胃和十二指肠,以便使所观察的部位与胃肠道区分开来。

MR检查前准备:检查前必须询问受检者是否符合核磁共振检查禁忌症,并叮嘱受检者及其家属认真阅读检查注意事项,按照要求准备。

凡体内装有金属植入物(如心脏起搏器、金属关节、固定钢板、钢针、电子耳蜗、胰岛素泵等)的受检者,严格禁止做该项检查。

检查前给受检者讲述检查过程,消除受检者恐惧心理,争取检查时的合作。

告知所需要的检查时间、扫描时检查声音较大,叮嘱受检者检查过程进行中不能够随意移动。

按检查要求对受检者进行呼吸训练。

告知检查前需要空腹6-8小时,期间禁食禁水。

1.3.2 CT检查
受检者仰卧,头先进,两臂上举,身体正中矢状面与检查床中线重合,侧面定位线对准受检者正中冠状面。

扫描范围为膈顶至肝右下角。

层厚为5mm,螺距为0.9,层距5mm。

FOV40CM,管电压120KV,管电流260ma/s进行普通平扫。

相同参数条件下再配合高压注射器注射进行增强及延迟扫描,对比剂使用量为80-100ml碘海醇(GE, 300mgI/ml),流速
3ml/s。

注射后记录动脉期(25-30秒)、门脉期(50-60秒)、实质期(120-180秒)的图像。

其中,动脉期主要观察肝动脉血供情况或肿物的血供,门脉期观察肝实质最好的时期,静脉期主要观察肝内病变情况。

若怀疑是肝血管瘤时,则实质期的扫描延迟时间为3-5分钟或者更长,直至病灶内对比剂充满为止。

操作期间严格按照操作规范进行检查。

扫描过程中,密切关注被检者有无任何不适反应,结束后检查图像,确认此次检查是否无误。

1.3.3 MRI检查
线圈采用体线圈或者相控阵体部线圈进行信号采集。

受检者仰卧,头先进,腰背部躺于检查床上。

若需要运用呼吸门控技术采集,则需要将呼吸门控感应用腹带加压于受检者腹部或胸部随呼吸动作起伏最明显的部位。

将体线圈覆盖在中腹部,线圈中心与受检者剑凸重合,线圈长轴与人体长轴及检查床长轴一致,并且适度调紧,定位线中心对准線圈中心。

平扫序列为:采用联影公司自行研发T1WI-GRE-TRA-FS、T2WI-FSE-TRA-FS、T2WI-ARMS-COR-FS、T1-QUICK3D-TRA-FS、DWI序列,4mm层厚,1.0层间距。

增强对比剂使用15ml:7.935g规格
的钆钡葡胺,总量15ml(上海博莱科,15ml:7.935g),使用高压注射器注射。

注射后动态扫描,单次扫描时间14-20s,一般连续2-3次,中间间隔5-8s,供受检者换气,视病变部位需要亦可进行延迟扫描。

成像序列可选横断位以及冠状位T1-QUICK3D-FS-BH序列。

注射对比剂到开始动态扫描的时间TD应掌握好,可以运用公式TD=TP-TI/2-TA/2计算。

常规完成后90-200分钟采用T1-QUICK3D-FS-BH进行肝胆排泄期扫描。

1.4 后处理技术
后期可以在相配对的工作站上对扫描的图像进行多平面重建(MRP)、曲面重建(CPR)、最大密度投影(MIP)、容积再现(VR)等,依次摄取定位像、平扫及增强的冠状位、矢状位、轴位图像。

所有影像资料均由2位经验丰富的影像科医生进行处理并诊断,如有分歧,则共同探讨后得出相一致的诊断。

2 结果
2.1 检出率
对36人进行信息采集,完成后选取2名经验丰富的医生进行诊断分析,其中确诊后发现肝脏病变35人(共有大病灶35个,小病灶40个)。

CT碘海醇增强检查:共发现肝脏病变34人(大病灶34个,小病灶35个),2人未检查出明显病变,大病灶检出率97.1%,小病灶检出率87.5%。

其影像表现包括动脉期病灶强化明显,出现高密度强化或者等密度强化,在门静脉期病灶密度会不断下降,部分患者出现高密度或者等密度强化。

磁共振钆钡葡胺增强检查:共发现肝脏病变35人(大病灶35个,小病灶40),1人未检查出明显病变,大病灶检出率100%,小病灶检出率100%。

核磁共振增强检查结果显示,不同患者图像表示不相同,有一部分被检者病灶呈现出类圆形,有部分被检者病灶呈现分叶状形态,还有一部分小病灶在肝胆排泄期得到明显强化显示。

见表1所示。

2.2 安全健康、经济承受对比
CT扫描检查和MRI检查,都是临床检查原发性肝癌的关键手段,近几年随着科学技术的快速发展,这两种检查技术也在不断地完善优化。

有学者研究认为,MRI对原发性肝癌的诊断更加具有辨识度,在诊断原发性肝癌期间,临床意义更大[1]。

MRI无射线辐射损伤,CT运用的X线和MRI所运用的射频脉冲均属于电磁波,但是两者的波长有非常明显的差别。

X线的波长在0.001-10nm,对人体有较强的辐射伤害;射频脉冲的波长为数米至数十米(1.5t扫描机为4.69m),为X线的千分之一。

因此,CT检查辐射剂量
较高,对正在进行放化疗的癌症患者伤害更大,不能多次频繁地进行检查,也不利于临床对病患进行及时观察与控制。

核磁共振技术是被公认的没有辐射损伤的安全检查手段,对进行放化疗的病患不会造成二次伤害,可以多次及时地反馈病患病情以及治疗的效果。

与CT相比,MRI没有骨伪影的干扰。

CT软组织分辨力相对较差,并且CT在骨与软组织界面(特别是骨凸起部分)产生严重的伪影,影响局部结构。

并且CT对肝脏病变与临近组织关系识别能力较弱,分界不清,容易造成误诊。

CT增强扫描如果强化不足,也容易造成漏诊。

另外,有学者对比不同扫描方法诊断原发性肝癌疾病,结果显示,<1cm原发性肝癌患者,MRI检出率更高。

CT增强扫描方法很可能会受到病灶强化程度的影响,诊断准确率明显低于MRI,MRI检查对比剂敏感性更强,能够有效识别原发性肝癌病灶[2]。

相关文档
最新文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