浅析格里格的G大调第二小提琴奏鸣曲

合集下载
  1.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2.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3.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浅析格里格的G大调第二小提琴奏鸣曲
[摘要]挪威杰出的音乐家格里格作为欧洲民族乐派的代表,怀着无限的爱国主义热情和强烈的民族自尊心,将自己的创作活动完全地融入了民族的音乐事业,他的作品始终贯穿着爱国主义情感的音调,充满了挪威民族民间音乐所特有的个性与气质。

他从本民族的音乐文化中汲取丰富的营养,创立了独特的挪威民族音乐风格,为后世的音乐创作开启了许多的可能性。

作为欧洲民族乐派的代表,格里格的创作无疑在西方民族音乐史中留下了浓重的一笔。

[摘要]民族精神格里格奏鸣曲
爱德华·格里格(EdvardGrieg,1843~1907)是十九世纪下半叶挪威民族乐派的杰出代表。

它是一位有着非凡民族性、创意性的作曲家。

祖国的历史、民族的传统以及人民的生活从早年起就在格里格的创作想象中留下了深刻的烙印。

抱着对未来的憧憬、对大自然的热爱、对民间歌舞的发掘,创造出了完全属于自己的独特的音乐风格。

在他的作品中始终贯穿着爱国主义情感的音调。

由于他能够吸收、融汇来自艺术音乐和民间音乐的各种不同成份,故而使得他在十九世纪的西方音乐历史中跻身于世界作曲家的行列。

挪威民族民间音乐的魅力和风格之所以为世界所熟知,都应当归功于格里格。

正是因为格里格的不懈努力,才使得挪威民族民间音乐飞跃国界走向世界。

他的音乐为挪威人民赢得了世界的声誉,成为世界艺术宝库中不可缺少的一部分。

格里格毕生都想创立一种民族音乐的形式,在这一点上他显然是成功的。

在格里格所有的音乐创作中,没有比小提琴奏鸣曲更明朗和喜气洋洋的器乐作品了,虽然他一生仅仅只写了三首小提琴奏鸣曲,但那青春的气息、无限的希望以及满腔的热情都是对此最好的体现。

他所创作的这首G大调第二小提琴奏鸣曲(op13),属于他最好的作品之列,作曲家通过独特的创作特点充分的体现出了挪威的民族风貌以及浓郁的民族情感。

《第二号小提琴奏鸣曲》(OP13,G大调)完成于1867年7月,格里格仅用了三个星期的时间就完成了。

他后来将这部作品献给了作曲家、指挥家、钢琴家约翰·斯文森。

在经历了痛失挚友诺尔德拉克以及与挚爱的妮娜终成眷属这些人间的悲欢离合之后,作曲家体会到了来自身体上和心理上的痛苦。

此时已不见了青春时期的那种单纯的无忧无虑的欢乐与冲动,取而代之的是用刚强而积极的态度去面对人生。

特别是当格里格在接过了诺尔德拉克手中的那面挪威民族音乐艺术的大旗后,他便将身上肩负的这份重任化作了坚定的信念和无限的动力。

在这部作品中,格里格大量的运用了挪威民族舞曲的因素,并且尝试着将挪威民族特有的斯普林格舞曲和欧洲圆舞曲的因素有机的结合在一起,突出了非凡的民族性,在创作上取得了巨大的进步。

丹麦著名作曲家加德在听完这首奏鸣曲后曾激动地希望格里格在创作下一首奏鸣曲时挪威味要少一些,而格里格对自己所选定的道路坚定不移,他表示:“正相反,教授先生,下一步挪威味要更多一些。


从这些不难看出,格里格已经真正开始成长为一名名副其实的民族主义音乐家。

《第二号小提琴奏鸣曲》也是用古典的奏鸣曲式写成的,分为三个乐章,G 大调,前有引子后有尾声。

引子部分:悲痛的慢板(2/4拍子),G小调。

这个引子部分比较庞大,整整用了十九个小节来作为乐曲的开头,其间小提琴旋律的曲折下行,切分音的延留等都表达出民族的苦难与悲哀,具有强烈的民族特点。

但作曲家并没有沉浸于此,八个小节以后音乐又变得甜美醉人,小提琴的深情脉脉更加深了这一印象,甜美音响的神奇迷人的境界完全溶解了开头的悲伤。

格里格此时引入了他最喜爱也最富特点的创作手法,将挪威人民对历史的悲痛与对未来的美好憧憬在此碰撞,体现出悲哀与美妙的幻想对比,使音乐形象变得丰富而生动。

第一乐章:快板(3/4拍子)。

G大调,奏鸣曲式。

呈示部以逐渐活跃的快板开始,六个小节以后就变成了活泼的快板段落。

主部主题以斯普林格舞曲型的生机勃勃的音乐开始。

快速的三连音与附点音型的结合,切分节奏与支声复调的变换衔接,立即勾勒出了挪威人民热烈的舞蹈场面,活跃而富有个性,坚强而自信。

副部主题以安静的、平稳的从容的叙事曲性的曲调出现,与主部主题形成了明显的对比,但它照样极富民族的特色,钢琴伴奏中大量使用的五度音,波浪式的琶音以及建立在八度震奏之上的,具有民族舞蹈特色的带休止的八分音符的旋律音调,营造出了另一番民族的图画,积极向上勇敢而乐观。

在整个呈示部中,无论是活跃与激动还是安静与平稳,结合的都是如此的自然流畅,仿佛就是一幅明暗相间的图画。

在展开部中融合了主部、副部主题的特色并且进一步发展,通过对节奏、织体与和声的组织运用,使人们感受到音乐的色彩焕然一新。

开头又是出乎意料地运用了半音的效果,叙事性的主题开始在钢琴低声部进行,小提琴以支声伴奏的形式出现作为回应,简洁紧凑但富于戏剧性的发展。

再现部缓缓地进入,末尾出现了调性对比的色彩,然后继续是以欢乐的舞曲形式结束。

第二乐章:安静的小快板(3/4拍子)。

e小调,用单三部曲式写成。

非常典型的a-b-a结构。

在这一乐章中大量的运用了民族性的音调。

音乐从安静的沉浸于凝思的音乐气氛中来,给我们带来的是一种伤感、忧郁的气质,但它并非停滞于此渐渐的迸发出激情,到了b段就已经变得安详、从容和恬静了。

在这里格里格也加入了他喜爱的对比手法,发挥了音乐中的戏剧性加强了民族的感染力。

第三乐章:活跃的快板,(3/4拍子)。

G大调,奏鸣曲式。

格里格在这一乐章中非常有机的将两种舞曲的因素结合在一起,并且运用了模进、切分音和重音的手法将各种大自然的形象对比交融,衬托出挪威人民的勤劳,坚强不屈的民族精神,在形式结构上与第一乐章非常相似。

在这首音乐作品中,作曲家更加大胆地将各种表现手法与民间舞曲音调的广泛揉和,用挪威的民族因素表达严肃和乐观,飞腾和欢乐,固执和灵活,在创造具有更加强烈民族性的作品上取得了巨大的成功。

在节奏方面,首先,这首作品是三首小提琴奏鸣曲中,唯一一首在三个乐章
中都使用了3/4拍子的。

通过这种节拍使得整首乐曲都被笼罩在了优美而抒情的挪威民族舞蹈的气氛中。

作者合理的安排布局,使音乐所要表达的严肃与亲切、悲哀与欢乐的情感都达到了更加完整和统一的平衡。

第二,在这首作品中格里格继续采用了强烈的,生机勃勃的挪威民间舞曲的节奏形式进行创作。

除了同第一首小提琴奏鸣曲一样,出现了格里格音调中通常具有代表性的三连音、琶音、连续的八度震音等典型的节奏型外,哈林格舞、斯普林格舞的典型的节奏形式也得到了充分的变化结合运用。

在第一乐章的呈示部中,格里格就将这两种舞曲相互交织在了一起。

音乐一开始是以斯普林格舞曲的典型而富有生机的节奏开始的,当小提琴奏出了G大调的主题后,哈林格舞的典型节奏也出现了,两者结合的是如此的美妙与自然,丝毫没有让人觉得生硬与冲突。

各具特色,仿佛是从一个浪尖自由而舒展的滑向了另一个浪尖。

热情而奔放,自由而勇敢,将挪威人民对于获得乐观精神表现得准确而充分。

除此之外,格里格还非常有创造性的将斯普林格舞与圆舞曲的因素结合在一起,产生出了一种新颖的艺术效果。

他将欧洲传统的创作技法引入了民族音乐,更可以说他将本民族的音乐特点推向了世界。

这个由格里格积极首创的综合思维的结果使他迅速赢得了全欧洲的听众。

例如,在第三乐章中(谱例1),钢琴声部是典型的取自圆舞曲的三拍子节奏,规范而富有动力。

小提琴声部则是取自斯普林格舞的尖锐而有棱角的节奏特点。

两者的结合对比起来一静一动,一舒缓一紧凑,一稳重一活泼,仿佛相互镶嵌其中又不分彼此。

在旋律方面,这首小提琴奏鸣曲的旋律依然是广泛采用了有着挪威民族民间音乐特有的风格曲调。

首先,格里格继续大胆的使用了装饰音,营造出一个个生动的音乐形象。

例如,在第二乐章的中段(谱例2)作曲家频繁的将这些倚音嵌入节奏感很强的旋律中,使得这些节奏看起来弯弯曲曲,而实际上它柔化了从A段带来的悲思伤神的不安情绪,以轻轻的回旋的方式带给我们安详,清澈的感受。

表达出作曲家内心成长的过程,他将祖国的命运与自己紧密地联系在了一起,仿佛是与挪威民族一起经受苦难一起成长。

在这一点上,格里格对于装饰音的精巧和熟练的掌握,使它具有了更为强烈的民族主义特性。

第二,伴音化旋律的使用。

半音性在格里格的音乐中具有重要的作用,也是他表现民族化旋律的重要手段。

在这首作品中格里格在音乐一开始的引子部分,当小提琴声部一进入便使用了新奇而别致的半音进行的写作手法(谱例3)。

这里的半音进行是这个民间曲调极有效果的处理,它是一个典型的旋律化的半音进行与前四个小节的钢琴声部产生了呼应。

表现出作者感受到深重痛苦后哀伤而忧郁的心情。

小提琴声部如人声般的哭诉,将我们一下子带进了伤感的情绪中。

半音化的使用在这里暂时摆脱了明显的调性,丰富了音乐的表现力!
第三,以叙事曲性的民间曲调创作。

灵活的运用旋律来表达作品的内容对于格里格这样一位艺术家来说再熟悉不过了,它比较喜欢短小、精悍的音乐动机。

而在这首作品中格里格以叙事曲性的曲调出现,平稳的轻轻摇摆着。

我们仿佛也从他的娓娓道来中感觉着挪威民族的历史,感受着作曲家那略带忧郁的心情。

例如,在第一乐章的副部主题中(谱例4),小提琴声部平稳、舒缓,仿佛一位老者正坐在我们的面前讲述着过去!而钢琴声部从轻轻的有节制的柱式和弦变化发展到像水中涟漪一样的琶音,在轻轻的荡漾中使我们感到音乐的形象变得更加真切、生动和感人!
除此之外,作品中休止符的严格而有计划的使用,使得旋律出现不规矩的乐句组合,特别像人在说话有长有短、有缓有急。

例如,在第一乐章中(谱例5),四分休止符则表达出了语气上的停顿,映射出了作品家勇敢而庄重的民族气节。

在和声方面,格里格在这第二首小提琴奏鸣曲中当然也不例外的使用了诸如不协和和弦、持续音、切分音的延留、三连音等手法,这些手法都成为格里格创作中民族风格的体现,我们在前面的章节中已经介绍过,这里就不再赘述。

而在这首作品中的引子、呈示部、再现部中都出现了突出的五度音型,这种空五度音型所造成的深邃而稳健的音响效果,向我们传递出那种属于挪威民族特有的生成与悠远的性格。

有力地突出了音乐所要表达的主题,深化了情感,推动了音乐的
发展。

例如,在第三乐章的一开头(谱例6),钢琴声部就形成了持续的五度低音的手法,这是一种典型的柱式和声音程的织体。

它的来源依然与民族乐器哈登格小提琴有关,饱满而稳健的音效为乐曲主题的进入做足了铺垫,是格里格极富民族特色的手法之一。

在调式调性方面,格里格音乐中挪威民间调式的风格作用,除了突出表现在作曲家十分注意把握民间自然调式的特征音方面,还表现在对于调性的合理布局上,形成了丰富的调式色彩。

例如在第二乐章中格里格按照主音大小调关系布局e-E-e,它们虽为远关系但因为具有相同的属和弦,所以内部结构在连接上显得紧密而自然,扩大了音乐发展的动力。

这是一部感情强烈的作品,格里格简洁的使各种因素戏剧性的变形和互相渗透,编织出了一幅明暗相间的图画。

独特的手法与强烈的民族风格的结合给我们带来了一种全新的感受。

尼曼就引过一段文字来说明这部作品:“尽管有各种各样的痛苦,我觉得有不可遏止的力量,不屈不挠的勇敢精神,克服一切软弱沮丧情绪的激情”。

此时,已不见了青春时期的那种单纯的无忧无虑的欢乐,取而代之的是,用刚强而积极的态度去面对人生。

无论是从思维结构还是从和声色彩等方面都充分地体现出了民族和人民的水乳交融。

取得了创作上的巨大胜利,具有强烈的民族性。

并且“《第二号小提琴奏鸣曲》形成着格里格的室内二重奏曲创作成熟的特点”。

在格里格一生的创作中,总能让人感觉到那清新动人、淡雅恬美的北欧特色,其美丽的旋律和别致的色彩令人感叹不已。

他从本民族的音乐文化中汲取丰富的营养,致力于发展民族音乐事业。

他总是怀着强烈的民族自尊心和自豪感进行创作,在他的作品中也始终贯穿着爱国主义情感的音调。

他所创立的独特的民族风格,对印象主义作曲家产生了积极而重大的影响,也为后世的音乐创作开启了许多的可能性。

作为欧洲民族乐派的代表,格里格的创作无疑在西方民族音乐中留下了浓重的一笔。

在当时周遭环境孤立,基础薄弱的情况下,锤炼出如此独特又极富个性的挪威民族音乐风格实属不易,不能不说是为西方民族音乐史作出的一大贡献。

他的音乐为挪威人民赢得了世界的声誉。

他独特的艺术魅力,不但激励着挪威今天的作曲家,同时他的音乐也为世界人民开辟了一方亲近自然、宁静舒适的天地。

正如他自己所说:“巴赫和贝多芬那样的艺术家,是在高地上建立起教堂和庙宇,而我是要给人们建造他们觉得像在家里一样的幸福的园地。


参考文献:
[1]于润洋.西方音乐通史.上海音乐出版社,2001.
[2]钱仁康.欧洲音乐史.高等教育出版社,2002.
[3][英]亚伯拉罕.简明牛津音乐史.上海音乐出版社,1999.
[4]基思.谢德维克.古典音乐大师.上海辞书出版社,2001.
[5]张洪模.格里格.花山文艺出版社, 1998.
[6]廖乃雄.他永远凝视着祖国的峡湾——挪威作曲家格里格的生平、思想、和创作.人民音乐出版社,1982.。

相关文档
最新文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