感动中国人物——朱光亚

合集下载
  1.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2.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3.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淡泊名利
1997年,又将积攒的4万余元 稿费捐给了中国科学技术发展基金 会。解放军出版社曾策划出一套国 防科学家传记丛书,报请审批时, 他毫不犹豫地划掉了自己的名字。
巨星陨逝
2011年2月26日,“两弹一星” 元勋、著名核物理学家朱光亚因病 辞世。巨星陨落,德艺留芳,以他 名字命名的“朱光亚星”在苍穹中 绽放恒久的光芒,激励科学道路上 的后人。
时代缩影
在那个一穷二白的年代,多少爱国志士为了 放弃外国优厚的待遇,冲破层层阻力,回到祖国。 不计个人得失,默默奋斗,为国家的发展作出了 重大的贡献,朱光亚先生是那个时代的一个缩影。 让我们一起为那个时代的伟人们致敬!
Байду номын сангаас
Thank you The end
结缘物理

1941 年他考入国立中央大学物理系。讲授大学一年级普 通物理学的是刚从美国留学回来的赵广增教授(抗战胜利 后任北京大学教授、物理系主任)。赵教授深入浅出的讲 课和介绍学科前沿的课外辅导,使朱光亚受到物理学科新 发展的熏陶。 • 1942年夏天,当时昆明西南联合大学在重庆招收大学 二年级插班生。在朱光亚几位南开校友的关心和帮助下, 他报名应试,顺利地转学西南联大。从大学二年级起他先 后受教于周培源、赵忠尧、王竹溪、叶企荪、饶毓泰、吴 有训、朱物华、吴大猷等教授。众多名师的栽培,使朱光 亚学业有了较坚实的基础。1945年抗日战争胜利时,他从 物理系毕业后留校任助教。
兢兢业业
重要的核试验,朱光亚几乎都 会亲临现场指导,不解决问题不罢 休。对待需要撰写或修改的文件, 朱光亚力求深入浅出,字斟句酌, 连一个外文字母、一个标点符号都 保证准确无误。
淡泊名利
——有多少钱,他不在意。中国工程院原秘书长葛能全回忆, 1996年,朱光亚获得“何梁何利奖”的100万元港币奖金, 马上提出捐给中国工程科技奖励基金。葛能全说:“能不 能捐一部分,比如说50万,你自己留50万。”朱光亚眼皮 也不抬:“按我说的办。” • ——坐什么车,他不在意。朱光亚有一辆心爱的“老爷 车”,不是汽车,而是自行车,从20世纪50年代一直骑到 90年代初,直到70多岁,还常常骑自行车外出。 • ——吃什么饭,他不在意。他最爱吃的菜,不过是湖北老 家家常菜:排骨莲藕汤、夹干肉。 • ——穿什么衣,他不在意。人们说:“他身上穿的,总是 那套旧军装。”
朱光亚
一生只做一件事 ——中国的核武器
遥远苍穹中最亮的星——朱光亚
感动中国颁奖词
人生为一大事来。 他一生就 做了一件事,但却是新中国血脉 中,激烈奔涌的最雄壮力量。细 推物理即是乐,不用浮名绊此生。 遥远苍穹,他是最亮的星。
朱光亚 何许人也?
人物简介
朱光亚,男,1924年12月25日生,汉族, 湖北武汉人,1950年4月参加工作,1970年 6月入伍,美国密执安大学研究生院物理系 原子核物理专业研究生毕业,杰出的科学 家,我国核科学事业的主要开拓者之一, 中国科学院、中国工程院资深院士,中国 科学技术协会名誉主席、原主席,中国人 民政治协商会议第八届、九届全国委员会 副主席。于2011年2月26日10时30分因病在 北京逝世,享年87岁。
初露锋芒
1949年6月朱光亚完成了《用β射线 谱仪和符合测量方法研究Au198和 Hf181的衰变机制》博士论文,顺 利通过论文答辩,25岁获物理学博 士学位。1950年春,他从美国回到 祖国北京,投入到新生共和国创业 的热潮之中。
少年壮志
1952年春,朝鲜战争进入胶着状态,停战 谈判成为我国外交工作的大事之一。国家从高 等院校中选派了一批政治可靠、有较高英语水 平和掌握现代科技知识的教师,作为我谈判代 表团的翻译。北京大学选派了朱光亚和钱学熙 两人。他们于1952年4月从北京出发,跨过鸭 绿江,坐着敞篷卡车沿着崎岖山路,冒着枪林 弹雨,经过两天一夜的紧张奔波到达朝鲜开城 中国人民志愿军谈判代表团所在地。朱光亚等 人在极其艰苦的环境下,每天晚上都拉着防空 帘在微弱的灯光下忙碌,一听到警报就马上收 好文件钻防空洞。这时美国一直在研究使用原 子武器,谈判桌前美方代表经常挥舞着核大棒。 为了不让对方有空子可钻,谈判双方彼此练出 了耐力与坐功。朱光亚在这种情况下养成了开 会时长时间耐心地听别人发言的习惯,从不轻 易表态,一旦讲话,就能令人折服。
赤子之心
“祖国的父老们对我们寄存了 无限的希望,我们还有什么犹豫 呢?”——听到新中国成立的消息 后,还在密执安大学读书的朱光亚 组织起草了《给留美同学的一封公 开信》,然后毅然选择回国先进入 北大教书,后转到核武器研究所。
喜极而泣
1964年,我国自行研制的第一 颗原子弹成功爆炸,朱光亚望着腾 空跃起的蘑菇云,禁不住潸然泪下。 筚路蓝缕,以启山林。当晚,作风 严谨的他竟然喝得酩酊大醉。三年 后,朱光亚与同事们又将中国带入 了氢弹时代。
摆脱核威胁
朝鲜战场上残酷的战争场 面、敌我双方武器装备的差 距、美国的核威胁,使朱光 亚认识到现在再也不是小米 加步枪的时代了。年轻的共 和国要想真正独立,不受人 欺侮,中华民族要想重新自 立于世界民族之林,就必须 拥有自己强大的现代化国防。
艰难攻关
在原子弹研制的关键时刻,朱光亚出任4个技术委员会 之一的中子点火委员会副主任委员,同主任委员彭桓武、 委员何泽慧等一起指导了几种不同点火中子源的研制与选 择,并协同冷试验委员会研究确定点火中子综合可靠性的 检验方法等关键课题的攻关。由于他善于在综合各方面 (理论、实验、工程及当时的实际条件)的情况和意见基 础上作出正确的科学判断,使这些课题都能在较短时间内 顺利解决。他主持起草的《原子弹装置科研、设计、制造 与试验计划纲要及必须解决的关键问题》是当时中国原子 弹研制科技工作的重要纲领性文件,对我国在当时科学、 工业基础薄弱的条件下,很快完成中国第一个原子弹装置 的研制起了重要作用。
感动中国颁奖词朱光亚男1924年12月25日生汉族湖北武汉人1950年4月参加工作1970年6月入伍美国密执安大学研究生院物理系原子核物理专业研究生毕业杰出的科学家我国核科学事业的主要开拓者之一中国科学院中国工程院资深院士中国科学技术协会名誉主席原主席中国人民政治协商会议第八届九届全国委员会副主席
家乡名人介绍
1957年从事核反应堆的研究工作,领导设计、建成 轻水零功率装置并开展了堆物理试验,跨出了中国自行设 计、建造核反应堆的第一步。他是中国核武器研制的科学 技术领导人,负责并领导中国原子弹、氢弹的研制工作。 1962年主持编写的《原子弹装置科研、设计、制造与试验 计划纲要及必须解决的关键问题》,对争取在两年内实现 第一次原子弹爆炸试验的目标起了重要作用。参与组织领 导中国历次原子弹、氢弹的试验,为“两弹”技术突破及 其武器化工作作出了重大贡献。70年代以来参与组织秦山 核电站筹建和放射性同位素应用开发研究,80年代后参与 国家高技术研究发展计划的制定与实施、国防科技发展战 略研究工作。1985年获国家科技进步奖特等奖。
求学经历
幼年时的朱光亚,跟随父母从宜昌经沙市迁回汉口。 1931年后在汉口第一小学、圣保罗中学学习。 1938年,抗战爆发后的第二年,刚刚初中毕业的 朱光亚和两个哥哥被迫转移到四川。先后就读于 合川崇敬中学、江北清华中学、重庆南开中学。 1941年重庆南开中学毕业。 在南开中学的一年半, 朱光亚受益于数学、物理、化学老师的教育、培 养,开始对自然科学有了美好的憧憬;特别是魏 荣爵老师讲授的物理学,使他产生了浓厚的兴趣
学术成果
《符合测量方法:(Ⅱ)内变换》、 《研究性重水反应堆的物理参数 的测定》等论文。60年代,他负 责并组织领导中国原子弹、氢弹 的研究、设计、制造与试验研究、 高技术研究发展计划的制定与实 施,国防科学技术研究发展及军 备控制问题研究等工作,为中国 核科学技术事业的发展作出了重 大贡献。
学术成果
相关文档
最新文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