江西省会昌中学第一学期高三第一次月考语文试题参考答案

合集下载
  1.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2.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3.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2012届江西省会昌中学第一学期高三第一次月考
语文试题参考答案
1.D (A.zhuī/chuí,xiān,cuán;qū; B.kǎn/jiàn,jǐ,jiàn/jiān;lòu C.jū,rú/nuò,shàn/zhān;jìngD.kē/gě,jué/mèi,yáng/xiáng;pī/pí)
2.B (A则-辄C慨-概灸-炙D缕-褛)
3.B(谆谆:教诲不倦的样子;藐藐:疏远的样子。

说的人很诚恳,听的人却不放在心上。

形容徒费口舌。

)A.当务之急:当前急切应办的事。

与前文的“目前”重复。

C.目无全牛:技艺十分纯熟。

误解为没有全局观念。

D.信笔涂鸦:没有多加考虑,随意写或画,一般用于自谦。

4.A (B搭配不当,应在“导致人类”后加“陷入”。

C自相矛盾,“接近亿元”与“突破亿元”矛盾。

D语序不当,应改为“重视和发展”)
5.C(2句不能放在首位。

排除B。

3句和5句不搭配,排除D。

3句和2句不能搭配,排除A。


6.C(C项不是“鸳鸯”,而是“紫鹃”。


7.D(“以画宗教建筑为主”理解错误。

界画以画建筑物见长。

北魏时期,洛阳地区盛极一时的宗教建筑,成为界画的主要题材)
8.D(是界画日渐没落的结果,而不是原因。


9.A(B项,“在唐代到达顶峰”与原文内容不符;只是到了唐代,李思训父子的界画达到了很好的境界。

C项,《大明宫图》不是何澄的。

D项,“其命运已大大改善”文中无据)
10.A(进:使……上进)
11.D(均为介词“在”。

A介词“因为”/介词“按照”。

B连词/名词,“车盖”。

C助词“的”/取独,用于主谓之间)
12.C
13.(12分)
(1)他的父亲徐爽被县尉赵师韫杀了,徐元庆最后能亲手杀掉他父亲的仇人,然后把自己绑起来,投案自首。

(被动句1分,手刃1分,束身1分,句子大意1分)(2)然而,依据国家法律,杀人的人应当处死,这是国家统一的法规。

(国章1
分,“一”1分,判断句1分,句子大意1分)
(3)每个人都有儿女,每个儿女都有父母,如果都由于敬爱父母而互相报仇,那么这种混乱的局面靠谁来挽救呢?(两个“亲”各1分,救1分,句子大意1分)14.(8分)
(1)运用了比喻和拟人手法。

(2分)以绵绵春雨和滔滔江水比喻离愁之深远。

写弱柳留船,赋予柳枝以人的情感,表现了对友人的深挚感情。

(2分)
(2)运用虚写手法,设想别后友人思我、回望却有无数乱山遮隔的情景。

(2分)表面写友人思我,实际也暗含我思友人。

(1分)把双方离别之恨和思念之情写得丰厚而绵长。

(1分)
15.(1)酌酒以自宽,举杯断绝歌路难
(2)狗彘食人食而不知检,涂有饿莩而不知发。

(3)穷岛屿之萦回;列冈峦之体势
(4)乐琴书以消忧,将有事于西畴。

(5)无以至千里,无以成江海。

16.细柔,温暖,金黄色,是天上降下来的净土。

答对一点,给1分
17.(1)作者诞生在绵绵土上,他认为大沙漠是绵绵土的发祥地。

(2)作者年轻时就有一个“沙漠梦”,大沙漠再现了他失落多年的“梦境”。

答对一点,给3分
18.母体——绵绵土——故乡。

答对一点给2分,答对二点给4分,答对三点给5分。

19.(1)对绵绵土的回忆,寄托了作者对故乡和故乡古老习俗的怀念。

(2)对塔克拉玛干沙漠的抒写,寄托了作者对故乡的热爱。

(3)讲述了生命与母体、人与故土之间难以割舍的精神、情感联系,表达了游子对故乡深深的眷恋。

20.略
21.参照高考作文阅卷标准。

解析:这道作文题,要抓三个关键点:
其一,“灯”,这是作文的重点。

它不是实指,而是虚指。

灯有带来“温暖”“光明”、“鼓励他人”、“指路”等特点和作用,据此“灯”可以理解为抽象的“梦想”、“理想”、“目标”、“榜样”等,也可以是给“我”带来影响的一个具体的事物(一本书)、一句
话、一个人,等等。

要注意“灯”是“一盏”,文中不能出现“多盏”。

其二,“心里”,这是作文的范围。

“灯”是在“心里”,不是在现实中,因此,“心里的灯”,可以理解为“政党”、“组织”,也可以是个人的“坚强品质”、“信念”、“意志”、“毅力”、“努力”等。

其三,“也有”,这是作文的难点。

是在黑暗中摸索过,才能体会灯的光明,“也有”表明经历了坎坷和挫折,才意识到“灯”的作用。

【参考译文】
据我了解,则天皇后时,同州下邦有个叫徐元庆的人,他的父亲徐爽被县尉赵师韫杀了,他最后能亲手杀掉他父亲的仇人,然后把自己绑起来,投案自首。

我认为:先王制订礼义,是用来约束人们,催其上进的;严明刑罚,是用来整顿政治的。

枕着武器,伺机报仇,是为人子女的孝义;惩杀罪人,防止作乱,是帝王统治天下的政纲。

既然如此,那么没有孝义就不能教育人民,政纲混乱就不能严明法制。

所以圣人制订礼制,梳理人们的思想,整饬法令,约束人们的行动,使这些掌管法制的人不因为礼义而废弃刑律,遵守礼制的人不因法规而妨害礼义,这以后暴乱才会不发生,廉洁知耻之风就能蔚然兴起,天下就能按正道顺利发展了。

然而,依据国家法律,杀人的人应当处死,这是国家统一的法规。

执法不能两样,徐元庆应该伏罪。

又据《礼》,父仇不共戴天,也是国家勉励人尽孝的教化内容;教化不能马虎,徐元庆不应被处死,但我听说从前刑罚的产生,本来是用来制止暴乱的,讲求仁德可获取益处,人们大都崇尚德行。

现在元庆报杀父之仇,本意不是作乱,只是尽子女的孝道,教子属于仁德。

讲仁德却得不到益处,与作乱一样都被处死,这虽叫执法不二,却不能用来教育人。

在这一点,就可公开宽恕元庆的罪行。

但是,如能使邪恶有了合法的产生根源,作乱也就成了理所当然的事情。

从前借助礼教来周密防范作恶,它的弊端数不胜数;先王之所以严明刑罚,根本原因就在这里。

现在如果认定元庆的孝道是正义的,而废止国家的刑法,(把这)作为将来处理类似行为的原则,国家必定会多灾多难;那么对于徐元庆的过错,不能免除责罚。

每个人都有儿女,每个儿女都有父母,如果都由于敬爱父母而互相报仇,那么这种混乱的局面靠谁来挽救呢?圣贤君主开始做一件事,必定考虑到它的后果,而这不是一朝一夕所能完成的,因而必须使法律全面完备。

所以说:“发扬人们的正义,势在必行。

”况且因孝义而妨害公法,是仁德的人所不做的,用公法迁就私情的行为,王道就不能施行,徐元庆之所以教义高尚超过古人,正义的行为使当时的人佩服,是
因为他舍生忘死达到了道德标准.今天如果赦免了元庆的罪行而让他快乐地活着,就是磨灭了他的德行,损伤了他的义节,就不是所说的杀身成仁,舍身全节的节操了。

依我辈所见,应当严格执行国家法律,按照刑律处死元庆,然后在他的墓前立碑表彰,赞颂他的美好节操,这样,可以使天下按正道顺利发展。

把这个案件载入国家法律,永远作为国家法典,恭谨呈上建议。

相关文档
最新文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