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22~2023年高一上学期第一次月考历史考试(福建省福州市长乐高级中学)
-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选择题
在商代,占卜是商王日常活动的重要内容,国家大事都通过占卜的方式来决定。
这种方式
甲骨卜辞
A. 减少了商王决策的盲目性
B. 是行政机构不健全的必然产物
C. 使王权充满了神秘的色彩
D. 解决了贵族在权力分配上的矛盾
【答案】C
【解析】
根据材料和所学知识可知,商朝是一个弥漫着神权色彩的王朝,商王通过垄断神权以强化王权,C项正确。
国家大事都通过占卜的方式来决定,并不会减少商王决策的盲目性,A项错误。
材料没有涉及行政
机构是否健全的信息,而是强调商朝是一个弥漫着神权色彩的王朝,B项错误。
宗法制的实施有利于解决贵族在权力、财产和土地继承上的矛盾,与材料不符,D项错误。
选择题
周灭商后,以崭新的政治风格实行统治,“由是天子之尊,非复诸侯之长,而为诸侯之君”。
形成这种政治风格的制度基础主要是
A. 宗法制
B. 分封制
C. 礼乐制度
D. 王位世袭制
【答案】A
【解析】
根据材料可知,西周天子由诸侯之长变为诸侯之君(即君臣之名分确定),天子的尊严因此确立,宗法制确立君臣的名分等级,天子处在宗主地位,地位最尊贵,A项正确。
分封制下天子为诸侯之君,但不是这种政治风格形成的制度基础,B项错误。
礼乐制度是表示等级制度的典章制度和礼仪规定,与材料不符,C项错误。
王位世袭制是国家王位由一个家族世代承袭的制度,与材料不符,D项错误。
选择题
史载,周王朝最初分封的封国,面积很小,二十个或三十个封国联合在一起,也没有王畿大。
周王朝这样做的目的在于
A. 提高同姓贵族的地位
B. 推动诸侯国扩展疆域
C. 建立中央集权的政治体制
D. 强化周王室对地方的控制
【答案】D
【解析】
根据材料可知,分封制是周朝实行的一种地方政治制度,主要目的是为了维护和巩固周朝的统治;材料反映封国面积较小,无法对周王室形成威胁,从而加强周王室对地方的控制,D项正确。
材料没有涉及提高同姓贵族的地位,而是强调强化周王室对地方的控制,A项错误。
分封制是周天子将土地和人口分封给诸侯,不可能让诸侯国扩展疆域,B项错误。
中央集权的政治体制始于秦朝,与材料不符,C项错误。
选择题
据《春秋》记载,在二百四十二年间鲁君朝贡周王3次,朝贡齐国
11次,朝贡晋国20次,朝贡楚国2次。
这一现象反映的实质是
A. 分封制逐渐瓦解
B. 各诸侯国之间联系密切
C. 周天子成为“天下共主”
D. 宗法制已完全崩溃
【答案】A
【解析】试题分析:本题考查学生解读史料获取信息的能力。
依据材料中“鲁君朝贡周王3次,朝贡齐国11次,朝贡晋国20次,朝贡楚国2次。
”的信息说明鲁君有朝贡周王到其他诸侯国,说明分封的等级逐渐瓦解,故本题选择A。
秦始皇在统一全国后建立了中央集权制度,但他对夏、商、周的制度也有明显的继承,这主要体现在
A. 皇位世袭
B. 中央官制
C. 地方行政
D. 皇权至上
【答案】A
【解析】夏商周时期是王位世袭制,皇帝制度特点之一是皇权世袭,故A项正确;B和C与先秦时期有很大不同,皇权至上不同于西周时期地方诸侯权力较大,故D错误。
选择题
皇帝制度形成后,其居处称“行在所”,所居称“禁中”,服食之物称“御”,所用车马称“乘舆”,皇帝有病称“不豫”,皇帝去世称“驾崩”,入葬的坟墓称“陵”。
皇帝的父母、妻妾和儿女也有专门的称号。
此称谓
A. 使官僚政治逐步取代血缘政治
B. 体现了皇权上天赐予的神秘性
C. 意在突出皇帝与众不同的地位
D. 改变了中国封建社会发展趋势
【答案】C
【解析】皇帝制度的特点是皇权至上,不仅包括皇帝的称号,也包括皇帝的车马以及家人均有专门的称号,故选C;A是郡县制的特点,排除A;C中神秘色彩没有体现,排除;皇帝制度是专制主义中央集权制度的一部分,不能改变社会发展趋势,排除D。
选择题
制度设计关乎社会的发展与进步。
柳宗元论及秦汉史事与制度时,用“有叛人而无叛吏”“有叛国而无叛郡”相评。
其所肯定的制度是
A. 分封制
B. 宗法制
C. 郡县制
D. 世官制
【答案】C
【解析】
有叛国而无叛“郡”,“郡”是指郡县制,所以所肯定的制度是郡县制,选C是符合题意的,正确;肯定的制度是郡县制而非分封制,选项A 不符合题意,排除;材料根本就不涉及宗法制和世官制,所以选项B、D均是不符合题意,排除;故本题选C。
选择题
某同学在《中国历代行政区划的变迁》一书中看到下图。
这幅行政区划体系图最早出现于哪位君主在位时期
A. 周武王
B. 秦始皇
C. 汉高祖
D. 汉武帝
【答案】C
【解析】
根据材料“郡县”、“王国”、“侯国”等信息可知,汉高祖刘邦在建立汉朝后,在地方行政制度上推行郡国并行制,故C项正确。
周武王时期不存在郡县制,A项错误。
秦始皇废除了分封制,与材料“王国”、“侯国”等信息不符,B项错误。
汉武帝时期,实行推恩令削弱诸侯王实力,但要迟于汉高祖时期,D项错误。
选择题
自汉初以来,继承秦制。
汉武帝亲政后,频繁任免丞相。
在位54年间,先后用相13人,其中4人在任上正常死亡,3人被免职,3人被迫自杀,3人下狱处死。
汉武帝这样做的基本用意是
A. 改变丞相位尊权重的局面
B. 分割丞相的权力以加强集权
C. 重用身边的人参与军国大事
D. 显示皇权至上不可僭越
【答案】A
【解析】
根据材料和所学知识可知,汉初,丞相位高权重,汉武帝时加强君主专制,采取了重用内廷近臣和频繁任免丞相的措施,直接用意是改变丞相位尊权重的局面,A项正确。
材料中没有提到分割相权以加强集权,而是强调汉武帝改变丞相位尊权重的局面,B项错误。
汉武帝重用身边的人参与军国大事是削弱相权、加强皇权的一个途径,而不是其频繁任免丞相的用意,C项错误。
材料没有涉及僭越皇权的信息,而是强调汉武帝改变丞相位尊权重的局面,D项错误。
选择题
明朝万历皇帝为了立郑贵妃的儿子为太子,与大臣们前后斗争了十几年,终因大臣们的一致反对而作罢,类似这样的事情在明朝时常发生。
这表明
A. 君主专制的观念越来越淡化
B. 明朝政治是一种集体领导体制
C. 君主专制权力受到一些约束
D. 官僚政治制度是明朝混乱根源
【答案】C
【解析】
材料强调“万历皇帝为了立郑贵妃的儿子为太子,……,终因大臣们的一致反对而作罢”说明官僚政治运行机制成熟,君主专制权力受到一些约束,故C项正确;古代封建社会一直是君主专制思想,故A项错误;明初废除丞相制度,皇权高度集中,不属于集体领导,故B项错误;明朝混乱根源是政治腐败,故D项错误。
选择题
著名历史学家钱穆曾说:“中央政府有逐步集权的倾向。
这从某一方面讲是好的,一个国家该要有一个凝固的中央。
……然而自汉迄唐,就已有过于集权之势。
到宋、明、清朝,尤其是逐步集权,结果使地方政治一天天地衰落”。
下列最能反映作者的观点是
A. 从汉朝到清朝中央集权不断强化
B. 在中央集权的前提下应给予地方一定权力
C. 宋代以后,地方逐渐失去了活力
D. 中央与地方的权力斗争呈此消彼长之态势
【答案】B
【解析】试题分析:材料的主要信息是:从汉至清,中央过于集权导
致地方政治一天不如一天。
A没有全面反映材料信息;C项结论不能从材料中得出;材料中没有中央与地方分权的信息,D错;材料表述的现象是中央过于集权的结果,那就说明要使地方政治健康发展,只能适当集权。
所以答案选B。
选择题
“网络反腐”已成为当下搜索热词。
中国自秦汉开始,就已确立官员监察制度。
下列哪一官职(或官员)不具备监察官员的职权
A. 御史大夫
B. 刺史
C. 门下省
D. 都察院
【答案】C
【解析】门下省是负责审核的,是不具备监察官员的职权的,选C是符合题意的,正确;御史大夫具备监察官员的职权,选项A不符合题意,排除;刺史本身就具备监察权力,选项B不符合题意,排除;都察院也是监察机构,选项D不符合题意,排除;故本题选C。
选择题
“元起朔方,固已崇尚释教(佛教)。
及得西域,世祖以其地广而险远……思有以因其俗而柔其人,乃郡县土番之地,设官分职,而领之于帝师。
”这里的“官”隶属于
A. 理藩院
B. 中书省
C. 行中书省
D. 宣政院
【答案】D
【解析】
根据材料和所学知识可知,宣政院是元朝管理全国宗教事务和西藏地区中央机关,由帝师兼领,在西域地区设置的官员应隶属于宣政院,D项正确。
理藩院是清朝统治蒙古、西藏等少数民族的最高权力机构,与材料不符,A项错误。
中书省上承天子、下总百司,是元朝最高的行政机关,中书省长官行使宰相职权,与宗教事务无关,B项错误。
行中书省是元朝中央为了加强对地方的管辖而设立,不具有管理宗教事务的职能,C项错误。
选择题
“朕(雍正帝)嗣统以来……自张廷玉为大学士,听朕谕旨,悉能记忆,缮录呈览,与朕言相符。
”由此可见,清代军机处
A. 是完全遵从皇帝意旨的机构
B. 是起草颁发国家政令的机构
C. 是传达皇帝旨意的临时机构
D. 是掌控决策大权的中央机构
【答案】A
【解析】
根据材料可知,军机大臣的职责是跪奏笔录,是完全遵从皇帝意旨的机构,A项正确。
军机处不是正式的行政机构,不是起草颁发国家政令的机构,B项错误。
C项错在“临时”,且材料强调清代军机处是完全遵从皇帝意旨的机构,故C项错误。
军机处不是决策机关,故D 项错误。
选择题
《南京条约》中规定:“英国货物自在某港按例纳税之后,即准由中国商人遍运天下,而路所经过税关,不得加重税例”,这一规定
A. 破坏了近代中国司法主权
B. 造成了中国自然经济解体
C. 便利了英国对华商品输出
D. 导致了洋货倾销中国内地
【答案】C
【解析】
英国对中国输出的商品,只要交纳完中国和英国商定的关税以后,就可以在中国进行销售,有利于英国对华进行商品输出,故C正确;材料反映的是经济贸易和司法主权无关,排除A;材料不能直接反映造成中国自然经济解体,排除B;材料反映的是英国货物在中国销售的条件,直接作用是有利于列强对华进行商品倾销,南京条约签订以后,当时列强的侵略势力并没有完全深入中国内地,D错误。
选择题
有人将《南京条约》中有关香港岛的英文官本、中文官本及其中文译本整理成为下面表格。
表格中的信息反映出
英文官本
中文官本
中译本
Cede
给予
割让
to be possessed in perpetuity
常远据守主掌
永久占有
A. 鸦片战争推进了中国外交的近代化
B. 中英两国围绕香港问题展开激烈斗争
C. 清朝政府天朝上国的观念依旧浓厚
D. 英国曲解条约实现霸占香港岛的企图
【答案】C
【解析】
根据材料中的中文官本“给予”、“常远据守主掌”等信息可知清朝政府天朝上国的观念依旧浓厚,C项正确。
材料没有体现鸦片战争推进了中国外交的近代化,而是强调清朝政府天朝上国的观念依旧浓厚,A 项错误。
材料没有反映中英两国围绕香港问题展开激烈斗争,而是强调清朝政府天朝上国的观念依旧浓厚,B项错误。
材料没有体现英国曲解条约实现霸占香港岛企图的信息,而是强调清朝政府天朝上国的观念依旧浓厚,D项错误。
选择题
据不完全统计,从1689年到1839年,清朝官方正式记载的涉外司法
诉讼约有39起,这些案件多数由中国政府依照本国法律审理,但外国人自审案件也有11起。
这说明当时
A. 外国已经攫取在华领事裁判权
B. 统治者缺乏近代司法主权观念
C. 中国的涉外法律相对西方先进
D. 涉外司法诉讼以贸易纠纷为主
【答案】B
【解析】
试题本题材料提到,从1689年到1839年,清朝官方正式记载的涉外司法诉讼约有39起,这些案件多数由中国政府依照本国法律审理,但外国人自审案件也有11起。
这反映了统治者缺乏近代司法主权观念,因此选B。
ACD都不符合材料信息,排除。
选择题
击败阿古柏后,左宗棠曾说:“天陇新平,不及时规还国家旧所没地,而割弃使别为国,此坐自遗患。
”清政府依据其建议,采取的政策是
A. 设置新疆行省
B. 率兵收复新疆
C. 在哈密建立抗俄基地
D. 派兵
【答案】A
【解析】
根据材料和所学知识可知左宗棠收复新疆,1884年清政府为加强西北边疆的管理和防务,根据左宗棠的建议,在新疆设立行省,加强了对新疆地区的管辖,A项正确。
1876-1878年左宗棠率兵收复新疆,与材料强调左宗棠向清政府建议加强对新疆地区的管辖不符,B项错误。
左宗棠驻军哈密兴修水利、屯田积谷,建立抗俄基地,与材料不符,C项错误。
材料强调左宗棠向清政府建议加强对新疆地区的管辖,主要是设置行省,而不是派兵,D项错误。
选择题
有学者认为:“《南京条约》签订之后十年,感到不满意的不是战败国而是战胜国。
”此观点的依据是战胜国
A. 掀起瓜分狂潮
B. 希望利益均沾
C. 扩大资本输出
D. 要求扩大市场
【答案】D
【解析】
根据材料和所学知识可知,《南京条约》签订后中国被卷入资本主义
世界市场,但由于自然经济的抵抗,列强并没有真正打开中国市场,随着工业资本主义的不断发展要求进一步扩大市场,掠夺原料,以满足资本主义发展需要,D项正确。
1897年德国强占胶州湾,列强掀起瓜分中国的狂潮,与材料不符,A项错误。
“利益均沾”是英国“片面最惠国待遇”条款中“一体均沾”原则的进一步发展,它最早由美国在《望厦条约》中关于对美“片面最惠国待遇”中提出来,与材料不符,B项错误。
甲午战争后,西方侵华才以资本输出为主,C项错误。
选择题
清政府宣战诏书下至各地方时,地方督抚称皇室诏令是被挟持下的“矫诏、乱命”,故称“此乱命也,粤不奉诏”,并认为“乱民不可用、邪术不可信、兵衅不可开”,“无论北方情形如何,请列国勿进兵长江流域与各省内地;各国人民生命财产,凡在辖区之内者,决依条约保护”。
这种现象发生在
A. 鸦片战争时期
B. 太平天国运动时期
C. 辛亥革命时期
D. 八国联军侵华时期
【答案】D
【解析】
根据材料信息和所学知识可知,1900年,英美等国与南方各督抚达成了“东南互保”协议,D项正确。
鸦片战争时期,与材料信息“乱民不可用、邪术不可信、兵衅不可开”不符,A项错误。
清政府宣战诏书是指对西方各国宣战,与太平天国运动时期的史实不符,B项错误。
辛亥革命时期,推翻清政府,建立资产阶级共和国,与材料不符,C 项错误。
选择题
下列图片的内容反映出的共同主题是
A. 反抗外来侵略
B. 寻求救国之路
C. 从事民主革命
D. 推翻清朝统治
【答案】A
【解析】试题分析:虎门销烟和甲午战争中北洋舰队“致远号”战舰的目的不是推翻清王朝,而是维护清朝的统治,排除BD;虎门销烟、
甲午战争和义和团都不属于民主革命,排除C;虎门销烟反对英国走私鸦片,甲午战争反对日本侵略,义和团反对帝国主义侵略,故A 正确。
选择题
2017年1月3日,教育部基础教育二司下发的《关于在中小学地方课程教材中全而落实“十四年抗战”概念的函》。
多年的研究成果表明“十四年抗战”看法已成为人们共识。
抗日战争和抗日战争时期,两者上限是截然不同的。
下列说法最为合理的是
A. 史学家学术争论难有定论
B. “抗日故争”更强调了反侵略的长期性
C. 主流认识往往最具科学性
D. “七七事变”才是中国抗日战争的起点
【答案】B
【解析】依据材料“多年的研究成果”可知史学家通过研究已经有了定论,故A项错误;依据材料“十四年抗战看法已成为人们共识”可知“抗日战争”更强调了反侵略的长期性,故B项正确;C项说法本身有误,应排除;七七事变发生于1937年,十四年抗战是从九一八事变开始的,故D项错误。
选择题
2014年9月1日,民政部公布了首批300名著名抗日英烈与英雄群体名录。
下图为该名录构成示意图,从中可得到的正确认识是
A. 国民政府的军队在抗战中发挥了重要作用
B. 中国的抗日战争是世界反法西斯战争的一部分
C. 所有抗日英烈都牺牲于1937-1945年间
D. 中国共产党在抗日战争中发挥了最重要作用
【答案】A
【解析】材料图片反映了300名著名抗日英烈与英雄群体名录中国民政府的军队比重较大,这说明国民政府的军队在抗战中发挥了重要作用,故A项正确;材料未涉及中国的抗日战争与世界反法西斯战争的关系,故B项错误;图片数据也不能说明所有抗日英烈都牺牲于1937-1945年间,故C项错误;仅仅凭材料信息无法体现中国共产党在抗日战争中发挥了最重要作用,故D项错误。
故选A。
选择题
聂荣臻曾经夸赞某次大规模战役:“是一个主动的进攻战役,使日军在华北的主要铁路、公路受到广泛破坏,井陉煤矿被彻底破坏,沉重打击了日军的‘囚笼政策’‘治安肃正’‘以战养战’等阴谋计划。
”此次大规模战役指的是
A.台儿庄战役
B.淞沪会战
C.平型关大捷
D.百团大战
【答案】D
【解析】
试题分析:据材料提到,一个主动的进攻战役,使日军在华北的主要铁路、公路受到广泛破坏,井陉煤矿被彻底破坏,沉重打击了日军的‘囚笼政策’‘治安肃正’‘以战养战’等阴谋计划。
结合所学知识可知,这反映了1940年百团大战的意义,故D正确。
台儿庄战役,不属于华北地区,故A排除。
淞沪会战,在上海地区,也不属于华北地区,故B排除。
平型关大捷,没有沉重打击日军的‘囚笼政策’‘治安肃正’‘以战养战’,故C排除。
制度文明是政治文明的基本载体,中国古代在政治制度方面多有创新。
阅读材料,回答问题。
中央官制
材料一历史学家黄仁宇认为:“中国在历史上产生过九个统一全国的大朝代,我们可称秦汉为“第一帝国”,隋唐为“第二帝国”,明清则为“第三帝国”。
第一帝国的政体还带贵族性质,世族力量强大。
第二帝国则大规模和有系统地科举取士,造成新的官僚政治,而且经济重心由华北的旱田地带逐渐转移到华南的水田地带……若将第二帝国和第三帝国比较,则可以看出第二帝国“外向”“开放”,带“竞争性”。
与明清之“内向”“保守”及“非竞争性”迥然不同……第二帝国带扩张性,而第三帝国则带收敛性。
”
——黄仁宇《赫逊河畔谈中国历史》
地方行政制度
材料二他(秦始皇)废除了所有的封建国家和王国,将广阔的国土划分为若干行政区,每一行政区都配备一批由中央政府任命,并向中央政府负责的官员。
他还解除了除他自己军队之外的所有士兵的武装;下令迁徙各国的旧贵族到首都,以监视他们。
——斯塔夫里阿诺斯《全球通史》
材料三元朝同宋一样,把地方分成路、府、州、县,而实际上元代的地方政权不交在地方,乃由中央派行中书省管理。
行省长官是中央官而亲自降临到地方。
……所以中书省正名定义,并不是地方政府,而只是流动的中央政府。
——钱穆《中国历代政治得失》
请回答:
(1)依据材料一并结合所学知识,概括指出“第二帝国”在中央政治结构和选官制度方面与“第一帝国”相比,发生的主要变化。
(2)“第三帝国”在中央政治制度建设上有何重大变化?
(3)据材料二,指出秦始皇在全国推行的地方行政制度是什么?这一制度与西周的地方行政制度相比有何突出特点?
(4)据材料三,指出元朝地方行政制度有是什么?结合所学知识分析其历史作用。
【答案】(1)政治结构:由三公九卿制向三省六部制转变。
选官制度:由察举制向科举制转变。
(2)变化:废宰相,设内阁;设军机处。
(3)制度:郡县制。
特点:形成了中央垂直管理地方的体制(或实现了对地方政权直接有效的控制或以地域关系取代了血缘关系)。
(4)行省制
历史作用:加强了中央集权;巩固了多民族国家的统一;开创了以省
为单位的行政区划(是中国省制的开端)
【解析】
(1)根据材料一“秦汉为‘第一帝国’,隋唐为‘第二帝国’”和结合所学知识可由三公九卿制向三省六部制转变方面回答政治结构的变化,可由察举制向科举制转变方面回答选官制度的变化。
(2)根据材料一“明清则为‘第三帝国’”和结合所学知识可从废宰相、设内阁、设军机处方面回答“第三帝国”在中央政治制度建设上的重大变化。
(3)根据材料二“他(秦始皇)废除了所有的封建国家和王国,将广阔的国土划分为若干行政区,每一行政区都配备一批由中央政府任命,并向中央政府负责的官员”可从郡县制方面回答秦始皇在全国推行的地方行政制度。
关于特点,结合所学知识可从形成了中央垂直管理地方的体制方面思考作答即可。
(4)根据材料三“行省长官是中央官而亲自降临到地方”可知是行省制。
关于历史作用,结合所学知识可从加强中央集权、国家统一、省制的开端等方面思考作答。
非选择题
诗歌与民谣可以作为历史的一种特殊的表现形式,承载了大量的历史信息。
阅读材料,完成下列要求。
材料一道光祸国殃,人民苦难殇。
条约被迫签,主权遭沦丧。
列强不要脸,通商占香港。
历史须铭记,国兴民族强。
--来自网络
春愁难遣强看山,往事惊心泪欲潸。
四百万人同一哭,去年今日割台湾。
-丘逢甲《春愁》
银两高赔付,主权多丧缺。
列强欢乐死,诸夏苦悲绝。
租界八方设,津门九处切。
半殖民确立,全赤县遭劫。
--来自网络
材料二东沟海战天如墨,炮震烟迷船掀侧。
致远鼓楫冲重围,万火丛中呼杀贼。
--郑观应《闻大东沟战事感作》
材料三神出洞,仙下山,附着人体把拳玩。
掀铁路,拔线杆,紧急毁坏火轮船。
大法鬼,心胆寒,英美德俄尽萧然。
洋鬼子,都杀尽,大清一统定江山。
--某运动揭帖
(1)结合所学知识指出材料一的三首诗分别针对的不平等条约,概括其对中国社会性质的影响。
(2)指出材料二、三分别反映的历史事件,比较材料二、三反侵略斗争主体的不同,并概括二者的共同影响。
(3)结合所学,给上述诗歌与民谣确定一个主题
【答案】(1)不平等条约:《南京条约》《马关条约》《辛丑条约》
影响:使中国社会逐渐成为半殖民地半封建社会
(2)历史事件:黄海海战、义和团运动
主体不同:材料二的斗争主体是政府与军队,材料三是社会的底层民众(或农民阶级)
共同影响:都展现了中国军民反抗外来侵略的爱国精神;都在一定程度上打击了列强的侵略,维护了国家主权
(3)主题:列强侵略与中国军民的反侵略斗争
【解析】试题分析:(1)本题考查学生分析史料,结合所学知识,解决问题的能力。
由“道光祸国殃,人民苦难殇。
条约被边签,主权遭沦丧。
列强不要脸,通商占奋港”可以判断出是《南京条约》;由“四百万人同一哭,去年今日割台湾”可以看出是《马关条约》;由“银两高赔付,主权多丧缺。
列强欢乐死,诸夏苦悲绝。
租界八方设,津门九处切”可以看出是《辛丑条约》。
第二问结合所学从中国逐渐沦为半殖民地半封建社会的角度回答即可。
(2)主要考查学生运用已学知识解决历史问题的能力,由“东沟海战天如墨,炮震烟迷船掀侧。
致远鼓楫冲重围,万火丛中呼杀贼”结合所学可以看出是黄海海战;由“神出洞,仙下山,附着人体把拳玩。
掀铁路,拔线杆,紧急毁坏火轮船。
……英美德俄尽萧然。
洋鬼子,都杀尽,大清一统定江山”可以看出是义和团运动。
第二问结合所学回答政府、军队和民众即可。
第三问从反抗外来侵略,维护国家主权角度回答。
(3)主要考查学生分析比较问题能力。
材料一中的材料体现的是列。