夏永为:王佳芝的动摇:在一个汉奸的身上发现自己
-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王佳芝:在一个汉奸的身上发现自己
——关于女性自我认同的困境
文学院中国现当代文学07506001夏永为
[摘要]建立在一定生产力发展水平基础上的社会分工体制,决定了女性的社会角色,女性贤妻良母的主内社会角色则决定了她们在经济和情感上的依附地位,试图超越这种依附的唯一方法是走上社会在获得经济独立的基础上获得人格和情感的独立,而走上社会所导致的人格异化却使女性与其固有的社会角色品质产生矛盾,陷入一定程度上的两难选择。
[关键词]色·戒认同社会分工社会角色经济依附人格独立
1
《色·戒》是张爱玲的一部篇幅很短小的小说,不过这部小说却可以作为一个钥匙,打开一个一段历史的心门,感受张爱玲作为一个心思缜密的女作家、从一个女性角度对国家、民族与个人生活关系的理解。这种理解由于结合了张爱玲个人的生活经验,是一种非常个性的表达,不过这并不意味着这种理解缺乏普遍的社会意义。
恰恰相反,在过去的社会历史语境中,这部小说的意义一直是处于被低估的位置的。最近这部小说被著名导演李安改编拍摄成电影了,这个事实是否意味着这部小说的意义又被人们所重新发掘出来了呢?这个事实是否意味着由于中国社会正在发生着地某种循序渐进的变化,从而使得人们得以以全新的视角、用一种非主流的姿态审视他们自身的生活和历史呢?
故事大体上是这样的:在抗战时期的上海滩,相貌出众的女大学生王佳芝,被一群有志于刺杀汪伪汉奸易先生的同学劝说,作为主要的计划执行者,试图通过用美色勾引易先生的方法,伺机将他枪杀。
小说一开头就已经接近故事的尾声,王佳芝陪着易先生的老婆易太太等阔太太打麻将,结果众太太攀比手上的钻戒,唯独王佳芝手中没有。
易先生看出了王佳芝的失落,就在两人随后的约会中,带着王佳芝去珠宝行,买了一个六克拉的钻戒——远远超过那些太太们手中的——作为给她的礼物,来安慰王佳芝。这个时候,事先已经联系好的刺客们正在慢慢地接近珠宝行。
而王佳芝此时此刻则因为易先生对她的所谓“爱情”而忽然感动了。
在小说不长的表达中,王佳芝心灵上的波动是通过她的回忆和心理活动展示出来的。她意识到这个男人虽然是一个民族的败类,但是对于她来说,在男人和女人的关系上,易先生对她却是真诚的。所以她忽然在紧要的关头用“快走”两个字,暗示这个久经考验、一点就通的老特务赶紧逃命要紧,易先生因此而得以顺利离开。暗杀功败垂成。
随之而来的大搜索——这显然是由易先生所发起的——将大多数包括王佳芝在内的暗杀团的年轻人逮捕了,而且在当晚不到十点钟就按照易先生的命令统统枪毙了事。
这是一个很有意思的故事。很能代表某些女性主义观点的立场和其中所蕴涵的自相矛盾。
2
要破解这个故事的深层含义,必须从故事的女主人公王佳芝入手。王佳芝以一个弱质女子,所以参加这个非常危险的暗杀活动,她的动机是很耐人寻味的。
不幸而为弱者和一个女人、而且善良的的王佳芝只能成为别人利用的工具,然而,最令她自己感到无奈,让我们旁观者感到悲痛的莫过于她竟然也需要这种被利用。
人只能在他人的身上发现自己,人也只能通过他人来认知自己。作为一个社会的人,佳芝也需要爱和被爱。
当佳芝爱上邝裕民的时候,她为了他而投身于演剧事业,并一发不可收拾地冒着失去生命的危险和汉奸易先生接近,并失去贞操,一再地遭受他的肉体和精神蹂躏。想来,佳芝在承受这些牺牲的时候,
她的心中不能说就完全没有一丁点为国家和民族牺牲的情怀,可她在直接的动机上却是为了和邝裕民接近,并获得他的承认——其实应该是用他的爱情作为回报的。
关于王佳芝对邝裕民的爱情,小说是一种浅隐的方式来表达的,张爱玲谈情,莫不细致入微,也决不肯张扬挥霍,第一处写道:“就连现在想起来,也还像给针扎了一下,马上看见那些人可憎的眼光打量着她,带着点会心的微笑,连邝裕民在内。”①
第二处再次写到邝裕民时则是这样的:“有一阵子她以为她可能会喜欢邝裕民,结果后来恨他,恨他跟那些别人一样。”②
原来,在《色·戒》中,王佳芝本来是一个未发生过任何男女关系的处女,她伪装成已婚的麦太太和易先生发生关系,为了不引起他的怀疑,就只好任由自己的同学梁闰生先和自己发生一次性关系。后来,由于暗杀的计划不能很快得手,又一再地和易先生发生关系。
想来,作为敏感的年轻人的王佳芝和她的同学都是不可能不对这种事情有所毫无感觉和意见的。在王佳芝,无论别人如何,她自然要经常地敏感于别人对自己的失去贞操的不齿。
小说中关于佳芝的心理是这样描写的:“她与梁闰生之间早就已经很僵。大家都知道她是懊悔了,也都躲着她,在一起商量的时候都不正眼看她。
‘我傻。反正就是我傻,’她对自己说。
也甚至于这次大家起哄捧她出马的时候,就已经有人别具用心了。
她不但对梁闰生要避嫌疑,跟他们这一伙人都疏远了,总觉得他们用好奇的异样的眼光看她。珍珠港事变后,海路一通,都转学到上海去了。同是沦陷区,上海还有书可念。她没跟他们一块走,在上海也没有来往。
有很久她都不确定有没有染上什么脏病。”③
是啊,作为一个女孩子,她已经为所谓的救国丧失了贞操、也缺乏和自己真正喜欢的爱人相处谈情的时间,却要被迫地经常和一个自己本来并不喜欢的老汉奸竟日周旋。在一个传统贞节观念,不仅在男性中、而且在女性中非常强烈的中国文化背景下,当她回头时,她还能够有机会获得真正的爱情吗?她还能被邝裕民接受吗?她还能被主流社会接受吗?即使是她自己,还能够正常地毫无缺憾和遗憾地看待自己和自己的人生吗?
这些,不仅我们局外人可以想像,王佳芝本人更是不可能不想到的。
漫长的等待和不断的考验几乎已经使她陷入了精神的崩溃——她只是一个年轻的年轻姑娘,这种有关国家、民族的重担,本来不应该由她来肩负——牺牲也并未带来她所希望和追求的爱的果实,恰恰相反,生活回报给她的只有不断的屈辱和痛苦。
不,也许不止是屈辱和痛苦。事情要看从哪一个角度来看了。
如果考虑到仅仅是因为要暗杀的目的与一个本来并无感情基础的人违心地打情骂俏和做爱,这的确是一种痛苦。不过当你真正地投入进某种生活的时候——即使是假装地,那些真实可感的情感流动和耳鬓厮磨不是也给你以一种切实可感的快乐吗?王佳芝是不能忘记那些快乐的,即使她自己也不大愿意面对这一点,从大道理上来讲,她自己晓得的确是应该以那些和易先生相处的日子为痛苦和屈辱的。
当易先生不惜重金——花费11根金条的代价为她购买钻戒时,她终于被易先生对她的所谓“爱情”感动了。小说中写到:“这个人是真爱我的,她突然想,心下轰然一声,若有所失。”④在这个时候,她爱不爱易先生其实是不重要的,因为她的动摇不仅体现在对于易先生的爱,还体现在自己对于国家民族事业——刺杀行动的动摇上面。——易先生作为一个男人所给予她的,不正是她作为一个女人所一直梦想着的吗?既然她可以拥有这些,那么她又何必舍近求远地从别处——比如邝裕民或者其他别的男人身上——寻求对于自己虚无缥缈、未必确实的认同和情感呢?可是易先生难道不是一个汉奸吗?佳芝不是一个中国人吗?可是作为一个女人,国家、民族究竟又给了自己什么东西呢?人们将在什么时候才能兑现他们所承诺的的爱的空头支票呢?
在不断的良心拷问中,佳芝动摇犹豫了:按照计划谋杀易先生还是在同志到来前提醒他逃走?她被易先生的感情所感动了,换言之,她爱上了一个汉奸。她则怎么可能不被感动呢?她怎么可能不爱呢?一个男人在经济上的无私赞助、在情感上的无限依赖,这不就是她多年来忍苦耐劳一直梦寐以求的东西吗?——只是不幸出现在一个不恰当的时间和不恰当的人身上而已。