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23遵义市语文初三上册诗歌鉴赏试卷
-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2023遵义市语文初三上册诗歌鉴赏试卷
一、九年级上册诗歌鉴赏
1.阅读诗歌,回答问题
江上
董颖
万顷沧江万顷秋,镜天飞雪一双鸥。
摩挲数尺沙边柳,待汝成阴系钓舟。
(1)四句诗有实有虚,请找出虚写的一句。
(2)前两句诗写景手法独特,与范仲淹的“千嶂里,长烟落日孤城闭”有异曲同工之妙,请赏析它们的表达效果。
2.阅读古诗,回答问题
同李十一醉忆元九①
【唐】白居易
花时同醉破春愁,醉折花枝作酒筹。
忽忆故人天际去,计程今日到梁州。
梁州梦
【唐】元稹
梦君②同绕曲江头,也向慈恩院院游。
亭吏呼人排去马,所惊身在古梁州。
《同李十一醉忆元九》和《梁州梦》写于同一天。
联系两首诗歌内容,结合“梁州”一词,简要分析诗人的情感。
3.阅读诗歌,回答问题。
望庐山瀑布
(唐)李白
日照香炉生紫烟,遥看瀑布挂前川。
飞流直下三千尺,疑是银河落九天。
咏瀑布
(清)冯云山
穿天透地不辞劳,到底方知出处高。
溪涧焉能留得住,终须大海作波涛。
(1)冯云山《咏瀑布》用“”这个词语写出了瀑布气势雄伟的动态美。
(2)这两首诗都写瀑布,所表达的思想情感是否相同?请作具体分析。
4.阅读下列一首诗,完成各题。
行路难(其一)
李白
金樽清酒斗十千,玉盘珍羞直万钱。
停杯投箸不能食,拔剑四顾心茫然。
欲渡黄河冰塞川,将登太行雪满山。
闲来垂钓碧溪上,忽复乘舟梦日边。
行路难,行路难,多歧路,今安在?
长风破浪会有时,直挂云帆济沧海。
(1)这首诗生动传神地表现了诗人苦闷、惆怅、等情绪。
(2)请赏析“闲来垂钓碧溪上,忽复乘舟梦日边”两句诗。
5.阅读下面这首诗,完成下面小题。
酬乐天扬州初逢席上见赠
巴山楚水凄凉地,二十三年弃置身。
怀旧空吟闻笛赋,到乡翻似烂柯人。
沉舟侧畔千帆过,病树前头万木春。
今日听君歌一曲,暂凭杯酒长精神。
(1)请描述“沉舟侧畔千帆过,病树前头万木春”所展现的画面及所包含的寓意。
(2)这首诗表达了诗人怎样的思想感情?
6.阅读下面两首古诗,完成小题。
送陆鸿渐①栖霞寺采茶
皇甫冉
采茶非采菉,远远上层崖。
布叶春风暖②,盈筐白日斜。
旧知山寺路,时宿野人家。
借问王孙草③,何时泛碗花。
【注释】①陆鸿渐:唐代被尊为“茶圣”的陆羽,字鸿渐。
他和这首诗的作者皇甫冉是好友。
②菉:草名。
③王孙草:代指茶叶。
(1)诗中哪些词语突出了采茶生活的危险和辛苦?
(2)“借问王孙草,何时泛碗花”这两句诗妙趣横生,请作赏析。
7.阅读下面这首词,回答下列小题。
水调歌头
苏轼
丙辰中秋,欢饮达旦,大醉,作此篇,兼怀子由。
明月几时有?把酒问青天。
不知天上宫阙,今夕是何年。
我欲乘风归去,又恐琼楼玉宇,高处不胜寒。
起舞弄清影,何似在人间。
转朱阁,低绮户,照无眠。
不应有恨,何事长向别时圆?人有悲欢离合,月有阴晴圆缺,此事古难全。
但愿人长久,千里共婵娟。
(1)下列对这首词的理解和分析,不正确的一项()
A.词前小序交代了写作时间及写作的缘由,并领起全篇。
B.词人把酒问天写出了对宇宙和人生的疑惑。
也表达了对明月的赞美和向往。
C.词人在“我欲”“又恐”“何似”的情感波澜中,含蓄地表现出对人间生活的厌弃
D.“不应有恨,何事长向别时圆”表面写对明月的埋怨,实际表达亲人不能团聚的惆怅。
(2)这首词中画线的句子为什么历来为人们所称道?
8.阅读下面这首词,完成各题。
定风波·罗绮满城春欲暮
[北宋]范仲淹
罗绮满城春欲暮。
百花洲上寻芳去。
浦映口花花映浦。
无尽处,恍然身入桃源路。
莫怪山翁聊逸豫。
功名得丧归时数。
莺解新声蝶解舞。
天赋与,争教我辈无欢绪。
(注释)①聊逸豫:偶尔寻一点欢乐;②归时数:由时运注定;③争:怎么;④我辈:我等,我们,一说“我悲”。
(1)这首词在流传的过程中缺了一个字,请根据你对这首词的理解,在词中口处,填入你认为最合适的字,并简述理由。
(2)这首词中“功名得丧归时数”一句与《岳阳楼记》中“不以物喜,不以己悲在情感上有什么异同?请简要分析。
9.阅读诗歌,回答问题
别舍弟宗一①
柳宗元
零落残魂倍黯然,双垂别泪越江边。
一身去国六千里,万死投荒十二年。
桂岭瘴来云似墨,洞庭春尽水如天。
欲知此后相思梦,长在荆门郢树烟。
【注】①柳宗元再贬柳州时,从弟宗直、老母卢氏、爱妻杨氏、娇女和娘等都相继弃世。
柳宗一住了一段时间,约半年以后又要离开柳州到江陵(今湖北江陵县)去,柳宗元写了这首诗送别。
“桂岭”,五岭之一,山多桂树,故名。
柳州在桂岭南。
在今广西贺县东北。
(1)下列各项对本首诗歌理解错误的是()
A. 首联点明别离,描述兄弟惜别之情。
“倍黯然”三字,既含万千辛酸于一身,又很自然地开启下文。
B. 颔联有对往事的回顾,也有无可奈何的悲吟,既是对柳宗元政治遭遇的客观实写,又包藏着诗人的抑郁不平之气,怨愤凄厉之情。
C. 颈联一写山,一写水,借景抒情,全在遥想宗一此去路途遥远,充满坎坷艰辛,表达出作者对舍弟此去的担忧关切之情。
D. 尾联运用想象,以虚写实。
想象在梦中和宗一于江陵相会,“烟”字写出了梦境相思的迷离恍惚之态,显得情深意浓,十分真切感人。
(2)南宋严羽在《沧浪诗话》中说:“唐人好诗,多是征戍、迁谪、行旅、别离之作,往往能感动激发人意。
”柳宗元这首诗与严羽所说的哪些方面相合?请结合全诗作简要分析。
10.阅读下面这首词,然后回答问题。
破阵子·为陈同甫赋壮词以寄之
辛弃疾
醉里挑灯看剑,梦回吹角连营。
八百里分麾下炙,五十弦翻塞外声,沙场秋点兵。
马作的卢飞快,弓如霹雳弦惊。
了却君王天下事,赢得生前身后名。
可怜白发生!(1)下列与“梦回吹角连营”表达的内容和情感最接近的一项是()
A.持节云中,何日遣冯唐?
B.北风吹断马嘶声,深秋远塞若为情!
C.夜阑卧听风吹雨,铁马冰河入梦来。
D.因思杜陵梦,鬼雁满回塘。
(2)诗句“马作的飞快,弓如霹雳弦惊”描绘了一幅怎样的画面?
11.阅读诗歌,回答问题。
菩萨蛮·书江西造口壁
郁孤台下清江水,中间多少行人泪。
西北望长安,可怜无数山。
青山遮不住,毕竟东流去。
江晚正愁余,山深闻鹧鸪。
(1)“无数山”和“毕竟东流去”在词里都有着丰富的含义,请任选其一加以解析。
(2)“山深闻鹧鸪”和“禅房花木深”(《题破山寺后禅院》)两句中“深”字的表达效果有何不同?
12.阅读下面的古诗,回答问题。
戏答元珍①
[宋]欧阳修
春风疑不到天涯,二月山城未见花。
残雪压枝犹有橘,冻雷惊笋欲抽芽。
夜闻归雁生乡思,病入新年感物华。
曾是洛阳②花下客,野芳虽晚不须嗟。
【注释】①本诗写于欧阳修降职为峡州夷陵县令时。
元珍曾写《花时久雨》一诗给欧阳修,欧阳修为此诗作答。
②洛阳:宋仁宗天圣八年至景佑元年,欧阳修曾任洛阳推官。
(1)诗中“ ”和“”两种景物让作者在尾联生发出“不须嗟”的感慨。
(2)本诗后四句蕴含着作者复杂的情感,请赏析。
13.阅读下面一首诗,完成小题。
左迁至蓝关示侄孙湘
韩愈
一封朝奏九重天,夕贬潮州路八千。
欲为圣明除弊事,肯将衰朽惜残年!
云横秦岭家何在?雪拥蓝关马不前。
知汝远来应有意,好收吾骨瘴江边。
(1)“欲为圣明除弊事,肯将哀朽惜残年”表达了诗人怎样的情感?
(2)“一封朝奏九重天,夕贬潮州路八千”采用了什么描写方法?有何表达效果?
14.阅读下面的诗歌,完成下面小题。
暮江吟
[唐]白居易
一道残阳铺水中,
半江瑟瑟半江红。
可怜九月初三夜,
露似真珠月似弓。
(1)请用“/”画出下面这句诗的朗读节奏。
半江瑟瑟半江红。
(2)诗人为什么觉得“九月初三夜”是“可怜”的?结合诗句做具体分析。
15.古诗赏析
行路难(李白)
金樽清酒斗十千,玉盘珍羞直万钱。
体北投箸不能食,拔剑四顾心茫然。
欲渡黄河冰塞川,将登太行雪满山。
闲来垂钓碧溪上,忽复乘舟梦日边。
行路难!行路难!多歧路,今安在?长风破浪会有时,直挂云帆济沧海。
“闲来垂钓碧溪上,忽复乘舟梦日边”两句写得好,请简要分析。
16.古诗文阅读
送子由使契丹
苏轼
云海相望寄此身,那因远适更沾巾。
不辞驿骑凌风雪,要使天骄识凤麟。
沙漠回看清禁月①,湖山应梦武林春②。
单于若问君家世,莫道中朝第一人③。
【注释】①清禁:皇宫。
苏辙时任翰林学士,常出入宫禁。
②武林:杭州的别称。
苏轼时知杭州。
③唐代李揆被皇帝誉为“门地、人物、文学皆当世第一”。
后来入吐蕃会盟,酋长问他:“闻唐有第一人李揆,公是否?”李揆怕被扣留,骗他说:“彼李揆,安肯来邪?”(1)本诗尾联用了唐代李揆的典故,以下对此进行的赏析不正确的一项是()
A.本联用李揆的典故准确贴切,因为苏轼兄弟在当时声名卓著,与李揆非常相似。
B.中原地域辽阔,人才济济,豪杰辈出,即使卓越如苏轼兄弟,也不敢自居第一。
C.从李揆的典故推断,如果苏辙承认自己的家世第一,很有可能被契丹君主扣留。
D.苏轼告诉苏辙,作为大国使臣,切莫以家世傲人,而要展示出谦恭的君子风度。
(2)本诗首联表现了诗人什么样的性格?请结合诗歌内容加以分析。
17.阅读下面古诗文,完成下列各题。
山行留客
张旭
山光物态①弄春晖,莫为轻阴便拟归。
纵使晴明无雨色,入云深处亦沾衣。
【注释】①物态:景物的样子,这里指山中的景色。
(1)诗中“”这个字采用拟人的手法,化静为动,将万物沐浴在春光中的静景写活了。
(2)结合诗句,谈谈这首诗歌表达了诗人怎样的情感?
18.阅读下面两首古诗,完成小题。
送陆鸿渐①栖霞寺采茶
皇甫冉
采茶非采菉,远远上层崖。
布叶春风暖②,盈筐白日斜。
旧知山寺路,时宿野人家。
借问王孙草③,何时泛碗花。
【注释】①陆鸿渐:唐代被尊为“茶圣”的陆羽,字鸿渐。
他和这首诗的作者皇甫冉是好友。
②菉:草名。
③王孙草:代指茶叶。
(1)诗中哪些词语突出了采茶生活的危险和辛苦?
(2)“借问王孙草,何时泛碗花”这两句诗妙趣横生,请作赏析。
19.阅读下面的唐诗,然后回答问题。
左迁至蓝关示侄孙湘
韩愈
一封朝奏九重天,夕贬潮州路八千。
欲为圣明除弊事,肯将衰朽惜残年。
云横秦岭家何在?雪拥蓝关马不前。
知汝远来应有意,好收吾骨瘴江边。
(1)“圣明”“肯”是什么意思?请选择其中一个回答。
(2)诗歌颈联表达了诗人内心怎样的情感?试作简要分析。
20.阅读古诗文,回答问题。
过零丁洋
宋文天祥
辛苦遭逢起一经,干戈寥落四周星。
山河破碎风飘絮,身世浮沉雨打萍。
惶恐滩头说惶恐,零丁洋里叹零丁。
人生自古谁无死?留取丹心照汗青。
请从抒情方法和内容上对尾联做简要分析。
【参考答案】***试卷处理标记,请不要删除
一、九年级上册诗歌鉴赏
1.(1)待汝成阴系钓舟。
(2)“千嶂里,长烟落日孤城闭”,范仲淹借“千嶂里”的广阔来衬托“孤城”的渺小,从而巧妙的借景抒情,突出了戍边将士们的孤寂愁苦;同样董颖以“万顷”之大来衬托“双鸥”之小,借景抒情,突出了离别时的孤寂和伤感。
2.白居易醉酒之后,忆起元稹,计算他的行程应该到梁州了。
而元稹在梦中与白居易一同游玩,惊醒之后,发现身处梁州。
两处“梁州”形成对应,表达了两位诗人心有灵犀,相互思念之情。
【解析】【分析】本题考查体会诗歌抒发的思想感情。
这首诗中的“元九”就是在中唐诗坛上与白居易齐名的元稹。
元和四年(809年),元稹奉使去东川。
白居易在长安,与他的弟弟白行简和李杓直(即诗题中的李十一)一同到曲江、慈恩寺春游,又到杓直家饮酒,席上忆念元稹,就写了这首诗。
白居易对元稹行程的计算是很准确的。
当他写这首《醉忆元九》诗时,元稹正在梁州,而且写了一首《梁州梦》:“梦君同绕曲江头,也向慈恩院院游。
亭吏呼人排去马,忽惊身在古梁州。
”元稹对这首诗的说明是:“是夜宿汉川驿,梦与杓直、乐天同游曲江,兼入慈恩寺诸院,倏然而寤,则递乘及阶,邮吏已传呼报晓矣。
”巧的是,白居易诗中写的真事竟与元稹写的梦境两相吻合。
两处“梁州”形成对应,表达了两位诗人心有灵犀,相互思念之情。
故答案为:白居易醉酒之后,忆起元稹,计算他的行程应该到梁州了。
而元稹在梦中与白居易一同游玩,惊醒之后,发现身处梁州。
两处“梁州”形成对应,表达了两位诗人心有灵
犀,相互思念之情。
【点评】本题考查体会诗歌抒发的思想感情。
答题时应注意,先要通读全诗,从全诗中找到可以表现出作者感情的词,还要注意联系作者的写作背景和个人遭遇。
如果把两人的诗合起来看:一写于长安,一写于梁州;一写居者之忆,一写行人之思;一写真事,一写梦境;诗中情事一致,两诗写于同一天,又用的是同一韵。
这是两情的异地交流和相互感应。
读者不仅可以领略诗篇的艺术魅力,而且可以从它的感情内容得到真和美的享受。
3.(1)穿天透地
(2)不相同。
《望庐山瀑布》用了比喻和夸张手法,把飞流的瀑布比作落下的银河,表现了诗人对大自然惊心动魄之美的惊叹。
(或借景抒情,通过对庐山瀑布雄奇壮丽的描写,表达了诗人对祖国大好河山的无限热爱;《咏瀑布》用了托物言志(拟人)手法,借瀑布奋勇向前,勇赴大海的气魄,表达了诗人坚定的信念和雄伟的抱负。
【解析】【分析】(1)结合题意中的“动态美”,在理解诗歌内容的基础上回答。
“穿天透地”四个字写出了瀑布不辞辛劳,从高高的悬崖上凌空倾泻而下,穿透了天空和地面,写出了瀑布气势雄伟的动态美。
(2)《望庐山瀑布》李白初游庐山时所作。
“三千尺”“银河”表明此诗运用了夸张和比喻的修辞手法,体现了李白的浪漫诗风,描绘了庐山瀑布的奇伟景象,且借景抒情,表现了诗人对大自然惊心动魄之美的惊叹,对祖国大好河山的无限热爱;《咏瀑布》是太平天国南王冯云山所作,“穿天透地”象征推翻清王朝的革命意志,气魄宏大。
“焉能留得住”二字,运用拟人的修辞手法,表明坚持不懈的决心。
此诗借瀑布奋勇向前,勇赴大海的气魄,表达自己成就伟业的决心,是托物言志的写法,充分显示出这位农民领袖坚定的信念和雄伟的抱负。
回答时,先表明观点,再说明理由。
故答案为:⑴穿天透地
⑵不相同。
《望庐山瀑布》用了比喻和夸张手法,把飞流的瀑布比作落下的银河,表现了诗人对大自然惊心动魄之美的惊叹。
(或借景抒情,通过对庐山瀑布雄奇壮丽的描写,表达了诗人对祖国大好河山的无限热爱;《咏瀑布》用了托物言志(拟人)手法,借瀑布奋勇向前,勇赴大海的气魄,表达了诗人坚定的信念和雄伟的抱负。
【点评】⑴本题考查考生对诗歌的理解能力。
解答此题要求考生要读懂诗歌,理解诗歌的内容和诗人的情感,注意诗歌的用语。
⑵本题考查考生诗歌的比较阅读能力。
考生要对诗人、诗歌的内容、表现手法、思想情感都要仔细体会。
注意题干的要求,结合自己对诗歌的理解进行作答。
4.(1)徘徊(犹豫);昂扬(向上)
(2)这两句诗用了姜尚、伊尹的典故,表明理想仍在
【解析】【分析】(1)结合诗歌写作背景及具体语句分析理解作者的感情,公元742年,李白奉诏入京,担任翰林供奉。
却没被唐玄宗重用,还受到权臣的谗毁排挤,两年后被“赐金放还”,变相撵出了长安。
李白被逼出京,朋友们都来为他饯行,求仕无望的他深感仕路的艰难,满怀愤慨写下了此篇《行路难》。
“金樽清酒斗十千,玉盘珍羞直万钱”写酒菜的丰盛、精美,但李白却在这么丰盛、精美的酒菜面前停杯投箸不能食,拔剑四顾心茫然,由此可以看出李白当时苦闷、惆怅、犹豫之情,而最后两句“长风破浪会有时,直挂云帆济沧海” 意思是乘风破浪的时机总会到来,到时定要扬起征帆,横渡沧海!可见李白对未来
还是充满信心,情绪又变得乐观向上。
(2)结合典故内容和全诗的写作背景分析,闲来垂钓碧溪上,忽复乘舟梦日边:这两句暗用典故:姜太公曾在渭水的磻溪上钓鱼,得遇周文王,助周灭商;伊尹曾梦见自己乘船从日月旁边经过,后被商汤聘请,助商灭夏。
吕尚和伊尹都曾辅佐帝王建立不朽功业,诗人借此表明自己对从政仍有所期待。
故答案为:⑴徘徊(犹豫);昂扬(向上)
⑵这两句诗用了姜尚、伊尹的典故,表明理想仍在
【点评】⑴此题考查对思想感情的理解能力。
理解诗句所表达的情感,一是间接的从诗中所描写的景物特点上揣摩,理解诗人心境和情绪,二是抓住诗中诗人直接表达情感的句子理解,三是结合诗歌的写作背景理解。
⑵本题考查赏析古诗经典词句的能力。
这类题的答题模式:①从关键词,句子的位置等入手,结合上下文析句子的表层,深层含义;②指出句子中运用的艺术手法(如果使用了)分析其作运用;③分析作者的思想感情。
5.(1)大江之上,沉舟之侧仍有千帆竞发;大自然中,虽有病树,但万木依旧争春。
借用自然景物的变化暗示社会的发展,告诉我们新生事物必然战胜旧事物。
(2)表达诗人被贬谪、遭弃置的无限酸楚和愤懑不平,也体现了诗人坚定的信念和乐观的精神。
【解析】【分析】(1)一问,描述诗歌画面,要先把诗歌的语言转换为一般的口语,把古诗换成现代白话文。
然后再对其进行润色和加工,用优美的言辞将其叙述出来就可以了。
语言一定要生动,不能仅仅是翻译,要进行合理的想象,用优美的语言,描绘出动人的意境。
此题一定要把“千帆竞发”“万木争春”的美丽景象描绘出来。
二问,刘禹锡以沉舟、病树比喻自己,固然感到惆怅,却又相当达观。
沉舟侧畔,有千帆竞发;病树前头,正万木皆春。
他从白诗中翻出这二句,反而劝慰白居易不必为自己的寂寞、蹉跎而忧伤,对世事的变迁和仕宦的升沉,表现出豁达的襟怀。
并暗示社会的发展,说明新事物必将取代旧事物。
(2)读懂诗句大意后,结合知人论世的方法解读即可。
这首诗是刘禹锡在唐敬宗宝历二年(826年)岁暮,从和州返回洛阳,途经扬州与白居易相会时所作。
此诗运用了层层递进的手法,首先回顾了诗人的贬谪生活,借用典故暗示诗人被贬时间之长,表达了诗人生疏而怅惘的心情。
颈联是全诗感情升华之处,诗人把自己比作“沉舟”和“病树”,虽屡遭贬低,但新人辈出却也令人欣慰,表现出他豁达的胸襟。
尾联点名酬赠之意,表达了诗人坚韧的意志与乐观的精神。
可按以上分析整理出答案。
故答案为:⑴大江之上,沉舟之侧仍有千帆竞发;大自然中,虽有病树,但万木依旧争春。
借用自然景物的变化暗示社会的发展,告诉我们新生事物必然战胜旧事物。
⑵表达诗人被贬谪、遭弃置的无限酸楚和愤懑不平,也体现了诗人坚定的信念和乐观的精神。
【点评】⑴本题考查考生对诗歌意象和寓意的理解能力。
要求考生读懂诗歌,理解诗歌的内容,感悟诗歌的情感,描述的语言要生动形象,注意语句所包含的哲理。
⑵本题考查考生对作者的思想情感的理解。
要求考生读懂诗句大意,结合知人论世的方法教学解读,注意诗人的人生经历、诗句中的表现手法等进行理解。
6.(1)“远远上层崖”说明了采茶的危险,“时宿野人家”说明了辛苦。
(2)借询问朋友什么时候能回来,自己能够喝到朋友所采之茶,表达了对朋友的思念及安全的担忧,但作者不是直接问询,而是曲笔询问茶叶,使人读来觉得别致、生动有趣。
【解析】【分析】(1)考查诗篇中重要信息的筛选和提取能力。
可抓住“远远上层崖”“时宿野人家”两句进行分析。
“上层崖”是说采茶的危险;“宿野人家”是说采茶经常当天会不了家,也就是辛苦。
(2)本题考查古诗文重点句子的赏析,本题表面上看作者表达的是似乎是想喝茶,实为由茶写到采茶的人。
故答案为:(1)“远远上层崖”说明了采茶的危险,“时宿野人家”说明了辛苦。
(2)借询问朋友什么时候能回来,自己能够喝到朋友所采之茶,表达了对朋友的思念及安全的担忧,但作者不是直接问询,而是曲笔询问茶叶,使人读来觉得别致、生动有趣。
【点评】赏析语句时,可从从表现手法、揭示的主旨、意象特色、表达的情感等方面去思考。
7.C
解析:(1)C
(2)表达了对天下离人的美好祝愿,表现出词人乐观旷达的胸襟
【解析】【分析】(1)ABD理解和分析正确。
C“词人在“我欲”“又恐”“何似”的情感波澜中,并不是含蓄地表现出对人间生活的厌弃,而是写出词人既留恋人间又向往天上的矛盾心理。
(2)结合这两句的意思和诗歌的写作背景分析,这两句话的意思是:既然人间的离别是难免的,那么只要亲人长久健在,即使远隔千里也还可以通过普照世界的明月把两地联系起来,把彼此的心沟通在一起。
词前小序交代了写作时间及写作的缘由,因此这两句表达了对弟弟苏辙(字子由)的怀念之情,但并不限于此。
可以说这首词是苏轼在中秋之夜,对一切经受着离别之苦的人表示的美好祝愿,也表现出词人乐观旷达的胸襟。
据此分析答题意对即可。
故答案为:⑴C
⑵表达了对天下离人的美好祝愿,表现出词人乐观旷达的胸襟
【点评】⑴本题属于综合考查题。
考查学生对诗句内容、技巧以及情感的把握能力。
解答此题要对诗歌进行整体的把握,又要对诗歌的局部进行恰当的分析。
在理解每一个选项时,要仔细分析选项中赏析的每一个要点,对诗歌的内容、情感、主题、意象、意境等进行分析概括。
⑵本题考查赏析诗歌语言的能力。
诗歌的语言具有凝练、含蓄等特点。
鉴赏诗歌的语言,就是品读诗歌的语言意蕴,体味诗歌的语言风格和语言魅力。
古诗词语言鉴赏部分所包含的内容较多,主要涉及遣词造句、语体色彩、语言风格等方面。
8.(1)示例一:百,理由:前面一句提到去“百花洲”寻花,想必此处百花齐放。
示例二:残,理由:“春欲暮”,暮春时节,花欲残。
示例三:桃,理由:后面一句“恍然身入桃源路”提到“桃源”,看到桃花想到世外桃源。
(言之成理即可)
(2)相同:都表达作者淡泊功名,不计较自身得失成败的豁达胸襟。
不同:“功名得丧归时数”羡慕归隐生活,认为时运天注定,有消极避世的情绪;而“不以物喜,不以己悲”更多的。