邹忌讽齐王纳谏教案
-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邹忌讽齐王纳谏教案
邹忌讽齐王纳谏教案大全5篇
邹忌讽齐王,齐王纳谏。
讽:讽谏,即用暗示、比喻的方法委婉地规劝。
封建社会,皇权威威,不可侵犯,有多少谋臣良相因批龙鳞、逆圣听而惨遭杀身之祸。
下面给大家分享邹忌讽齐王纳谏教案,欢迎阅读!
邹忌讽齐王纳谏教案
教学目的
1、重点掌握本课中出现的文言实词的词义并作归纳,如“朝孰、诚、方、善、间”等。
2、掌握文中出现的词类活用,古今异义词,并能辨析和掌握文言特殊句式。
3、领会课文设喻说理和类比推理的方法。
4、了解《战国策》的有关知识。
教学重点
1、重点字词、句式。
2、《战国策》的有关知识。
3、设喻说理和类比推理。
教学设想
可在教师指导下,以讨论、串讲、表演、做练习等方式,引导同学自池,充分发挥他们的主体性,老师的讲授既要讲清楚重难点,分析好思想内涵,又不能占用太多时间,应以练为主。
教学课时
两课时。
教学步骤和内容
第一课时。
一、导入:
由三位同学上台表演,一位演忠臣、一位演奸臣,一位演皇帝,忠臣向皇帝进谏,要他多听从民意,广开言路,不要受小人蒙蔽,岂料奸臣在皇帝旁边挑拨离间,龙颜大怒,奸臣将忠臣推出去斩。
由这小品导入古代臣子进谏若直接言明
自己的意见(即“直谏”)会很危险,臣子进谏最好是讽谏,由此引出题目,并解释“讽”及课题的意思。
二、点出《邹忘讽齐王纳谏》一课选自《战国策》,用幻灯片打出该学的知识。
《战国策》:又称《国策》,原为战国未期和秦汉间人怕编纂,后经西汉未年刘向编订成书,全书共33篇,反映了战国时期策士谋臣的言论和谋略,其体列为国别体,全书共12策,《邹忌讽齐王纳谏》是一篇历史散文。
三、转入对文段的学习。
学习一、二段的字词和句式(重点字词用幻灯片打出)
①孰:通“熟”,仔细。
私:偏爱。
朝服衣冠:zháo:朝见。
②词类活用:
A名作状:朝服衣冠,,暮寝而思之。
B名作动:朝服衣冠:穿戴。
C形容词意动用法:美我者:以……为美。
③古今异义词:
尺:古;约合现在的23.1厘米。
今:约33.3厘米。
窥:古:照。
今:偷偷地看。
寝:古:躺而不睡。
今:睡觉。
地方:古:土地方圆。
今:地点、处所。
④句式:
1、我孰与城北徐公美:
孰:谁,哪个
孰与:相当于“与……孰”,“……与……相比,谁更”
2、判断句:城北徐公,齐国之美丽者也。
3、吾妻之美我者,私我也;妾之美我者,畏我也;客之美我者,欲有求于我也。
4、否定句宾语前置:忌,不自信
5、被动句:王之蔽甚矣
6、省略句:与坐谈
四、先让同学翻译第二段,再请同学分别扮演邹忌、妻、妾、客、徐公以及请一位同学做旁白通过这种活泼生动的形式即串讲了课文,又让同学领会了课文内容。
五、课堂分析
师:(1)大家观看表演时有无发现妻、妾、客大意都相同?
生:——有,都说邹忌美于徐公。
师:(2)大意同,但妻、妾、客在表述及语气上有何细微不同,可否找出?
生:——妻:热情地赞美邹忌,爱恋之情溢于言表。
妾:比妻稍为冷淡点,回答有些勉强,说话较拘谨
客:用陈述句,语气更平淡。
师:(3)为何妻、妾、客都夸邹忌好看?
生:——妻→私
妾→畏
客→有求
师:(4)好,他们都是说邹忌美于起徐公,那么由文段看,实际上是谁更美呢?
生:——徐公。
师:(5)既然是徐公美,那么妻、妾、客的回答便是与事实不相符合了,那么也就是说,邹忌被怎么样了呢?
师:(6)好,那么回过头来看看,第一段讲什么?
生:——邹忌比美的事。
师:(7)好,大家看看,第一段与全文篇幅已近一半,那么为什么要花这么大力气来写邹忌比美的事呢?邹忌比美的事与我们所要讲的邹忌讽齐王纳谏有
何关系呢?(引导大家看板书及第二段)。
大家看,邹忌之妻私他,妾畏他,客有求于他,那么齐王是否也有同样的情况呢?——有,宫妇左右私齐王,朝廷之臣畏齐王,四境之内有求于齐王。
师:(8)好,那么邹忌之妻因事私他,妾畏他,客有求于他而受蔽,现在齐王的情况亦与邹忘相同,那么他是否也应该受蔽呢?
生:是并且受蔽更甚。
那邹忌分析出齐王受蔽这结论时,是先说邹忘的情况与齐王的一样,而邹忌因“私、畏有求”而受蔽,所以齐王也应因此而受蔽。
师:(9)好,那么象邹忌,这种推理方法就叫类比推理。
(用幻灯机打出)类比推理:根据两个同类事物某种属性的相同,推出它们的其它属性也可能相同的推理。
师:(10)邹忌说到齐王受蔽这里就打住了,那么他是否只整指出齐王受蔽这事实呢?
生:——不是,他是想说齐王须纳谏。
师:(11)好,那么在家看齐王最后有没有接受邹忌的意见呢?
生:——有
师:(12)好,那么要向国君说明须纳谏这个道理是比较抽象又不容易使国君接受的,正如刚才上课前的小品中的忠臣进谏,忠臣向国君说明要广开言路,不然会被奸臣蒙蔽,可是呢被奸臣反咬他一口,说他是想说国君是昏君,激怒了皇上,最后被杀。
可是对比之下,邹忌就显得很高明了。
他用比美这件很具体的生活小事来说明了齐王肥肉纳谏这个抽象的道理,使齐王愉快的接受了他的意见,象这种用具体的事实说明抽象的道理,变深奥为浅显,变复杂为简明,变逆耳为顺耳,委婉而有较强的说服力的说理方法就叫做“设喻说理”。
(打出幻灯片,让学生明白什么叫“设喻说理”。
)
六、朗读前两段。
第二课时
一、以提问课后思考题的形式复习上一节课的内容。
(也可以先朗读全文)
二、转入对文段的学习。
学习三、四段的字词和句式(重点字词用幻灯片打出)
面刺:当面指责
谤讥:古今异义词古:指责,劝谏,中性词;今:诽谤,讥讽,贬义词
闻寡人之耳者:使……听到,使动用法。
时时而间进:间或断断续续地
其年:满一年。
朝于齐:朝见
介宾后置句:战胜于朝廷。
三、让同学串讲这两段,指出他们翻译得不好的地方。
四、课堂分析
师:齐威王听了邹忌的话后采取了什么措施?收到什么效果?(得后思考题)生:“群臣史民……受下赏”。
“群臣进谏……皆朝于齐”
师:由此可见邹忌讽谏效果奇佳,那么,邹忌为什么可以进谏成功?
引导学生从进谏者,邹忌及纳谏者齐威王两方面去思考,为了帮助理解,可插入淳于谏齐威王的小故事以说明齐王是勇于接受别人的意思,从谏如流的。
在说明邹忌这方面的成功时,着重说明是比关关事他亲身所经历的以及生活小事这两点,综合以上得出结论:(写在幻灯片上)。
为何成功:
邹忌(进谏者):用自己亲身经历的生活小事来讲道理,现身说法,明白具体,说理深刻,委婉动听,使人易于接受。
齐威王(纳谏者):开明,有作为的君主,从谏如流,闻过则喜,勇于改革。
五、邹忌形象分析(简单提上一下)——写于幻灯片上。
邹忌:①关心国事,具有远见卓识
②实事求是
③足智多谋,娴于辞令,深谙君王心理
六、解决未完成的课后题。
七、体现多练原则,让学生当堂完成有关课文文段的阅读理解训练并评讲。
八、朗读全文。
邹忌讽齐王纳谏教案
教学目标
1、结合工具,读准字音。
2、结合注释、积累,明确文言重点字词含义,疏通文意。
3、质疑讨论,明确人物形象,体会邹忌讽谏的艺术。
4、背诵全文,培养文言语感。
教学重点
1、结合注释,掌握部分实词和虚词的含义及特殊文言句式的用法,理解全文内容。
2、背诵全文,培养文言语感。
教学难点
质疑讨论,熟悉人物形象,欣赏邹忌讽谏的艺术。
教学方法
诵读、讨论
教学手段
多媒体
教学设计
二课时
板书
邹忌讽齐王纳谏
比喻劝说
妻——私宫妇
妾——畏朝廷之臣蒙蔽之深
客——求四境之内
三令·三进战胜于朝廷
教学过程
一、导入。
离罢春秋激烈的战场,我们走入了战国的风云。
今天,我们将跟随邹忌,一同在《战国策》中去感受君臣间的一段轶事。
二、结合工具,明确字音。
1、生结合注释、字典,扫清生字障碍。
2、师生交流疑难字词。
3、师出示投影,明确重点字词
(投影)
形貌昳丽朝服衣冠入朝见威王时时而间进期年之后皆朝于秦
4、齐读课文,读准字音。
5、师纠正误音。
三、结合注释,疏通文意。
1、梳理第一小节
①生结合注释,梳理第一小节、
②生质疑,师生讨论共同解决疑难字词、
③师明确第一节重点字词﹑语句、
(投影)
邹忌修八尺有余形貌昳丽朝服衣冠
我孰与城北徐公美徐公何能及君徐公来,孰视之
吾妻之美我者,私我也;妾之美我者,畏我也;客之美我者,欲有求于我也。
2、梳理二小节
由自己个人的生活小事悟出其中的道理,这与讽齐王纳谏有什么关系呢?
①生结合注释,梳理第二小节、
②生质疑,师生讨论共同解决疑难字词、
③师明确重点字词﹑语句、
(投影)
臣诚知不如徐公美皆以美于徐公今齐地方千里王之蔽甚矣
3、梳理第三小节
①生结合注释,梳理第三小节、
②生质疑,师生讨论共同解决疑难字词、
③师明确第一节重点字词﹑语句、
(投影)
群臣吏民能面刺寡人之过者,受上赏;上书谏寡人者,受中赏;能谤讥于市朝,闻寡人之耳者,受下赏。
门庭若市时时而间进期年之后虽欲言
皆朝于齐战胜于朝廷
四、结合板书,背诵全文。
第二课时
一、导入。
上节课通过学习,我们疏通了文意,了解了一段历史佳话。
今天,让我们在练习中首先重温一下有关内容。
(投影)
词类活用:
吾妻之美我者
闻寡人之耳者
朝服衣冠
臣之妻私臣
群臣吏民能面刺寡人之过者
词语归类:
旦日,客从外来
明日,徐公来,孰视之
数月之后,时时而间进
期年之后,虽欲言,无可进者
文言句式:
城北徐公,齐国之美丽者也
妾之美我者,畏我也
忌不自信(否定句宾语前置)
皆朝于齐(介词短语后置)
王之蔽甚矣(被动句)
二、质疑讨论,明确形象内涵。
1、结合标题“邹忌讽谏齐王纳谏”,全文大致可以分为几部分?
2、文中邹忌、齐王分别是怎样的形象?
讨论明确:
邹忌:善思、善谏一代忠臣。
善思。
生活的有心人,善于从生活的点滴中提炼出治国的道理,可见,此人胸有大志,心系国家。
善谏。
劝谏别人讲究技巧,不直切主题,而巧设情景,从个人生活小事说起,动之以情,晓之以理,由近及远,委婉地让齐王接受他的意见。
同时,他的善谏还体现在他针对不同的劝谏对象采用不同的方式。
他了解齐王,了解他的修明政治的宏伟志向,了解他喜隐语的特点,所以,劝谏中采用意含而不露的方式表达,做到了良药蜜口利于病,忠言顺耳利于听。
齐王:善听、善做的明君。
善听。
邹忌的劝谏,听出弦外之音,很快就意识到自己的问题,并迅速采取行动从善如流。
善做。
听后,一“诺”的表白,立即三赏的表现。
3、文中如何塑造邹忌这一形象的?
讨论明确:
邹忌。
叙事中塑造人物,对话中刻画人物。
齐读第一小节。
三、联系现实,明确形象意义。
学习了本文,在邹忌的讽谏,齐王的纳谏,最终齐国的盛世中,你得到了怎样的启示?
讨论明确:
领导者应从善如流、善于接受别人的批评、意见,不做“召公谏厉王弭谤”的厉王;群众,提意见应讲究方式方法。
邹忌讽齐王纳谏教案
一、教材分析:
《邹忌讽齐王纳谏》是人教版语文九年级下册第六单元的一篇文言文。
第六单元古文单元,以先秦历史散文为主,阅读这类文章,可以了解古人的政治信念、生活理想和人生追求,感受他们的智慧与胆识。
本单元的主要教学目标是:联系学过的文言文,对一些常用的文言词语的意义和用法进行梳理和区分,养成自觉阅读、及时归纳整理的习惯,提高文言文阅读能力。
同时,在反复阅读中,理解
作品的思想内容,从中汲取民族智慧。
并且体会历史散文重点突出、详略得当、人物形象鲜明的特点,充分感受这类作品的艺术魅力。
《邹忌讽齐王纳谏》出自《战国策·齐策》,是古典散文中的名篇。
这篇课文生动地记叙了邹忌讽齐王纳谏,使齐王广开言路、修明政治的故事。
文章构思巧妙,剪裁得当,语言精炼,读来生动有趣又耐人深思。
而邹忌以切身经历设喻,深入浅出,委婉劝谏的方式又是极其巧妙,能带给我们深刻的启示。
二、学情分析:
初三学生对文言文的学习已经有了一定的基础,这篇文章语言浅易,部分重点文言字词曾学过,课文注释也较详细,学生对文章大意的理解不是很难。
课堂教学中更注重对学习文言文词的方法予以点拨。
文言文的学习要以诵读为基础,课堂设计三遍诵读,让学生在诵读中体会人物的语气及感情,体会文章的语言特点。
初中大多数学生还没有认识到语言技巧的重要性,所以为了加深对这一点的认识,设计了比较阅读,引导学生体会“巧说”的作用与技巧。
三、设计理念与思路
本课教学充分体现了新的教学理念,以学生发展为本,注重学生的感受和体验,创设能引导学生主动参与的教育环境,指导学生课前自主预习课文,发现问题、提出问题、解决问题,课堂上学生积极谈论、交流、展示,做课堂的主人,培养学生掌握和运用知识的态度和能力,促进学生的自主发展和全面成长。
四、鉴于以上所分析的教材特点及学生情况,我将本课的教学目标设计为:
:
1、通过诵读,理清文意,体会文章语言朴实又生动的特点。
2、积累文言词汇,培养学生古文的阅读理解能力。
:
1、学生自主、合作、探究学习,借助工具书疏通文意,提高自学能力。
2、朗读,互动探究,体会文章构思巧妙、详略得当、语言精练的写作特色。
:
1、分析邹忌劝谏的语言技巧,启发学生体会委婉劝说的好处,学习这种语言技巧。
2、认识纳谏除蔽的重要意义,懂得人要从善如流的道理。
五、完成以上教学目标,计划使用两课时
1、第一课时教学重点、难点
(1)、积累文言词汇,培养学生古文的阅读理解能力。
(2)、分析邹忌劝谏的语言技巧,启发学生体会委婉劝说的好处,学习这种语言技巧。
(3)、体会文章语言朴实又生动的特点。
2、第二课时教学重点、难点:
(1)、认识纳谏除蔽的重要意义。
(2)、体会文章结构精巧、剪裁巧妙、详略得当的特点。
(3)、深入探究作品内涵,养成阅读中联系实际,深入思考的好习惯。
下面我着重说说第一课时的教学设计。
六、为了很好地落实目标,取得良好的教学效果,将采用以下教学方式:
1、诵读法:文言文的教学,诵读极为重要。
本节课将通过齐读、分角色读等多种方式,让学生在读中发现问题,在解决问题的过程中分析人物,体会情感,品味语言。
2、自主学习法、质疑法:引导学生自读,进行探究式学习。
要让学生从机械的“学答”向“学问”转变,从“学会”向“会学”转变,成为真正的学习的主人。
所以,本课教学的基本方式就是以学生自读为主,以教师点拨为辅。
3、比较阅读法:点拨,主要是抓住劝谏和讽喻手法来启发学生,通过比较阅读,使他们认识到“巧说”的作用,学习到“巧说”的技巧。
邹忌讽齐王纳谏教案
教学目标
1、认识除弊纳谏在当时的积极作用和在今天的借鉴意义。
2、了解《战国策》这部国别体史书的基本情况及其在中国文学和史学上的地位。
3、理解和掌握文中重点文言词语的意义和用法。
4、提高借助语境推断文言实词意义的能力。
教学重点
1、反复诵读中对文章的写作特色和劝谏技巧的领悟
2、本文记述了邹忌以自己的生活感受为喻,讽劝齐王纳谏除蔽的故事。
如何较全面、正确地认识邹忌这个人物形象。
教学难点
1、理解和掌握文中重点文言词语的意义和用法。
2、提高借助语境推断文言实词意义的能力。
课时安排
安排2课时
第一课时
一、导语:
唐太宗说:“以铜为镜,可以正衣冠;以古为镜,可以知兴替;以人为镜,可以明得失。
”历代君主要成就一番霸业,身边没有几位敢进谏言的大臣是不成的;而劝谏能否奏效,一要看做君王的是否贤明,二要看谏者是否注意了进谏的艺术,使“良药”既“爽于口”,又“利于病”。
战国时齐威王非常幸运遇到了这样一位贤臣——邹忌。
而这位以雄辩著称的谋臣的讽谏之法更是令人叫绝。
今天,我们就欣赏选自《战国策》的历史散文《邹忌讽齐王纳谏》。
二、解题
1、标题“邹忌讽齐王纳谏”巧妙地用一个兼语句式点明了文章内容地两个方面:邹忌讽齐王,齐王纳谏。
2、邹忌,齐国的谋臣,历事桓公、威王、宣王三朝,以敢于进谏和善辩著称。
据史载,一次邹忌听齐威王弹琴,他就借谈论弹琴,阐述治国安民之道,齐威王听后,大为赞赏,封他为齐相。
而当时的淳于髡(kūn)不服,就用隐语向邹忌提出了关于修身、处世、安民、用贤、治国五个难题,邹忌都能对答如流。
辩论结束后,淳于髡对他的仆人说,看来这个人被破格重用的日子不远了。
时过一年,齐威王果然封邹忌为成侯。
邹忌不仅是一个能言善辩的雄辩家,而且是一个有远见的政治家。
齐威王,是一个很有作为的君王。
据史载,他继位之初,好为婬__乐,不理政事,结果“百官荒废,诸侯并侵,国且危亡,在于旦暮”。
齐威王爱隐语,谋士淳于髡乃以隐语进谏曰:“国中有大一鸟,止于王庭,三年不飞不鸣,王知此
鸟何也?”齐威王听后顿悟曰:“此鸟不飞则已,一飞冲天;不鸣则已,一鸣惊人。
”从此后,齐威王励精图治,修明政治,齐国大治。
三、提一供有关《战国策》与战国的资料
《战国策》由于书中主要记载的是战国时策士们的言论和行动,所以传到西汉末时,由刘向整理校正后定名为《战国策》。
是先秦历史散文中的一枝奇葩,它对后世史学和文学的影响极为深远。
四、引导学生有目的地朗读课文
(一)初读课文,读准字音。
昳(ying)丽朝(zhāo)服衣冠(guān)窥(kuī)镜
期(jī)年朝(cháo)于齐间jian)进
(二)再读课文,读清句读。
1、再读课文:教师从读音、语气、句读三个角度进行指导,让学生根据课文下的注解,理解字义、词义、句意。
第一段记叙十分生动,读时应注意表现人物的情态。
第二段是邹忌讽谏齐威王的话,颇能表现邹忌的个性__特色__,读时应注意以略带诙谐的方式说出严肃的内容。
第三段记叙纳谏的举措及结果,要读得层次分明。
重读“面刺寡人之过”“上书”“谤讥于市朝”“门庭若市”“时时而间进”“无可进者”“皆朝于齐”等词语。
2、三读课文:理清结构层次
第一段:进谏的缘起。
邹忌与徐公比美,发觉受蒙蔽,从中体味出国君不易听到直言的道理,并决定“入朝见威王”。
第二段:进谏的内容。
邹忌以自己受蒙蔽之事讽谕齐王,用自己的切身体会,以事设喻,启发诱导齐威王省悟到纳谏的必要性__。
第三段:纳谏的举措及结果。
齐威王接受邹忌的劝告,立即颁布政令,悬赏求谏。
齐威王纳谏除蔽,政治清明,使齐国国势强盛,威震诸侯。
五、学生根据文下一注释,初步理解课文内容
六、布置作业:
熟读课文,依据注释试译全文,并根据自己的理解画出重点字词。
第二课时
一、检查学生课后学习情况,教师对本文教学重点予以强调
(一)理解词语在文中的意思
邹忌讽齐王纳谏(讽:用委婉的`语言暗示、劝告或指责。
谏:臣子向国君提出的意见。
)
能谤讥于市朝(公开指出。
谤,公开地指责,没有贬义;讥,微言讽刺。
注意区别:诽,背地里议论、嘀咕)
能面刺寡人之过者(指责)
上书谏寡人者(信函,亦泛指文书、文件。
这里指奏章)
期年之后(期,一周年叫期年;一整月叫期月)
(二)词类活用:
1、朝服衣冠(朝,名词作状语;服,名词作动词)
2、吾妻之美我者,私我也(美,形容词意动用法)
3、能面刺寡人之过者(面,名词作状语)
4、闻寡人之耳者(闻,动词使动用法)
(三)一词多义
1、修
a、乃重修岳陽楼(兴建,建造)
b、外结好孙权,内修政理(整治)
c、雨村便急忙修书(撰写)
d、邹忌修八尺有余(长,高)
2、朝
a、相如每朝时常称病《史记廉颇蔺相如列传》(上朝)
b、燕、赵、韩、魏闻之,皆朝于齐《战国策邹忌讽齐王纳谏》(朝拜)
c、于是入朝见威王《战国策邹忌讽齐王纳谏》(朝廷)
d、朝服衣冠《战国策邹忌讽齐王纳谏》(早晨(zhāo))
3、孰
a、我与城北徐公孰美(代词,谁)
b、孰视之,自以为不如(同“熟”,仔细。
)
4、诚
a、臣诚知不如徐公美(确实,的确)
b、帝感其诚《列子愚公移山》(诚心、诚意)
c、此诚危急存亡之秋也诸葛亮:《出师表》(确实、的确)
d、今将军诚能命猛将统兵数万,与豫州协规同力,破曹军必矣《资治通鉴赤壁之战》(表假设,如果、果真)
(四)古今异义
1、今齐地方千里(土地方圆)
2、宫妇左右莫不私王。
(国君旁边的近臣)
3、明日,徐公来。
(古义,第二天。
今义,今天的下一天。
)
(五)句式
1、城北徐公,齐国之美丽者也。
(判断句)
2、忌不自信(宾语前置)
3、旦日,客从外来,与坐谈。
(省略句)
4、我孰与城北徐公美(介词结构后置句)
5、此所谓战胜于朝廷(判断句,兼介词结构后置)
6、王之蔽甚矣(被动句)
引导思考:
1、“我孰与城北徐公美?”与“吾与徐公孰美?”两个句子的句式是否相同?
明确:两个句子均为古汉语中的固定句式。
“与……孰”是由“孰与”演变而来,意义与“孰与”相同,都表比较。
“孰”为疑问代词,在疑问句中常前置,“孰与”即“与孰”。
2、宾语前置句,在古汉语中常见。
例如:彼不我恩也《童区寄传》否定句中,代词宾语前置
宋何罪之有《墨子公输》“之”助词,宾语提前的标志
唯余马首是瞻《冯婉贞》构成“唯……是……”格式的宾语前置
(六)注意一个成语
门庭若市:形容来者之多。
(注意与“门可罗雀”区别)
二、品读赏析
1、邹忌是由一件家庭琐事联想到国家政事的。
这件家庭琐事是什么?
明确:邹忌向他的妻、妾与客提出自己与徐公谁美的问题。
2、由于感情的不同及身份地位的差异,其妻、妾、客回答问题时的语气有差别。
有何不同?请从原文中找出并说明其感情色彩。
其妻曰:“君美甚,徐公何能及君也!”感情色彩是由衷的赞美、喜爱,爱恋之情溢于言表。
妾曰:“徐公何能及君也!”感情色彩是讨好,口气有点勉强(因其地位低下,与主人并没有多少真情可言,但又不能不顺从,说话比较拘谨,不敢越雷池一步)。
客曰:“徐公不若君之美也。
”感情色彩是礼貌、尊重,口气有点客气,明显的有奉承的意味。
(可让三位同学分角色表演。
)
3、面对妻、妾、客的程度不同,或真或假的赞美,邹忌的态度如何?
面对赞美,邹忌并未得意忘形。
“明日,徐公来,孰视之,自以为不如;窥镜而自视,又弗如远甚。
暮寝而思之,曰:‘吾妻之美我者,私我也;妾之美我者,畏我也;客之美我者,欲有求于我也。
’”可见邹忌很有自知之明。
4、邹忌是如何“讽”齐王的?
邹忌入朝后,并未单刀直入向威王进谏,而是以“闺房小事”谈自己的体会,然后以类比的方式委婉进谏。
他以自己的亲身经历为依据,推己及人。
“王之蔽甚矣”一句,点明了进谏的主旨。
犹如当头一棒,一针见血,使其梦醒。
邹忌为何敢下这样的结论?一是邹忌曾任齐相,是国家的重臣,言不在私而益于公,所以他无所顾忌;二是以小见大,由自己的受蒙蔽推想到国君的受蒙蔽,这种现身说法的方式具有较强的说服力。
5、讽谏的结果如何?
齐威王接受了谏言,发布政令,广开言路,悬赏纳谏。
始而“门庭若市”,继尔“时时而间进”,最后“无可进者”,终于“战胜于朝廷”。
三、分析本文在说理以及记叙上的特点
本文采用了“三叠法”,从头至尾一直使用三层排比的手法写作
三问:妻、妾、友三答。