一年级上册科学教案-1、5 植物是“活”的吗-教科版
-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1-5 植物是“活”的吗
教学目标:
1.科学概念目标:能说出植物需要水分、阳光以维持生存和生长。
知道植物是有生命的,具有区别于非生物的特征。
2.科学探究目标:在教师指导下,能利用多种感官观察、比较植物的特征及其变化。
通过搜集证据证明植物是“活”的。
3.科学态度目标:愿意倾听分享他人有关植物的信息,乐于表达、讲述自己的观点。
培养学生认识和研究植物的兴趣。
4.社会与环境目标:珍爱生命,爱护身边的植物。
教学重点:通过搜集证据证明植物是“活”的。
教学难点:知道植物是有生命的,具有区别于非生物的特征。
器材准备:学生在之前几节课上做的观察记录以及图画等相关资料。
机器人、植物、塑料花、枯死植物、课件等。
教学过程:
一、聚焦:植物是“活”的吗
1.教师出示:机器人。
提问:今天老师请来了一位特殊的朋友——机器人。
先和你身边的小伙伴握握手,再和小机器人握握手,比较他们有什么不同。
(设计意图:通过对比人和机器人与自己的互动,发现他们之间的区别。
)
2.提问:动物是“活”的吗?为什么?课件出示几种动物的图片。
3.教师在现场展示一棵植物,并提问:这棵植物是“活”的吗?
(设计意图:分别观察动植物,初步理解“活”的概念。
)
板书课题:植物是“活”的吗
二、探索:收集植物是“活”的的证据
1.提问:同学们都种养了大蒜,在这个过程中,它发生了哪些变化?请同学们仔细观看记录,在小组内讨论:植物发生了哪些变化?
教师在投影仪上展示学生的观察记录单,并请学生分享观察的结果,找到大蒜都发生了哪些变化。
(设计意图:观察之前种的大蒜的记录单,发现植物长高、长大、长多的变化,搜集大蒜是“活”的的证据。
)
2.课件出示幼苗生长图片。
教师介绍:这是记录同一棵植物连续三周生长的图片,请你仔细观察:这几张图能不能说明植物是“活”的?
学生根据图片,寻找植物生长变化的证据。
3.课件出示大蒜生长图片。
回顾:这是第七天到第十天,大蒜的图片,你发现它有哪些变化?你预测一下,它还会有什么变化?
4.对比:连续三周生长的幼苗,连续四天生长的大蒜,它们的变化有什么相同之处和不同之处呢?
(设计意图:通过观察不同的植物图片,搜集植物是“活”的的证据;再通过对比不同植物短时间内发生的变化,发现植物在生长环境、速度、状态等方面的不同。
)5.课件出示一年四季同一棵樱花树变化的图片。
提问:看,这是老师在一年四季中拍到的同一棵樱花树的照片,请你们仔细看一看,樱花树有什么变化?它是活的吗?
(设计意图:通过让学生观察樱花树四季不同的状态,了解在一个循环往复的长周期中植物发生的变化,从而搜集更多的证据,认识植物的生命特征。
)
6.课件出示含羞草图片。
含羞草长着羽毛状的叶子,用手轻轻一碰,它会发生什么变化?
(设计意图:通过展示植物叶子受到外界刺激会产生反应的实例,拓展了关于植物生命特征的知识。
)
三、研讨
1.提问:通过上述观察与分析,哪些证据可以证明植物是“活”的?
(设计意图:引导学生回顾上一环节探索学习的收获,根据植物的生长变化、应激反应等证明植物是“活”的。
)
2.提问:我们种养大蒜时,做了哪些事情?
3.板贴图片:植物、阳光、浇水。
(设计意图:联系生活经验,关注植物生长需要水分、阳光等条件。
)
4.课件出示:塑料红掌和“活”的红掌照片。
提问:左边的图片是塑料红掌,右边的图片是一棵植物红掌,它们都是“活”的吗?
(设计意图:依据生物的生命特征,区分生物与非生物的不同。
)
5.教师展示一棵枯死的植物,提问:这棵植物是“活”的吗?为什么?
(设计意图:植物是有生命的,有生有死,生命周期结束了,就不是“活”的了。
)板书设计:
《观察月相》教学设计
一、教材分析
本课是教科版二年级上册第一单元第四课。
本单元主题是我们的地球家园,第一课是调查学生对于自己居住的地球家园的相关前概念,为本单元课程的开展做基础准备。
二至六课分别对土壤、太阳、月亮、天气和季节五个内容进行学习。
本课是在学习“地球邻居”太阳之后,进而学习月亮相关知识。
以观察月相变化为内容,发展学生观察、记录和分析的能力,分析汇总得出月相逐渐变大或者逐渐变小的规律。
从而对于月相变化形成初步的认识,为今后高年级继续探究月相成因等内容打好基础。
二、学情分析
二年级学生对科学课有了一年的学习,对于科学课程的学习和研究也有了初步了解。
初步具备观察、实验、记录的意识,但对于具体操作方法,还并未形成相关能力,尚处于发展中阶段。
同时,
低年级儿童愿意表达交流,积极热情主动,且充满好奇心和求知欲。
但是注意力容易分散,易被学习用具吸引,教师要控制好实验用具的收发,并且设计符合学生年龄身心特点的任务,保持学生的注意力和好奇心。
三、教学目标
(一)科学概念
1.月球发亮部分的形状叫月相。
2.月相是变化的,有时越来越大,有时越来越小。
(二)科学探究
1.能够观察描述并且学会记录月相。
2.能够整理月相变化的记录,并分析出月相变化规律。
(三)科学态度
1. 乐于表达与交流,在小组合作探究学习中主动参与。
2. 激发对月相变化的探究兴趣。
(四)科学、技术、社会与环境目标
1.能够动手完成月相记录,并整理制作一个周期的月相记录。
四、教学重难点
教学重点:月相是变化的,有时候越来越大,有时候越来越小。
教学难点:能够观察描述并且学会记录月相。
五、教学具准备
不同日期顺序月相照片,观察记录单,课件,记录笔。
六、教学过程
(一)问题导入,聚焦话题
1.引导学生发现观察到的月亮具有不同的形状。
2.结合课件图片进行观察,分析月亮形状不一样的原因。
聚焦:月球发亮的部分我们才能看的到。
3.讲解月相概念:月球发亮部分的形状叫月相。
板书:科学上把月球发亮部分的形状叫月相。
4.聚焦话题:月相变化有什么规律。
板书课题:4.观察月相
(二)观察描述月相,学习记录月相
1.出示月相图片,引导学生描述月相。
(1)观察9月3日月相图片。
(2)观察、描述,用自己的话说一说。
2.学生尝试记录月相。
(1)用自己的方法试着画一画来记录月相。
(2)全班交流,发现记录方法出现的问题——记录不准确,标准不统一。
(3)引导学生明确月相记录方法要统一。
3.学习记录月相方法。
(1)出示8月19日月相图片,教师演示,学生跟做,全班交流评价。
(2)出示8月23日月相图片,学生代表演示,学生再次跟做,小组相互交流评价。
(3)出示8月16日月相图片,学生再次尝试记录,并全班评价。
(4)出示8月27日月相图片,共同商议满月的记录方法。
4.总结月相记录方法。
(1)观察找到明暗分界线。
(2)仔细画出明暗分界线。
(3)涂黑暗色的一面。
(4)标记日期。
(三)分组记录连续六日月相
1.分组下发不同日期月相图片。
2.利用刚学会的记录方法,在记录单上进行记录。
3.提示记录过程中的注意事项。
(1)明暗分界线要观察准确,画准确。
(2)不要画出格。
(3)不要忘记标注日期。
4.开始观察并记录。
5.投影展示学生记录单,交流分析,发现月相变化规律。
(1)展示月相逐渐变大相关记录单。
引导学生描述月相变化,交流分析月相变化是越来越大。
(2)提问:月相变化都是越来越大吗?
引发不同小组质疑,展示自己的记录单汇报,总结出有的月相变化是越来越小。
(3)总结:月相是变化的,有时越来越大,有时越来越小。
板书:月相是变化的,有时月相越来越大,有时越来越小。
(四)帮助学生整合记录,形成一周期月相记录
1.帮助学生按照日期顺序整理全班记录。
2.按照记录日期,整合形成班级记录单。
3.引导学生观察班级记录单,发现完整月相周期。
(五)布置作业
使用今天学习的记录方法,将一个月的月相变化记录在活动手册中,看看有什么发现。
七、板书设计
观察月相
月球发亮部分的形状叫月相。
月相是变化的,有时月相越来越大,有时越来越小。