灯下漫笔感受
-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灯下漫笔》看起来是在叙述一些历史现实,但实质上是在淡言鲁迅的思想和人生体验, 表现其高度的责任感与历史使命感,直指灵魂的本心的深度和真实的散文,细细品味的话,生涩的词句往往寓意颇丰。
本文开头在写到自己经历的银行停止兑现货币、黑市中终于有钞票换现银且比例为“六折几”时,“我非常高兴,赶紧去卖了一半;后来又涨到七折了,我更非常高兴,全去换了现银”,“倘在平时,钱铺子如果少给我一个铜元,我是决不答应的”,通过对比,得出了一个可悲且可怕的结论,“就是:我们极容易变成奴隶,而且变了之后,还万分喜欢”。
钞票贬值的情节,不能兑换现银了,但在人们的思想中即使打折少换,也要获取那“沉甸甸”的安心的感觉,就好像是心悦诚服般恭维着太平盛世。
我不禁想到,这个状态下的人能称之为真正的独立的人吗?先生就由此对国民的奴性(包括自己的)作出了深刻的剖析和严厉的批判。
鲁迅从换银钱一事为切入口,切开了中国人几千年的生存状态,露出了中国人病态心理的本质,把一批中国人心安地作者奴隶的嘴脸碰到人们的面前。
一句“中国人向来就没有争到过‘人‘的价格’,至多不过是奴隶,到现在还是如此,然而下于奴隶的时候,确是数见不鲜的”。
或许究其源头就在于国民的奴性人格,习惯了当牛做马的日子,即便不是奴隶也得成为奴隶。
这大概也有乱世的因素在发挥着作用,想来没有争取到过人的价格的中国人很难决定自己的命运,而鲁迅正是在这种普遍现象中向人们传达着当家作主的意愿。
鲁迅先生的文章常常以剖析为主,而他又时常通过批判来表现他的剖析结果。
他批判封建统治者不把百姓当人看,甚至牛马不如语言有力,感情真挚,而他虽然同时又表现出对人民的、悲惨处境的同情,却不全然是同情,其中充斥的批判气息也不算浅薄。
生于一个时代,就被贴上了时代特性的标签。
封建专制和蒙昧主意的统治造成的奴性心理,对人民那种麻木、不言反抗的心理是鲁迅先生所厌恶的,因此他选择了笔伐,想要通过这种无奈而悲愤述说去唤醒浑浑噩噩的国人。
但国人却只是一味地希望换一个较之之前好上一点的统治者,即使只是“较有秩序地收拾了天下”,只是让自己“安稳地做奴隶”。
文章中还提到过“所谓中国的文明者,其实不过是安排给阔人享用的人肉的筵宴。
所谓中国者,其实不过是安排这人肉的筵宴的厨房。
”“于是大小无数的人肉的筵宴,即从有文明以来一直排到现在,人们就在这会场中吃人,被吃,以凶人的愚妄的欢呼,将悲惨的弱者的呼号遮掩,更不消说女人和孩子。
”中国的历史不过是“吃”与“被吃”的循环,中国人不断在自己制造的等级制度、礼教中被吞噬、被扼杀。
由此我们可以看到中国人的生存状态与历史命运:人们无论怎样挣扎,终不免被这个社会的等级、礼制……所吞噬。
剥洋葱一般慢慢剥出中国百姓的自负而又心甘被奴役的思想,效忠封建专制的主子就像牛或马一样“情愿自己寻草吃,只求他决定他们怎样跑”。
继而抛出如子夜雷鸣,振聋发聩的声音——“想做奴隶而不得的时代”“暂时坐稳了奴隶的时代”。
除了凄凉更多的是痛心疾首,中国自封建社会以来,奴隶关系似乎就根深蒂固,并且呈辐射趋势同化这越来越多的中国人。
以致“中国人极容易变成奴隶,而且变了之后,还万分喜欢。
”
鲁迅先生回顾中国历史指出:“中国人向来就没有争到过‘人’的价格,至多不过是奴隶。
”中国人最害怕的不是做奴隶,而是怕奴隶做不稳;中国的所谓“太平盛世”其实是“做稳了奴隶的时代”,而所谓“乱世”则是“想做奴隶而不得”的时代。
这里对“太平盛世”的本质的分析是十分深刻、一针见血的。
那么,中国人的奴性又从何而来?“我们自己是早已布置妥帖了,有贵贱,有大小,有上下”。
还是如《左传·昭公七年》中所说:“天有十日,人有十等。
下所以事上,上所以共神也。
故王臣公,公臣大夫,大夫臣士,士臣皂,皂臣舆,舆臣隶,隶臣僚,僚臣仆,仆臣台。
”这一切的矛头直指中国人的奴性源自中国几千年来根深蒂固的“等级制”。
时间推移,中国古代的“圣君、贤臣、圣贤之徒,”与现在的阔人、学者、教育家”似乎完全是一个形象,用各种名目的思想麻醉剂,使中国国民“甘心永远去做服役
和战争的机器”。
对此,鲁迅先生旗帜鲜明的表示并以此激起大众,要“掀掉这筵席,毁坏这厨房”,打破中国几千年的等级秩序,建立民主的、把人当“人”的新世界! 绝望中的希望。
回想鲁迅的文章大都在结尾处有着发人深省的话语。
《灯下漫笔》自然也不例外。
不论是第一篇中的“创造中国历史上从未有过的第三样时代”还是第二篇中的“掀掉这筵席,毁坏这厨房则是现在的青年的使命”。
“第三样时代”,“现在青年的使命”,鲁迅先生最终吐露心声,呼吁青年扫荡食人者,让蒙昧无知的心灵获得重生,在革命先行者的引导下,抛却奴性,重拾尊严,这正是希望所在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