小学数学教师专业技能考试
-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小学数学教师专业技能考试试卷
注意事项:
1、本试卷共六页,七个大题,满分100分,考试时间120分钟。
请用钢笔或圆珠笔直接答在试卷上。
2、答卷前将密封线内的项目填写清楚。
一、填空。
(每空1分,共30分)
1、《数学课程标准》明确了义务教育阶段数学课程的总目标,并从知识与技
能、、、等四个方面作出了进一步的阐述。
2、在各个学段中,《数学课程标准》安排了“”、“”、“”、
“”四个学习领域。
3、学生是数学学习的主人,教师是学生学习数学的、和合作者。
4、《数学课程标准》倡导的学习数学的重要方式有、、。
5、义务教育阶段的数学课程,其基本的出发点是促进学生、、
的发展。
6、课程内容的学习,强调学生的数学活动,发展学生的数感、、空间观
念、,以及与推理能力。
7、1个十、6个十分之一、5个千分之一组成的小数写作__________,这个小数里包含有
___________个0.015。
8、在下面的横线上填数,使这列数具有某种规律。
3,5,7,,,。
这列数的规律是。
9、△△□★☆△△□★☆△△□★☆……左起第33个图形是_______;△的个数是________
个时,其他三种图形一共是24个。
10、观察下面用4个正方体搭成的图形,并将相应的序号填在横线上。
从侧面看到的图形是的有_______;从上面看到的图形是有_______。
11、某校有45名教师,他们中至少有__________名教师的属相是一样的。
12、有面额为1元、2元和5元的三种人民币。
如果最多用这样的4张人民币购物,且支付后不需要找零,那么可以支付__________种不同单价商品的费用。
二、判断。
(对的在括号里打“√”,错的打“×”。
每题2分,共10分)
1、数学是人类的一种文化。
( )
2、义务教育阶段的数学课程应使不同的人在数学上得到不同的发展。
( )
3、教学内容的呈现应采用不同表达方式,以满足多样化的学习需求。
( )
4、课程标准提出:评价的主要目的是为了全面了解学生的数学学习历程,激励学生的学习和
改进老师的教学。
( ) 5、不应提倡利用计算机演示来代替学生的直观想像。
( ) 6、“能从具体事例中,知道或能举例说明对象的有关特征(或意义);能根据对象的特征,从
具体情境中辨认出这一对象”是对知识技能目标“理解”的表述。
( )
7、3个5,可以写作3×5,也可以写作5×3。
3和5都是乘数。
( ) 8、掷两枚硬币,它们全部正面朝上的概率是1
2 。
( )
9、
11×2 +12×3 +13×4 +…+199×100
=1 ( ) 10、2米长的绳子用去1
2
米,还剩1米。
三、单项选择。
(下面各题的选项中只有一个是正确的,请将正确答案的序号填在括号里。
每题2分,共20分)
1、义务教育阶段的数学课程应突出体现基础性、普及性和( ),使数学教育面向全体
学生。
A 、 人文性
B 、科学性
C 、针对性
D 、发展性 2、数学课程标准划分的第二学段应为( )。
A 、1~3年级
B 、3~4年级
C 、4~6年级
D 、7~9年级 3、“主动参与特定的数学活动,通过观察、实验、推理等活动发现对象的某些特征或与其他对象的区别和联系”是对过程性目标“( )”的表述。
A 、经历
B 、感受
C 、体验
D 、探索 4、在一个三角形中,任意两边之和( )第三边的长度。
A 、大于
B 、小于
C 、等于
D 、无法判断 5、4名学生,每两个人通一次电话,可以通( )次话。
A 、4
B 、6
C 、10
D 、12
6、育才小学六年级同学从学校出发,乘车0.5时,来到距学校5千米的科技馆参观,参观1时,出馆后休息0.5时,然后乘车0.5时返回学校。
下面四幅图中,正确描述了育才小学六年级同学的这一活动行程的是:( )
A B C D
7、甲乙丙三个数,乙数是甲数的34 ,丙数是乙数的4
5。
甲、乙丙三个数的关系是:( )
A 、甲>乙>丙
B 、丙>乙>甲
C 、乙>丙>甲
D 、丙>甲>乙
8、用如左图所示的印章印制的图形应该是: ( )
9、把一根2米长且粗细均匀的木料锯成同样长的4段。
A 、每段占这根木料总长度的41,长21米,每锯一次用的时间是全部时间的31。
B 、每段占这根木料总长度的31,长41米,每锯一次用的时间是全部时间的31。
C 、每段占这根木料总长度的21,长31米,每锯一次用的时间是全部时间的41。
D 、每段占这根木料总长度的41,长31米,每锯一次用的时间是全部时间的2
1。
10、一次数学考试,5名同学的分数从小到大排列是76分、82分、a 分、86分、92分,他们的平均分可能是( )。
A 、 75分
B 、82分
C 、 84分
D 、 86分
四、解答题。
(每题5分,共10分。
)
1、下图是由几个小正方体块所搭几何体的俯视图,小正方形中的数字表示在该位置小正方体
块的个数。
请画出这个几何体的主视图和左视图。
2、一个正方形的边长增加它的1
3
后,得到的新正方形的周长是48厘米,原正方形的面积是
多少平方厘米?
五、问答题:(每题5分,共15分。
) 1、数感主要表现在哪些方面?
2、结合下面的例题,谈谈如何培养学生的估算意识,发展学生的估算能力?
一本书12元,全班48人,每人买一本大约需要多少钱?
3、以258为例,说明为什么“各位上的数的和是3的倍数,这个数就是3的倍数”。
六、案例分析。
(5+10=15分)
1、数学课上统计,老师和学生一起对今年的4月份的天气进行了统计,然后,教师让学生猜
测明年4月1日的气候大概是晴天还是雨天
生1、晴天,因为我喜欢晴天
生2、雨天
师:你的理由?
生:我说不出理由。
生3:是雨天,因为去年的四月份是晴天。
总之,学生都是从自己个人情感的角度上说。
就是在时候,生4说,我猜测是雨天。
因为我发现这个月的大部分是晴天。
久旱必雨,久晴必旱,所以我认为明年的四月1日可以是雨天。
教师这时候不知道怎么才好,是判断学生对还是错?
如果你是这教师,你怎么做?为什么?
2、两位教师上《圆的认识》一课。
教师A在教学“半径和直径关系”时,组织学生动手测量、制表,然后引导学生发现“在同一圆中,圆的半径是直径的一半”。
教师B在教学这一知识点时是这样设计的:
师:通过自学,你知道半径和直径的关系吗?
生1:在同一圆里,所有的半径是直径的一半。
生2:在同一圆里,所有的直径是半径的2倍。
生3:如果用字母表示,则是d=2r。
r=d/2。
师:这是同学们通过自学获得的,你们能用什么方法证明这一结论是正确的呢?
生1:我可以用尺测量一下直径和半径的长度,然后考查它们之间的关系。
师:那我们一起用这一方法检测一下。
……
师:还有其他方法吗?
生2:通过折纸,我能看出它们的关系。
……
(1)两案例的主要共同点是什么?
(2)分析两种教法,预测两教法的教学效果。
附:参考答案以及评分标准
一、填空。
(每题2分,共26分)
1、数学思考、解决问题、情感与态度。
2、数与代数、空间与图形、统计与概率、实践与综合应用。
3、组织者、引导者。
4、动手实践、自主探索、合作交流。
5、全面、持续、和谐。
6、符号感、统计观念,应用意识。
7、10.605、707。
8、略。
9、16。
10、②⑤、①④。
11、4。
12、18。
二、判断。
(对的在括号里打“√”,错的打“×”.每题1分,共10分) 1、√2、√3、√4、√5、√6、√7、√8、×9、×10、× 三、单项选择。
(下面各题的选项中只有一个是正确的,请将正确答案的序号填在括号里。
每题2分,共14分)
1、D
2、C
3、D
4、A
5、B
6、C
7、A
8、A
9、A 10、C 四、解答题。
(每题5分,共15分。
) 1、
2、[48÷4÷(1+1
3
)] ²=81(平方厘米)
五、问答题:(每题5分,共15分。
)
1、主要是指关于数与数量表示、数量大小比较、数量和运算结果的估计、数量关系等方面的
感悟。
建立数感有助于学生理解现实生活中数的意义,理解或表述具体情境中的数量关系。
2、教学中应充分鼓励学生交流各自的估算方法,可以是10×50=500,认为500元左右;也
可以12×50=600,不到600元;还可以是10×48=480,肯定比480元多……不同的学
生可能会有不同的估算方法,教师应该为他们提供相互交流的机会;估算应多结合具体情
境,使学生充分借助已有生活经验和现实知识基础;估算应使学生认识到不同策略的不同
误差,从而产生修正的需要和技能;估算教学应使学生感受到估算的简便性和价值,并自
觉应用估算于生活、学习之中。
3、258=2×100+5×10+8=(2×99+2)+(5×9+5)+8=2×99+5×9+(2+5+8)
因为2×99和5×9一定是3的倍数,所以只要(2+5+8)是3的倍数,那么
2×99+5×9+(2+5+8)就是3的倍数,也就是258是3的倍数。
因为(2+5+8)正好是各
位上的数的和,所以各位上的数的和是3的倍数,这个数就是3的倍数。
六、案例分析。
(5+10=15分)
1、我会为学生的回答喝彩。
特别是生4,我会对他发出由衷的赞叹!理由要点是:
(1)“这月的大部分是晴天”学生的这话,说明他对这次统计的结果已经掌握。
(2)久旱必雨,久晴必旱,他能把生活常识很猜测想结合。
(3)评价学生不能用对还是错简单的判断,而更应该用“合理”“不很合理”“好”“更好”等标准。
2、两个案例都注重学生的实践操作,通过动手操作来理解直径和半径的特征及联系。
B教师设计,是学生不断激活“内存”的过程。
建构主义是非常强调个体的经验的,个体的一切学习活动都是以经验为基础展开的,让学生充分调集和展示经验,是师生高效对话的前提。
我们不仅要充分承认学生不是一张白纸,还要尽可能了解学生已经有了哪些颜色。
很明显,第二位老师已经为学生创设了一次成功的数学活动,我们可以预测这样的活动一定能让学生感受到了数学的无穷魅力。
这种魅力,一方面是因为它承接了学生原有的认知经验,学生感受到数学很简单、很日常、很好玩,有信心,有兴趣去学习。
另一方面,学生通过多感官的活动,探究这些亲切有趣的现象背后的原理,建立一定的数学模型,培养一定的数学能力,由此得到更多的发展空间和持续动力。