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20高考文言文翻译如何才能紧扣语境
-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高考文言文翻译如何才能紧扣语境
文言翻译是文言文阅读的重头戏。
可是考生在这方面一直很困惑、很苦恼,训练了这么长时间,也做了很多文言文阅读,就是一直拿不了高分。
这其中固然有积累不够、不厚的因素,但更与考生在翻译时不好的习惯或者意识有关:总是把目光集中在题上,别的内容一概不看。
这样做很不好,因为任何一句话都不是孤立的,都需要与前后内容有一定的联系。
这
就需要有语境意识,而且必须强化语境意识,只有把句子放在原文中,联系前后内容,方保翻译得心应手,取得高分。
一、翻译时如何分析语境
语境就是言语环境,它包括句外语境,也包括句内语境;包括语言因素,也包括非语言因素;包括内容因素,也包括结构因素。
(一)分析句内与句外语境
先看句内语境。
具体要从内容与结构两个角度看。
翻译时一定要从内容上真正理解这句话,如是记叙性的,则要关注人物的身份、人际关系,以及事件的起因、经过、结果,它是
在描述物还是在描述人;如是说理性的,则要关注评述对象、内部逻辑关系。
总之,一定要
从内容上真正理解这句话究竟要表达什么意思,懂得句子的整体意思后,再翻译就容易多了。
从结构上分析主要是分析句子的语法结构,确定句子的主谓宾等语法成分,尤其要确定好动词,因为动词关涉很多内容,既涉及词类活用,也涉及主动被动;还有句式特点,如有无排
偶句等。
再看句外语境。
句外语境包括文段内的上下文与外部语境(社会背景、情理事理、知识积累)。
分析句外上下文语境,主要是从内容上找到译句与上下文字上的意义关联点,次是
看译句与上下文的语句结构上的内在联系,如存在句式的一致性。
联系语境的意识,不仅仅是停留在内容、语法阶段,还应推及逻辑事理层面、推及文章
的写作目的层面。
译句大多与主人公的行为或作者的想法相关,翻译时,要想一想译出的句意是否符合生活逻辑,是否符合写作目的。
[边练边悟]
1.请有意识地结合语境翻译文段中画线的句子。
高桢,辽阳渤海人。
桢少好学,尝业进士。
斡鲁讨高永昌,已下沈州,永昌惧,伪送款
以缓师。
是时,桢母在沈州,遂来降,告以永昌降款非诚,斡鲁乃进攻。
既破永昌,遂以桢
同知东京留守事,授猛安。
(节选自《金史·高桢传》,有删改)
答案:此时,高桢的母亲在沈州,他于是前来投降,把高永昌送投降文书不是出于诚心
一事告诉斡鲁,斡鲁于是进攻高永昌。
(采分点:“遂”“降款”;“遂来降”后省略主语;“告以永昌降款非诚”,介宾短
语后置句)
参考译文:
高桢,辽阳渤海人。
高桢年少时就喜欢学习,曾经从事进士举业。
金朝斡鲁攻打高永昌,攻下沈州后,高永昌畏惧,假装送投降文书作为缓兵之计。
此时,高桢的母亲在沈州,他于
是前来投降,把高永昌送投降文书不是出于诚心一事告诉斡鲁,斡鲁于是进攻高永昌。
打败高永昌后,任命高桢为同知东京留守事,授予猛安。
(二)特别关注从人物对话中截取片段要求翻译的语句的语境
从人物对话中截取语句要求翻译,是命题者较通行的做法,考生对这样的语句的语境关
注远远不够,以致出现译不准、改变原意的情况。
如何关注这类语句的语境呢?
(1)了解说话人对话前后语境,如是在什么样的情境下说这番话的,是对谁说的,对话
之后的结果如何,等等。
(2)关注该语句所在“说话”中的语境,如它的前面是什么内容,后面是什么内容,说
话的目的是什么。
尤其是句中人称代词和省略内容,避免把说话者的人称搞错,如句中代词“之”本该译为“我”却译成了“他”等。
[边练边悟]
2.请结合对话语境翻译文段中画线的句子。
曾樱,字仲含,峡江人。
天启二年,稍迁常州知府。
樱持身廉,为政恺悌公平,不畏强
御。
屯田御史索属吏应劾者姓名,樱不应。
御史危言恐之,答曰:“僚属已尽,无可纠,止
知府无状。
”因自署下考,杜门待罪。
抚按亟慰留,乃起视事。
(节选自《明史·曾樱传》,有删改)
答案:御史用严厉的话恐吓他,曾樱回答说:“下属已经尽力,没有可纠举弹劾的,只
有我表现不好。
”
[采分点:“危言”“纠”“止”;大意对;“答曰”应补出省略的主语“曾樱”;“僚属”根据上下文应译为“下属”(曾樱的下属),不是自指;“知府”应译为“我”]
参考译文:
曾樱,字仲含,峡江人。
天启二年,逐渐升迁常州知府。
曾樱保持自身清廉,施政和乐
平易公平,不畏强暴。
屯田御史向他索要属吏中应受弹劾的官员姓名,曾樱不回应。
御史用
严厉的话恐吓他,曾樱回答说:“下属已经尽力,没有可纠举弹劾的,只有我表现不好。
”
于是自己署名考核为下等,闭门等待罪罚。
抚按官急忙安慰挽留,他才出来处理政事。
二、翻译中需要紧扣语境的主要情形
(一)借助语境确定关键词、疑难词的含义
对于译句中关键词、疑难词的推敲、翻译,可以通过字形推知字义,可以通过组词猜测
词义,但更重要的是要通过联系句内外语境推敲进而确定其义。
例如《窦参传》中的一道翻
译题:按狱江淮,次扬州,节度使陈少游骄蹇,不郊迎,令军吏传问,参正辞让之,少游悔
惧,促诣参,参不俟济江。
考生翻译这个句子时,恐怕对“蹇”“问”“促”三个词拿不准。
可以分析语境先把握大意,句中的“窦参”与“陈少游”是上下级关系,叙述两件紧紧相连的事:窦参巡视到扬州,陈少游未去迎接;等到陈少游后悔害怕了,再去见窦参,窦参已渡
过长江而去了。
从“参正辞让之”可以推知是因为陈少游“骄蹇”,“蹇”义既可以从邻字“骄”字推出,也可以从“让之”反推。
“问”在这里不是“询问”,而是说陈少游没有亲自去迎接,只是派军吏传达“问候”。
“促”在这里不是“催促”,从“悔惧”一词可以推出应是“急促”“急忙”。
[边练边悟]
3.请结合语境推敲画线句中加点词的词义,并翻译全句。
郭载,字咸熙,开封浚仪人。
端拱二年,擢引进副使、知天雄军,入同勾当三班,出知
秦州兼沿边都巡检使。
先是,巡边者多领兵骑以威戎人,所至颇烦苦之。
载悉减去,戎人感
悦。
迁西上阁门使,改知成都府。
载在天雄军,屡奏市籴朝臣段献可、冯侃等所市粗恶,军
人皆曰“此物安可充食”。
太宗颇疑,使覆验之,及报,与载奏同。
献可等皆坐削官,仍令
填偿。
载行至梓州,时李顺已构乱,有日者潜告载曰:“益州必陷,公往当受祸,少留数日
可免。
”载怒曰:“吾受诏领方面,阽危之际,岂敢迁延邪?”即日入成都。
顺兵攻城益急,不能拒守,乃与樊知古率僚属斩关出,以余众由梓州趋剑门,随招安使王继恩统兵讨顺,平之,复入成都。
(节选自《宋史·郭载传》,有删改)
(1)太宗颇疑,使覆验之,及报,与载奏同。
(2)“吾受诏领方面,阽危之际,岂敢迁延邪?”即日入成都。
答案:(1)太宗十分怀疑,派人去复查这件事,等到复查的人回复,(结果)与郭载上奏的相同。
(“覆”意为“再、重”,解释为“再次”“重新”“又”等,视为正确答案。
如解释
为“反复”“多次”“前往”等,不得分)
(2)“我接受诏命统率一个地方的军政事务,面临险境的时候,怎么敢停留不前
呢?”(郭载)当天就进入了成都。
[“方面”译为“一个地方的军政事务”,古汉语词典解释为“较大的行政区划”,又
解释为“独当一面的职务”。
所以“地方”(行政区划)和“地方长官”两类答案均可得分。
如果译为“军队”“方方面面”“成都”等则不得分。
“阽”译为“面临”]
参考译文:
郭载,字咸熙,开封浚仪人。
端拱二年,郭载被提拔为引进副使、天雄军知军事,入朝
共同管理三班,(不久)出京担任秦州兼沿边都巡检使。
之前,巡察边境的官员常常率领兵马
欺凌戎人,他们到一个地方,戎人都深受其苦。
郭载全部裁撤了巡察边境的兵马,戎人十分感激他。
郭载调任西上阁门使,又改任成都知府。
郭载在天雄军的时候,多次上奏说收购粮
食的官员段献可、冯侃等人购买的军粮质量粗糙低劣,士兵们都说“这种东西怎么能做食物呢”。
太宗十分怀疑,派人去复查这件事,等到复查的人回复,(结果)与郭载上奏的相同。
段献可等人全部因此而被免去官职,并且被责令补偿军粮。
郭载出发到梓州,当时李顺已经作乱,有个占卜者悄悄地告诉郭载说:“益州一定会陷落,您去那里会遇到灾祸,少留几天可以免去灾祸。
”郭载愤怒地说:“我接受诏令统率一个地方的军政事务,面临险境的时候,怎么敢停留不前呢?”(郭载)当天就进入了成都。
李顺的军队攻城愈发紧急,郭载无法抵抗坚守,就与樊知古率领部下冲出城门突围,带着剩余的手下从梓州赶往剑门,跟随招安使王继恩率军讨伐李顺,平定了叛乱,再次进入成都。
(二)借助语境补出省略成分(主要是主语)和代词的指代义
(1)借助语境译出省略成分
省略是文言文突出而普遍的语言现象。
考生如果对此认识不够,重视不够,在翻译时只满足于字字落实,对省略成分缺少足够的分析,就会导致翻译出的语句难言通顺,自然难以得到满意的分数。
为此,要强化增加省略成分的翻译意识。
当然,要补出省略成分,只有借
助语境。
要联系前后语境揣摩句意,找出行为动作的发出者和受支配者。
文言文省略的成分很多,如“之”“于”介词的省略、宾语的省略,这些较容易掌握。
这里尤其要谈谈主语的
省略。
主语省略尤其常见,而考生恰恰缺少补充主语的意识。
翻译的要求之一就是语意的连贯,主语的悄然转换,如果不能及时补正,就会造成句意逻辑失当。
因此,主语的补出直接
关系到语意的连贯、通顺。
[边练边悟]
4.阅读下面的文段,翻译画线的句子,注意补出相应的句子主语。
曾樱,字仲含,峡江人。
十年冬,帝信东厂言,以樱行贿谋擢官,命械赴京。
士民以樱
贫,为醵金办装,耆老数千人随至阙下,击登闻鼓讼冤。
帝命毋入狱,俟命京邸。
寻以衡、
永多寇,改樱湖广按察使,分守湖南,给以敕。
(节选自《明史·曾樱传》,有删改)
答案:不久因为衡阳、永州多贼寇,皇上改任曾樱为湖广按察使,让他分管湖南,授予
敕命。
(采分点:“改”(改任),“给以”(授予)。
句意主要设在主语转换上,“改”“分
守”“给以”三句的主语并不完全相同,分别是“皇上”改任,“曾樱”分管,“皇上”授予)
参考译文:
曾樱,字仲含,峡江人。
崇祯十年冬天,皇上相信东厂的话,认为曾樱行贿谋求升官,
就命令把他套上刑具送到京师。
当地的士绅、百姓因为曾樱家里清贫,为他凑钱准备了行装,几千名年高德厚的人跟着他到京师,敲登闻鼓为他诉冤。
皇上传令不要把曾樱送进监房,让
他在京师的官邸中听候命令。
不久因为衡阳、永州多贼寇,皇上改任曾樱为湖广按察使,让
他分管湖南,授予敕命。
(三)借助语境,检验译好的语句
将译好的句子代入语境检验,看看是否合乎文理、事理、情理,是否与上下文语意贯通、顺畅得当。