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精品高中)第一单元 源远流长的中华文化(讲义)——2022届新高考历史一轮复习统编版选择性必修三

合集下载
  1.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2.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3.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第一单元源远流长的中华文化
【知识梳理】
一、中华优秀传统文化的内涵与特点
1.中华文化的发展历程
勃兴与奠基远古中原华夏族率先成为核心,推动着多元一体中华文化的形成
春秋战

①内迁的戎狄蛮夷逐渐融入华夏族,初步形成了共同的血缘认同、文
化认同
②孔子对西周礼乐文明进行阐述,儒家文化的思想核心形成
③“百家争鸣“局面出现,成为后世思想文化发展的源头
形成与繁盛汉朝董仲舒创立新儒学汉武帝尊崇儒术,确立了儒学的正统地位魏晋玄学盛行
唐朝佛学繁荣,传统儒学受到挑战
宋代三教合一,形成理学,以朱熹为代表
传承与转折明清①提倡个性自由的思想出现,黄宗羲、顾炎武和王夫之等批判理学,抨击封建专制、提倡经世致用。

②康雍乾时期,文字狱愈演愈烈,思想受到钳制,也禁锢了中华文化
的发展
衰落与复兴鸦片战
争后
向西方学习以救亡图存逐渐成为近代中华文化的潮流
新文化
运动
抨击封建思想,科学与民主成为中华文化追求的价值目标
五四运

马克思主义广泛传播并与中国实际相结合,推动了中华文化的进步
2.中华优秀传统文化的内涵
(1)重视以人为本,推崇民本
①周公提出“敬天保民”的思想,建立了以人为中心的礼乐制度,孔子提倡“仁”,主张“仁者爱人。

②管子提出君主治理国家要顺应民意,孔子要求统治者体察民情,反对苛政。

孟子提出“仁政”说,主张“民贵君轻”。

(2)崇尚天人合一,道法自然
①老子提出“道”的概念,认为“道法自然”。

②荀子提出“天行有常”“制天命而用之”的思想。

(3)提倡爱国,追求家国情怀
①孔子,墨子、孟子等均有以天下为已任的思想。

②“修身齐家治国平天下”是儒家学说的精髓。

(4)崇德尚贤,推崇天下为公
①周朝统治者主张“明德”“敬德”。

②孔子主张“为政以德”,墨子主张“尚贤”,孟子主张“尊贤”。

(5)崇尚自强不息厚德载物
①《周易》中写道:“天行健,君子以自强不息”“地势坤,君子以厚德载物”。

②孟子强调“富贵不能淫,贫贱不能移,威武不能屈”;屈原主张“路曼曼其修远兮,吾将上下而求索”。

(6)主张和而不同
①太史伯认为“和实生物,同则不继”。

②孔子、孟子提出“和为贵”等思想。

3.中华优秀传统文化的特点和价值
(1)特点
①本土性:本国风情,地域特征。

②多样性:博大精深,丰富多彩,领域广阔。

③包容性:博采众长,兼收并蓄。

④凝聚性:是中华民族共同文化特质的体现。

⑤连续性:绵延不绝,传承至今。

(2)价值
①是中华民族发展的内在思想源泉和精神动力。

②体现价值标准,影响着中国人的思维方式和行为方式。

③维护着中国团结统一的政治局面,为治国理政和道德建设提供了有益借鉴。

【典型例题】
1.钱穆认为:中国传统人文精神源于五经,是人与人、族与族、文与文相接相处的精神,是“天下一家”的崇高文化理想。

传统礼乐教化代替了宗教的功能,但不与宗教相敌对,因此不妨称之为“人文教”。

这反映了中国传统文化精神( )
A.是宗法制的产物
B.与宗教信仰关系密切
C.受宗族观念影响
D.重视历史传承和教育
2.春秋战国时期,孔子主张“仁”和“礼”,法家强调“法”和“刑”,老子强调自然的静态平衡,墨子主张“爱无差等”,杂家主张“治国公平”“为民谋利”,这些主张的共同之处是( ) A.重视协调人与人之间的关系 B.重视协调人与自然的关系
C.都阐释了各自的“和谐”思想
D.都主张“礼”“法”并用
3.魏晋南北朝时期,儒学从“天下儒学”转变为“家族儒学”;哲学上从独尊儒家价值走向了儒释道多元文化并存。

导致这一变化的主要原因是( )
A.三教合一潮流弥漫
B.佛教广泛传播
C.政治分裂战乱不休
D.士人群体兴起
4.孟子讲“觉”,佛教讲“悟”,程颢、程颐兄弟则将二者圆通。

北宋僧人契嵩认为儒和佛“心则一”,佛教“亦有意于天下国家矣,何尝不存其君臣父子”。

这反映出北宋( )
A.儒学统治地位动摇
B.儒学与佛教的融合
C.理学成为官方哲学
D.阳明心学影响深远
5.宋代罗晔《醉翁谈录》中曾提道“常开芳宴,表夫妻相爱耳”。

有专家认为1951年河南出土的墓葬壁画(如下图)就反映了这-场景,此后该题材的宋代墓葬壁画又大量出土。

这表明宋代( )
A.妇女社会地位大大提高
B.家庭和谐成为流行观念
C.理学观念世俗化大众化
D.夫荣妻贵观念根深蒂固
6.王阳明提出“良知”说,认为只要去除物欲的“昏蔽”,人人皆可为圣人,一定程度上消解了社会阶层的意识形态界限。

据此可知,王阳明的“心学”( )
A.摆脱了儒家思想束缚
B.彰显了人的自我意识
C.冲破了社会等级观念
D.批判了君主专制统治
7.新中国成立初期,我国在外交方面提出了和平共处五项原则,打开了外交新局面;在万隆会议上,周恩来总理提出了“求同存异”方针,得到了与会国的赞同,推动了万隆会议的顺利进行。

上述外交政策方针体现了我国优秀传统文化中的理念。

( )
A.仁者爱人
B.厚德载物
C.和而不同
D.天下为公
【知识梳理】
二、中华文化的世界意义
1.中华文化在交流中发展
(1)佛教传入
历程传入两汉之际
(1)对亚洲的影响
【典型例题】
8.中国的炼丹术传入阿拉伯,直接推动了阿拉伯炼丹术的兴起,阿拉伯炼丹术又影响了欧洲炼丹术,而现化学便是在欧洲中世纪炼丹术的基础上发展起来的。

这说明( )
A.中国古代科技成果都通过阿拉伯人西传
B.中外科技文化交流推动了人类文明进步
C.同一科技成果在中西方的发展进程趋同
D.中国古代科技外传以自然科学理论为主
答案以及解析
1.答案:D
2.答案:C
解析:儒家更重视协调人与人之间的关系,故A错误。

道家更重视协调人与自然的关系,故B错误。

儒家和墨家强调人与人之间的和谐,法家强调人和法的和谐,道家强调人与自然的和谐,杂家强调人和国家的和谐,故C正确。

主张“礼”“法”并用的是儒家的荀子,故D 错误。

3.答案:C
4.答案:B
解析:程颢、程颐兄弟将儒家思想和佛教思想圆通,僧人契嵩则认为儒家思想和佛教思想在本质上是统一的,佛教思想中也有家国天下和君臣父子等与儒家思想相似的内容。

由此可知北宋时期出现了儒学和佛教的融合,故B项正确。

唐代兴起儒学复兴运动,北宋时期儒学的统治地位加强,排除A项;北宋时期理学尚未成为官方哲学,排除C项;阳明心学出现于明代,与材料时间不符,排除D项。

5.答案:B
解析:题干中“常开芳宴,表夫妻相爱耳”,反映的是夫妻关系和谐,再结合题干中“该题材的宋代墓葬壁画又大量出土”,表明在宋代,家庭和谐观念比较流行,故选B项;题干述及的是宋代家庭的和谐,没有提及妇女社会地位问题,排除A项;题干反映的是家庭中的夫妻关系,没有涉及理学问题,排除C项;题干反映的是宋代家庭中夫妻关系的和谐,没有述及夫妻双方的政治地位问题,排除D项。

6.答案:B
解析:据材料可知,王阳明强调良知的作用,提出人人皆可为圣人,这彰显了人的自我意识,故选B项。

王阳明的“心学”是对传统儒学的继承发展,仍是儒学的重要组成部分,排除A 项;“冲破了”说法错误,排除C项;D项与史实不符,排除。

7.答案:C
解析:结合和平共处五项原则和“求同存异”方针的内容来理解,和平共处五项原则中的“互不侵犯、互不干涉内政”,即保证各国有按照本国人民的意志选择自己的社会制度、发展道路等权利,其他人或其他国家、国家集团不得以任何手段插手干预别国内部事务,这保证了个体的独立性,是对多样性的尊重与维护,即对于“不同”的捍卫;同时,“不同”而“和”,最终的目的是“和平共处”,在保持国家平等独立的基础上,追求各国间和睦相处、友好往来、共同发展。

再结合“求同存异”方针可得出,它们共同体现了中华优秀传统文化中的“和而不同”理念,故选C项。

8.答案:B
解析:依据材料内容可知,中国的炼丹术传播到欧洲,并在欧洲中古时期炼丹术的基础上发
展出现代化学,这表明中外科技文化交流推动了人类文明进步,故选B项;中国古代科技成果并不是都通过阿拉伯人西传,A项说法过于绝对,故排除;炼丹术与现代化学并不是同一科技成果,故C项错误;炼丹术不属于自然科学理论,故D项错误。

相关文档
最新文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