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18届高考历史二轮专题复习三 “中国经济成长历程”综合回顾练 含答案 精品

合集下载
  1.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2.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3.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寒假作业(三) “中国经济成长历程”综合回顾练
一、选择题
1.我国古时以“春为岁首”,立春是开年元日。

这一天,皇帝和皇后要携领京城文武百官举行“皇帝亲耕、皇后亲蚕”的仪式。

各地州郡也要举办各种春祭庙会活动,传达朝廷旨喻,传播农桑新法。

这从本质上反映了( )
A.古代社会以农为本B.政府注重精耕细作
C.君主专制空前强化D.各地民俗趋向一致
解析:选 A 材料中“皇帝亲耕、皇后亲蚕”的仪式是用至高无上的皇权来“传播农桑”,故A项正确;以农为本导致注重精耕细作与题中“这从本质上反映了”不符,故B 项错误;明清时期君主专制空前强化,也与材料中“皇帝亲耕、皇后亲蚕”的仪式无关,故C项错误;材料中“春祭庙会活动”只是一种民俗,材料没有涉及趋向一致,故D项错误。

2.据记载,宋代有很多“不得已而粜者”的现象:“一谷始熟,腰镰未解,而日输于市焉。

”明代也有类似现象,“一有收熟,视米谷如粪土,变谷为钱,又变钱以为服食日用之需”。

这些现象普遍出现表明( )
A.农业面向市场B.政府不抑兼并
C.阶级矛盾尖锐D.商品经济发展
解析:选D 根据材料中宋代和明代将农产品积极投放市场,反映了当时商品经济的发展,故D项正确。

3.明初,苏州府的吴江县盛泽镇有“千百家”,到了乾隆年间“居民且三千家”,“栋宇鳞次,百货俱集,以贸易为事者,往来无虚日。

”由此可见( )
A.经济重心开始南移B.农村集镇发展迅速
C.农耕文明渐趋衰落D.城市功能不断完善
解析:选B 我国的经济重心南移开始于唐朝中后期,故A项错误;根据材料中明代到清代苏州府的吴江县盛泽镇的规模不断扩大,贸易繁荣,说明我国古代的农村集镇经济发展迅速,故B项正确;材料中反映的是集镇经济的发展,并未涉及农耕文明的衰落,故C 项错误;材料反映的是农村集镇的发展,不是城市功能,故D项错误。

4.读东汉时期我国西南地区铁器分布表。

由此可以推知( )
A.西南农业已逐步实现精耕细作
B.铁器成为西南主要生产工具
C.铁器在逐步向西南地区推广
D.西南冶铁技术水平大大提高
解析:选C 仅仅铁器的广泛分布并不意味着精耕细作农业生产模式的实现,故A项错误;材料表格所展示的只是东汉时期我国西南地区铁器分布表而非比例表,所以仅仅依据该表格难以推断铁器是否成为西南地区主要的生产工具,故B项错误;通过材料图表不难看出,铁器于东汉末年在西南地区的分布已经比较广泛,故C项正确;西南地区铁器的广泛分布并不意味着该地区的冶铁技术水平大大提高,二者并没有必然的联系,故D项错误。

5.佃农在魏晋时又叫“佃客”,是指世家豪族荫庇下的农民;在唐朝以后,佃农指完全失去土地,租种地主土地的农民;宋代以后佃农编入国家的户籍,不再是地主的私属,须交纳丁税和负担徭役。

据此可知,古代佃农( )
A.一直都是赋税的主要承担者
B.始终未摆脱地主的压迫剥削
C.身份和地位不断地有所改善
D.对地主的依附关系明显加强
解析:选B 魏晋时佃农受世家豪族的荫庇,不承担国家赋税,唐中期后“两税法”实施,失去土地的佃农不需承担主体税收——地税,故A项错误;魏晋时期佃农直接为世家生产,受世家剥削,唐朝以后佃农因租种地主土地需向地主交纳地租,因而佃农始终没有摆脱地主的压迫剥削,故B项正确;材料宋代以后佃农尽管不再是地主的私属,但因佃农一直受到地主剥削,所以身份和地位一直低,并没有不断改善,故C项错误;宋代以后佃农不再是地主的私属,因而对地主的依附关系减弱,故D项错误。

6.“夫漳、泉之通番也,其素所有事也,而今乃及福清。

闽人之下海也,其素所习闻也,而今乃及宁波。

宁波通番,于今创见。

又转而及于杭州。

杭之置货便于福,而宁之下海便于漳。

以数十之货,得数百金而归,以百金之船,卖千金而返,此风一倡,闻腥逐膻,将通浙之人,弃农而学商,弃故都而入海。

”这一现象的出现突出反映了( ) A.漳州等地资本主义萌芽的初步发展
B.东南沿海地区商品经济发达
C.明朝政府官员纵容走私行为
D.江浙农业与市场的经济联系加强
解析:选B 资本主义萌芽最早出现于明朝中后期的江南地区的丝织业部门,特征为雇佣关系,题目中并未体现,故A项错误;根据题目中“弃农而学商,弃故都而入海”体现
了东南沿海地区商品经济发达,故B项正确;材料体现的是东南沿海的普通民众的从商经历,题目中并未体现官员的行为,故C项错误;根据题目中“弃农而学商”可判断D项错误。

7.下图为清朝前期人口与人均田亩数变化示意图。

下列对该图信息的分析最合理的是( )
A.人口激增导致清代耕地面积减少
B.清代前期传统农耕经济不断发展
C.农民对封建国家的依附关系增强
D.传统农业耕作方式发生根本转变
解析:选B 材料反映的是人口和人均田亩数量的变化,不是耕地面积的减少,故A项错误;根据材料中人口增长,人均耕地面积减少,可能是高产作物的引进等解决了人地矛盾问题,故B项正确;农民对封建国家的人身依附关系是逐步减弱的,不是加强,故C项错误;我国古代基本是铁犁牛耕,耕作方式并未发生根本改变,故D项错误。

8.明代官员张邦奇在《西亭饯别诗序》中提及,“禁令之下,每岁孟夏以后,漳州大舶数百艘,乘风挂帆,蔽大洋而下……闽人与‘蕃舶夷商’贸贩商物,往来络绎于海上。

”由此可见( )
A.海禁并未影响中国的对外贸易
B.区域长途贩运使海禁政策瓦解
C.海禁政策出现上下相背离现象
D.明代政府并未真正实行过海禁
解析:选C 据材料“蔽大洋而下……闽人与‘蕃舶夷商’贸贩商物”可知,在海禁政策之下,中外民间贸易继续推行,反映了海禁政策出现上下相背离现象,故C项正确。

9.1875年,中国在正当的进出口贸易中仍处于出超,出超额近111万两白银,但此后逐步转为入超。

到1885年,入超约2 320万两白银,1905年入超额扩大到9 416万两白银。

这一变化反映了当时中国( )
A.对外贸易中出口总额的锐减
B.逐渐卷入资本主义世界市场
C.关税税率呈逐年下降的趋势
D.近代民族工业发展转入低谷
解析:选B 材料“出超额近111万两白银,但此后逐步转为入超”说明中国在对外贸
易中,逐渐由出超国变为入超国,中国逐渐卷入资本主义世界市场,故B项正确。

10.上海轮船招商局筹建时,商人入股并不踊跃,清政府拨款20万串钱以“示信于众商”。

此后,招商局还获得了清政府的大量缓付利息的借款,以及减免部分税费的优待。

这反映出( )
A.洋务运动由求强向求富的过渡
B.清朝官员贪腐阻滞工商业发展
C.洋务运动抵制了外国经济侵略
D.政府与民间资本激烈争夺利税
解析:选A 轮船招商局属于民用工业,清政府鼓励民间资本入股,体现了由自强到求富的转变,故A项正确;材料不能体现清朝官员的贪腐,故B项错误;材料不能反映抵制了外国经济侵略的相关信息,故C项错误;材料表达了政府鼓励工商业发展,“减免部分税费”,故D项错误。

11.读甲午战争后中国官办和商办企业情况表。

据此表可知,1895~1913年间,民营企业( )
A.面临的发展阻力在逐渐减小
B.仍没有摆脱官办企业的束缚
C.成为当时近代化的主导力量
D.办厂规模逐渐超过官办企业
解析:选C A项在材料中未提及;官商合办企业的存在并不代表民营企业仍没有摆脱官办企业的束缚,两者之间并没有必然的因果联系,故B项错误;根据材料,民营企业在这段时间内设厂数和资本额都已经居社会主导地位,已成为当时近代化的主导力量,故C 项正确;D项从材料中无从推断其是否在该时段逐渐超过官办企业,故D项错误。

12.晚清时期在工商和社会服务业领域,已远不是“三百六十行”所能形容。

晚清民初中国的职业分化现象,其初兴虽近乎西方,然本土的市场、知识及制度因素却使不同职业体现出不同的行业特征。

材料说明( )
A.工业化和城市化使社会职业分工更趋于细致化
B.列强对中国经济侵略进入资本输出阶段
C.传统社会士农工商结构出现了严重分化
D.自由职业群体的兴起大大推动政治运动
解析:选 A 根据题目中“晚清时期在工商和社会服务业领域,已远不是‘三百六十行’所能形容”得出工业化和城市化使社会职业分工更趋于细致化,故A项正确;题目中并未体现列强对中国经济侵略的阶段,故B项错误;材料强调的是在工商和社会服务领域出现职业分化,主要受本地因素的影响,“严重”一词表述太过牵强,故C项错误;题目中并未出现政治运动,更未体现自由职业,D项表述与题意无关。

13.“窃以为此其间不如变通办理,易女工而为男工。

夫织布、纺纱、轧花等事,虽似乎近乎妇人女子之事,其实仍是工作,机器或稍笨重,一有脱落等情,妇女即束手无策,仍须借力于男工。

而所做之工妇女能之,男子岂有不能为之理?计不如以男易女。

”材料反映了( )
A.对妇女的关心与尊重
B.传统封建观念影响妇女就业
C.中国传统自然经济完全解体
D.妇女不能适应机器生产的要求
解析:选B 据材料“所做之工妇女能之,男子岂有不能为之理?计不如以男易女”可知,男女不平等的封建观念影响妇女就业,故B项正确。

14.自开埠以来,上海妇女除了传统年节、进香、游春等活动外,开始进入戏园书场看戏听书、观看外国马戏和赛马、游览开放的私家花园的现象。

这表明近代上海( ) A.引领近代中国社会风尚
B.成为西方文化传播中心
C.妇女社会地位普遍提高
D.社会习俗日益文明开化
解析:选 D 根据材料“上海妇女除了传统……活动外……开始进入戏园书场看戏听书、观看外国马戏和赛马、游览开放的私家花园的现象”得出近代上海社会习俗日益文明开化,故D项正确。

15.下表为1935~1937年中国对外贸易进出口指数表。

促成这一时期贸易指数变化的主要原因是( )
——摘自吴承明《中国资本主义发展述略》
A.民族资本主义的初步发展
B.中国人民的反帝爱国运动
C.国民政府的经济建设运动
D.经济危机对西方经济的打击
解析:选C 南京国民政府开展“国民经济建设运动”,民族工业得到较快发展,材料中进口减少、出口增多就是民族工业发展的表现,故C项正确。

16.1942年河南发生大饥荒,地方政府早就向蒋介石汇报了灾情,可是他置之不理。

《大公报》的记者跑到前线,写了一篇《豫灾实录》的灾情报道,该报主编王芸生又加了一篇社论《看重庆,念中原》,对中央政府提出批评,蒋介石勃然大怒,把《大公报》停刊三天。

由此可说明( )
A.近代中国的报刊起到了舆论监督作用
B.中日民族矛盾成为最主要矛盾
C.国民政府的政治合法性开始走向动摇
D.国民党派系斗争影响政府行政
解析:选C 材料中报刊直接批判中央政府,不仅仅起到了舆论监督作用,故A项错误;材料中并未涉及中日民族矛盾,故B项错误;材料中报刊对中央政府的批判和蒋介石的态度说明国民党的统治遭到冲击,故C项正确;材料中未涉及国民党的派系斗争,故D项错误。

17.下表为新中国1957~1961年从业人员统计表。

据此可知( )
A.中国工业发展迅速实现了工业化
B.中国人迫切要求改变工业落后面貌的愿望
C.中国第一产业从业人数持续下降
D.中国经济获得了持续快速的发展
解析:选B 中国工业至今依然处于实现工业化的进程中,因而在1957~1961年不可能迅速实现工业化,故A项错误;材料中第二产业(工业)从业人员在1958年和1959年大增,体现了中国人大力发展重工业,迫切要求改变工业落后面貌的愿望,故B项正确;中
国第一产业(农业)从业人数在1961年有所回升,故C项错误;1959~1961年中国面临三年经济困难,因而中国经济没有获得持续发展,故D项错误。

18.1980年9月,中共中央下发《关于进一步加强和完善农村生产责任制的几个问题》的通知,要求进一步搞好集体经济,同时也指出“对于包产到户应当区别不同地区、不同社队采取不同的方针”。

这一通知( )
A.确立了农村经济体制改革的方针
B.结束了人民公社的管理体制
C.明确了经济体制改革的市场取向
D.实际上肯定包产到户的做法
解析:选D 中共十一届三中全会确立了农村经济体制改革的方针,故A项错误;结束了人民公社的管理体制是在1983年,故B项错误;通知里没有任何经济体制改革的市场取向的信息,故C项错误;据材料“对于包产到户应当区别不同地区、不同社队采取不同的方针”,可以得出通知实际上肯定包产到户的做法,故D项正确。

19.鞍钢是国家“一五”期间重点建设项目,“九五”期间为解决产品结构不合理和效益流失问题,需投资60亿元。

经过多方努力,还有7亿多元缺口,基本建设资金还有20.6亿元无来源。

这反映出( )
A.国企改革没有取得实质性成效
B.国企内部的腐败问题较为严重
C.资金匮乏制约了国企的发展
D.国家在努力缓解国企资金问题
解析:选C 根据材料“‘九五’期间为解决产品结构不合理和效益流失问题,需投资60亿元。

经过多方努力,还有7亿多元缺口,基本建设资金还有20.6亿元无来源”可知,资金匮乏严重制约了国企的发展,故C项正确。

20.1955年底,毛泽东提出:“我们要利用目前国际休战时间,利用这个国际和平时期,再加上我们的努力,加快我们的发展,提早完成社会主义工业化和社会主义改造。

”刘少奇也提出:“如果不加快建设,农业和私营工商业未改造,工业未发展,将来一旦打起来,我们的困难就会更大。

”据此可知上述认识( )
A.成为“一五”计划制定的依据
B.源于社会主义与资本主义对立的政治意识
C.吸取了苏联斯大林模式的教训
D.是中国特色社会主义建设道路开始的标志
解析:选B 根据材料“我们要利用目前国际休战时间,利用这个国际和平时期”“农业和私营工商业未改造,工业未发展,将来一旦打起来,我们的困难就会更大”得出上述认识源于社会主义与资本主义对立的政治意识,故B项正确。

21.1959年5月~9月,中共中央连续发出指示,决定恢复农民自留地,允许社员私人喂养家禽家畜,宣布社员房前屋后的零星树木归社员私有,社员家庭生产的产品可在集市上出售。

并规定公社、生产队生产的物资,在完成国家任务后,可拿到集市上交易。

这主要表明当时的党和国家( )
A.运用商品和货币关系发展市场经济
B.调整所有制结构并恢复发展私营经济
C.充分认识到了计划经济体制的弊端
D.采取具体措施纠正农村工作中的失误
解析:选D 1958年的“左”倾错误“大跃进”和人民公社化运动违背客观规律和超越历史发展阶段,导致国民经济出现混乱,面对经济困难,中共中央开始纠正农村工作中“左”的错误,材料反映的就是中共中央在这方面的一些具体措施,故D项正确。

22.1982年颁布的《中华人民共和国宪法》规定,在县以下设立乡、民族乡、镇一级人民政府,作为一级行政机关,以此取代人民公社行使行政权力。

以下属于这一规定出台背景的是( )
A.家庭联产承包责任制的广泛推行
B.建立现代企业制度的必然结果
C.政企分开的管理体制已普遍实行
D.全方位开放格局的进一步深化
解析:选A 1978年开始在农村地区实行家庭联产承包责任制,故A项正确;1992年提出建立现代企业制度的目标,故B项错误;1984年才开始城市经济体制改革,故C项错误;1982年尚处于改革开放初期,故D项错误。

23.1988年宪法修正案中指出“私营经济是社会主义公有制经济的有益补充”;党的十四大提出多种经济成分长期共同发展;十五大明确“非公有制经济是社会主义经济的重要组成部分”。

从“有益补充”到“共同发展”,再到“重要组成部分”的变化表明( ) A.社会主义市场经济体制基本建立
B.改革开放是私营经济发展的源泉
C.非公有制经济获得了长足的发展
D.对市场经济的认识逐渐走向深入
解析:选D 从“有益补充”到“共同发展”,再到“重要组成部分”,这本身体现的就是一种对市场经济认识不断深化的结果,故D项正确。

24.1950年,中国盐业总公司成立,1964年,由国务院授权集中统一管理全国盐行业。

1995年,国家对工业盐改计划调拨为合同订货。

2009年4月,盐业体制改革领导小组成立。

从2017年1月1日起,食盐价格全面放开。

这一历程本质上反映了( ) A.经济体制的变革B.所有制的变革
C.分配制度的变革D.盐业自主权扩大
解析:选A 根据题目中的关键词“国务院授权集中统一管理”“改计划调拨为合同订货”“食盐价格全面放开”体现了中国经济体制改革,故A项正确;经济体制改革是生产关系的变革,并未触动所有制,故B项错误;题目中并未牵涉分配制度的变革,故C项错误;盐业自主权扩大是经济体制改革的表现,并非本质,故D项错误。

二、非选择题
25.阅读材料,完成下列要求。

材料一明太祖为了防止沿海居民与海盗勾结,颁布了不准民间私自出海到国外定居或经商的禁令。

由于实行严厉的海禁政策,沿海居民大量失业,有的开展武装走私,加入“倭寇”队伍。

隆庆帝即位时,沿海较大规模的倭寇已基本肃清。

1567年,隆庆帝采纳福建巡抚涂泽民的建议,解除海禁,允许民间私人远贩东西二洋,史称“隆庆开关”。

此后,进出口税制逐步完备,由抽实物税改为抽银。

原来的民间走私转变为合法的对外贸易。

从1567年到1644年,海外流入大明朝的白银总数大约为3.3亿两,相当于当时全世界生产的白银总量的三分之一。

——摘编自王裕巽《明代白银国内开采
与国外流入数额试考》
材料二鸦片战争前,中国享有完全的关税自主权。

海关征收货税与船钞两项正税。

额定正税之外,还有缴送、归公、行用等附加征课。

1842年,《南京条约》规定:英国商人“应纳进口出口货税饷费,均宜秉公议定则例”。

1843年,双方确定《海关税则》,为了征收方便,列入税则的商品基本采用从量税率。

1843年前后中国进口税率比较表
——摘编自[美]马士《中华帝国对外关系史》
(1)根据材料一并结合所学知识,概括“隆庆开关”的原因并分析其影响。

(2)根据材料二并结合所学知识,指出鸦片战争前后中国进口税率的变化,并加以简要评价。

解析:第(1)问,据材料一中“此后,进出口……”分层,抓住第一层材料信息分析原因,抓住第二层信息概括影响。

第(2)问,从鸦片战争前后“关税自主权”“税种的多少”“税率的高低”上分析比较变化所在,评价要一分为二地看待,中国关税主权遭到破坏、被迫卷入资本主义世界市场,反映出其主观上的破坏性;同时随着自然经济逐步解体,也推动了洋务运动和民族工业的兴起,经济近代化进程开始,体现出其客观上的建设性。

答案:(1)原因:解决沿海人民生计问题;沿海地区相对安宁;开明官员的建议和推动。

影响:进一步减轻倭患,有利于沿海经济和对外贸易的发展;增加国家财政收入;促进由实物税向货币税的转变;使白银大量流入中国,有利于工商业和资本主义萌芽发展。

(2)变化:关税由中国自主到中外协议;税种由繁多到单一;进口商品税率总体明显降低。

评价:中国关税主权遭到破坏,被迫卷入资本主义世界市场,自给自足的自然经济逐步解体;客观上推动中国经济近代化进程。

26.阅读材料,完成下列要求。

材料一般地说,改良与改革是社会进化的常态机制。

一个社会的正常发展,在多数情况下是以社会改革形式完成的。

当社会其他方面调整速度跟不上生产力发展的巨大变化时,当社会出现新的阶级力量,而社会原有的政治和统治形式却因为拒绝改革保持不变或改革不得当时,往往会在社会变革中急速形成变数,并发展成巨大的反对力量,这股反对力量往往同社会的其他被统治阶级联合或采取其他的合作形式,反对拒绝革新进步的统治阶级。

改革与反改革的分歧越尖锐,反对与保守的力量越强大,其冲突就越尖锐。

矛盾斗争就往往转化为革命。

解读材料,提炼出一个关于改革或革命的观点,并结合中国近现代史的相关史实,加以论述。

(要求:写出观点,观点合理,明确,史论结合。

)
解析:据材料信息可从改革得当、改革不得当两方面概括两个观点,一是改革是常态机制,是一种量变,改革得当就可以稳定社会秩序,推动社会进步;二是革命是量变基础上的质变,如果改革不得当的话就会引发革命。

选择观点一,从肯定改革的作用来分析,据材料并结合中国近现代史的相关知识来评述,如中共十一届三中全会,实行改革开放政策,改革得当,推动生产力快速发展,人民生活水平日益提高,中国崛起成为世界强国。

选择观点二,从改革不当的不良效果引发革命来分析,据材料并结合中国近现代史的相关知识来评述:如清末新政,改革不当,中国社会发展成巨大的反对清王朝的力量,爆发了辛亥革命,推翻清王朝的统治。

注意史论结合,逻辑清晰。

答案:示例一
观点:清末新政与预备立宪,改革不得当,中国社会发展成巨大的反对清王朝的力量,爆发了辛亥革命,推翻清王朝的统治。

论述:20世纪初(《辛丑条约》签订后),清政府推行一系列新政与预备立宪。

清政府
所做的一切努力差不多都与它的初衷相反,新学堂的学生反叛政府;振兴商务使民族资产阶级日渐成长;“皇族内阁”的出现,使立宪派对清政府彻底绝望了,他们转而同情革命,使革命形势更趋成熟;当革命党人发动武昌起义后,各省纷纷响应,最终推翻清王朝的统治。

示例二
观点:中共十一届三中全会,实行改革开放政策,改革得当。

论述:新中国建立后,忽视发展生产力,尤其是十年“文化大革命”,“以阶级斗争为纲”,给人民、国家带来严重灾难,1978年的中共十一届三中全会,改革得当,纠正“左”倾错误,停止“以阶级斗争为纲”,做出把工作重点转移到现代化建设上来的战略决策,实行改革开放政策,建设中国特色的社会主义道路,推动生产力快速发展,人民生活水平日益提高,中国崛起成为世界强国。

相关文档
最新文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