山西寺庙琉璃建筑构件的研究综述
-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山西寺庙琉璃建筑构件的研究综述
摘要:山西自古是一座兼具文化与艺术的珍贵宝库,不仅拥有历史悠久的琉璃,且琉璃的艺术成就也辉煌夺目。
琉璃艺术主要用于装饰古建筑的屋顶,在装饰题材、色彩、样式等方面都做到了精益求精。
目前学界关于山西琉璃的研究已取得一定的成果,笔者通过收集文献资料,梳理各界学者的研究成果,分析探究山西寺庙琉璃建筑构件研究中的成就和不足,并对山西琉璃今后的研究方向提出一些自己的拙见。
关键词:琉璃;建筑构件;山西;寺庙
中图分类号:K872 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1000—9892(2024)01—014—(03)
A Review of Research on Colored Glaze Building Components in
Shanxi Temples
0引言
综合近年来学者们对琉璃的研究我们可以发现,“我国境内存留下来的琉璃器按产地分为两类,分别是西方传入中国和中国本土所产的。
从西方传入中国的琉璃制品,其中含有钙、钠等元素,原料以石英、碳酸钠和石灰为主”,[1]
由于石英在高温状态下经冷却会形成一种透明的器物,因此西方传入的琉璃制品更类似于原始玻璃,或者称之为“费昂斯”。
而中国的琉璃是用铅硝作为助溶剂将制作成型的胎体经过1000℃左右的素烧后,在其表面上一层釉再进行800℃的低温烧制所形成的一种低温铅釉。
琉璃的釉面主要是以铜、铁、钴等金属作为着色剂并在氧化环境中烧成的,由于氧化后的铜呈现绿色,铁呈现黄色,钴呈现蓝色,这使得琉璃的颜色在匠师们不断的实践与创新中出现了翠绿、天蓝、孔雀蓝等多种色彩。
1 琉璃的发展历程
我国的琉璃制品最初由于其工艺不成熟主要被用作陪葬,少数是贵族用来装饰的。
而将琉璃用作建筑构件的装饰可以追溯到秦汉时期,东晋葛洪在他写的《西京杂记》中记载了汉“昭阳殿…窗扉多是绿琉璃,也皆都
通达照透,毛发不得藏匿其中。
”[2]北魏时期,由于皇宫大兴土木用来建造宫殿,琉璃的烧制工艺也得到提高,北齐魏收在他的《魏书·西域传》中记载:“世祖时,国人商贩,自云能铸石为五色琉璃,于京师铸之。
既成,光泽乃美于西方来者。
乃诏为行殿,容百余人,光色映彻,观者见之,莫不惊骇,以为神明所有。
”[3]隋唐时期出现的三彩釉陶是琉璃技艺逐渐发展成熟的重要表现,琉璃也出现了绚丽斑斓的色彩,将琉璃用在建筑上的装饰也拓展到更多的地区。
元朝时由于国家统一、政策改革、经济繁荣,当时的手工业得到了突飞猛进的发展。
琉璃业作为手工业的一个支撑产业,开始进入发展兴盛的阶段。
这个时期山西的琉璃业开始遍及全国,并从最开始仅应用于宫殿建筑的装饰开始向在寺观建筑上装饰琉璃的方向发展。
柴泽俊就在《山西琉璃》中写道,“五台佛光寺文殊殿顶上,琉璃脊刹、狮子等艺术部件,也是元代有纪念的珍贵艺术品”。
[4]如果说元朝是琉璃业发展的兴盛时期,那么,明清则是琉璃业发展的鼎盛时期。
这个时期的琉璃不仅扩大了适用范围,出现了琉璃影壁、琉璃塔、琉璃牌楼等新的建筑种类,并且琉璃的装饰题材也丰富多样,除
收稿日期:2023-10-01 修订日期:2023-12-22
作者信息:张睿馨(1999 -),女,汉族,山西省晋城人,硕士研究生在读,研究方向:文物与博物馆。
基金项目:2022年度江西省研究生创新专项资金项目《乡村振兴战略下山西晋城戏曲文化遗产的整体性保护研究》(编号:YC2022-s889)。
张睿馨
(景德镇陶瓷大学,景德镇,333403)
Abstract: Shanxi has always been a precious treasure trove that combines culture and art. Not only does it have a long history of colored glaze, but its artistic achievements are also brilliant and dazzling. Colored glaze art is mainly used to decorate the roofs of ancient buildings, achieving excellence in decorative themes, colors, styles, and other aspects. At present, there have been certain achievements in the research on Shanxi colored glaze in the academic community. The author has collected literature, sorted out the research results of scholars from all walks of life, analyzed and explored the achievements and shortcomings in the research of building components of Shanxi temple colored glaze, and put forward some personal opinions on the future research direction of Shanxi colored glaze.Key words: Glaze; Building components; Shanxi; Temples
Zhang Ruixin
(Jingdezhen Ceramic University, Jingdezhen, 333403)
第39卷第1期2024年2月陶 瓷 研 究Ceramic StudiesVol. 39 No. 1Feb. 2024
了增加人物与动植物形象的题材,也开始向世俗化的宗教信仰和祈祷祝福的方向发展。
同时琉璃业也有了规范的制度体系,任喆玉在《浅述不同社会时期下的山西琉璃艺术》中认为,“清代的统治阶级比元明在对琉璃的制作要求上有了更加明确严格的标准规范,将琉璃制作工艺和烧制技艺制成书籍,详细描述了琉璃工艺各个环节的制造方法和技术,且清楚记录了琉璃制作的标准尺寸和严格的釉料配比体系”。
[5]
2各界学者的研究成果
经过搜集山西琉璃相关的书籍资料,笔者主要搜集到6篇专著和40多篇论文、期刊。
笔者将搜集到的资料进行整理并分为了三类:一是针对山西琉璃在建筑装饰上的研究;二是针对山西琉璃所反映的地域文化进行具体的研究;三是针对山西琉璃技艺的演变、保护与传承的研究。
下面将对这三类研究进行具体的阐述。
2.1建筑装饰上的山西琉璃
琉璃制品按用途可以分为三种;一种是用来祈福祭祀的世俗化琉璃;一种是用来陈列摆设的器物性琉璃;还有一种就是专门用作建筑的琉璃。
其中用作建筑上的琉璃除了有加固结构、防止雨水渗入的功能,也有将其单纯作为装饰的性能。
随着琉璃技艺逐渐成熟,建筑琉璃的装饰形式也变得多样,出现了琉璃照壁、琉璃塔、琉璃牌坊等新形式。
张丽发表的《大同龙壁与山西琉璃》主要阐述了山西大同的琉璃龙壁的结构样式与源流,主要有一龙壁、三龙壁、五龙壁和九龙壁几种类型,其次是介绍了山西琉璃的烧造窑址,多集中在阳城、汾阳、平遥、文水和晋北的大同地区。
这说明山西因拥有丰富的矿产资源为琉璃的制作提供了得天独厚的优势,成为琉璃的主要生产地。
文中提出大同龙壁“分别建于王公府邸、寺观与文庙门前,一是在视线和声音上起到屏障院落的作用,二是用来烘托整个建筑群的华贵、威严和神圣的气概”。
[6]这为研究大同龙壁的作用提供了很好的想法,但其研究并未结合大同当时的民间习俗、社会风气、政府规制进行深入的分析,且文章中针对山西琉璃这部分的介绍过于片面,未针对其他类型的建筑构件进行系统的研究。
郝晶晶在其《广胜寺飞虹塔琉璃造像艺术探微》中指出,飞虹塔中文殊菩萨造像的数量居多,这显示了古时当地人民对文殊菩萨的重视,并认为“五台山是文殊菩萨的道场,五台山和洪洞又同属山西,宝塔如此设计安排应该是考虑到地域性的缘故”。
[7]本文主要介绍了广胜寺飞虹塔的琉璃造像(包括琉璃脊饰和人物造像)的布局、艺术形式和艺术特征三个方面。
首先对琉璃发展历程进行介绍并揭示其在各个发展过程中的变化和特点,再通过介绍广胜寺飞虹塔的琉璃造像布局,可以了解到琉璃造像在总体上雕刻精美、题材丰富、形神兼备;以及琉璃造像在风格上讲究典雅富贵、精美简约、和谐统一的特点,充分体现了明代劳动人民的审美情趣和无限智慧。
王晶的《介休后土庙琉璃鸱吻艺术之考辨》从缘由、
艺术特征和影响三个方面介绍:首先是对介休后土庙琉
璃鸱吻的由来做了介绍,鸱吻的形态由原先的鱼形发展
为龙形,并逐渐发展成熟。
其次介绍了介休后土庙琉璃
鸱吻的艺术特征,并从造型来区分年代及地域特点。
最
后是制作工艺对其的影响,指出琉璃的烧造多靠家族继承,所以流传到现在的很少,而琉璃的寿命长,可以保
存的年代久远,使得我们如今仍旧能一睹其风采。
通过
作者以艺术学的角度对介休后土庙琉璃鸱吻的阐述,以
小见大揭示清代琉璃的艺术特征和反映清代严格的等级
制度,并由此来呼吁加强对其制作工艺传承的重视。
杨旭将其论文《晋城玉皇庙琉璃装饰艺术研究》共
分为四个部分,第一部分主要分析了晋城玉皇庙琉璃装
饰艺术的文化生态,通过晋城的本土资源、政治经济文
化和琉璃文化等几方面对装饰艺术的影响进行梳理,发
现晋城多样化的资源为琉璃构件的多样化奠定了基础。
第二部分主要分析琉璃装饰艺术的特色,从琉璃的原料
选择和古制技艺看到不同的纹饰与釉色所反映出的古代
封建体制和宗教信仰,从而表现出琉璃在古代建筑中的
深厚内涵。
第三部分是研究琉璃的装饰文化,包括造物
意趣、儒道内涵、思想寄托三个方面。
古代的匠人通过
自己的智慧将当时的礼制传统与道教的“道法自然”“天
人合一”的观念融入了琉璃装饰的每个细节。
第四部分
是传承晋城玉皇庙琉璃装饰艺术,通过对其保存状况与
实际运用的描述,提出要将琉璃装饰文化与当代教育结
合起来共同发展,还要不断延续其文化空间。
2.2山西琉璃的地域文化
山西的琉璃制作与应用都在不同程度反映了当地的
社会习俗和宗教信仰,且不同朝代山西各地的信仰也不同。
魏晋南北朝时期随着佛教传入我国,在大肆崇尚佛
教的社会背景下,琉璃样式也出现了创新。
通过对琉璃
样式变化的研究可以反映出当时社会文化信仰的改变。
任昆龙在其《三晋文化视域下的古建筑琉璃文化》
中通过介绍三晋琉璃窑址在晋南河津和洪洞、晋东南阳城、晋中介休的分布情况;三晋琉璃技术多元化、多层
次的传播;三晋琉璃在色彩、造型和数量上的传承;三
晋琉璃在造型和色泽上的创新;深挖了三晋琉璃体现在
宗教文化、吉祥文化、民俗文化等中华民族传统文化上
的内涵。
文章从不同地区的山西琉璃着手介绍其传播与
创新,从而反映出山西的地域文化,旨在把中华民族优
秀的传统文化传承和发展下去。
王伟在《论山西古建筑中的琉璃装饰》中介绍了琉
璃在山西古建筑的脊饰、牌坊、照壁上的装饰形式,分
析了其特点、历史传承、发展演变及审美文化内涵。
作
者从不同的角度将琉璃与文化联系在一起,文章详略得当,值得借鉴。
王捷的《山西明代建筑琉璃探析》通过讨论山西明
代建筑琉璃构件的演变过程,并从两个代表性的琉璃建
筑中探讨其蕴含的政治文化,揭示了山西民间琉璃的烧
理论与探索/Theoretical Exploration
制和装饰均有其地方民俗化的特征。
但作者因未对琉璃的烧制工艺与装饰特征进行系统的分析理解,以至于在体现文化内涵上稍显欠缺。
2.3 山西琉璃的演变传承
琉璃千古一帆,汉绿釉陶、唐三彩、宋元琉璃及明法华等都属于琉璃体系。
山西的琉璃技艺作为一项非物质文化遗产,其保护与传承也是我们今后值得探讨和深思的问题,如何做好有效合理的保护与持续性地传承亟待解决。
王亚韶在《山西明代法花陶瓷文化特征研究》中指出,“法花烧造前后历三百余年,其价值在于融合了多元的文化,丰富了中国陶瓷艺术的面貌,对后期彩瓷的发展起到了一定的促进作用”。
[8]王亚韶认为伊斯兰陶器的生产与传入对法华的创烧产生了至关重要的作用,促进了陶瓷工艺的创新与发展,从而形成了卓尔不群的法华工艺。
在其另一篇《明代山西法花器的装饰特征》论文中则对山西法华器的装饰工艺特征的形成原因做了具体的阐述。
通过对法华的介绍,不仅使读者可以区分法华釉与琉璃釉的溶剂的不同,也了解到法华器的装饰艺术不仅对景德镇产生了很大的影响,还为瓷器的对外发展奠定了基础。
邱耿钰《辉煌渐远——山西琉璃考察记》中,作者介绍了山西四个著名的琉璃产地及工匠,分别是太原东郊马庄的苏氏、阳城乔氏、河津吕氏以及介休关帝庙;阐述了山西琉璃精湛的制作工艺,包括泥料选择、坯体成型、施釉和烧制等步骤;揭示了山西琉璃的衰落及其原因,主要是因为历史因素和新型建筑材料的普及与低成本;并对山西琉璃今后的保护与发展提出要建档、保存整理、传承和规划等一系列的措施。
文章条理清晰、逻辑严谨,唯一的不足就是由于时间等客观原因没有进行全面的调查,缺乏实物资料与科研资料支撑。
刘夏的《山西琉璃的数字化保护与传承研究》首先对山西琉璃进行了简要概述,介绍了琉璃的制作过程和发展现状。
其次介绍对山西琉璃进行数字化保护和传承的意义,不仅可以赋予琉璃以新内涵,还能提高传承的时效性,并实现山西琉璃的数字馆藏。
最后关于山西琉璃数字化的保护,提出利用VR等虚拟技术或移动软件、建立电子图书馆或数字博物馆等方式保护、传承山西琉璃。
文章内容较为新颖,但针对数字化保护传承的具体实施方案还有待考究。
3 研究不足与展望
针对山西琉璃建筑构件的研究,本文只是节选了部分作者的文章进行分类讨论。
其他有关山西琉璃的研究著述,还有将山西琉璃与其他地区的琉璃进行对比的研究,以及针对不同时期的山西琉璃进行具体研究。
目前对于山西琉璃的研究方兴未艾,大多处于初级阶段,关于山西琉璃的分期特点、艺术特征、宗教内涵等方面的研究还需进一步系统深入的分析与探究。
陈万里先生的《谈山西琉璃》、蒋玄怡的《古代的琉璃》和高寿田的《山西琉璃》,三位学者通过在山西等地进行充足的实地考察后,利用图片、数据等信息对山西的琉璃制品进行了详细的研究考证。
虽为我们的研究提供了具体的借鉴和参考,但研究资料距今相对久远,还需进一步的调查与研究。
此外,柴泽俊在《山西琉璃》中针对山西各种建筑上琉璃的年代、分布和传承做了深入的调查和梳理研究。
文中通过分析釉料的成分、碑刻记载以及具体案例的方式,向我们展示了山西琉璃从汉代至清代的形制及釉料呈色的变化等,不仅可以使我们对山西琉璃有全方面的了解,还可以了解山西当地的民俗文化,非常值得借鉴。
通过对山西寺庙琉璃建筑构件的整理研究,笔者认为当前学术界对于琉璃以及山西琉璃的研究只是九牛一毛,特别是对琉璃的制作工艺及其保护传承方面的研究更是寥若晨星。
虽然对山西琉璃的传承也有一些具有建设性的提议与策略,但由于封建思想的束缚,许多烧制技艺和配釉秘方随着岁月的流逝也逐渐消失在历史的长河中。
因此,关于山西琉璃的研究迫在眉睫,需敏捷捕捉学术前沿动态,创新研究角度。
4 结语
山西寺庙琉璃的建筑构件经久未衰,无论风雨如何侵蚀,它仍保留着往日的风范屹立在古建筑成群的三晋胜地,为山西的古风古韵又添上了浓墨重彩的一笔,这无不显示着中华民族的鲜明传统以及旺盛的生命力。
山西是琉璃的故乡,从任何角度研究琉璃都一定脱离不了对山西及其传统文化的剖析。
因此,针对山西寺庙琉璃建筑构件的研究与山西优秀传统文化的结合有待加强,要充分挖掘琉璃的历史文化内涵,从而发挥其对琉璃艺术的发展、传承和传播的重要作用,使琉璃艺术阐扬光大。
参考文献
[1] 林树旺.战国琉璃巡记[M].陕西:陕西师范大学出版社,2011:15.
[2] 晋·葛洪.西京杂记卷(一)[M].北京:中华书局,1985:5.[3] 北齐·魏收.魏书卷一百二(一)列传第九十西域[M].北京:中华书局,1974:2275.
[4] 柴泽俊.山西琉璃[M].北京:文物出版社,1991:14.[5] 任喆玉.浅述不同社会时期下的山西琉璃艺术[J].艺术大观,2021:135-126.
[6] 张丽.大同龙壁与山西琉璃[J].瓷韵,2015:66-73.[7] 郝晶晶.广胜寺飞虹塔琉璃造像艺术探微[D].山西:山西大学硕士学位论文,2012.
[8] 王亚韶.山西明代法花陶瓷文化特征研究[J].美术教育研究,2020:40-41.
理论与探索/Theoretical Exploration。