陕西初三初中历史月考试卷带答案解析

合集下载
  1.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2.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3.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陕西初三初中历史月考试卷
班级:___________ 姓名:___________ 分数:___________
一、选择题
1.为了提高行政效率,加强中央集权,唐太宗在国家政治体制方面完善了()
A.三省六部制B.行省制度
C.金瓶掣签制D.君主立宪制
2.从明太祖朱元璋废除丞相到清雍正帝设置军机处,这种变化反映出的历史发展趋势是()
A.社会秩序动荡B.边疆防御巩固
C.军政实现合一D.皇权高度膨胀
3.鸦片战争前,一位中国文人这样描述西方人:“他们的长腿不能弯曲.因而他们不能奔跑和跳跃;他们碧蓝的眼睛畏惧阳光,甚至在中午不敢睁开。

”就连林则徐也相信“只要断绝了对西方人茶叶和大黄的供应,他们就会因为消化不良而死”。

造成这种认识的根源是( )
A.中西方文化差异B.长期实行的闭关政策
C.中西方人种差异D.中国文人的偏见
4.一位唐朝官员说:“国家取士,远法前代,进士之科,得人为盛。

”材料反映的选官制度正式创立于()
A.隋文帝B.隋炀帝
C.唐太宗D.唐玄宗
5.“贞观之治”为唐朝的强盛奠定了坚实的基础。

下面有关“贞观之治”出现的原因的叙述,不正确的是
A.重视纳谏B.吸取隋亡教训
C.轻徭薄赋D.任用姚崇为相
6.秦朝的“焚书坑儒”、西汉的“罢黜百家,独尊儒术”、清朝大兴“文字狱”共同的根本目的是( )
A.压制知识分子B.加强思想控制
C.巩固君主专制D.防止人民反抗
7.君臣礼仪是中国古代政治制度发展的外在表现。

图1到图3的变化反映的实质是()
图1(汉)坐而论道图2(宋)站议时政图3(清)跪受笔录
A.封建制度的完善
B.生活习惯的变化
C.社会文明的进步
D.君主权力强化
8.17、18世纪,当欧洲上空的“理性之光”将人们引向光明时,东方的中国人正逐步被禁锢于“思想的牢笼”。

“思想的牢笼”指的是
A.焚书坑儒
B.罢黜百家,独尊儒术
C.八股取士、文字狱
D.闭关锁国
9.公元前210年,一位前往南海郡做生意的商人携带的货币应该是()
A.开元通宝B.刀形币C.秦圆形方孔币D.交子
10.学者徐中约在《中国近代史》中说:“在当时(隋唐时期)的条件下,这是一大发明。

这种制度提供了布衣(平民)可以做宰相,可以为公卿,可以参政的机会。

”该“制度”指的是()
A.察举制B.九品中正制
C.科举制D.内阁制
11.在一次记者会上,温家宝总理回答记者关于物价上涨的问题时说:“我一边看网,一边脑子里想起一段话,就是‘民之所忧,我之所思;民之所思,我之所行’”。

温总理所引诗句体现了百家争鸣时期哪一派别的思想主张() A.法家B.儒家C.道家D.墨家
12.人物归类认识很重要,比如政治人物、思想文化人物。

下列历史人物属于思想文化人物的有()
①孔子②司马迁③忽必烈④康熙大帝⑤董仲舒⑥郑成功
A.①②⑤B.①③④
C.①④⑥D.②③⑥
13.辛亥革命是中国近代史上一次政治上、思想上的大解放。

这里的“思想上的大解放”是指()
A.沉重打击了中外反动势力
B.促进了中国民族资本主义的发展
C.使民主共和观念深入人心
D.结束了2000多年的封建君主专制制度
14.小美在一次练习中把下列选项连在了一起,其中错误的是()
A.中共一大——中国革命的面貌焕然一新
B.中共七大——党的历史上生死攸关的转折点
C.长征胜利——保存了党和红军的基本力量
D.三大战役——国民党军队主力基本被消灭
15.下表反映了第一次世界大战前后中国民族工业的发展状况,你认为出现这种变化的最主要原因是()
A. 辛亥革命摧毁了封建制度
B. “实业救国”思潮的兴起
C. 民族资产阶级队伍的壮大
D. 帝国主义国家忙于战争,暂时放松了对中国的经济侵略
16.在民族危亡关头,张学良、杨虎城两将军不顾个人安危,毅然发动西安事变,立下了不朽功勋。

下列选项中,对他们评价准确的是()
A.“民族英雄,千古功臣”
B.“开台第一人”
C.“千古奇冤,江南一叶”
D.“开辟荆榛逐荷夷,十年始克复先基”
17.近代社会政治革新与风俗的变迁是紧密联系在—起的,下列不能反映民国初年社会风尚变化的是()
A.披件西洋衣,穿双西式履B.阴阳合历,你过你的年,我过我的年
C.宣读婚誓,互换约指,携手同归D.小脚一双三寸莲,作揖跪拜大人前
18.1872年在上海创办,是旧中国历史最长、影响最大的一份报纸。

在七十多年的风雨中,见证了中国从帝制走向
民主,中国人民反帝反封建的革命历程。

它是()
A.《申报》B.《民报》
C.《中外纪闻》D.《新青年》
二、综合题
1.我国是一个统一的多民族国家,在历史上有过分裂,但统一始终是历史发展的主流,维护祖国统一是中华儿女永
恒不变的追求。

请你根据所学知识,回答下列问题:
(1)我国历史上第一个统一的中央集权的封建国家是哪一个朝代?建立者是谁?
(2)隋朝结束分裂完成了统一,开凿了贯通南北的哪一项工程?隋朝的建立者是谁?
(3)唐朝时民族关系融洽,与哪个少数民族“和同为一家”?唐朝的建立者是谁?
(4)元朝时为对全国实行有效的统治,元朝统治者实行了什么制度?被毛主席称为“一代天骄”的历史人物是谁?
(5)明朝前期,为加强同海外各国的联系,明成祖派谁七下西洋?明朝的建立者是谁?
2.中华文化源远流长,博大精深,世代相传。

由此,历史兴趣小组举办了一个以“我与中华文明”为主题的探究活动,请你也加入到其中吧!
【资料展示】
材料一孔子曰:“仁者爱人”“民无信不立”。

材料二隋唐时期,注重吸纳外来文化,形成了兼收并蓄、贯通中西的文化特点,创造了辉煌的精神和物质财富。

材料三宋明时期,科技文化成就层出不穷。

【探究历史】
(1)材料一是春秋时哪一学派的思想?请你说出其他的学派(一例)及主要思想。

(2)结合材料二,列举隋唐时期创造的物质、精神财富事例。

(3)分别列举宋、明时期的科技文化成就。

(各一例)
【得到认识】
(4)作为新时代中学生,我们应该怎样传承传统文化?
3.阅读下列材料:
材料一:太宗谓侍臣曰:“为政之要,唯在得人。

……今所任用,必以德行、学识为本。


材料二:唐太宗说:“凡事皆需务本。

国以民为本,民以依食为本。

凡营衣食,以不失时为本。

夫不失时者,在人
君简静乃可致耳。

若兵弋履动,土木不息,而欲不夺农时,其可得平!”
材料三:唐太宗的话:“自古皆贵中华,贱夷狄,朕独爱之如一。


请回答:
(1)材料一中唐太宗这段话的中心思想是什么?唐太宗为体现上述思想采取了哪些措施?
(2)材料二中唐太宗这段话的中心思想是什么?唐太宗为此采取了什么措施?
(3)材料三体现了唐太宗的什么民族政策?他采取了哪些办法来改善民族关系?
(4)唐太宗的这些治国思想收到了什么效果?
4.中国共产党成立以来的九十年是辉煌的九十年,也是艰难的九十年。

九十年间党带领全国人民实现了国家、民族
的独立。

完成了其他阶级没有完成的历史任务。

现在让我们一起来回顾中国共产党这九十年的光辉历史吧!
【再现历史】
材料一7月30日晚,会议刚开始不久,一位陌生的中年男子突然闯入会场,言语慌张,形迹可疑。

代表们随即
分散离开。

十几分钟后,法国巡捕就包围并搜查了会议地点。

……第二天,代表们在嘉兴南湖的一只游船上继续开会。

(1)材料一指的是哪一次会议?有什么主要内容?
【探究历史】
材料二1935年1月,中共中央在遵义召开政治局扩大会议。

会议纠正了中央领导人在军事上和组织上的“左”倾
错误,肯定了毛泽东的正确主张,确立了他在党中央的领导地位。

遵义会议在极其危急的时刻挽救了红军、挽救了党、挽救了中国革命,是中国共产党历史上一个生死攸关的转折点。

材料三这次大会是中国共产党在民主革命时期召开的最重要的一次大会。

它以“团结的大会,胜利的大会”载入中
国共产党的史册,为争取抗日战争的胜利和实现中国光明的前途准备了条件。

(2)当时是在什么情况下召开的遵义会议?
(3)材料三指的是哪一次会议?如何正确评价党的这次会议?
【总结历史】
(4)根据材料及所学知识,思考中国革命过程中党召开的历次会议有什么共同作用?
陕西初三初中历史月考试卷答案及解析
一、选择题
1.为了提高行政效率,加强中央集权,唐太宗在国家政治体制方面完善了()
A.三省六部制B.行省制度
C.金瓶掣签制D.君主立宪制
【答案】A
【解析】三省六部制是西汉以后长期发展形成的。

唐太宗完善了三省六部制,加强了中央集权。

B项是元朝实行的。

C项是清朝时期西藏实行的。

D项是资本主义的政治体制。

所以应该选A项。

【考点】三省六部制
点评:此题考查了学生分析理解问题的能力,关键是对基础知识的掌握。

2.从明太祖朱元璋废除丞相到清雍正帝设置军机处,这种变化反映出的历史发展趋势是()
A.社会秩序动荡B.边疆防御巩固
C.军政实现合一D.皇权高度膨胀
【答案】D
【解析】试题分析: 本题主要考查学生对君主专制的加强准确认识。

从明太祖朱元璋废除丞相到清雍正帝设置军机处,这种变化反映出的历史发展趋势是皇权高度膨胀,故选D。

考点:人教新课标七年级下册·统一多民族国家的巩固和社会的危机·君主集权的强化
3.鸦片战争前,一位中国文人这样描述西方人:“他们的长腿不能弯曲.因而他们不能奔跑和跳跃;他们碧蓝的眼
睛畏惧阳光,甚至在中午不敢睁开。

”就连林则徐也相信“只要断绝了对西方人茶叶和大黄的供应,他们就会因为消
化不良而死”。

造成这种认识的根源是( )
A.中西方文化差异B.长期实行的闭关政策
C.中西方人种差异D.中国文人的偏见
【答案】B
【解析】本题考察学生对闭关锁国政策的认识,根据所学知识,A,C,D项表述错误,B项,明清时期,中国遭受
到了西方殖民主义的威胁,为了自保,清政府实行了闭关锁国政策,严禁对外贸易,关闭国门,不允许和外国人交往,本题选B
【考点】人教版新课标八年级历史上册·侵略与反抗·鸦片战争。

4.一位唐朝官员说:“国家取士,远法前代,进士之科,得人为盛。

”材料反映的选官制度正式创立于()
A.隋文帝B.隋炀帝
C.唐太宗D.唐玄宗
【答案】B
【解析】本题主要考查学生对我国科举制的准确识记。

依据已学知识可知,为了改变魏晋以来选官制度的弊端,隋文帝开始用分科考试的办法选拔官员,隋炀帝时正式设进士科,标志着科举制诞生。

故选B。

【考点】人教新课标七年级下册·科举制的创立·科举制的诞生
5.“贞观之治”为唐朝的强盛奠定了坚实的基础。

下面有关“贞观之治”出现的原因的叙述,不正确的是
A.重视纳谏B.吸取隋亡教训
C.轻徭薄赋D.任用姚崇为相
【答案】D
【解析】此题考查贞观之治相关的知识点。

阅读题文所给提示信息:“贞观之治”出现的原因。

结合历史知识分析:唐太宗吸取隋亡的教训,轻徭薄赋,发展生产,重视纳谏,任用贤才,如房玄龄、杜如晦、魏征、李靖、李等。

贞观末年,唐朝成为一个强盛的封建国家。

唐太宗时期还没有姚崇。

因此只有选项符D合题意,故选D。

【考点】人教版七年级下·繁荣与开放的社会·贞观之治
6.秦朝的“焚书坑儒”、西汉的“罢黜百家,独尊儒术”、清朝大兴“文字狱”共同的根本目的是( )
A.压制知识分子B.加强思想控制
C.巩固君主专制D.防止人民反抗
【答案】C
【解析】本题考查的是古代加强思想控制的知识,为了加强思想控制,秦始皇时期实行“焚书坑儒”、汉武帝时期实行“罢黜百家,独尊儒术”、清朝大兴“文字狱”,加强思想控制的根本目的还是为了巩固君主专制,所以答案是C。

【考点】人教新课标七年级上册·统一国家的建立·秦王扫六合·大一统的汉朝;人教新课标七年级下册·统一多民族国家的巩固和社会的危机·君主集权的强化
7.君臣礼仪是中国古代政治制度发展的外在表现。

图1到图3的变化反映的实质是()
图1(汉)坐而论道图2(宋)站议时政图3(清)跪受笔录
A.封建制度的完善
B.生活习惯的变化
C.社会文明的进步
D.君主权力强化
【答案】D
【解析】此题考查的是君主权利的强化,君臣礼仪从图一的坐而论道到图二的站议时政,再到图三的跪受笔录,可以看出皇帝的地位越来越高,这种变化反映的实质是:君主集权的强化。

只有选项D符合题意,故选D。

【考点】人教版七年级下·统一多民族国家的巩固和社会的危机·君主集权的强化
8.17、18世纪,当欧洲上空的“理性之光”将人们引向光明时,东方的中国人正逐步被禁锢于“思想的牢笼”。

“思想的牢笼”指的是
A.焚书坑儒
B.罢黜百家,独尊儒术
C.八股取士、文字狱
D.闭关锁国
【答案】C
【解析】本题主要考查知识迁移能力和阅读分析能力。

17、18世纪,当欧洲上空的“理性之光”将人们引向光明时,东方的中国人正逐步被禁锢于“思想的牢笼”。

“思想的牢笼”指的是八股取士、文字狱,这两项措施禁锢了当时中国
人的思想,阻碍了中国社会的进步。

选择C。

【考点】人教新课标七年级下册·统一多民族国家巩固和社会的危机·明朝君权的加强;人教新课标七年级下册·统一多民族国家巩固和社会的危机?·君主集权的强化。

9.公元前210年,一位前往南海郡做生意的商人携带的货币应该是()
A.开元通宝B.刀形币C.秦圆形方孔币D.交子
【答案】C
【解析】:此题为图片材料选择题。

通过观察图片选择根据题意要求的图片选项,考查学生的识图能力。

据题文中给出的时间公元前210年可判断是在秦统一后,所以商人携带的货币应该是圆形方孔钱。

选项中C符合题意,故
选C。

【考点】人教版七年级上冊·统一国家的建立·“秦王扫六合”
10.学者徐中约在《中国近代史》中说:“在当时(隋唐时期)的条件下,这是一大发明。

这种制度提供了布衣(平民)
可以做宰相,可以为公卿,可以参政的机会。

”该“制度”指的是()
A.察举制B.九品中正制
C.科举制D.内阁制
【答案】C
【解析】根据所学知识,科举制创立于隋朝,发展完善于唐朝,不问出身,用考试的方法来选拔官吏,使很多出身卑微且有真才实学的人得以入仕做官、参与政治最终改变自己的命运。

题目中选项A和 B属于魏晋时期的选拔人
才的制度,选项D则是明朝以后才有的制度,故选C。

点睛:本题文字材料题,考查的是隋唐时期重要的政治制度—科举制。

属于理解层面,有一定的难度。

题干材料反映的是科举制的产生的时间(隋唐时期),特点,布衣可以做宰相,选官标准,据此判断出该“制度”指的是科举制。

11.在一次记者会上,温家宝总理回答记者关于物价上涨的问题时说:“我一边看网,一边脑子里想起一段话,就是
‘民之所忧,我之所思;民之所思,我之所行’”。

温总理所引诗句体现了百家争鸣时期哪一派别的思想主张() A.法家B.儒家C.道家D.墨家
【答案】B
【解析】本题考查的是儒家思想。

温总理的这种民本思想是春秋战国时期儒家学派的主张,故选B。

12.人物归类认识很重要,比如政治人物、思想文化人物。

下列历史人物属于思想文化人物的有()
①孔子②司马迁③忽必烈④康熙大帝⑤董仲舒⑥郑成功
A.①②⑤B.①③④
C.①④⑥D.②③⑥
【答案】A
【解析】①项孔子不仅是大思想家又是大教育家,符合题意;②项司马迁是西汉著名的历史学家,写有《史记》,属于文化人物,符合题意;③忽必烈是元朝的建立者,属于政治人物,不符合题意;④康熙大帝是清朝的著名皇帝,属于政治人物,不符合题意;⑤董仲舒建议汉武帝在思想上实行“罢黜百家,独尊儒术”,属于思想人物,符合题意;
⑥郑成功收复台湾,属于民族英雄,不符合题意;故选A。

13.辛亥革命是中国近代史上一次政治上、思想上的大解放。

这里的“思想上的大解放”是指()
A.沉重打击了中外反动势力
B.促进了中国民族资本主义的发展
C.使民主共和观念深入人心
D.结束了2000多年的封建君主专制制度
【解析】根据所学知识,辛亥革命的历史意义是辛亥革命推翻了清朝的统治,结束了我国两千多年的封建帝制,使民主共和观念深入人心。

辛亥革命作为中国近代史上一次政治上、思想上的大解放,主要是因为辛亥革命使民主共和观念深入人心,这是思想方面的意义,由此可知,ABD三项不符合题意,故选C。

点睛:本题考查辛亥革命的意义,属理解层面的要求,有一定难度。

1911年的辛亥革命,推翻了清朝的统治,结
束了我国两千多年的封建帝制,使民主共和观念深入人心。

其中,使民主共和观念深入人心说明了辛亥革命是中国近代史上一次政治上、思想上的大解放运动。

其它方面的意义没起到思想解放的作用。

14.小美在一次练习中把下列选项连在了一起,其中错误的是()
A.中共一大——中国革命的面貌焕然一新
B.中共七大——党的历史上生死攸关的转折点
C.长征胜利——保存了党和红军的基本力量
D.三大战役——国民党军队主力基本被消灭
【答案】B
【解析】A项中共一大标志着中国共产党的诞生,中国共产党诞生,使中国革命的面貌焕然一新;B项中共七大的
意义是为争取抗日战争的胜利和实现中国的光明前途准备了条件。

遵义会议挽救了党,挽救了红军,挽救了革命,是党的历史上生死攸关的转折点;C项红军长征的胜利粉碎了国民党消灭红军的企图,保存了党和红军的基干力量。

使中国革命转危为安;D项三大战役,基本上消灭了国民党军队的主力。

为解放战争在全国的胜利准备了条件。

根据题干要求应选择不正确的,故选B。

15.下表反映了第一次世界大战前后中国民族工业的发展状况,你认为出现这种变化的最主要原因是()
A. 辛亥革命摧毁了封建制度
B. “实业救国”思潮的兴起
C. 民族资产阶级队伍的壮大
D. 帝国主义国家忙于战争,暂时放松了对中国的经济侵略
【答案】D
【解析】此题考查的是中国民族工业在一战期间迅速发展的外因。

根据所学知识可知第一次世界大战前后帝国主义忙于战争,暂时放松了对中国民族工业的侵略。

使中国民族工业进入“黄金时代”。

由此可知,ABC三项不符合题意,故选D。

16.在民族危亡关头,张学良、杨虎城两将军不顾个人安危,毅然发动西安事变,立下了不朽功勋。

下列选项中,
对他们评价准确的是()
A.“民族英雄,千古功臣”
B.“开台第一人”
C.“千古奇冤,江南一叶”
D.“开辟荆榛逐荷夷,十年始克复先基”
【答案】A
【解析】B项是指戚继光抗倭,C项是指抗日时期国民党制造“皖南事变”,D项是指郑成功收复台湾。

由于西安事
变的发生及其和平解决,最终结束了十年内战,实现了国内和平,促成以国共合作为基础的抗日民族统一战线的建立,发动了全民的抗日战争,并坚持八年直至胜利。

周恩来对张学良的评价是:“民族英雄、千古功臣”。

故选A。

17.近代社会政治革新与风俗的变迁是紧密联系在—起的,下列不能反映民国初年社会风尚变化的是()
A.披件西洋衣,穿双西式履B.阴阳合历,你过你的年,我过我的年
C.宣读婚誓,互换约指,携手同归D.小脚一双三寸莲,作揖跪拜大人前
【解析】本题主要考查学生运用所学知识解决问题的能力,材料中强调的是民国时期的社会风俗,而备选项D项
是中国古代传统女性裹脚的社会陋习,这与民国时代积极倡导女性禁止缠足不符,A B C三项是民国时期的社会风
俗的表现,所以答案选D项。

【考点】人教新课标八年级上册·经济和社会生活·社会生活的变化
18.1872年在上海创办,是旧中国历史最长、影响最大的一份报纸。

在七十多年的风雨中,见证了中国从帝制走向
民主,中国人民反帝反封建的革命历程。

它是()
A.《申报》B.《民报》
C.《中外纪闻》D.《新青年》
【答案】A
【解析】根据所学知识,《申报》,是旧中国历史最长、影响最大的一份报纸。

被誉为“中国近现代史百科全书”。

创刊于1872年4月的上海,历经70多年的风风雨雨,至1949年5月上海解放时停刊,见证了中国从帝制走向民主,中国人民反帝反封建的革命历程。

由此可知,BCD三项不符合题意,故选A。

二、综合题
1.我国是一个统一的多民族国家,在历史上有过分裂,但统一始终是历史发展的主流,维护祖国统一是中华儿女永恒不变的追求。

请你根据所学知识,回答下列问题:
(1)我国历史上第一个统一的中央集权的封建国家是哪一个朝代?建立者是谁?
(2)隋朝结束分裂完成了统一,开凿了贯通南北的哪一项工程?隋朝的建立者是谁?
(3)唐朝时民族关系融洽,与哪个少数民族“和同为一家”?唐朝的建立者是谁?
(4)元朝时为对全国实行有效的统治,元朝统治者实行了什么制度?被毛主席称为“一代天骄”的历史人物是谁?
(5)明朝前期,为加强同海外各国的联系,明成祖派谁七下西洋?明朝的建立者是谁?
【答案】(1)秦;秦始皇(赢政)。

(2)隋朝大运河(或大运河);隋文帝(杨坚)。

(3)藏族(或吐蕃);唐高祖(李渊)。

(4)行省制度;元太祖(成吉思汗)。

(5)郑和;明太祖(朱元璋)
【解析】(1)根据材料和所学知识可知,我国历史上第一个统一的中央集权的封建国家是秦;建立者是秦始皇
(赢政)。

(2)根据材料和所学知识可知,隋朝结束分裂完成了统一,隋炀帝时开通了贯通南北的隋朝大运河。

581年,北
周外戚杨坚夺取了政权,建立隋朝,定都长安,杨坚就是隋文帝。

589年,隋灭掉南朝最后一个朝代陈,南北重
归统一。

(3)根据材料和所学知识可知,唐朝时民族关系融洽,与吐蕃“和同为一家”了;618年,唐朝建立,建立者李渊,都城长安,李渊就是唐高祖。

(4)根据材料和所学知识可知,元朝时为对全国实行有效的统治,元朝统治者实行了行省制度;被毛主席称为“一代天骄”的历史人物是成吉思汗。

(5)根据材料和所学知识可知,明朝前期,为加强同海外各国的联系,明成祖派郑和七下西洋;1368年朱元璋以应天为都城,改称南京,称皇帝,建立明朝。

朱元璋就是明太祖。

2.中华文化源远流长,博大精深,世代相传。

由此,历史兴趣小组举办了一个以“我与中华文明”为主题的探究活动,请你也加入到其中吧!
【资料展示】
材料一孔子曰:“仁者爱人”“民无信不立”。

材料二隋唐时期,注重吸纳外来文化,形成了兼收并蓄、贯通中西的文化特点,创造了辉煌的精神和物质财富。

材料三宋明时期,科技文化成就层出不穷。

【探究历史】
(1)材料一是春秋时哪一学派的思想?请你说出其他的学派(一例)及主要思想。

(2)结合材料二,列举隋唐时期创造的物质、精神财富事例。

(3)分别列举宋、明时期的科技文化成就。

(各一例)
【得到认识】
(4)作为新时代中学生,我们应该怎样传承传统文化?
【答案】(1)儒家;墨家,“兼爱”“非攻”等。

(2)大运河、赵州桥;诗歌等。

(3)宋代的活字印刷术、明代的《本草纲目》等。

(4)热爱传统文化,传承传统文化等。

(言之成理即可)
【解析】(1)根据材料一和所学知识可知,材料一是春秋时儒家学派的思想;其他的学派及主要思想还有很多,。

相关文档
最新文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