真备课,备真课

合集下载
  1.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2.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3.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真备课,备真课
作者:黄玉红
来源:《七彩语文·教师论坛》2010年第06期
备课是教学活动的前沿阵地,是教师对教学行为的前瞻性思考,是教学活动的规划与引领。

教师备课是为学生服务,是为了促进学生的发展。

然而,老师们现在的备课状况如何呢?
1. “涛声依旧”型。

课改的浪潮汹涌澎湃,教师的备课本上却是“涛声依旧”。

购买《优秀教案集》,从书上“搬”到本子上,目标依旧,设计过程依旧。

还有些教师“珍藏”着自己的“旧船票”——备课本,教同年级时,不辞辛苦地“复制”一遍,或干脆把备课本换上新封面当作“新船票”,试图登上新课改的航船。

2. “快捷嫁接”型。

网络,方便了我们的学习与生活。

为我们的教学提供了鲜活的资源。

但目前很多老师不是科学使用网络,丰富自己的知识储备,而是在备课本上进行“快捷嫁接”:鼠标一敲,链接“百度”,打开“教案设计”,点击“打印”,教案有了。

有时间抄一下,没时间,直接贴到本子上,正是快捷、方便又节时。

3. “有骨无肉”型。

我们也见过这样的备课:教学目标(略);教学重难点(略);教学过程(1、2、3);作业设计(略)。

这样的备课除了简单地罗列几个环节,其余的内容均不呈现,呈现的仅仅是“骨架”,无血无肉,看起来索然无味。

4. “七拼八凑”型。

开学初,教师们便领取了属于自己的任务——一人备一至两个单元。

备好后,合并成全册教案,每人一份。

美其名曰“三个臭皮匠,凑个诸葛亮”。

但上课前,愿意浏览别人教案的少之又少,这样拼凑起来的教案成了美丽的摆设。

5. “千课一貌”型。

备课已是“机械化”——一个流程可能应用于不同的内容、不同的年段。

如:导入新课——讲读新课——归纳小结——布置作业。

教材的特点、学生的特点、学生行为的动态变化、教师的个人风格等完全置之度外。

这样的备课属于程式化备课,缺乏个性,违背了“因材施教”的原则。

那么,教师如何做到优化备课?我认为至少需要历经以下三个层次。

一、钻研教材时,做到“横看成岭侧成峰,远近高低各不同”
备课要从不同角度,不同层面去研读教材。

可从这样三个角度去读:从成人的角度读作品、从儿童的角度读文本、从职业人的角度读教材,几个回合下来,教者才能识得“庐山真面目”。

首先,教师应把自己作为一个读者。

例如,从《水》这篇课文中,我们可以读出因为缺水,当地人苦不堪言;也会读出村民们在期盼的雨水中的畅快淋漓的欢乐,母亲用一勺水为我们浇身子时
那份细腻的舒适感、甜蜜感,对生命之源有种深深的敬仰之情。

这样的“乐”中掺杂着一份苦涩,一份艰难,言语之间也透出当时那个年代的人有着乐观、积极向上的精神。

其次,教师应用儿童的眼光来阅读这篇课文。

教师必须蹲下身子,从孩子的角度来读课文。

我们觉得五年级的学生会读出两个字——“苦”与“乐”,因为缺水很苦,但孩子们在雨水中欣喜若狂,从而突出了“水很珍贵。


再次,教师应从教学的角度来审视这篇课文。

备课时应思考:当这篇课文作为学生学习的材料时,它的价值取向是什么?我认为应让学生学会品读语言文字,领悟到“水,是苦乐之源,是生命之源。

”在学生幼小的心灵中激起情感的涟漪。

我认为:教者只有深钻教材,读懂教学内容的本义,读出教材的引申义,并赋予新义,与作者同喜同忧,才能在课堂上挥洒自如,才能用自己的感情去感染学生,共奏和谐精彩的乐章。

二、处理教材时,做到“不畏浮云遮望眼,只缘身在最高层”
钻研教材时,教者站在了最高层,欣赏到了无限风光,要创造性地通过一个载体让学生也收获美景,因此,备课中处理教材要重本、用本,而不唯本。

巧妙地对教材进行处理,使教材能成为课堂上使用的“学材”,这是优化备课非常重要的一个步骤。

比如,备《水》这篇课文,首先,我们对文本进行了取舍与重组。

长长的课文梳理成两部分:三处句段组成“缺水之苦”,两段话组成“有水之乐”。

其次,对文本进行扩容,要提高学生的认识,开阔学生的眼界,丰厚他们的积累,加深他们的感悟,仅有文本中远离学生生活的事例还不够,我们还链接相关现实生活中有关缺水的图片,加上教师对相关知识的介绍,丰富了教材内容。

三、课前预设时,期待“流连戏蝶时时舞,自在娇莺恰恰啼”
“以学定教,为学服务。

”以这种思维去备课,并坚持不懈。

进行预设时,应了解学生,假想课堂,预设思路。

备《水》这篇课文,可以“苦”和“乐”为线索。

第一板块:品味苦;第二板块:感受乐;第三板块:苦乐交融,揭示主旨。

首先,是引领学生真正走进文本,玩味语言,自读自悟。

教师要及时点拨,把学生的思维引向纵深。

体会雨中的“欢”,教师只需把孩子们带入情境,扣住一个“悟点”——“大呼小叫”,引导学生想象画面,感受那份畅快。

在学习“一勺水带来无穷的乐”时,教师还可以根据学生的疑点展开教学,学生在最需要帮助的时候,教师指引他们探究。

最后,苦乐交融,通过相关图片的出示,加上教师语言的渲染,学生应该水到渠成地感受到水是生命之源。

体现工具性和人文性也交相辉映。

(作者单位:丹阳市云阳学校)。

相关文档
最新文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