江苏省南京市南师附中江宁分校2025届初三下学期回头考试语文试题含解析
-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江苏省南京市南师附中江宁分校2025届初三下学期回头考试语文试题
注意事项:
1.答卷前,考生务必将自己的姓名、准考证号填写在答题卡上。
2.回答选择题时,选出每小题答案后,用铅笔把答题卡上对应题目的答案标号涂黑,如需改动,用橡皮擦干净后,再选涂其它答案标号。
回答非选择题时,将答案写在答题卡上,写在本试卷上无效。
3.考试结束后,将本试卷和答题卡一并交回。
一、积累
1.阅读下列文字,回答下列小题。
在较长一段稔熟地相处之后,我家厨房来了一个不速之客
....,那是一缕咖啡的香气。
这是另一路的气味,和他们家绝无相干。
它悄悄地,夹在花椒炸.锅的油烟里,进来了。
这是一股子虚无的气息,有一种(奢华/浮华)的意思在里
面,和他们家实惠的风格大相径庭
....。
因此,我断定,这又是一户新入位的人家,很没经验地,也将管子接进了烟道,又恰逢顺时顺风,于是,来到我家厨房(凑/瞧)热闹了。
这一路的风格显然要温和、光滑一些,比较具有装饰感,
唤起人的瑕想
..。
和它不那么实用的性格相符,它并不是按着一日三餐来,不大有定规,显得有些孱.弱似的。
而那先来的,从来一顿不落.,转眼间,油烟全面铺开,又转眼间,油烟席卷而去,总是(风起云涌/叱咤风云)的气势。
但是,
有时候,夜已经很深了,那新来的,悄然而至。
咖啡的微苦的香味,弥蔓
..开来。
1.文中加点字的字音和加点词语的字形,都正确的一项是()
A.稔.熟(niǎn)不速之客B.炸.锅(zhà)大相径庭
C.孱.弱(cán)瑕想D.不落.(là)弥蔓
2.依次选用文中括号里的词语,衔接最恰当的一项是()
A.奢华凑风起云涌
B.奢华瞧叱咤风云
C.浮华瞧风起云涌
D.浮华凑叱咤风云
2.将下列句子组成语意连贯的一段话,语序排列正确的一项是( )
①全民阅读率的上升,显然是一件好事。
②因此,全民阅读质量的真正提升之路还很漫长。
③但有必要思考的是:现在提升的到底是整体式阅读还是碎片式阅读,到底是深阅读还是浅阅读?
④或者把问题进一步简化为:到底是高质量的阅读还是低质量的阅读?
⑤在这方面,并没有准确的数字区分,但就我们眼中所见而言,高质量阅读,可能并不尽如人意。
A.②④①③⑤B.①③④⑤②C.②④⑤③①D.①④⑤③②
3.下列说法正确
..的一项是()
A.纪录电影《厉害了,我的国》在全国各地掀起了一轮又一轮的观影热潮,让该片屡屡刷新记录电影的市场记录。
(解
说:这句话没有语病。
)
B.眷恋祖国万水千山鉴赏水平阳光明媚(解说:这四个短语结构各不相同)
C.塔尖坍塌后,巴黎圣母院的所有木质框架都在燃烧。
(解说:句子的主干是“巴黎圣母院燃烧”。
)
D.你既然想考入重点中学,就应该抓紧剩余时间认真复习。
(解说:这个复句的关系是假设关系。
)
4.下列句子中加点的词语使用不恰当
...的一项是()
A.缅怀
..创建民国的革命先烈,不禁令人肃然起敬。
B.俯瞰
..北京世园会中国馆,半环形的外形如一柄温润的如意舒展于青山绿水之间。
C.中国北京—张家口获得2022年冬奥会主办权的消息一经发出,全国各族人民拍手称快
....,这极大增强了中国人民的自豪感。
D.读屏和读书两种阅读方式并存,相得益彰
....,共同构成了多元化的阅读时代。
5.默写
①_____________,巴山夜雨涨秋池。
(李商隐《夜雨寄北》)
②学而不思则罔,_____________。
(《论语》)
③陆游《游山西村》中表现诗人对淳朴、闲适田园生活的向往之情的诗句是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6.名著阅读。
我有充分的证据认为小王子打那儿来的星球就是B612号小行星。
这颗小行星仅仅在一九〇九年被一位土耳其天文学家用望远镜看见过一回。
在国际天文会议上,他为他的发现做了雄辩的论证,但没有人相信他的报告。
因为他穿的是土耳其人的服装。
大人们就这个德性:以衣冠取人。
下面的A、B两幅图中,为选文中的土耳其天文学家出席国际天文会议时配图,______(填字母)图最符合。
穿插土耳其科学家的故事,嘲讽了______。
图A 图B图C是鲁迅先生在《朝花夕拾》中的《______》(填篇名)塑造的人物形象。
图C下列关于文学名著内容的表述,错误的两项是(______)(______)
A.即使双目失明、双腿瘫痪,保尔也从未失去生活信心,他决定以写作去实现人生价值,把小说寄给柯托夫斯基师的老战友征求意见,原稿丢失后,他继续创作,最终获得成功。
B.《水浒传》中,金枪手徐宁设计摆下连环马大破宋公明,梁山好汉中的双鞭呼延灼最后使用钩镰枪破了连环马;浪里白跳张顺曾率梁山水军凿破海鳅船,大破高俅水军。
C.小人国内务大臣告诉格列佛:国家受到来自不来夫斯库国的入侵,敌方建立了一支庞大的舰队准备向小人国发起进攻。
格列佛向皇帝贡献了如何夺取敌人整个舰队的方案。
D.《狗·猫·鼠》一文针对“正人君子”的攻击引发的,追忆童年救养的一只可爱的隐鼠遭到摧残的经历和感受,表现了对弱小者的同情和对暴虐者的憎恨。
E.唐僧师徒过火焰山时受阻,孙悟空最终请来观音菩萨,降伏了牛魔王,从罗刹女那里借出芭蕉扇,熄灭了大火。
二、阅读
7.阅读下文,完成后面小题
封识宛然
范文正公少贫悴①,依睢阳朱氏家,常与一术者游。
会术者病笃,使人呼文正而告曰:“吾善炼水银为白金。
吾儿幼,不足以付,今以付子。
”即以其方与所成白金一斤封②志。
内文正怀中。
文正方辞避,而术者气已绝。
后十余年,文正为谏官,术者之子长,呼而告之曰:“尔父有神术,昔之死也,以汝尚幼,故俾③我收之。
今汝成立,当以还汝。
”出其方并白金授之,封识宛然。
①贫悴:贫穷。
②封:密封。
③俾:使。
1.解释加点字词。
会.术者病笃________(2)当.以还汝________
2.用现代汉语翻译下面的句子。
即以其方与所成白金一斤封志。
________
3.本文对范文正的形象进行了全面的刻画:从术者临终前“使人呼文正而告曰”的举动,可见术者认为范文正是个
________的人;从“封识宛然”的结果看,范文正是个________的人,再联系文首“范文正公少贫悴……常与一术者游”的相关信息,可见范文正还是个________的人。
8.阅读下面短文,回答后面小题
游虎丘小记
予初十日到郡,连夜游虎丘,月色甚美,游人尚稀,风亭月树间,以红粉笙歌乙两队点缀,亦复不恶。
然终不若山空人静,独往会心。
尝秋夜坐钓月矶,昏黑无往来,时闻风铎,及佛灯隐现林梢而已。
又今年春中,与无际偕访伸和于此。
夜半月出无人,相与跌坐石台,不复饮酒亦不复谈以静意对之,觉悠悠欲与清景俱往也。
生平过虎丘才两度,见虎丘本色耳!
①虎丘:苏州名胜。
②红粉笙歌:指歌女奏乐唱歌。
③钓月矶:在虎丘山顶。
④风铎:悬于檐下的风铃。
⑤无际、仲和:作者的友人。
1.用“/”给下面的句子断句。
(标两处)
不复饮酒亦不复谈以静意对之
2.解释下面加着重号的词语。
(1)游人尚.稀
(2)尝.秋夜坐钓月矶
(3)相与
..趺坐石台
(4)生平过虎丘才两度.
3.将下列句子翻译成现代汉语。
(1)凤亭月树间,以红粉笙歌一两队点缀,亦复不恶。
(2)时闻风铎,及佛灯隐现林梢而已。
4.作者在文章的最后说“见虎丘本色耳”,你认为虎丘的本色是什么?结合全文回答。
9.(甲)景春曰:“公孙衍、张仪岂不诚大丈夫哉?一怒而诸侯惧,安居而天下熄。
”
孟子曰:“是焉得为大丈夫乎?子未学礼乎?丈夫之冠也,父命之;女子之嫁也,母命之,往送之门,戒之曰:‘往之女家,必敬必戒,无违夫子!’以顺为正者,妾妇之道也。
居天下之广居,立天下之正位,行天下之大道;得志,与民由之;不得志,独行其道。
富贵不能淫,贫贱不能移,威武不能屈,此之谓大丈夫。
”
——《孟子·滕文公下》天祥在燕凡三年,上知天祥终不屈也,召入谕之曰:“汝何愿?”天祥对曰:“天祥受宋恩,为宰相,安事二姓?愿赐之一死足矣。
”然犹不忍,遽麾之退。
言者力赞从天祥之请,从之。
天祥临刑殊从容。
南乡拜而死,年四十七。
——节选自《宋史·文天祥传》
1.解释下列加点词在文中的意思。
岂不诚.大丈夫哉往之女.家威武不能屈.俄.有诏使止之吾事毕.矣
2.翻译下列句子。
以顺为正者,妾妇之道也。
汝何愿?
3.下面的句子包含了孟子怎样的态度?
是焉得为大丈夫乎?
4.(甲)文孟子关于“大丈夫”的论断,在(乙)文中的文天祥身上是如何体现的?
10.阅读下面选文,回答小题
蜜蜂消失,人类只能再活四年?
①大多数人一想起蜜蜂,都会想到蜂蜜、蜂胶、蜂王浆……但这和蜜蜂对大自然作出的最大贡献——维持生物多样性相比,实在太微不足道了。
爱因斯坦曾经预言:“如果蜜蜂从地球上消失,那人类只能再活四年。
”因为,蜜蜂是为植物授粉的一支生力军。
世界上有数万种植物的繁育依靠蜜蜂授粉,而在人类所种植的农作物中,也有1000多种离不开蜜蜂。
②假如蜜蜂消失,人们将告别大多数的粮食和蔬菜瓜果。
此外,蜜蜂还为众多饲料植物授粉,没有它,肉类和牛奶也将变得稀有和昂贵;世界上植物类型变得单调,这会直接影响各种动物的生存……也就是说:如果在生态系统中丢
失了一个环节,整个系统便会开始崩溃。
③令人不安的是,蜜蜂消失的事件正在发生。
在美国,一些蜜蜂突然神秘地消失得无影无踪,在不到一年的时间里,美国有超过60%的蜜蜂消失。
如今,蜜蜂消失现象又像瘟疫一样传到了德国、瑞士、西班牙、葡萄牙、意大利和希腊等欧洲国家。
④实际上,不仅仅是蜜蜂遭遇到了生存危机,没有天敌的北极霸主——北极熊也被列为了潮危动物。
由于气候变暖,北极熊生活的冰面缩小,食物来源变得稀缺,让北极熊的数量也越来越少。
冬天,居然有饥肠辘辘的北极熊残忍地捕杀小熊来填饱肚子。
⑤根据联合国的一份报告,目前物种灭绝的速度由大致每天一种加快到每小时一种,比以前快了约1000倍,比新物种的形成速度更是快了100万倍。
即使根据最保守的估计,地球上也有至少10%的物种正在面临生存威胁。
⑥一旦某种生物绝种,就永远消失,无法弥补;而每当我们失去一样物种,我们就失去一项对未来的选择。
随着某种生物的灭绝,或许治疗艾滋病、或发展抗病毒农作物的希望也会跟着破灭。
⑦在地球史上,曾经发生过5次物种灭绝。
最近的一次发生在6500万年前,一次陨石撞击地球,造成了包括恐龙在内的大量物种的灭绝。
目前,地球再一次走向物种灭绝的边缘,原因却是人类本身的行为:在过去的100年里,地球上45%的森林已经被砍伐掉了;全球20%的珊瑚礁已经遭到无法逆转的彻底破坏,而另外50%的珊瑚礁也接近崩溃边缘……联合国将2010年定为“国际生物多样性年”,呼吁各国政府和全世界人民共同努力来保护地球上的生命。
⑧和很多人的理解不同,在生态系统中,是没有“害虫”和“益虫”这类概念的,每个物种都有其特定的“使命”。
例如,昆虫吃的往往是一些老弱病残的树,或许正好切断了树木疾病的传播途径。
因此,地球上的每个物种都值得尊敬和保护。
⑨作为人类的个体,我们能为保护生物多样性做出什么贡献呢?我们可以不再吃珍稀野生动物,少吃肉类多吃素食,节约用纸和燃气,少坐车多步行……其实,由于人类活动与生物多样性关系太密切,只要我们能稍微压制一点点欲望,都是对保护生物多样性做出的贡献。
1.文章说明了什么现象?造成这一现状的主要原因是什么?
2.第⑤段划线句子运用了什么说明方法,其作用是什么?
3.第⑥段中加点词语“或许”能否删去,为什么?
4.下列说法正确的一项是( )
A.联合国将2012年定为“国际生物多样性年”,呼吁各国政府和全世界人民共同努力来保护地球上的生命。
B.即使根据最保守的估计,地球上有10%的物种正在面临生存威胁。
C.从文中可以看出,人类活动与生物多样性关系密切,我们应该从身边的小事做起,来保护地球生物的多样性。
D.本文的说明对象是蜜蜂,按照由个别到一般的顺序进行说明。
5.读完本文后,你的感受是什么?
11.阅读下面这篇文章,回答后面小题
以情动人是文学永恒的魅力,“有我”才能“有情”。
当代文学要持续并发扬抒情传统。
首先应该重建主体性。
抒情的衰退是时代转型、文学变迁的综合结果,但其直接的根源,是主体性的消散。
抒情碎片化的根源正是主体的碎片化。
“无我”的文学,自然难以有情感的卷入与激荡,漠不关心的创作无法让作者自己感动,更无法打动读者。
王国维有言:“有我之境,以我观物,故物皆著我之色彩。
无我之境,以物观物,故不知何者为我,何者为物。
”王国维的“无我”是指“我”的隐匿与潜伏,而放弃主体性的“无我”是“我”的撤退与缺席。
“有我”的文学,其抒情才能明心见性,通过内省将分离的主客体融为一体,构筑独异的境界。
只有重构独立的主体,抒情才能够卓尔不群,不向权威话语和大众化的审趣味低头,拒绝把抒情改造成功利目标明确的现实工具,拒绝消费化情调的渗透。
重建主体性,应当摆脱双重的迷茫。
第一,中国传统文化重群体、抑个人,群体化的象征秩序往往以抑制个人性为代价。
建立在血缘基础上的伦理观念重视区分亲疏远近,公共意识相对薄弱。
第二,西方思想界对主体性阂限的反思,尤其是后现代哲学和文学对主体性的消散,吸引了不少汉语作家汇入解构主体性的潮流。
值得注意的是,后现代哲学所不满的是主体性膨胀和唯我论倾向,而当代汉语文学创作对主体性的消散,是对并不强健的主体性的抛弃,如同推倒一座尚未完工的建筑。
消费文化语境中的抒情之所以出现物化倾向,其根源在于人已经不是主体,而是服从于附着在商品身上的资本,资本才是真正的主体。
个性化是抒情的生命线,敞开的主体应当以灵魂去激活对象,离开了独特的“我”就失去了个性和真实。
空洞的代言式的抒情容易忽略被代言者的真实感受,甚至遮蔽他们的真实存在。
不少底层小说都体现出作家居高临下的优越感,而且作家对于底层的认识与想象往往来源于间接信息。
这种模式化的经验与抒情和现实有多重的间隔,必然缺缺乏艺术个性。
与叙述相比,抒情有更为鲜明的主观色彩,打下了深刻的主体烙印。
耐人寻思的是,日常化的、物化的抒情往往大同小异,诸如都市文学中的酒吧、咖啡厅、专卖店、城市地标,追捧时尚事物,采用流行语进行表达。
这样的情感如同都市上空流转的灯光,表面上如梦如幻,实质上都是技术复制的结果。
“有情”的文学,不能仅仅停留于感伤,而应该怀有一种介入性的关切。
感伤始于主观,又终于主观,只是情绪的宣泄和单向的自我表演。
“关怀伦理”重视人和人之间的情感交流与互相关怀,重视自我与周围人群建立平等的关系网络,自我实现与他者的追求相互确证、相互推动,注重发挥爱、尊重等情感因素的作用。
它不是单向的实现,而是互动共生的关系行为;不是一种俯视芸芸众生的垂悯,而是一种平等的对话与交流,一种相濡以沫、兔死狐悲的情感交融。
作家应该忠实于个人的生命体验,将心比心地由人及我,推己及人,与他人共鸣,进而对其命运产生影响。
1.下列关于原文内容的理解和分析,不正确
...的一项是
A.要发扬以情动人文学传统,首先就需要重建主体性,创作“有我”的文学。
B.汉语作家盲从西方思想界解构不强健主体性的潮流,进而出现物化倾向。
C.作家应当深入生活,以灵魂去激活对象,写出对于生活的独特感受和感情。
D.作家要关爱、尊重写作对象,与之平等对话,真诚关切,并影响其命运。
2.下列对原文论证的相关分析,不正确
...的一项是
A.作者引用王国维“无我”说陪衬自己提出的“无我”说,避免引起读者误解。
B.作者提出摆脱“双重的迷茫”,属于“怎样重建主体性”的问题,深化了论述。
C.文章以代言式、标签化抒情隔离现实的弊病,从反面论述抒情个性化的重要性。
D.文章以“感伤”的主观性和单向性突出“关怀伦理”的平等、对话、参与特点。
3.根据原文内容,下列说法不正确
...的一项是
A.中国传统文化重群体、抑个人,所以中国文学中的抒情受到一些消极影响。
B.当代文学抒情衰退直接的根源是主体性的消散,只有重建主体性才能走出困境。
C.当代作家应超越个人的主观情感,以国家、民族为念,抒发复兴中华的大情怀。
D.“关怀伦理”在中国文学史上有悠久的历史,杜甫、白居易、范仲淹堪称典范。
三、应用
12.应用:本假条有诸多错误,请至少找出四处并改正。
四、综合性学习与写作
13.阅读下面的材料,按要求作文。
1928年,正在伦敦圣玛丽医院实验室工作的亚历山大·弗莱明准备外出度假,离开之前,他在培养皿中培养了一批葡萄球菌。
度假归来,弗莱明惊讶地发现,培养皿中长出了一块霉菌。
科学家的专业素养和好奇心让他没有随手扔掉“被污染”的培养皿,而是对这块霉菌进行了观察、试验,于是,青霉素被发现了。
青霉素的发现看似偶然,其实也包含着很多必然的因素。
请你根据对上述文字的理解和思考,或叙述生活经历,或论述其中道理,写一篇文章。
要求:依据材料的整体语意立意,自拟标题,不少于600字。
文中如果出现真实的姓名或校名,请以化名代替。
参考答案
一、积累
1、1.B
2.D
【解析】
1.A. 稔.熟(rěn)。
C. 孱.弱(chán),瑕想——遐想。
D.弥蔓——弥漫。
2.奢华:奢侈浮华。
浮华:表面上豪华、动人而实际内容空虚、无用。
“奢华”不合语境。
风起云涌:比喻新事物相继兴起,声势很盛。
不合语境。
叱咤风云:叱咤:怒喝声。
一声呼喊、怒喝,可以使风云翻腾起来。
形容威力极大。
故选D。
2、B
【解析】
本题考查句子排序能力。
解答此类题,一般通过抓关键词、中心句、句与句之间的连接词去逐句推敲。
要求学生平时加强阅读领悟能力的培养,具备较强的逻辑分析能力,句段的表达顺序主要有空间顺序、时间顺序、事情发展顺序、逻辑推理顺序等。
B项正确,先提出是好事,再引出思考,回答问题后,得出结论。
3、B
【解析】
A项错误,缺少成分,“让该片屡屡刷新纪录电影的市场纪录”缺少主语,应添加“观众持续的观影热情”;B项正确;C项错误,句子的主干是“木质框架在燃烧”;D项错误,这个复句的关系是因果关系。
4、C
【解析】
本题考查词语的理解与运用能力。
A.缅怀:指远怀,追念,怀念,深情地怀念;选项正确;
B.俯瞰:从高处往下看;选项正确;
C.拍手称快:形容人们对公愤消除、正义伸张时的高兴心情;使用语境明显错误;
D.相得益彰:指两个人或两件事物互相配合,双方的能力和作用更能显示出来;选项正确;
故选C。
5、①君问归期未有期②思而不学则殆③从今若许闲乘月拄杖无时夜叩门
【解析】
试题分析:默写题作答时,一是要透彻理解诗文的内容;二是要认真审题,找出符合题意的诗文句子;三是答题内容
要准确,做到不添字、不漏字、不写错字。
本题中的“殆、拄杖”等字词容易写错。
6、(1)A 大人世界中的荒唐、虚伪。
(2)无常
(3)BE
【解析】
试题分析:(1)本题可根据所穿着的衣服来判断。
从图中看,图二是指1909年一位土耳其天文学家当时穿着的是土耳其人的服装,为他的发现B612号小行星做了雄辩的论证,但没有人相信他的报告。
图一是1920年,这位土耳其天文学家身穿一套极考究的西服,再一次在国际会议上作了论证。
这一回,他得到了大家的认可。
所以要选图一。
穿插这个故事,嘲讽了大人世界中的荒唐、虚伪。
据此可填写作答。
(2)鲁迅作品《无常》中所描绘的无常是一个勾魂使者,浑身雪白,粉面朱唇,眉黑如漆,活泼而诙谐,是一个招人喜爱的鬼。
从图片中的文字“活无常”和“死有期”可知,本图所画的是《朝花夕拾》中的《无常》的人物。
(3)B项,双鞭呼延灼摆下连环马阵,金枪手徐宁用钩镰枪破了连环马。
E项,为了降伏牛魔王,孙悟空最终请来的不是观音菩萨,而是托塔天王、哪吒三太子和众天神。
据此,答案为BE。
二、阅读
7、1.正好、恰巧应当
2.(他)立刻把那方子和制成的一斤白金密封做标记。
3.值得信赖:诚实守信:知恩图报
【解析】
1.先要大致了解文章内容,弄清句子的意思,根据句意和对文言常用词的掌握来判断字词义。
解释时要注意辨析词义和用法的变化,根据语境判断字词义。
此题注意古今异义词,会:适逢,正好。
2.本题考查文言文翻译。
在具体翻译时,对句子中的每个字词,只要它有一定的实在意义,都必须字字落实,对号入座。
翻译时,要直接按照原文的词义和词序,把文言文对换成相应的现代汉语,使字不离词,词不离句。
注意以下关键词:即:立刻。
志:名词作动词,做标记。
3.考查对文章内容的理解。
想捕捉文章信息,就得首先理解全文,扫清文字障碍,疏通文意,读懂内容,这是归纳概括的前提和基础。
“使人呼文正而告曰”术士病危请人找来范仲淹,把炼金之术托付给范仲淹的举动,说明范仲淹是一个正直、值得信赖的人。
封识宛然:意谓原来封好的记号仍然是那样,即仍是原来包裹的样子。
说明范仲淹是一个守信、不贪财的人。
范仲淹早年贫困,与术士交好,所以将术士的临终嘱托放在心上,说明范仲淹是一个知恩图报的人。
范仲淹早年贫困,住在一姓朱的人家内,经常和一个术士往来.术士病危请人找来范仲淹说,:"我有将水银炼为白金的方法,但是我儿子还小,不能将这些给他,就托付给您了!".然后就把他的方法和一斤白金封好放在了范仲淹的怀中,范仲淹刚刚推辞他就死了!.后几年中范仲淹做了谏官,而那个术士的儿子也长大了,便找到了告诉他说:"你父亲有冶金的办法,过去他
死的时候你还小,所以拜托我收藏,现在你长大了!应该还给你!".然后拿出秘方和金子给他,就和当年封存的一样。
8、1.不复饮酒/亦不复谈/以静意对之
2.(1)还 (2)曾经 (3)一起,共同 (4)次
3.(1)风吹过亭子月光酒落在树间,偶尔有一两队歌女吹笙点缀,并不使人厌恶。
(2)只有佛塔的风铃之声与佛灯在静夜之中若隐若现。
4.夜色静美,在文章中写到月色下虎丘上无人往来的安静,如“尝秋夜坐钓月矶,昏黑无往来,时闻风铎,及佛灯隐现林梢而已”“夜半月出无人,相与跌坐石台,不复饮酒亦不复谈以静意对之,觉悠悠欲与清景俱往也”。
【解析】
1.本题考查学生划分文言句子节奏的能力。
划分句子节奏时,除了要考虑句子的意思,还要考虑句子的结构。
此题较容易,根据文意即可推断出正确答案:不复饮酒/亦不复谈/以静意对之。
译为:既不饮酒,也不交谈,只静静地对坐着。
此题要注意把相关的几个意思划开。
2.先要大致了解文章内容,弄清句子的意思,根据句意和对文言常用词的掌握来判断字词义。
解释时要注意辨析词义和用法的变化,根据语境判断字词义。
此题多古今异义词,如“度”:次。
所以千万不要以今释古。
而“尚”在现代汉语中也有“还”的意思,所以说理解好上下文内容是作答的关键。
3.本题考查学生对文言句子的翻译能力。
翻译文言语句是文言文阅读的必考题。
直译讲究字字落实,特别是关键词语的意思必须要呈现出来。
文言语句的翻译首先要知道文言词语的意思,把词语放到语境中,根据上下文推断也不失是一种较好的方法。
注意下列字词的翻译,如“红粉”:歌女。
“恶”:厌恶。
“风铎”:风铃。
“隐现”:若隐若现。
4.考查对文章内容的理解。
文言文要点的概括。
要想捕捉文章信息,就得首先理解全文,扫清文字障碍,疏通文意,读懂内容,这是归纳概括的前提和基础。
如虎丘的本色可分析“尝秋夜坐钓月矶,昏黑无往来,时闻风铎,及佛灯隐现林梢而已”“夜半月出无人,相与跌坐石台,不复饮酒亦不复谈以静意对之,觉悠悠欲与清景俱往也”等句,这几句描写了月色下虎丘上无人往来的安静,即可得出夜色静美的答案。
文言文翻译的原则。
在文言文翻译过程中,必须遵循“字字有着落,直译、意译相结合,以直译为主”的原则。
这就要求我们,在具体翻译时,对句子中的每个字词,只要它有一定的实在意义,都必须字字落实,对号入座。
翻译时,要直接按照原文的词义和词序,把文言文对换成相应的现代汉语,使字不离词,词不离句。
如果直译后语意不畅,还应用意译作为辅助手段,使句意尽量达到完美。
译文:我在初十那天到了郡中,当晚就游览了虎丘。
月色很美,游人也还不多,在风亭月榭之间,偶尔有一两队歌女吹笙点缀,并不扫兴。
但还是不如山林空寂之时,一人前往要和我意。
我曾经在秋夜坐在虎丘山顶的钓月矶上,天色昏暗,无人往来,只有佛塔的风铃之声与佛灯在静夜之中若隐若现。
还有就是今年春天,和无际舍侄一起拜访仲和到这。
半夜之时,月亮出来了,不见人影,我们盘膝坐在石台之上,既不饮酒,也不交谈,只静静地对坐着,便觉得悠然之心与周围之清景同在了。
我一生中造访虎丘,也就这两次见到了虎丘的本色。
9、1.(1)真正,确实。
(2)同“汝”,你。
(3)使……屈服(屈服,这里是使动用法)(4)顷刻,一会儿。
(5)完。