非理性繁荣
合集下载
-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56
他的第2个观点是金融市场可以扮演的功能非常得多,可以对我们的生活做出更大的贡献。 (美国这么一个国家,还有很多的风险没有保险。对中国来讲更是这样)假如有更好的金融安排,可以把我 们面对的许多现在保险市场和金融市场上面没有消化掉的风险,进一步消化掉,让我们的生活更稳定。
57
《非理性繁荣》中的一些调研题目
27
互联网经济的兴起、生育高峰的影响(人口红利)、 媒体对于财经方面的关注以及金融市场的创新, 都导致了美国投资者对于股市的乐观。
28
美国新闻媒体充当了一个不光彩的角色, 众多新闻媒体的狂轰滥炸总是在夸大信息本身的影响。 在发达的新闻媒体面前,美国投资者变得无所适从,从而无法对当前的情况形成理性的判断。
5
同样的,经济学家也相信最完美的市场是一个“完全竞争市场”, 这个市场中的买卖双方参与者众多,多到没有人能够以他买卖的数量控制价格; 市场中的任何讯息会迅速传达给所有的参与者,能够立即而有效地反映在市场的价格之上。
6
这就是经济学家的“有效市场”的重要假设。
7
作为现代经济学的最重要的一个分支,金融学同样严格地吝守着“理性人”和“有效市场”的 假设。
42
而从众的倾向又有可能使得这种跳跃性的心理的影响范围急剧放大, 从而导致整个群体行为的不稳定。
43
导致投资者往往不能及时地认识到他们决策的错误, 结果就是股价从一个不合理的高点被推向另一个更高同时也就更不合理的位置。
44
然后就是暴跌。
45
这是典型的行为金融学的观点,用这种观点来解释突然性的股灾更具有合理性。 (填补了正统经济学的空白。)
新闻媒体充当了投资性泡沫放大器。
29
当时美国社会中充斥的各种乐观主义思想为放大器发挥作用提供了最好的润滑剂。
30
新时代、新经济等字眼成为了许多媒体的最爱。 新时代与新经济代表着美国人可以不需回顾历史,因为现在与历史已经没有相似之处了。
31
在美国股市具有泡沫的时期,总是会出现许多有关“新时代”的理论。
35
这些说法出现的目的, 均是为非理性投机下炒作的“价超所值”的股价做合理化的解释,使美国投资人放心地追高。
36
生于战后婴儿潮年代的美国人在90年代, 不信邪地持续追高股市,认为“这次不一样”(TTID: This Time Is Different)。
37
严谨的心理学研究显示,的确存在一些充当股市依托的人类行为模式。 当人们无法利用掌握的信息进行理性判断时,他们就会下意识地依据这些行为模式行事。
15
人们明知一旦股市泡沫破灭所有的财富将成空,却都又认为自己不会是最后一只老鼠, 总能在大跌之前卖给更为倒霉者,
甚至每次股价一旦回涨反弹,就立刻把上次亏损的前车之鉴忘到九霄云外。
16
这些现象多半无法以传统经济学有效市场的理论来分析, 原因是股市中人们所发挥的投机贪婪, 是一种非理性的本性。
17
一些经济学家开始意识到了传统经济学中的“理性人”假设有过于武断之嫌, 这些经济学家开始吸收现代心理学中的经验证据,发表自己的著作, 着手对经济学的“理性人”假设进行修改。
为那年最大跌幅国家中的世界第一。
49
不过,台湾的投资者似乎一直没有从失败中汲取教训。 台湾政府也一直认为“股市兴亡,官员有责” 。
50
带给台湾投资人一个“股市会涨,不会跌,如果真的下跌,政府会出面救”的错误观念。
51
结果,台湾的投资泡沫一直不断地破了又吹。政府到最后也救不了。
52
台北加权指数1989年达到1万2千点,21年后的今天,2010年才8000多点。
46
同时,人们为非理性的大众心理导致的非理性繁荣,付出长期的代价。 99年纳斯达克5000点,09年是2500点。
47
台湾案例的补充。 台湾的股民在90年股市泡沫破灭之后,历经多次股市三温暖洗礼,对本书的感受想必更深。
48
席勒在书中第六章写道, 台湾的几次股价大跌,都名列世界前茅,1989到90年股市跌落74.9﹪,
32
50年代,美国媒体指出美国进入“新资本主义”时代,持有股票的投资人达1700万, 企业员工认股,化劳工为资本家,因此,股价不会下跌。
33
60年代,美国媒体不断鼓吹股市是美国最佳的投资管道,不但可以保值、 对抗通货膨胀、规避风险,还可以参与享受经济成长的果实,股价自然不断地上涨。
34
90年代,美国媒体的说法是新经济下, 高科技不断推陈出新,成本不断下降、获利持续上升,因此,股价不会下跌。
64ห้องสมุดไป่ตู้
结论:股票市场的暴跌并没有给人们普遍持有的对股市的乐观心理造成太大的负面影响。
65
所以,《非理性繁荣》将继续发生。
66
到以前的水平。”
61
投资者反馈: 2000年这次调查中的美国人赞同比例与前次相比有所下降,但仍高达80%。
62
问题3: 如果明天道琼斯指数下降3%,我猜测后天的道琼斯指数会:
63
投资者反馈:在1999年的调查中,美国选择上涨的人数与选择下跌的人数之比为3∶1; 做2000年的这次调查中,选择上涨的人数仍然超过选择下跌的人数,两者比例大约为2∶1。
18
《非理性繁荣》 就是一本讲述 “由于非理性的大众心理,导致金融市场非理性繁荣”的作品。 作者:[美]罗伯特·J·希勒 ISBN:7300036104 出版社:中国人民大学
在中国出版日期:2004-11-30 定价:29元
19
90年代,美国股市不断创新高,投资人的心理极度沸腾, 投机风气鼎盛,知名的股市分析师甚至喊出道琼斯指数会上五万点的说法。
20
罗伯特·J·希勒,耶鲁大学经济学教授 ,于2000年初完成《非理性繁荣》。 希勒教授是美国股市的投资者,还是两家公司的合伙人。
21
希勒教授提出了他对1999年美国股市的观点。他认为当时的股市中存在着严重的投机泡沫, 投资者对股市的过分狂热使得市场价格处在不合理的高位,并且还在不断攀升。
22
通过对美国股市近130年来市盈率指标的比较, 希勒教授指出,1999年的美国股市市盈率正处于一个有史以来的最高点上。
8
众多获得诺贝尔经济学奖的经济学家 为我们描绘的金融市场图画中,
我们可以看到一个个理性而精明的人为实现自身效用的最大化而进行着各种金融交易, 而通过这些金融交易,
市场中的每一种金融资产的价格都会趋向理性的“ 合理价格”。
9
所以,对于各国投资者来说, 接受市场给出的价格是他们最好的选择。
因为市场总是理性的。 (因此,投资者不要期望获得超越市场的投资回报)
10
所以,对于各国政府来说, 接受市场自律,不干预市场是最好的选择。 因为对于控制风险,市场自律一般都比政府管制有效。 (因此,政府在金融风暴的时候不应该救市)
11
人们真的是理性的吗?
12
人们“相信”自己是理性的,但是,“实际上”却往往是非理性的。
13
1. 文化大革命
14
2. 周期性的经济泡沫
大众心理分析 —— 理性?非理性!
周小刚 整理于2009年8月,修改于2010年1月
PPT主要介绍美国耶鲁教授席勒的金融心理学专作《非理性繁荣》 希望对NEWSUN在与金融业客户沟通时有所参考。
1
所有经过正统训练的经济学家在分析经济现象时,都有一个先入为主的假设: “人们所有的经济决策都是从理性出发的。”
58
问题1:你同意下面的表述吗? “对于长期持股者来讲,股市是最好的投资场所,他们可以在股市的涨跌中买进并持有股票。”
59
投资者反馈:美国人对于这个表述采取非常同意和有些同意态度的比率达到了97%
60
问题2:你对这种说法的同意程度如何? “如果再发生一次像1987年10月19日那样的股市危机,股市大约在两年左右的时间一定会回
2
长久以来,古典及现代经济学的分析建立在人类“理性”行为假设的基石之上。
3
古典经济学派在经济学领域里所设定的虚拟人物叫“理性人”(Homoeconomica)
4
这个“理性人”处身于现代人类社会中, 一切行为以自己的利益最大化为准则;
因此他花的每一分钱、用的每一份力气,都经过仔细合理的盘算, 不会犯下感情用事的错误。
53
读了本书之后,对中国股市的“非理性”部份,可以有一个更为“有理性”的解释。
54
林毅夫在2003年,归纳罗伯特.希勒的2个主要观点
55
他的第1个观点是关于非理性繁荣,就是在美国这么一个可以讲各种制度非常健全的社会里面,由于结构性、 文化性和心理性的原因,在股票市场上面,还是会出现一些非理性的泡沫。在中国出现泡沫也就不足为奇了, 我们可以觉得舒服一点。心理虽然舒服一点,但是我们也不能太高兴,因为在这本书里他还说到泡沫一定会 破灭,泡沫越大,破灭以后带来的后果越严重。很多人到最后泡沫破灭的时候,他的生活,他的生计可能都 受到很大的影响。
38
同时,人们还存在着信心过度的倾向。 这使得他们在没有完全了解所有信息之前就草率的进行决策。
39
这与传统金融学中对人类的“理性”假设存在着根本性的偏差。
40
更重要的是,人类的心理同时存在着不稳定的因素和从众的倾向。
41
不稳定的心理,或者我们应当说具有跳跃性特征的心理, 可能会在一夜之间对相同的事物产生截然不同的判断。
23
这种市盈率高峰在美国的历史上也曾经出现过,分别是在1901年、1929年和1966年。
24
然而,每一次高峰过后总是伴随着长达10年或20年的股市低迷状态时期。
25
从历史经验上来看,美国人实在没有理由为当前(99年)的股市高价拍手叫好。
26
希勒教授进而分析了造成当时美国股市高价的心理性因素。
他的第2个观点是金融市场可以扮演的功能非常得多,可以对我们的生活做出更大的贡献。 (美国这么一个国家,还有很多的风险没有保险。对中国来讲更是这样)假如有更好的金融安排,可以把我 们面对的许多现在保险市场和金融市场上面没有消化掉的风险,进一步消化掉,让我们的生活更稳定。
57
《非理性繁荣》中的一些调研题目
27
互联网经济的兴起、生育高峰的影响(人口红利)、 媒体对于财经方面的关注以及金融市场的创新, 都导致了美国投资者对于股市的乐观。
28
美国新闻媒体充当了一个不光彩的角色, 众多新闻媒体的狂轰滥炸总是在夸大信息本身的影响。 在发达的新闻媒体面前,美国投资者变得无所适从,从而无法对当前的情况形成理性的判断。
5
同样的,经济学家也相信最完美的市场是一个“完全竞争市场”, 这个市场中的买卖双方参与者众多,多到没有人能够以他买卖的数量控制价格; 市场中的任何讯息会迅速传达给所有的参与者,能够立即而有效地反映在市场的价格之上。
6
这就是经济学家的“有效市场”的重要假设。
7
作为现代经济学的最重要的一个分支,金融学同样严格地吝守着“理性人”和“有效市场”的 假设。
42
而从众的倾向又有可能使得这种跳跃性的心理的影响范围急剧放大, 从而导致整个群体行为的不稳定。
43
导致投资者往往不能及时地认识到他们决策的错误, 结果就是股价从一个不合理的高点被推向另一个更高同时也就更不合理的位置。
44
然后就是暴跌。
45
这是典型的行为金融学的观点,用这种观点来解释突然性的股灾更具有合理性。 (填补了正统经济学的空白。)
新闻媒体充当了投资性泡沫放大器。
29
当时美国社会中充斥的各种乐观主义思想为放大器发挥作用提供了最好的润滑剂。
30
新时代、新经济等字眼成为了许多媒体的最爱。 新时代与新经济代表着美国人可以不需回顾历史,因为现在与历史已经没有相似之处了。
31
在美国股市具有泡沫的时期,总是会出现许多有关“新时代”的理论。
35
这些说法出现的目的, 均是为非理性投机下炒作的“价超所值”的股价做合理化的解释,使美国投资人放心地追高。
36
生于战后婴儿潮年代的美国人在90年代, 不信邪地持续追高股市,认为“这次不一样”(TTID: This Time Is Different)。
37
严谨的心理学研究显示,的确存在一些充当股市依托的人类行为模式。 当人们无法利用掌握的信息进行理性判断时,他们就会下意识地依据这些行为模式行事。
15
人们明知一旦股市泡沫破灭所有的财富将成空,却都又认为自己不会是最后一只老鼠, 总能在大跌之前卖给更为倒霉者,
甚至每次股价一旦回涨反弹,就立刻把上次亏损的前车之鉴忘到九霄云外。
16
这些现象多半无法以传统经济学有效市场的理论来分析, 原因是股市中人们所发挥的投机贪婪, 是一种非理性的本性。
17
一些经济学家开始意识到了传统经济学中的“理性人”假设有过于武断之嫌, 这些经济学家开始吸收现代心理学中的经验证据,发表自己的著作, 着手对经济学的“理性人”假设进行修改。
为那年最大跌幅国家中的世界第一。
49
不过,台湾的投资者似乎一直没有从失败中汲取教训。 台湾政府也一直认为“股市兴亡,官员有责” 。
50
带给台湾投资人一个“股市会涨,不会跌,如果真的下跌,政府会出面救”的错误观念。
51
结果,台湾的投资泡沫一直不断地破了又吹。政府到最后也救不了。
52
台北加权指数1989年达到1万2千点,21年后的今天,2010年才8000多点。
46
同时,人们为非理性的大众心理导致的非理性繁荣,付出长期的代价。 99年纳斯达克5000点,09年是2500点。
47
台湾案例的补充。 台湾的股民在90年股市泡沫破灭之后,历经多次股市三温暖洗礼,对本书的感受想必更深。
48
席勒在书中第六章写道, 台湾的几次股价大跌,都名列世界前茅,1989到90年股市跌落74.9﹪,
32
50年代,美国媒体指出美国进入“新资本主义”时代,持有股票的投资人达1700万, 企业员工认股,化劳工为资本家,因此,股价不会下跌。
33
60年代,美国媒体不断鼓吹股市是美国最佳的投资管道,不但可以保值、 对抗通货膨胀、规避风险,还可以参与享受经济成长的果实,股价自然不断地上涨。
34
90年代,美国媒体的说法是新经济下, 高科技不断推陈出新,成本不断下降、获利持续上升,因此,股价不会下跌。
64ห้องสมุดไป่ตู้
结论:股票市场的暴跌并没有给人们普遍持有的对股市的乐观心理造成太大的负面影响。
65
所以,《非理性繁荣》将继续发生。
66
到以前的水平。”
61
投资者反馈: 2000年这次调查中的美国人赞同比例与前次相比有所下降,但仍高达80%。
62
问题3: 如果明天道琼斯指数下降3%,我猜测后天的道琼斯指数会:
63
投资者反馈:在1999年的调查中,美国选择上涨的人数与选择下跌的人数之比为3∶1; 做2000年的这次调查中,选择上涨的人数仍然超过选择下跌的人数,两者比例大约为2∶1。
18
《非理性繁荣》 就是一本讲述 “由于非理性的大众心理,导致金融市场非理性繁荣”的作品。 作者:[美]罗伯特·J·希勒 ISBN:7300036104 出版社:中国人民大学
在中国出版日期:2004-11-30 定价:29元
19
90年代,美国股市不断创新高,投资人的心理极度沸腾, 投机风气鼎盛,知名的股市分析师甚至喊出道琼斯指数会上五万点的说法。
20
罗伯特·J·希勒,耶鲁大学经济学教授 ,于2000年初完成《非理性繁荣》。 希勒教授是美国股市的投资者,还是两家公司的合伙人。
21
希勒教授提出了他对1999年美国股市的观点。他认为当时的股市中存在着严重的投机泡沫, 投资者对股市的过分狂热使得市场价格处在不合理的高位,并且还在不断攀升。
22
通过对美国股市近130年来市盈率指标的比较, 希勒教授指出,1999年的美国股市市盈率正处于一个有史以来的最高点上。
8
众多获得诺贝尔经济学奖的经济学家 为我们描绘的金融市场图画中,
我们可以看到一个个理性而精明的人为实现自身效用的最大化而进行着各种金融交易, 而通过这些金融交易,
市场中的每一种金融资产的价格都会趋向理性的“ 合理价格”。
9
所以,对于各国投资者来说, 接受市场给出的价格是他们最好的选择。
因为市场总是理性的。 (因此,投资者不要期望获得超越市场的投资回报)
10
所以,对于各国政府来说, 接受市场自律,不干预市场是最好的选择。 因为对于控制风险,市场自律一般都比政府管制有效。 (因此,政府在金融风暴的时候不应该救市)
11
人们真的是理性的吗?
12
人们“相信”自己是理性的,但是,“实际上”却往往是非理性的。
13
1. 文化大革命
14
2. 周期性的经济泡沫
大众心理分析 —— 理性?非理性!
周小刚 整理于2009年8月,修改于2010年1月
PPT主要介绍美国耶鲁教授席勒的金融心理学专作《非理性繁荣》 希望对NEWSUN在与金融业客户沟通时有所参考。
1
所有经过正统训练的经济学家在分析经济现象时,都有一个先入为主的假设: “人们所有的经济决策都是从理性出发的。”
58
问题1:你同意下面的表述吗? “对于长期持股者来讲,股市是最好的投资场所,他们可以在股市的涨跌中买进并持有股票。”
59
投资者反馈:美国人对于这个表述采取非常同意和有些同意态度的比率达到了97%
60
问题2:你对这种说法的同意程度如何? “如果再发生一次像1987年10月19日那样的股市危机,股市大约在两年左右的时间一定会回
2
长久以来,古典及现代经济学的分析建立在人类“理性”行为假设的基石之上。
3
古典经济学派在经济学领域里所设定的虚拟人物叫“理性人”(Homoeconomica)
4
这个“理性人”处身于现代人类社会中, 一切行为以自己的利益最大化为准则;
因此他花的每一分钱、用的每一份力气,都经过仔细合理的盘算, 不会犯下感情用事的错误。
53
读了本书之后,对中国股市的“非理性”部份,可以有一个更为“有理性”的解释。
54
林毅夫在2003年,归纳罗伯特.希勒的2个主要观点
55
他的第1个观点是关于非理性繁荣,就是在美国这么一个可以讲各种制度非常健全的社会里面,由于结构性、 文化性和心理性的原因,在股票市场上面,还是会出现一些非理性的泡沫。在中国出现泡沫也就不足为奇了, 我们可以觉得舒服一点。心理虽然舒服一点,但是我们也不能太高兴,因为在这本书里他还说到泡沫一定会 破灭,泡沫越大,破灭以后带来的后果越严重。很多人到最后泡沫破灭的时候,他的生活,他的生计可能都 受到很大的影响。
38
同时,人们还存在着信心过度的倾向。 这使得他们在没有完全了解所有信息之前就草率的进行决策。
39
这与传统金融学中对人类的“理性”假设存在着根本性的偏差。
40
更重要的是,人类的心理同时存在着不稳定的因素和从众的倾向。
41
不稳定的心理,或者我们应当说具有跳跃性特征的心理, 可能会在一夜之间对相同的事物产生截然不同的判断。
23
这种市盈率高峰在美国的历史上也曾经出现过,分别是在1901年、1929年和1966年。
24
然而,每一次高峰过后总是伴随着长达10年或20年的股市低迷状态时期。
25
从历史经验上来看,美国人实在没有理由为当前(99年)的股市高价拍手叫好。
26
希勒教授进而分析了造成当时美国股市高价的心理性因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