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16课 秦汉开拓西域和丝绸之路》教案-03
-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第16课秦汉开拓西域和丝绸之路
教学目标
知识与能力
了解张骞两次出使西域、西域都护的设置、丝绸之路开通后中外交流等基本史实;能够正确识读“张骞通西域路线图”和“丝绸之路示意图”,初步掌握识别历史地图的基本技能;能够正确认识丝绸之路在中外交流中的作用。
过程与方法
识读“张骞通西域路线图”和“丝绸之路示意图”;收集从西域传来的食物和生活用品,了解西域与中原经济文化交流的史实。
情感态度和价值观
通过对张骞克服困难、不辱使命等内容的学习,培养学生不畏艰难险阻、勇于开拓的精神和坚强意志。
通过丝绸之路开通后东西方频繁进行经济文化交流的事实,认识丝绸之路在中外经济文化交流中的桥梁作用。
教学重点难点
重点:丝绸之路在中外文化交流中的作用。
难点:张骞出使西域。
教学过程
[导入新课]秦汉建立的是一个统一的多民族的中央集权的封建国家,我们通常所说的华夏族发展成为占人口绝大多数的汉族,在各民族中处于主体地位;而周边各少数民族与中原加强了联系,在政治、经济、文化上也获得了迅速的发展,活跃在当时的历史舞台上。
那么怎样处理中原汉族与周边少数民族的关系就成为统治阶级必须面临的一个课题。
板书[第16课秦汉开拓西域和丝绸之路]
问:(引导学生看地图)当时对秦汉影响最大也可以说威胁最大的少数民族是哪个民族?
(学生思考)匈奴族。
问:那么秦汉与匈奴的关系怎样呢?
回答:和战。
问:具体来讲,和有哪些?战有哪些?
回答:和——高祖和亲以及昭君出塞;
战——蒙恬率30万大军出击匈奴,收复河套地区;卫青、霍去病三次大战匈奴,汉王朝在河西地区设立郡县。
问:汉与匈奴之间的和战对双方有什么影响?
回答:双方之间的争战给双方造成了巨大损失。
而和亲、互市局面出现后,中原王朝将先进技术和文化带给游牧民族;同时,草原牛马牲畜大批输入内地,用于交通运输与农耕,促进了中原生产,并使中原文化得到丰富和发展。
也就是双方达到了合作共赢的局面。
在汉族的影响下,匈奴地区逐渐有了农耕
秦、汉时期,有不少中原地区的汉族人民流落匈奴,匈奴称之为“秦人”“汉人”。
他们传入了中原地区凿井、建楼存望和各种农业生产技术。
公元前83年,常水卫人卫律即曾向匈奴单于建议,利用秦人凿井,筑城,建楼存望,坚守漠北,以与汉朝共同对抗。
在汉族的影响下,匈奴人逐渐掌握汉族的生产技术,在一些地区发展农耕事业。
据文献记载,公元前119年卫青出兵至阗颜山赵信城(今蒙古杭爱山南),“得匈奴积粟仓军”(《史记·骠骑列传》);公元前88年,“匈奴连雨雪数月……望稼不熟”(《汉书·匈奴列传》);汉昭帝时,乌孙公主上书,说匈奴派骑兵至车师(今新疆吐鲁番一带)种田(《汉书·西域列传》)。
另外,近年来,考古工作者还曾从蒙古高原的地下发掘出黍粒和铁镰、铁铧等农具。
这说明,当时的匈奴地区,已经有了农耕。
请同学们看书上插图《战国匈奴王冠》《玉门关西汉长城》《汉代“单于和亲”瓦当》《昭君出塞图》《农事图》,形象展现当时双方和战政策对双方边境带来的影响。
昭君
昭君,南郡秭归(今属湖北)人,姓王名嫱,昭君是她的字。
汉元帝时被选入宫。
公元前33年(竟宁元年),呼韩邪单于入朝求和亲,她自请嫁匈奴,被称为宁胡阏氏。
呼韩邪死,其前阏氏子代立,汉成帝命她从胡俗,复为后单于的阏氏。
她出塞和亲,对汉匈的友好合作关系,起了积极的作用。
史载,昭君和亲后,“边城晏闭,牛马布野,三世无犬吠之警,黎庶亡干戈之役”(《史记·匈奴列传赞》)。
现代史学家翦伯赞曾写《题昭君墓》的诗赞扬说:“汉武雄图载史篇,长城万里遍烽烟,何如一曲琵琶好,鸣镝无声五十年”(《内蒙访古》附录二,文物出版社1963年版)。
在秦汉时期,匈奴逐渐强大起来,不但经常掠夺中原王朝北部边境,而且还控制了西域,阻断了中原王朝与西域之间的联系,并且还发生了白登之围。
白登之围
秦末汉初,冒顿单于乘中原内乱,南下占领河套地区,对刚刚诞生的西汉王朝构成严重威胁。
公元前201年(汉高祖六年),驻在马邑(今山西朔县)的韩王信叛降匈奴,勾结冒顿进犯太原。
次年,刘邦亲自带兵回击。
冒顿匿其精锐,示以羸弱,将汉军诱至平城,然后以40万精兵将刘邦紧紧包围在白登山,使之与主力隔绝。
刘邦被围7日,时值“冬大雨雪,卒之堕指者十二三”(《史记·匈奴列传》),加上援绝粮断,困饿不堪,士卒唱道:“平城之下祸甚苦,七日不食,不能弯弓弩”(荀悦《前汉记》卷30)。
汉军失去战斗力,陷入了被歼灭的困境,后用陈平之计,才得以脱出重围。
问:针对这种局面,当时秦汉统治者采取了什么样的措施?
回答:为了打通这一通道,并且联合西域小国大月氏等共同夹击匈奴,汉武帝派张骞出使西域。
[张骞通西域]
问:汉武帝为什么要派人通西域?
匈奴对西域北边一些国家的控制
西汉初年,约公元前177或前176年(汉文帝前元三年或四年),匈奴骑兵西进,冲进准噶尔盆地,并从天山东麓的缺口,打入塔里木盆地的东北,征服乌孙及楼兰等许多小国。
匈奴在焉耆、尉犁等地置“僮仆都尉”,控制商道,掠夺财富,“敛税重刻,诸国不堪命”(《汉书·西域传》)。
匈奴使者到西域,沿途各国还要无偿供给一切用度,不得留难。
匈奴的统治极其残暴,蒲类国王因得罪匈奴单于,单于徙其民6千余口,“内之匈奴右部阿恶地,因号曰阿恶国”(《汉书·西域传》),逃散的蒲类人躲藏山谷间,才保存了蒲类国号。
老上单于在位(约前174—前160年间)时大败大月氏,杀其王,竟以其头为饮器。
针对这种情况,西域各国迫切希望汉武帝能够帮助他们赶跑匈奴,摆脱匈奴的残酷统治。
而汉武帝也希望边疆得到安定,因此也有意联络西域各国。
问:汉武帝派谁去西域的呢?
回答:张骞。
请同学们看《“张骞出使西域”图》
这是根据敦煌壁画摹画的,为张骞出使前拜别汉武帝的情景。
伞盖下骑马的是汉武帝,跪在马前行拜别礼者是张骞,其他为侍从。
张骞
张骞(?—前114),汉中城固(今陕西城固)人,西汉著名探险家、外交家。
官至大行(接待宾客的官吏),封博望侯。
曾两次出使西域,一次出使云南,两次随军出征匈奴。
问:张骞几次出使西域?
回答:两次。
问:那么张骞出使西域所走的路线如何?顺利吗?
回答:(引导学生看《张骞通西域路线图》)张骞出使西域所走的路线曲折复杂,公元前138年从长安出发,经玉门关西行,穿过匈奴地界,到达大宛(今中亚费尔干盆地),再经康居(今哈萨克斯坦境内),最后到达大月氏,途中相当艰辛。
张骞在途中被匈奴捉住
据《汉书·张骞传》载,张骞与堂邑父等百余人出陇西后,途经匈奴,被匈奴捉住,报告单于,单于说:“月氏在吾北,汉何以得往使?吾欲使越,汉肯听我乎?”把张骞拘留了十几年,强迫他娶匈奴妻子,生儿育女,“然骞持汉节不失”。
后来,张骞乘匈奴不备,率众脱逃,辗转到达大月氏。
从大月氏回来,张骞见北道危险,改走南道,不料又被匈奴捉住,扣留了一年多。
直到单于病死,匈奴贵族为争夺统治权发生内乱,他才带着匈奴妻子与堂邑父一起逃回汉朝,这时已是公元前126年(元朔三年)了。
问:那么这次出使西域的结果如何呢?
回答:由于当时大月氏已经西迁,张骞没有达到说服大月氏与汉朝联合共击匈奴的目的,但通过这次出使,他了解了西域各国的情况和他们愿与汉朝交往的愿望,为日后汉朝经营西域,打下了良好的基础。
问:张骞第二次出使西域结果如何?
回答:西域各国派使节回访长安
张骞第二次出使西域来到乌孙,劝说乌孙东归故地以制匈奴。
但乌孙诸大臣都不愿东迁,昆莫又年老不能自主,于是派了一个数十人的使团,在公元前115年(元鼎二年)携带礼物随张骞到汉朝答谢。
另外,张骞在乌孙还派遣副使分别访问大宛、康居、大月氏和大夏诸国,后来这些国家也都派使节,携带礼物,随汉朝使臣陆续回访长安。
汉朝与西域的经济文化交流频繁
张骞出使西域,开辟了西域通道以后,汉朝与西域的经济文化交流非常频繁。
西域的葡萄、石榴、苜蓿、胡豆(蚕豆)、胡麻(芝麻)、胡瓜(黄瓜)、胡蒜(大蒜)、胡桃(核
桃)、胡萝卜等植物,陆续传入中原地区;西域的蒲梢、龙文、鱼目、汗血等良马,各种奇禽异兽以及地毯等名贵毛织品,也源源东传,丰富了内地的经济生活;西域的箜篌、琵琶、胡笛等乐器,各种音乐、舞蹈、魔术的传入,则充实了内地的文化生活,其后佛教和佛教艺术也经中亚传到西域,再向东土传播,更对中国的文化产生了极大影响。
与此同时,中原则向西域地区输送大量的丝织品和金属工具,并把铸铁、凿井挖渠(今新疆称“坎儿井”)的技术传到西域,促进了西域社会的进步。
问:这个时候为了有效管辖西域地区,西汉王朝是怎么做的呢?
回答:公元前60年,西汉王朝在西域设置了西域都护。
问:西域都护的设置说明了什么问题?
回答:表明新疆地区正式归属中央管辖,新疆自古以来就是我国领土不可分割的一部分。
西域都护的设置
张骞通西域后,西域各国虽然与汉朝建立联系,但仍受着匈奴的控制。
为了供应往来的使者,汉武帝、昭帝便在渠犁(今新疆库尔勒)、轮台(今新疆轮台东南)等地驻兵屯田,积聚粮食,置使者校尉领护。
汉宣帝神爵匈奴右部兼管西域僮仆都尉的日逐王与单于失和归汉,“僮仆都尉由此罢,匈奴益弱,不得近西域”(《汉书·西域传序》)。
汉朝便设置西域都护,开府乌垒城(今新疆轮台东),统领大宛及其以东城郭诸国,兼督察乌孙、康居等游牧诸国,颁行朝廷号令;诸国有乱,得发兵征讨。
护,是带兵监护。
都护,是总监护。
中国同西方的贸易开始发展起来
汉朝与西域沟通之后,中国同西方的贸易开始发展起来。
当时的贸易,主要采取官方的朝贡形式,即西域各国向汉朝政府朝贡,而汉朝政府给予赏赐。
张骞通西域后,汉朝政府派往西域的使臣“相望于道”,“一岁中使者多者十余,少者五六辈”,“一辈大者数百,少者百余人”,所带的金币丝帛“大放(依)博望侯”(博望侯指张骞,他第二次出使西域,所带“牛羊以万数”“金币帛直(值)数千巨万”)。
这些使臣都是一些召募来的“妄言无行之徒”,“皆私县(悬,携带之意)官赍物(指汉朝政府赏赐给西域诸国的礼物),欲贱市以私其利”(《汉书·张骞传》)。
所以他们虽名为汉朝使臣,实际上也是牟利的商队。
由此可见,张骞的第二次出使西域,保证了往来道路的畅通,促使西域各国与汉朝建立了友好关系,推动了西域和汉朝的经济文化交流,中原王朝与西域各国的关系越来越密切。
后来北匈奴再度控制了西域,班超奉命出使西域,帮助西域各国摆脱了匈奴的控制。
他经营西域30年,进一步密切了中原和西域的联系。
张骞出使西域,开辟了一条从中国通往欧亚两大洲的陆路通道,历史上为它取了一个非常优美动听的名字,就叫“丝绸之路”。
[丝绸之路]
问:西域开通之后,为了保护来往使团、商旅和食宿、交通和安全,汉朝采取了什么措施?
回答:修建道路,设立驿站,修筑长城等。
问:这条贯穿欧亚大陆的交通线路线如何?你能根据《丝绸之路示意图》说出来吗?
回答:它是从长安出发经河西走廊、今新疆地区,通往中亚、西亚,直至欧洲。
(指导学生看图并找到这些丝绸通过的路线)
问:那么为什么这条通道被称为“丝绸之路”呢?
回答:因为中国精美的丝绸是这条交通线上运输最多的商品,因此这条横穿欧亚的陆上通道就有了“丝绸之路”的美称。
问:丝绸之路对中西方有什么影响?
引导学生看书并回答:沿着这条道路,中国的丝织品等和西方的毛皮等相继西传和纷纷东来,因此丝绸之路成为东西方经济文化交流的桥梁。
从中国传入西方的:蚕丝、漆器、丝织品、冶铁、凿井、造纸等
从西方传入中国的:毛皮、汗血马、瓜果、佛教、魔术、音乐、舞蹈、雕塑、石榴、葡萄、胡麻、胡桃、胡豆、胡萝卜、苜蓿、大葱、大蒜、水仙、茉莉、海棠等。
总结:1、现在请同学们说出张骞通西域的意义。
引导学生,老师归纳:一、开启了西域各国和汉朝频繁交往的时代,沟通了西域和内地的经济文化交流,丰富了汉族和西域各族人民的生活。
二、促进了汉朝同中亚、西亚、欧洲等地的经济文化交流,丝绸之路成为亚欧经济文化交流的桥梁,互相传递着文明的信息。
三、张骞通西域奠定了我国对西域管辖和开发的基础。
公元前60年,西汉政府设置西域都护,新疆地区开始正式归属中央政权。
2、你知道汉族是怎么得来的吗?
汉族的族称源于汉朝的朝号,但经历了三个相互递进的阶段:炎黄—华夏—汉族的历程,反映了汉族经历了远古传说时代、跨进文明门槛的时代和大一统的封建时代
的轨迹。
秦朝时,华夏族被称为“秦人”,西域各族就这样称呼。
汉朝建立后,“秦人”的称呼很快就为“汉”所取代。
四百多年的汉帝国,国力强盛,文明高度发达,声名远播,在同周边民族交往和对外关系中,汉朝使者、汉朝人和军队被称为“汉使”“汉人”“汉兵”,国
人也以汉人自居,“汉”逐渐由汉朝朝号演变为广泛使用的民族名称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