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7教师招聘考试郑东真题
-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2017年6月10日河南省郑州市郑东新区教师招聘考试
教育基础知识试题
第一部分客观题
一、单项选择题(本大题共25小题,每小题1分,共25分)
1.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中个人行为层面的基本理念是( )。
A.富强、民主、文明、和谐
B.自由、平等、公正、法治
C.爱国、敬业、诚信、友善
D.文明、爱国、敬业、诚信
2.“一带一路”建设以“五通”为主要内容,其中作为“一带一路”建设的重要支撑是( )。
A.政策沟通
B.设施联通
C.贸易畅通
D.资金融通
3.提出“教也者,长善而救其失者也”的著作是( )。
A.《论语》
B.《学记》
C.《大学》
D.《史记》
4.提出“生活即教育”“社会即学校”“教学做合一”的教育家是( )。
A.杜威
B.陶行知
C.杨贤江
D.陈鹤琴
5.学校的建筑、教室的布置和校园环境等属于( )。
A.相关课程
B.学科课程
C.显性课程
D.隐性课程
6.学生在教师的指导下,对所提出的问题自行思考、探索并获得相应知识原理的教育方法是( )。
A.讨论教学法
B.发现教学法
C.对话教学法
D.六步教学法
7.科学教育学建立的标志是1806年出版的( ).。
A.凯洛夫的《教育学》
B.夸美纽斯的《大教学论》
C.布鲁纳的《教育过程》
D.赫尔巴特的《普通教育学》
8.要求教育工作者必须贯彻因材施教的原则的个体身心发展规律是( )。
A.不均衡性
B.顺序性
C.个别差异性
D.阶段性
9.影响教育事业发展规模和速度的根本因素是( )。
A.生产力
B.科学技术
C.政治制度
D.人口数量
10.通过摆事实、讲道理使学生明辨是非的德育方法是( )。
A.品德评价法
B.知识教育法
C.说服教育法
D.认知教育法
11.生活中人们看到蓝色会产生清凉的感觉,这属于( )。
A.适应现象
B.联觉现象
C.感觉补偿
D.感觉对比
12.“先天下之忧而忧,后天下之乐而乐”体现的情感是( )。
A.道德感
B.愉悦感
C.理智感
D.热爱感
13.对于不敢真实地表达自己意见和情感的学生,有效的行为改变方法是( )。
A.系统脱敏法
B.全身松弛训练
C.肯定性训练
D.改变认知法
14.学生的伦理道德开始形成,但又具有两极分化特点的阶段是( )。
A.小学阶段
B.初中阶段
C.高中阶段
D.大学阶段
15.学生希望得到同学的友谊、老师的关心,这属于( )。
A.生理需要
B.安全需要
C.尊重需要
D.社交需要
16.韦克斯勒测验中用来衡量智力水平高低的是( )。
A.比率智商
B.分数智商
C.离差智商
D.百分智商
17.“眉头一皱,计上心头”反映了人的思维品质具有( )。
A.独创性
B.敏捷性
C.灵活性
D.深刻性
18.学生学习“圆的直径是它半径的两倍”的知识属于( )。
A.概念学习
B.命题学习
C.上位学习
D.符号学习
19.在限定时间内对同一问题所想的可能答案越多,表示其创造性越具有( )。
A.新颖性
B.变通性
C.独特性
D.流畅性
20.幼儿把鱼的头和鹿的躯干画到一起,说“我画了一头鱼鹿”,这种想象的构成方式是( )。
A.拟人化
B.夸张与强调
C.黏合
D.典型化
21.在游戏中幼儿学会相互理解,共同遵守规则,与人相处。
这有利于促进幼儿( )。
A.认知能力的发展
B.创造能力的发展
C.社会性的发展
D.情绪情感的发展
22.教师对学生的思想品德等方面给予客观、公正的评价,这种权利是法律赋予教师的( )。
A.教育教学权
B.管理学生权
C.民主管理权
D.科学研究权
23.教育公平的基本要求是保障公民依法享有受教育的权利,关键是( )。
A.机会公平
B.起点公平
C.过程公平
D.区域公平
24.《中小学教师职业道德规范》的核心和灵魂是( )。
A.权利与义务
B.爱与责任
C.职责与要求
D.奉献与守法
25.教师利用职务之便对学生进行有偿家教,这违背了教师的职业道德规范的( )。
A.为人师表
B.爱岗敬业
C.教书育人
D.关爱学生
二、多项选择题(本大题共10小题,每小题1.5分,共15分)
26.教育劳动的主要特点表现为( )。
A.复杂性
B.创造性
C.长期性
D.示范性
E.基本性
27.影响个体身心发展的因素主要为( )。
A.遗传因素
B.自然因素
C.社会因素
D.教育因素
E.个体因素
28.桑代克尝试-错误学习的基本规律有( )。
A.对比律
B.组合律
C.效果律
D.练习律
E.准备律
29.影响课堂管理的因素有( )。
A.班级规模
B.学生对教师的期望
C.教师领导风格
D.班级的性质
E.课时计划差异
30.学习与教学的要素包括( )。
A.教师
B.学生
C.教学内容
D.教学媒体
E.教学环境
31.问题解决的基本特点有( )。
A.差异性
B.目的性
C.序列性
D.认知性
E.定向性
32.皮亚杰从认知发展的角度把幼儿园游戏的类型分为( )。
A.感觉运动游戏
B.象征性游戏
C.规则性游戏
D.合作性游戏
E.联合性游戏
33.幼儿同伴交往的类型有( )。
A.受欢迎型
B.被拒绝型
C.被忽视型
D.一般型
E.被回避型
34.教师职业道德的功能主要有( )。
A.对教师工作的促进功能
B.对教育对象的教育功能
C.对社会文明的示范功能
D.对教师修养的调节和引导功能
E.对学校管理的保护功能
35.“学而不厌,诲人不倦”体现的教师职业道德规范有( )。
A.为人师表
B.爱岗敬业
C.教书育人
D.关爱学生
E.终身学习
三、判断题(本大题共20小题,每小题0.5分,共10分)
36.2016年郑州被纳人“国家中心城市”建设行列。
()
37.《关于推进中小学生研学旅行的意见》指出,研学旅行工作的根本目的是立德树人、培养人才。
()
38.自我反思是教师专业发展的核心因素,是开展校本教研的基础和前提。
()
39.课程标准是由教育行政部门制定的有关学校教育和教学工作的指导性文件。
()
40.教育的目的是教育活动的结果。
()
41.开展小发明、小创造、小制作、小实验、小论文等“五小活动”属于课外教育中的社会活动。
()
42.教学是发生在师生之间及学生之间的一种特殊的交往活动。
()
43.教育有利于文化的传承、传播、发展和创新。
()
44.真正有效的教学必须依据学习迁移的规律。
()
45.学习风格只是影响到学生学习的方式,并不影响学生个人的智力水平。
()
46.我们专心致志看书时,对周围的情况“视而不见,听而不闻”是正诱导现象。
()
47.刺激物的绝对强度对无意注意的产生作用更大。
()
48.学生不良的性格特祉会阻得其能力的发展。
()
49.研究表明,集中夏別的效果一般优于分散复习。
()
50.学前儿童美木沽动应以观察和模仿作为活动的先导。
()
51.幼儿也是幼儿园教育评价工作的参与者。
()
52.教师职业道德的内在婴求是“关爱学生”()
53.“师也者,教之以事加喻诸德者也”体现了教师职业道德要求的双重性。
()
54.教育行政部门在署假期间组织教师参加业务培训,侵犯了教师的合法权益。
()
55.根据《中华人民共和国未成年人保护法》,图书馆、展览馆、纪念馆等都应当对未成年人免费开放。
()第二部分主观题
一、简答题(本大题共4小题,每小题4分,共16分)
1.现代学生的基本特点有哪些?
2.班主任应该如何组织和培养班集体?
3.控制和减少儿童攻击性行为的方法有哪些?
4.如何有效地进行知识概括?
二、案例分析题(本大题共3小题,每小题8分,共24分)
1.在讲解完“颗颗穗粒多饱满”这句话之后,斯霞老师要求小学生用“饱满”这个词语造句,有的学生说:"麦子长得饱满。
"有的学生说:“豆角长得饱满。
”斯霞老师突然走到教室门口,转过身,胸脯略微挺了挺,头微微扬了扬,两眼炯炯有神。
她问学生:“这是不是精神饱满?”学生齐声回答:"是。
"斯霞老师接着说:“让我看看大家的精神怎样?”同学们也挺了挺胸脯,坐得端端正正。
"饱满”这个词,很快被学生理解和掌握了。
请运用教育学相关知识对该案例进行分析。
2.小刚是某中学初二的学生。
一天下午放学后,小刚在操场上和同学打篮球。
同班女生小静看见他脸上有许多汗珠,就上前用餐巾纸为他擦汗,这一举动恰好被从一旁经过的班主任田老师看见。
田老师当即把他俩叫到办公室,他先给小静看了两页日记(这是田老师私自从小刚放在课桌内的日记本上撕下的,上面记录了小刚对另一名女生的好感),又对小静说,“小刚是个花花公子,脚踏两只船”。
田老师责令小刚,从明天开始不准进教室上课,好好反省自己的错误。
由于不堪忍受老师的羞辱,小刚当天便离家出走了,几天后才被家人找回来。
随后,小刚的家长一纸诉状将田老师告上了法庭,要求田老师赔礼道歉并赔偿精神损失。
请运用教育法规相关知识对该案例进行分析。
3.在罗斯主持的一项心理学实验研究中,研究者把一个班的学生分成三组,每天学习后进行测验。
第一组每天测验后都告知其学习结果;第二组是每周告知其学习结果;第三组则从不告知其学习结果。
从第八周开始,仍对第二组每周告知其学习结果,第一组和第三组进行对调,即研究者不再对第一组告知其学习结果,而对第三组每天告知其学习结果。
如此又进行8周后,比较三个组在过去16周内的学习成绩。
结果表明,第一组在前8周成绩最好,而后8周成绩直线下降;第三组在前8周成绩最差,而后8周成绩直线上升;第二组的学习成绩始终处于中等水平。
请运用心理学相关知识对该案例进行分析。
三、阅读理解题(10分)
材料:
我千真万确地深信,儿童在学习中遇到困难的原因之一,就是知识在他们那里常常变成了不能活动的“货物”,积累知识好像就是为了“储备”,而不能“进入周转”,知识没有被加以运用(首先是用来获取新的知识)。
在许多教师看来,“知识”这个概念就意味着会回答提出的问题。
这种观点促使教师对学生的脑力劳动和能力做出片面的评价:谁能把知识储藏在记忆里,一旦教师要求,立刻就能把它“倒出来”,那么他就被认为是有能力、有知识的学生。
这在实践中会造成什么结果呢?其结果就是,知识好像脱离了学生的精神生活,脱离了他的智力兴趣。
掌握知识对学生来说变成了一件讨厌的、令人苦恼的事,最好能够尽快地摆脱它。
必须首先改变对“知识”这一概念的实质的看法,知识——这就是意味着能够运用。
只有当知识成为精神生活的因素,占据人的思想、激发人的兴趣时,才能称之为知识,知识的积极性、生命力……这是它们得以不断发展、深化的决定性条件。
而且不断发展、深化的知识,才是活的知识……请你努力做到,不要让学生的知识成为最终目的,而要成为手段;不要让知识变为不动的、死的“行装”,而要使它们在学生的脑力劳动中、在集体的精神生活中、在学生的相互关系中、在精神财富交流的生动中、在不断的过程中活起来,没有这种交流,就不可能设想有完满的、智力的、道德的、情绪的、审美的发展。
——摘自苏霍姆林斯基的《给教师的建议》
请概括材料的中心观点,并针对这些观点谈谈自己的认识和看法。
要求:
1.理解深刻,观点明确。
2.内容充实,论证充分,语言流畅。