人教版八年级上册语文《说“屏”》教案设计
-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人教版八年级上册语文《说“屏”》教案设计
一、教学目标
1.知识与技能:
(1)理解词语的含义,积累文中描写屏风的精彩语句。
(2)学习作者从不同角度说明事物的方法,理清文章思路。
(3)培养说明文的阅读兴趣,提高阅读理解能力。
2.过程与方法:
(1)通过自主学习、合作探讨的方式,深入理解课文内容。
(2)学会从生活中发现说明对象,培养观察、思考、表达的能力。
3.情感态度与价值观:
(1)感受作者对传统文化的热爱,培养热爱传统文化的情感。
(2)树立正确的人生观、价值观,提高审美情趣。
二、教学重点与难点
1.教学重点:
(1)理解词语的含义,积累文中描写屏风的精彩语句。
(2)学习作者从不同角度说明事物的方法。
2.教学难点:
(1)理清文章思路,把握文章结构。
(2)体会作者对传统文化的热爱。
三、教学过程
第一课时
一、导入新课
1.提问:同学们,你们在生活中见过屏风吗?它有什么作用?
二、自主阅读
1.请同学们自主阅读课文,注意把握文章大意。
2.阅读过程中,将不理解的词语和句子做好标记。
三、课堂讲解
1.针对同学们在阅读过程中遇到的问题,进行讲解。
2.讲解词语的含义,分析句子结构,帮助同学们更好地理解课文。
四、课堂讨论
1.请同学们分组讨论:作者从哪些方面介绍了屏风?
第二课时
一、复习导入
1.复习上节课的内容,检查同学们对课文的理解。
2.引导同学们关注课文的结构和说明方法。
二、课堂讲解
1.讲解课文的结构,帮助同学们理清文章思路。
2.分析作者的说明方法,让同学们学会从不同角度说明事物。
三、课堂讨论
1.请同学们分组讨论:作者为什么说“屏风是一种活动的建筑”?
四、课堂小结
2.强调屏风在传统文化中的地位,培养同学们的爱国情怀。
五、课后作业
1.根据课文内容,写一篇关于屏风的小论文。
2.收集有关屏风的资料,进行拓展阅读。
六、教学反思
1.优点:同学们对课文的理解较深入,课堂讨论氛围浓厚。
2.不足:部分同学对课文中的词语和句子理解不够到位,需要加强个别辅导。
3.改进措施:针对同学们的不足,下一节课加强对课文内容的讲解,提高同学们的理解能力。
同时,加强对个别同学的辅导,确保每个同学都能跟上教学进度。
重难点补充:
一、教学重点与难点
教学重点:
1.理解词语的含义,积累文中描写屏风的精彩语句。
2.学习作者从不同角度说明事物的方法,理清文章思路。
教学难点:
1.理清文章思路,把握文章结构。
2.体会作者对传统文化的热爱。
教学过程:
第一课时
二、自主阅读
1.学生自主阅读课文,教师巡回指导。
学生甲:“老师,我不太明白‘间隔’和‘屏障’这两个词在文中的意思。
”
教师:“很好,我们先来看看‘间隔’的意思。
‘间隔’在这里指的是屏风摆放的位置,它不是完全封闭的,而是有一定的空间。
‘屏障’则是指屏风起到的一种遮挡、保护的作用。
你们再仔细读一读相关段落,看看能不能找到更具体的理解。
”
三、课堂讲解
1.教师针对学生的疑问,逐个解释词语。
教师:“比如‘间隔’这个词,在文中提到‘间隔着放置’,意味着屏风并非紧密相连,而是有一定的距离。
这样的摆放既美观又实用。
‘屏障’这个词,则体现了屏风在室内空间中的分隔作用。
”
四、课堂讨论
1.学生分组讨论,教师参与引导。
学生乙:“我觉得作者从屏风的历史、作用和美学价值三个方面介绍了屏风。
”
第二课时
二、课堂讲解
1.教师分析课文结构。
教师:“作者从屏风的历史起源说起,然后介绍了屏风的具体作用,探讨了屏风的审美价值。
这样的结构安排,使得文章条理清晰,层次分明。
”
三、课堂讨论
1.学生讨论作者为何称屏风为“活动的建筑”。
教师:“丙同学说得很好。
屏风虽然是一种家具,但它具有建筑的
一些特点,如分隔空间,同时又具有活动的灵活性。
”
四、课堂小结
教师:“通过今天的学习,我们不仅理解了屏风的历史、作用和美学价值,还学会了如何从不同角度说明事物。
希望大家能够将这些方法应用到自己的写作中。
”
五、课后作业
1.教师布置作业。
教师:“请大家根据课文内容,结合自己的生活体验,写一篇关于屏风的小论文。
同时,可以收集一些关于屏风的图片或资料,为我们的课堂讨论提供更多素材。
”
注意事项:
1.针对不同学生的学习基础,教学中要注重分层指导,对理解能力较强的学生可以适当增加难度,引导他们深入挖掘课文内涵;对理解能力较弱的学生,要耐心引导,确保他们能够掌握基本知识点。
2.由于本节课涉及传统文化内容,教学中要注重激发学生的兴趣,可以通过展示实物图片、播放相关视频等方式,增强学生的学习兴趣和直观感受。
3.在课堂讨论环节,要鼓励每位学生积极参与,对于学生的不同观点和想法,教师要给予充分的肯定和引导,避免批评和否定,营造轻松、自由的学习氛围。
5.教学方式上,可以尝试多样化的方法,如小组合作、角色扮演等,让每个学生都能在不同的教学活动中找到适合自己的学习方式。
6.课后作业的布置要考虑到学生的实际负担,避免过量,同时鼓励学生发挥创造性,结合自己的兴趣和生活经验来完成作业。
7.对于学生的学习反馈,教师要及时关注,通过作业批改、课堂提问等方式,了解学生的学习效果,及时调整教学策略,确保教学目标的实现。