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列方程解应用题》教学设计

合集下载
  1.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2.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3.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列方程解应用题》教学设计
◆您现在正在阅读的《列方程解应用题》教学设计文章内容由收集!本站将为您提供更多的精品教学资源!《列方程解应用题》教学设计教学目的:
1、初步学会列方程解比较容易的两步计算应用题,知道列方程解应用题的步骤,掌握列方程解应用题的一般方法。

2、通过自主探索和合作学习,使学生能根据应用题的具体情况选择解题方法,培养学生主动获取知识的能力和习惯。

3、通过让学生解决实际问题,使学生感受数学与实际生活的密切联系。

教学重点:使学生掌握列方程解应用题的一般方法。

教学难点:找出题中数量间的等量关系。

教具准备:多媒体课件。

教学过程:
一、创设情境,收集信息
多媒体演示食堂的钱阿姨去菜市场的情景。

师:请同学们细心观察,注意收集有关的数据,并要及时地记录下来。

学生交流收集到的信息:
1、钱阿姨带了2500元钱去菜市场买菜;
2、瘦肉每千克16.00元;
3、钱阿姨买了50千克瘦肉;
4、还剩1700元。

(设计理念:本校学生人数的95%在学校分桌就餐,创设学生感兴趣的生活情境,让学生收集有关数据,培养学生收集信息的能力,并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


二、讨论交流,自主探索
1、改编信息
师:你能从中选择一些信息作为条件,把其中的一个信息改成问题,编出一些两步计算的应用题吗?(四人小组讨论)
师:谁来交流一下你们编的题目是怎样的?
估计有以下种:
1、钱阿姨带了2500元钱去菜市场买菜,瘦肉每千克16.00元,买了50千克瘦肉,还剩多少钱?
2、钱阿姨带了一些钱去菜市场买菜,瘦肉每千克16.00元,她买了50千克瘦肉,还剩1700元。

钱阿姨带了多少钱去买菜?
3、钱阿姨带了2500元钱去菜市场买菜,买了50千克瘦肉后,还剩1700元,每千克瘦肉多少元?
4、钱阿姨带了2500元钱去菜市场买菜,瘦肉每千克16.00元,她买了一些后,还剩1700元,钱阿姨买了多少千克瘦肉?
[设计理念:使列方程解应用题的题材生活化,并改变例题的呈现方式,通过让学生选择信息、提出问题的方式,使复习题、例题和练习题整体呈现(第1题为复习题,第2题即是例1,第3题即是例2,第4题为练习题),培养学生学会用数学的思维方式去观察、分析问题,从而增强学生的数学意识。


2、讨论探究
(1)指名交流第1题的解答方法。

(2)重点研究第2题。

师:请同学们先尝试解答这道题目,用不同的方法列式。

师生交流,谁来说说你列的式子是怎样的?(学生口答,教师板书)
学生可能有下列几种方法:
①用算术方法解:
16×50+1700
②用方程解1:
设钱阿姨带了X元钱去买菜。

X-16×50=1700
③用方程解2:
设钱阿姨带了X元钱去买菜。

X-1700=16×50
师:先请用算术方法解的同学来说说是怎样想的?
(瘦肉的元数+还剩的元数=所带的元数)
师:我们重点来研究用方程解的方法,这也是我们今天这堂课要学习的内容。

(揭示课题:列方程解应用题)
请用方程解的同学说说是怎样想的?
(方程解1:原有的重量-卖出的重量=还剩的重量)
(方程解2:原有的重量-还剩的重量=卖出的重量)
(设计理念:大胆放手让学生尝试解答,并鼓励学生用不同的方法,让他们自主去探究、去发现,充分发挥学生的主体性,培养学生敢于探索的精神和大胆尝试的能力。


学生总结列方程解应用题的步骤。

3、巩固练习
(1)解答第3题。

师:请同学们用自己喜欢的方法解答第3题。

指名不同方法的同学板演。

学生说说自己是怎样想的?为什么喜欢这种方法?
师:通过练习,你觉得在列方程解应用题的步骤中,哪一步是关键?
(设计理念:通过组织学生汇报、交流,,使学生交流的过程中自发进行比较,学生在思维拓展的同时初步找到适合自己的方法。

学生的认识不是由教师的说教得到的,是来自于发挥集体智慧的讨论由学生自己悟出来的。


(2)解答第4题。

师:请同学们用合理的方法解答第4题。

学生交流。

4、实践应用
多媒体继续演示钱阿姨在菜市场的情景。

钱阿姨想把余下的钱再买一些别的菜,她看到菜市场里的鲫鱼是每千克8.00元,带鱼是每千克12.00元,白菜是每千克1.60元,磨菇是每千克6.00元,豆腐干是每千克3.20元,豆芽是每千克1.00元,…… 可李阿姨犯难了,除了买菜外,还得留下200元钱买水果。

(注:本校就餐时每天每桌上都配有一盘水果。


小组讨论,汇报可以怎么买。

(设计理念:前后照应,提供具有一定开放性、灵活性、多变性的生活情境,给学生创设一个广阔的思维空间,有助于发展学生的求异思维,使学生体验到数学的应用价值,提高学生分析问题、解决问题的能力。


三、总结新知评价反馈
通过今天的学习,你想说什么?想提什么问题?
要练说,先练胆。

说话胆小是幼儿语言发展的障碍。

不少幼儿当众说话时显得胆怯:有的结巴重复,面红耳赤;有的声音极低,自讲自听;有的低头不语,扯衣
服,扭身子。

总之,说话时外部表现不自然。

我抓住练胆这个关键,面向全体,偏向差生。

一是和幼儿建立和谐的语言交流关系。

每当和幼儿讲话时,我总是笑脸相迎,声音亲切,动作亲昵,消除幼儿畏惧心理,让他能主动的、无拘无束地和我交谈。

二是注重培养幼儿敢于当众说话的习惯。

或在课堂教学中,改变过去老师讲学生听的传统的教学模式,取消了先举手后发言的约束,多采取自由讨论和谈话的形式,给每个幼儿较多的当众说话的机会,培养幼儿爱说话敢说话的兴趣,对一些说话有困难的幼儿,我总是认真地耐心地听,热情地帮助和鼓励他把话说完、说好,增强其说话的勇气和把话说好的信心。

三是要提明确的说话要求,在说话训练中不断提高,我要求每个幼儿在说话时要仪态大方,口齿清楚,声音响亮,学会用眼神。

对说得好的幼儿,即使是某一方面,我都抓住教育,提出表扬,并要其他幼儿模仿。

长期坚持,不断训练,幼儿说话胆量也在不断提高。

要练说,先练胆。

说话胆小是幼儿语言发展的障碍。

不少幼儿当众说话时显得胆怯:有的结巴重复,面红耳赤;有的声音极低,自讲自听;有的低头不语,扯衣服,扭身子。

总之,说话时外部表现不自然。

我抓住练胆这个关键,面向全体,偏向差生。

一是和幼儿建立和谐的语言交流关系。

每当和幼儿讲话时,我总是笑脸相迎,声音亲切,动作亲昵,消除幼儿畏惧心理,让他能主动的、无拘无束地和我交谈。

二是注重培养幼儿敢于当众说话的习惯。

或在课堂教学中,改变过去老师讲学生听的传统的教学模式,取消了先举手后发言的约束,多采取自由讨论和谈话的形式,给每个幼儿较多的当众说话的机会,培养幼儿爱说话敢说话的兴趣,对一些说话有困难的幼儿,我总是认真地耐心地听,热情地帮助和鼓励他把话说完、说好,增强其说话的勇气和把话说好的信心。

三是要提明确的说话要求,在说话训练中不断提高,我要求每个幼儿在说话时要仪态大方,口齿清楚,声音响亮,学会用眼神。

对说得好的幼儿,即使是某一方面,我都抓住教育,提出表扬,并要其他幼儿模仿。

长期坚持,不断训练,幼儿说话胆量也在不断提高。

(设计理念:让学生说出自己想说的,说出了自己的学习表现、学习收获与学习体验,从而成为他们进一步探索的动力)
“教书先生”恐怕是市井百姓最为熟悉的一种称呼,从最初的门馆、私塾到晚清的学堂,“教书先生”那一行当怎么说也算是让国人景仰甚或敬畏的一种社会职业。

只是更早的“先生”概念并非源于教书,最初出现的“先生”一词也并非有传授知识那般的含义。

《孟子》中的“先生何为出此言也?”;《论语》中的“有酒食,先生馔”;《国策》中的“先生坐,何至于此?”等等,均指“先生”为父兄或有学问、有德行的长辈。

其实《国策》中本身就有“先生长者,有德之称”的说法。

可见“先生”之原意非真正的“教师”之意,倒是与当今“先生”的称呼更接近。

看来,“先生”之本源含义在于礼貌和尊称,并非具学问者的专称。

称“老师”为“先生”的记载,首见于《礼记?曲礼》,有“从于先生,不越礼而与人言”,其中之“先生”意为“年长、资深之传授知识者”,与教师、老师之意基本一致。

相关文档
最新文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