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推荐下载】论中国商品流通现代化研究综述

合集下载
  1.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2.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3.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论中国商品流通现代化研究综述
本文讲述了关于中国商品流通现代化研究的内容,供大家参考,接下来赶快阅读下吧。

 中国流通现代化问题,成为近些年政府和学者关注的热点之一,但还没有对这些研究成果进行梳理。

文章从流通现代化的定义、内容、评价、差距及路径等方面,对已有文献进行了归纳,大体呈现出关于这方面研究的全貌,以理清我国流通现代化研究的基本脉络,发现新的研究视角,推进中国流通现代化的健康发展。

 关键词:商品流通;现代化;流通经济;贸易经济
 随着国民经济的蓬勃发展,流通业在整个社会的资源配置、结构调整中发挥着重要作用。

然而,由于流通现代化程度不高,从而严重制约了生产、消费及整个国民经济的又好又快发展。

因此,加快实现流通现代化、提高流通业竞争力对促进经济社会发展具有重大意义。

我国对流通现代化的研究可以追溯到1994年,至今有数十篇相关论文及专着,目前还缺乏对这些研究成果的梳理和总结。

基于此,我们从流通现代化的定义、内容、评价、差距及路径等方面,对其进行梳理,以理清我国流通现代化研究的基本脉络,发现新的研究视角,并对今后的研究进行展望。

 一、关于流通现代化定义
 关于流通现代化的定义,学术界还存在着不同的看法。

李飞曾将这些不同的观点归纳为状态说、动态说和综合说。

我们借助这种划分,补充了新的现代说文献,进行综述。

 (一)状态说
 持这种观点的学者认为,流通现代化是一种状态。

黄国雄、曹厚昌认为所谓商业现代化,就是要以符合现代化市场要求的商品流通体制,并运用先进的物质技术设施和科学的管理方式,高效率地组织商品流通。

王诚庆、杨圣明认为流通现代化是国民经济现代化的重要组成部分,它意味着以现代工业文明为基础,在国民经济的商品化、社会化的同时,采用当代世界先进科学技术成果和现代社会科学知识武装我国的流通,使之转化为现实的流通生产力,形成现代化的国民经济流通系统,与现代化的国民经济生产系统和消费需求系统相耦合,实现整个国民经济系统平衡运转和良性循环。

吴运生、张中华认为流通现代化是充满机遇与挑战的经营变革、市场创新、技术进步的商业新战场。

它以高度社会化、自动化、信息化的生产力为基础,伴随着经济现代化、政治现代化、社会现代化、文化现代化而产生与发展的。

 (二)动态说
 持这种观点的学者认为,流通现代化是一个动态的概念,其内容和标准随着社会生产力发展不断丰富和充实,也是一个新内容持续性取代旧内容的过程,表现为科学技术、管理技术不断进步和观念不断更新。

 现代化是动态的,所谓流通现代化正是对流通时间与空间集约化的不间断追求。

贾履让、张志中认为,流通产业现代化作为社会经济现代化的重要方面和构成要素,是人类社会文明进步和社会生产力高度发展的标志之一,其内涵既包括生产力的发达水平,又包括生产关系的健全和完善程度;既包括社会经济基础建设状况,又包括上层建筑和意识形态问题;既包括现代科技应用水平和管理体制、组织结构、经营方式等硬件因素,又包括经营观念、思想意识、价值取向、文化氛围等软件条件。

黄木姣认为流通现代化的含义广泛,内容也很丰富。

流通现代化是一个动态的发展过程。

它以流通体制的优化和多元化、规模适度化、管理规范化、组织社会化和专业化,劳动手段先进、劳动者素质高为标志,以系统性、动态性、经济性、综合性为特征。

晏维龙认为流通现代化是随着社会、经济、技术的发展而不断适应生产、消费以及流通自身发展的要求而与时俱进的过程。

武云亮和赵玻认为,流通现代化就是以高技术为支撑,融合现代管理理念,以节约交易成本、提高社会福利为目的的商品流通领域的变革过程。

 (三)综合说
 持这种观点的学者认为,流通现代化是一个综合化的过程。

丁俊发、张绪昌认为商
品流通现代化是指在商品流通的全过程中运用先进的流通技术设施、手段和现代化的流通方式、管理方法,遵循现代市场经济规律和国际通行规则,使商品流通领域的商流、物流、信息流建立在现代科学技术基础上,形成高效率、高效益的商品流通体系,促进国民经济的发展。

宋则将流通现代化定义为在实体经济以信息化带动工业化的过程中,凭借先进理念、思维方法、经营管理方法和科学技术手段,对传统流通格局中的商流、物流、资金流和信息流所进行的全面改造和提升,以便全面、系统、大幅度地提高流通的效能。

文启湘、周昌林认为现代流通即社会化大流通,它是涵盖着一切可以用于交换的、具有价值和使用价值的物质载体与非物质载体以及交换关系的总和。

 (四)现代说
 持有这种观点的人认为,前三种观点都在一定程度上反映了流通现代化的内涵,但仍不完善。

一个共同的缺陷是主要从流通的角度而非现代化的角度来探讨流通现代化的问题,这样导致对流通现代化内容描述较为具体,强调了新技术、新管理、新方式等在流通领域的应用,却忽视了流通现代化客观变化过程是社会现代化的内容之一,它是伴随着社会现代化的过程而实现的,不可能单独实现。

基于此,李飞将流通现代化定义为:公元1500年以来乃至以后,伴随着工业化社会和信息化社会形成而发生的流通领域的变革过程。

伴随着工业化社会出现的流通领域的变革过程,称为前期流通现代化,伴随着信息化社会出现的流通领域的变革过程,可以称之为后期流通现代化。

宋则、张弘认为流通现代化是指伴随着工业化社会和信息化社会而在商品流通领域发生的变革、创新过程。

王成荣将流通现代化定义为同步于社会现代化进程而发生在流通领域的创新、变革的过程。

 二、关于流通现代化的内容
 由于学者们对流通现代化的理解不同,定义不同,自然也对其内容有着不同的看法。

但是,这些不同不是本质上的不同,而是形式上的不同,有诸多的相近之处。

 黄国雄、曹厚昌认为所谓商业现代化,包括:组织流通的现代化;流通方式的现代化;流通设施和技术的现代化;管理现代化及信息处理现代化。

 杨圣明、王诚庆认为,流通现代化,不仅要有一定的技术手段和物质内容,而且要体现时代发展的内容,包括科学的流通经济体制、合理的企业组织形式乃至先进的经营方式等。

黄木姣认为,流通现代化包含了流通技术、装备设施、组织管理、流通方式等方面现代化的内容。

晏维龙认为,流通现代化包括流通观念的现代化、流通组织的现代化、流通经营的现代化、流通布局的现代化、流通技术的现代化以及流通制度的现代化。

丁俊发、张绪昌认为,商品流通现代化,包括商品流通人员意识、知识素质现代化;商品流通设施、工艺及标准的现代化;商品流通管理现代化;商品流通方式和经营方式的现代化]3。

吴仪认为流通现代化的内涵很丰富,包括商业经营理念的现代化、流通管理的现代化、商业人才的现代化、流通基础设施的现代化。

李飞认为流通现代化,包含着物质、制度与观念三个层面,物质层面是指市场、商店、仓库、道路、车辆、流通量等金钱物质要素的增长;制度层面是指市场法制秩序、流通体制与政策环境等内容;观念层面是指对市场经济的社会认同和符合市场经济的日常伦理。

 三、关于流通现代化的评价
 关于流通现代化评价的研究,大体始于2002年左右,起初局限在定性方面,后来开始了定量评价体系方面的研究,取得了一些有价值的成果。

代表性研究成果有三个,我们按着成果发布顺序分别进行介绍。

 (一)宋则等人的评价指标体系
 从宏观流通视角进行评价,包括的内容有:流通总规模、对国民经济的贡献、流通效率、流通环境、流通组织化程度、流通结构、流通人才素质、流通信息化水平、流通方式及流通资本11个方面,每一个方面又包含有若干指标,构建了一个包括50个一级指标,若干个二级指标的中国流通现代化综合评价指标体系,但是各个指标之间没有权重关系,因此不能相加,自然不能具体评价一个地区流通现代化的总体水平。


 (二)李飞等人的评价指标体系
 从商品流通物质现代化、商品流通制度现代化和商品流通观念现代化三个方面,构建了一个包括三级子系统的相应指标体系。

其中,商品流通物质现代化包括商品流通
规模、商品流通贡献及商品流通效率三个中类指标;商品流通制度现代化包括商品流通非国有化程度、商品流通市场化程度及商品流通组织创新三个中类指标;商品流通观念现代化包括商品流通公平观念和商品流通诚信观念两个中类指标。

在此指标构建的基础上,应用德尔菲法和主成分分析法确定了商品流通现代化各个具体指标的权重,根据英克尔斯的现代化指标体系、西方发达国家的经验值和我国的优秀标准等,给出了各个指标现代化水平的具体数值,建立了一个可以应用的商品流通现代化评价指标体系。

 (三)王成荣等人的评价指标体系
 分别从政府维度、企业维度以及消费者维度构造了一个城市商业现代化基本评价模型,V=f(x,y,z),对北京城市商业现代化进行了评价。

模型中,V为总评价值,f为评价函数,x为政府维度评价因子,y为企业维度评价因子,z为消费者维度评价因子。

其中政府维度从饱和度(反映城市商业规模及资源占有情况)、成熟度(反映城市商业的发达程度及商业资源的利用程度)、繁荣度(反映城市商业生态平衡状态及对外商吸引力与辐射力)、贡献度(反映城市商业对社会经济发展所作出的贡献)和公平度(反映城市商业环境的优化程度)五个方面进行评价;企业维度从人性化(反映企业经营管理中实现以人为本的程度)、科学化(反映企业组织、经营与管理的科学程度)、效率化(反映企业经营的效率与经济效益的大小)和社会化(反映企业对社会责任的履行程度)四个方面进行评价;消费者维度从安全度(消费者购物或接受服务过程中的安全程度)、便捷度(消费者购物或接受服务的方便程度与快捷程度)、舒适度(消费者在商业营业场所中感受到的舒适程度)及体验度(消费者购物或接受服务中所得到的精神享受与心理体验程度)四个方面进行评价。

 四、关于流通现代化的差距
 现有研究认为,我国流通现代化的差距主要集中于物质现代化层面和制度现代化层面。

 (一)物质层面
 tips:感谢大家的阅读,本文由我司收集整编。

仅供参阅!
 本文讲述了关于经济复苏后中国宏观经济政策走向的内容,供大家参考,接下来赶快阅读下吧。

 [摘要]后危机时代,及早做好退出战略部署和经济政策调整对经济健康、可持续发展具有重要意义。

无论中国经济是否出现二次探底,总体宏观经济政策调整重点方向应该及早明确,应该在宏观经济政策目标和工具更好相互协调的基础上,培育新竞争
力,推行产权结构和产业结构调整,进一步转变政府职能,增收节支,科学、精细理财。

培育资本市场,加强国际金融合作。

 [关键词]后金融危机时代;宏观经济;战略转型
 2009年上半年中国GDP同比增长7.1%,投资同比增长33.5%,消费同比增长15%,进出口同比下降23.5%。

从统计数字看,中国经济确实回升,但基础尚不稳定。

针对2009年前8个月经济回暖的宏观经济形势,现在有人开始讨论经济到底呈V 型、W 型还是其他型探底回升。

研究经济回暖轨迹固然重要,更重要的是在正确研判当前经济形势的基础上,研讨下一阶段经济政策。

按照经济发展周期波动规律,宏观经济总会见底反弹,因此我们更要前瞻今后宏观经济政策的调整,考虑经济企稳后的经济政策,甚至十二五规划的中长期政策制定。

笔者认为未来的政策重点应是:(1)实现战略转型,培育新竞争力;(2)推行产权结构和产业结构调整;(3)进一步转变政府职能,增收节支,科学、精细理财;(4)培育资本市场,加强国际金融合作;(5)宏观经济
政策目标和工具更好相互协调。

 一、国际宏观经济基本走势
 (一)全球经济失衡,全球化进程放缓
 全球经济失衡主要体现在一些国家出现大量贸易赤字,与之相对应的是一些国家大量贸易盈余。

之后,全球经济失衡的范围扩大到整个经济领域。

当今世界,全球经济失衡的表现是以美国为代表的主要发达国家经济增长速度放缓,持续出现贸易逆差和资本逆差,而一些新兴工业化国家和主要产油国家经济增长却保持较快速度,持有巨额外汇储备。

随着金融危机和经济衰退的演变,主要发达国家需求还在下降,尤其是消费需求低迷,经济失衡仍将持续,全球化进程减缓。

 (二)全球增长模式转型,凸显新增长点
 人类文明起源的一个重要特征是开始吃熟食,前提是人类掌握了取火技术。

人类取火始于钻木取火,实际上取的是碳基能源。

从木材到煤炭、石油和天然气,都是碳基燃料。

在既定的技术约束下,碳基燃料对人类社会进步和发展起到了不可替代的作用。

但是,碳基燃料增加了空气中的二氧化碳,使全球气候变暖。

为了应对气候变暖,一些专家建议未来能源开发的重点应该转向清洁能源和可再生能源。

以美国、英国为代表的一些大国正在新能源领域开展大量研究,力图实现经济发展模式转型,发展绿色经济和低碳经济。

这些国家在引领世界经济发展的同时,将占领新能源标准的制高点。

客观上,这些探索促进了经济增长模式转型,一些专家认为这也是未来世界经济的新增长点。

 (三)国际金融体系改革,重现金融新秩序
 以美元为主导的国际货币体系在此次金融危机中未能发挥应有作用,尽到应有的责任。

国际社会开始通过对话建立一个新型的国际金融体系。

无论是超主权货币体系,还是其他金融秩序,都将对美元主导格局形成挑战。

在此背景下,一些发展中国家在国际金融体系中的话语权正逐步得到增强。

中国本着负责任的立场,在国际金融危机中起到了稳定器作用。

 (四)金融与实业并重,构建新的宏观监管体系
 此次金融危机的重要原因是虚拟经济与实体经济失衡。

金融创新固然重要,更重要的是在启动国内消费需求替代、弥补国外消费需求不足的同时,根据本国比较优势发展一些制造业,带动国内就业,把金融发展落到实业上。

也有专家认为,错误的宏观政策是本次金融危机的重要原因。

在危机来临时,美国过度扩大消费信用以及过度相信市场都是金融危机的重要根源。

因此,世界各国将会重新审视过去的宏观政策决策程序和机制,构建新的决策程序和机制,通过建立新的监管机制加强宏观政策管理和微观领域监督。

 二、中国经济宏观形势基本判断
 据世界银行《中国经济季报》(2009年6月)报告,工业化国家金融市场开始出现趋稳迹象,全球经济初步呈现回升趋稳态势,但是仍然面临诸多不确定性,复苏速度不可能太快①。

该报告还指出,目前断言中国经济快速稳健复苏尚早。

另据国家统计局
数据,中国经济出现回暖迹象,有望率先实现经济复苏。

但是,中国经济仍然面临诸多亟待解决的结构不平衡问题。

 (一)GDP小幅增加,财政收入回升
 2009年上半年,国内生产总值13.99万亿元,按可比价格计算,同比增长7.1%,比第一季度加快了1.0个百分点。

第一季度全国GDP总量6.57万亿元,比去年同期增长6.1%,第二季度7.41万亿元,同比增长7.9%。

6、7、8月份,全国财政收入分别为6867.47亿元、6695.91亿元、5237.47亿元,同比分别增长19.6%、10.2%、36.1%。

国内生产总值和财政收入增长显现出经济回暖迹象,但是中国经济复苏的根基仍然不牢。

 (二)城乡居民收入持续增长,消费增长潜力凸显
 1~6月,城乡居民收入继续增长,转移性收入增幅较大。

城镇居民家庭人均总收入9667元,人均可支配收入8856元,同比增长9.8%,扣除价格因素,实际增长
11.2%。

农村居民人均现金收入2733元,增长8.1%,扣除价格因素,实际增长8.1%。

居民消费价格继续下降,生产价格同比降幅较大。

上半年,居民消费价格同比下降1.1%(6月份同比下降1.7%,环比下降0.5%)。

8月,工业品出厂价格环比上涨0.8%,已连续5个月上涨。

前8个月,社会消费品零售总额7.88万亿元,同比增长15.1%,比前7个月加快0.1个百分点。

城乡居民消费需求提升,消费能力提高,凸显消费潜
力。

 (三)发电量和用电量双回升,人民币存贷双增长
 6月,全社会发电量同比增长4.7%,用电量增长4.3%。

发电量和用电量上升既有经济回升的因素,也有气温上升的因素。

2009年8月末,广义货币供应量(M2)余额为57.67万亿元,同比增长了28.53%。

2009年8月末,金融机构人民币各项贷款余额38.52万亿元,同比增长34.11%,环比增长了0.16%;金融机构人民币各项存款余额为57.37万亿元,同比增长27.43%,环比下降1.13%。

货币供应量增长28.53%。

 (四)固定资产投资快速增长,房地产价格小幅上涨
 2009年1~8月份,城镇固定资产投资11.3万亿元,同比增长33.O%。

固定资产投资资金主要来源于银行贷款,2009年前8个月累计新增信贷规模8.15万亿元,同比多增5.04万亿元,比中国所有银行过去两年的贷款总额多,其中7、8月份分别为1650亿元、4104亿元,受央行政策影响,增速减缓。

2009年5月、6月、7月、8月,七十个大中城市房屋销售价格环比分别上涨0.6%、0.8%、O.9%、0.9%。

从200个主产县8月20~31日主要农产品价格变动情况看,包括肥猪在内的5种肉产品均上涨。

房地产价格上升和主要农产品小幅上涨表明,过度的、甚至投机性的恶性货币投放,可能对未来形成温和的通胀压力。

(五)经济结构不平衡仍然存在,潜在隐患不容忽视。

 在中国,区域经济发展不平衡,城乡不平衡,消费、投资与储蓄不平衡仍然存在,短板要素制约经济平衡增长。

以城乡居民收入之比为例,1978年城乡收入之比为2.57:1,2007年提高到3.33:1,不平衡进一步扩大。

经济结构不平衡是一个比较突出的矛盾。

这种不平衡不断积累,将会降低经济社会发展系统的整体协调性,一旦超过临界点就会形成失衡状态,激化潜在矛盾,甚至可能造成系统性风险和危机。

 三、科学研判经济形势,及早规划前瞻政策
 病来如山倒,病去如抽丝。

医治好重病后,调养很关键。

近期,中国宏观经济政策目标从两防到一保一控,再到保增长,与之相对应,财政政策和货币政策由稳健的和从紧的转向积极的和适度宽松的。

经济危机总会过去,那么,下一步中国应该思考调整宏观经济政策,将十二五规划与十一五规划稳步对接。

 (一)实现战略转型,培育新竞争力
 一是产业政策方面,以新能源、环保汽车、生物工程等为突破口,占领新兴产业制高点,发展低碳经济。

重点开发可再生生物质能源和风力、水力、太阳能等新型能源。

二是区域发展战略方面,加快制定城市群发展战略,提升城市竞争力。

随着经济全球化加深,中国的城市群参与国际分工越来越广泛。

研究表明,国外资本对中国投资将主要依据现代城市群的经济结构和竞争力进行战略布局。

今后,应提高中国城市
群发展速度和质量,配套制定相关的法律制度、空间规划和管理制度,在城市群内,培育具有核心竞争力的产业、企业和产品。

三是决策机制方面,构建科学、民主决策机制,降低决策风险,提高政府行政管理竞争力。

现代社会的公共风险需要政府及时、有效、低成本地化解,对政府科学决策机制提出了挑战。

政府应科学论证、合理规划,提高决策效率、降低决策成本,并致力于提高行政管理效率。

 (二)推行产权结构和产业结构调整
 在社会主义市场经济体制改革中,中国逐步建立和完善了多种所有制市场结构。

但是,仍然有部分垄断行业和公共服务部门产权结构单一,进入门槛高,民间资本进入空间窄。

除涉密行业外,无论是自然垄断行业,还是行政垄断行业,提高市场化程度,推行产权多元化改革,是实现产权结构调整的必然趋势,比如铁路、电信、电力等;另一方面,今后,政府应打破行业垄断,推行公共事业单位改革。

政府应主要通过制定市场规制,让市场在资源配置中起基础性作用。

一些社会事业部门,比如体育、教育、卫生、社会保障等,也应允许更多民间资本进入。

 作为工业化中期的国家,中国产业结构调整的重点在第二、三产业。

在美国,到工业化晚期第三产业产值占GDP比重超过80%。

2008年,中国第三产业增加值占GDP 比重为40.1%,低于第二产业比重。

2009年上半年,中国第三产业增加值占GDP比重为41.3%,低于第二产业比重。

中国离工业化国家的产业结构尚有距离。

 (三)培育资本市场,加强国际金融合作
 继续加大推进资本市场培育力度,开展多种形式的资本市场创新。

推进创业板市场建设力度,扩大三板市场试点范围,解决创业投资和中小企业融资难的问题。

一国经济持续稳定增长的关键是健康的金融体系。

在生产全球化、贸易一体化和金融全球化背景下,任何国家的金融市场都很难独善其身。

加强金融监管、促进金融合作以及增强金融抗风险能力是一国金融立足国际金融市场的关键。

一是完善金融监管机构和体系,建立有效的金融创新监管体系,防止过度套利行为发生。

二是加强国际金融合作。

进一步建立双边货币互换、多边外汇储备库建设等多种形式的区域金融合作,并适度推进人民币国际化。

三是增强金融机构和体系风险防范能力。

一方面,充分利用危机后的恢复时机增强中国金融机构和体系的国际竞争力;另一方面,实现外汇资产保值增值。

 (四)转变政府职能,增收节支,科学、精细理财
 经济复苏后,过渡时期应逐步转向实施适度积极的财政政策,进而转向稳健的财政政策。

未来财政工作的重点不仅仅是切好蛋糕,更应该注重做大、做强蛋糕,在财政收入方面做好文章。

树立大财政思想,既要有财,更要有政。

既要保证财政收入稳定增长,又要不与民争利。

正确处理政府收入与居民收入关系,做到国民收入分配比例合理化。

从税收收入看,今后工作的重点是扩大税源,保证税收增量渐进发展。

一是扩大资源税征收范围。

为了改变长期以来实行的资源低价政策,提高资源利用效率,保护资源,资源税改革应在经济复苏后扩大征收范围。

二是试行个人所得税转型,探。

相关文档
最新文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