精编人教版高中生物生物必修三:章末过关检测(一) Word人教版含解析

合集下载
  1.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2.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3.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章末过关检测(一)
A卷
知识点一.内环境组成及功能
1.人体小肠壁肌肉细胞直接从下列哪种液体中吸收葡萄糖(..)
A.血浆..
B.淋巴
C.组织液..
D.血液
答案.C
解析.人体小肠壁肌肉细胞所处的内环境是组织液,所以只能从组织液中吸收葡萄糖。

2.下列各项中,可视为物质进入内环境的实例的是(..)
A.小强将酸奶饮入胃中
B.病人点滴生理盐水
C.氧气进入红细胞内
D.洗澡时耳中进水
答案.B
解析.胃和耳与外界直接相通,不属于内环境;红细胞不属于内环境;而病人点滴的生理盐水进入血浆中,血浆是内环境的组成成分。

3.红细胞、白细胞和血小板生活的内环境是(..)
A.血液和组织液..
B.组织液和淋巴
C.淋巴和血液..
D.血浆
答案.D
解析.血浆、组织液和淋巴等构成了人体内细胞生活的液体环境,称为人体的内环境。

红细胞、白细胞、血小板统称为血细胞,是血液中的细胞成分,它们生活在血浆这个液体环境中进行各自的生理功能。

因此血浆是血细胞的内环境。

4.除哪项外,均为内环境概念的要素(..)
A.细胞液
B.主要组成成分为血浆、组织液和淋巴
C.细胞外液
D.体内细胞赖以生存的液体环境
答案.A
解析.A 项中的细胞液存在于植物细胞的液泡中。

5.地震发生时,灾民们面对的困难不仅仅是恶劣的自然环境,还有食物缺乏和各种疾病。

例如,许多人都出现了全身浮肿的现象。

这时造成浮肿的原因主要是(..)
A.寄生虫感染..
B.体内严重缺少蛋白质
C.肾小球发炎..
D.体内严重缺少无机盐
答案.B
解析.由于食物缺乏,血浆蛋白减少,血浆渗透压降低,大量的水进入组织液,出现组织水肿。

6.下列对人体内环境理化特性的叙述,不正确的是(..)
A.血浆渗透压大小主要取决于血浆中无机盐和蛋白质的含量
B.人体血浆的pH 通常是7.35~7.45
C.人体细胞外液的温度一般维持在37.℃左右
D.毛细血管壁通透性增强,可使血浆渗透压升高,引起组织水肿
答案.D
解析.毛细血管壁通透性增强,血浆中蛋白质渗出进入组织液,组织液渗透压升高、血浆渗透压降低,使组织液含量增加,引起组织水肿,故D 项错。

7.下列说法正确的是(..)
A.血液是红细胞直接生活的内环境
B.在人体的体液中,细胞内液约占13,细胞外液约占23
C.组织液是体内所有细胞直接生活的内环境
D.毛细淋巴管管壁细胞直接生活的内环境是淋巴和组织液
答案.D
解析.血浆和红细胞同是血液的成分,红细胞生活在血浆中。

在人体的体液中,
细胞内液约占23,细胞外液约占13。

有些细胞生活在组织液中,也有的生活在血浆和淋巴中。

毛细淋巴管壁细胞直接生活的内环境是淋巴和组织液。

知识点二.内环境稳态的实质、调节及意义
8.下列有关内环境和稳态的说法,不正确的是(..)
A.血浆中的蛋白质含量明显高于淋巴和组织液
B.人体内环境的pH、渗透压等保持相对稳定是细胞正常代谢所必需的
C.个体稳态的实现是神经—体液—免疫调节网络共同调节的结果
D.人体体温无论在什么情况下始终可以维持在37.℃左右
答案.D
解析.血浆中的蛋白质含量明显高于淋巴和组织液;人体内环境的pH、渗透压等保持相对稳定是细胞正常代谢所必需的;个体稳态的实现是神经—体液—免疫调节网络共同调节的结果;人在非常炎热或非常寒冷的环境下可能无法完成体温调节的过程,因为体温调节是有限度的,故D项错。

9.下列各物质中,通过循环系统的运送与外界环境交换的有(..)
①葡萄糖.②血浆蛋白.③氧气.④二氧化碳.⑤尿素..⑥氨.⑦激素.⑧水
A.①②③④..
B.①③④⑤⑧
C.②④⑤⑦⑧..
D.④⑥⑦⑧
答案.B
解析.消化道中的葡萄糖和水经血液运输到各个组织细胞;氧气由外界到达肺泡,再通过血液运输到达各组织细胞;细胞产生的二氧化碳也通过血液运至呼吸系统排出体外;细胞产生的尿素通过血液循环,主要运至肾脏排出体外。

10.以下关于内环境稳态的说法,不正确的是(..)
①稳态就是指内环境的各种理化性质处于稳定状态.②人体各器官、系统协调一致地正常运行,是维持内环境稳态的基础.③内环境稳态的调节机制的现代观点是神经—体液—免疫调节机制.④人体维持稳态的调节能力是很强的,即使外界环境剧变,人体也能保持稳态的平衡
A.①②..
B.①④..
C.②③..
D.②④
答案.B
解析.内环境稳态指各种化学成分和理化性质保持相对稳定状态,这种动态平衡是通过机体的调节作用实现的。

人体维持稳态的调节能力是有一定限度的,当外界环境发生剧变时,内环境的稳态就会受到破坏。

排出体外的途径是(..)
11.高等动物细胞内产生的CO
2
A.细胞→内环境→循环系统→呼吸系统→体外
B.细胞→内环境→呼吸系统→循环系统→体外
C.细胞→循环系统→内环境→呼吸系统→体外
D.细胞→循环系统→呼吸系统→内环境→体外
答案.A
解析.CO
2
是由线粒体产生的,先排出细胞进入组织液,通过组织液进入血浆,通过循环系统、呼吸系统排出体外。

知识点三.生物体维持pH的机制
12.通过研究发现,人的血浆pH通常在7.35~7.45之间,变化不大的原因是(..)
①H
2CO
3
/NaHCO
3
、NaH
2
PO
4
/Na
2
HPO
4
等多对缓冲物质对血浆酸碱度起缓冲作用
②通过呼吸系统可不断排出CO
2
③血浆中过多的碳酸氢盐可以由肾脏随尿排出体外
④神经系统对呼吸运动强度的调节有利于维持血液pH的相对稳定
⑤食物中的碱性物质与新陈代谢产生的酸性物质所构成的缓冲对调节了血浆pH
A.①②..
B.①②③
C.①②③④..
D.①②③⑤
答案.C
解析.血浆中含有许多对对酸碱度起缓冲作用的物质,每一对缓冲物质都是由一种弱酸和相应的一种强碱盐组成的。

血浆中的二氧化碳会刺激控制呼吸活动的神经中枢,促进呼吸运动增强,从而将二氧化碳排出体外,使血浆pH变化不大。

当碳酸钠过多时,就与血浆中的碳酸发生作用,形成碳酸氢盐,而过多的碳酸氢盐可以由肾脏排出,使血浆酸碱度不会发生很大的变化。

13.人体剧烈运动时,肌肉产生的大量乳酸进入血液,但不会引起血浆pH发生剧烈的变化。

其中发挥缓冲作用的物质主要是(..)
A.碳酸氢钠..
B.碳酸
C.三磷酸腺苷..
D.钾离子
答案.A
解析.人体剧烈运动时,肌肉产生的大量乳酸进入血液,血浆中的HCO-
3
与乳酸发生反应,缓冲pH的变化。

14.以下相关叙述中正确的是(..)
A.人体的组织细胞能直接与内环境进行物质交换
B.人的血浆pH<7,主要是由于血浆中有HCO-
3和HPO2-
4
C.人体与外界环境进行气体交换要通过消化、呼吸、循环、泌尿系统等共同完成
D.细胞外液渗透压的维持主要依赖于蛋白质
答案.A
解析.组织细胞可以与内环境直接进行物质交换;人体血浆的pH接近中性;组织细胞与外界进行气体交换主要与呼吸系统和循环系统有关;细胞外液渗透压的维持主要依赖于Na+和Cl-。

综合考查
15.下图是人体内环境的示意图,回答有关问题。

(1)写出下列标号所示结构或物质的名称:
①............、②............、③............、④............、
⑤..............、⑥............、⑦............。

(2)图中能直接相互交换物质的体液是........(填标号),毛细淋巴管壁细胞直接生活的内环境是..........(填标号)。

(3)我国前几年发现多例头部浮肿的“大头娃娃”,他们的主食是蛋白质含量极低的劣质奶粉。

其头部浮肿的主要原因是上图中哪部分的液体增多所致?[..]........。

(4)若某人患镰刀型细胞贫血症,则形态发生变化的是[..]............,引起这种变化的根本原因是............,此病对人体有氧呼吸的影响主要发生在第........阶段。

答案.(1)淋巴.毛细淋巴管.毛细血管.血浆.红细胞.组织液.组织细胞.(2)④和
⑥.①和⑥
(3)⑥.组织液.(4)⑤.红细胞.基因突变.三
解析.解答本题应先辨认结构或物质名称,再思考相关问题。

实验设计
16.稳态是人体进行正常生命活动的必要条件,其中内环境的pH保持相对稳定是人体稳态的重要组成部分,血浆是人体内环境的重要成分。

为探究人体内环境中
pH的相对稳定是由于血浆中存在着缓冲物质,试设计一个探究实验,并回答下列问题:
(1)实验材料及用具:家兔的血浆适量、蒸馏水、预先配制的缓冲液、量筒、试管若干支。

模拟人体血浆内导致pH变化的主要物质是....................。

此外,还需要..........、滴管等实验用具。

(2)实验步骤:
①设置A、B两个实验组,每组取3支试管。

②先向A组中的3支试管分别加入..................................,再依次滴入等量的..........,测量pH并记录填表。

③对B 组...................................................................。

(3)结果预测
A 组:................................................................. .......。

B 组:................................................................. .......。

(4)从以上两组实验结果的分析,可以得出的结论是.................................。

答案.(1)Na
2CO
3
溶液、乳酸.pH试纸
(2)②等量的蒸馏水、缓冲液、家兔血浆.乳酸(或Na
2CO
3
溶液).③3支试管按A
组操作依次加入等量的3种物质后,再滴加等量的Na
2CO
3
溶液(或乳酸)
(3)1号试管pH变化明显,pH明显降低(或升高),2、3号试管pH变化不明显.1号试管pH变化明显,pH明显升高(或降低),2、3号试管pH变化不明显
(4)动物血浆与缓冲液一样具有缓冲作用,说明其成分中含有缓冲物质
解析.本实验的自变量是缓冲物质,因变量是溶液pH的改变,所以应设三组实验,一组空白对照,一组相互对照,一组为实验组。

B卷
一、选择题
1.右图为人体内环境三种主要组成成分之间的相互转化模式
图,据图分析正确的是(..)
A.就所含成分而言,乙比甲更相似于淋巴
和葡萄糖等成分
B.甲中含有血红蛋白、O
2
C.与甲相比,乙和淋巴的蛋白质浓度较高
D.组织细胞代谢废物经细胞膜进入甲
答案.A
解析.题图中的甲为血浆,乙为组织液。

血浆中有无机盐、蛋白质、各种营养物质(如葡萄糖、氨基酸等)、各种代谢废物、气体、激素、抗体等,组织液和淋巴的成分及含量与血浆相近,但血浆中含有较多的蛋白质,而组织液和淋巴中的蛋白质含量很少;注意血红蛋白存在于红细胞中;组织细胞代谢废物透过细胞膜进入组织液(乙)。

2.人体内环境必须保持相对稳定状态,才能保证组织细胞正常的生命活动。

下列各项生理活动中,与内环境的相对稳定无直接关系的是(..)
A.尿液和汗液的排出
B.血液中二氧化碳浓度升高使呼吸加快
C.血液运输养料和废物
D.食物残渣形成粪便排出体外
答案.D
解析.消化道内的食物残渣形成粪便不属于内环境中发生的变化,因此与内环境稳态无直接关系。

3.下图表示三种海蟹在其他环境条件一定时,不断改变海水盐度,它们血液浓度的变化情况(已知海水的浓度约为0.5.mol/L),下列描述正确的是(..)
①在较低浓度的海水中才能维持内环境相对稳定的是甲
②无法判断甲、乙、丙调节内环境稳定能力的强弱
③调节内环境相对稳定能力最弱的是乙
④维持内环境相对稳定能力最强的是丙
A.①③④.....
B.①③.....
C.③④.....
D.②
答案.A
解析.乙种海蟹随着海水浓度的升高,血液浓度呈直线上升,调节内环境相对稳定能力最弱,甲在海水浓度低时还能维持血液浓度,但稍微高一点就不能调节稳定了,故其调节能力次之。

丙在海水浓度低于正常海水浓度时,基本能够维持平衡,说明丙维持内环境相对稳定能力最强。

4.下图为人体体液流动交换示意图,以下叙述正确的是(..)
A.a、b、c依次为消化液、血浆、尿液
B.a、b、c依次为血浆、细胞内液、尿液
C.b、c、d依次为组织液、细胞内液、淋巴
D.b、c、d依次为组织液、淋巴、细胞内液
答案.C
解析.在体液的不同成分间,组织液与细胞内液间、与血浆间均为双向渗透关系,故b为组织液;组织液单向渗透进入毛细淋巴管形成淋巴,而淋巴又通过淋巴管回流进入血管,故a为血浆,d为淋巴,c为细胞内液。

5.在人体内环境中可以发生的生化反应是(..)
A.组织液中某些蛋白质的合成
B.碳酸氢盐的形成
C.麦芽糖的水解
D.丙酮酸的氧化分解
答案.B
解析.A、D项发生的场所为细胞内;C项发生的场所为消化道内;只有B项符合题意。

6.有关人体细胞外液的叙述中,错误的是(..)
A.人体内细胞外液构成了人体内环境
B.人体的细胞外液主要包括组织液、血浆和淋巴
C.人体的所有液体统称为细胞外液
D.人体内细胞通过细胞外液和外界环境进行物质交换
答案.C
解析.人体的某些液体如:消化道中的液体、胆汁、泪液、汗液等属于外界环境,不能称为细胞外液。

7.下图是人体局部内环境的示意图。

以下叙述不正确的是(..)
A.甲、乙、丙液构成了人体的内环境
B.3中的有氧呼吸产物可参与体液调节
C.人发生过敏反应,1结构的通透性会增大
D.某人长期摄入蛋白质过少,会引起丙液减少
答案.D
8.组织液生成增多,大量积累在组织细胞间隙就会导致组织水肿。

下列各项中不能引起组织水肿的是(..)
A.营养不良,血浆蛋白含量减少
B.花粉过敏,使毛细血管通透性增大
C.饮食过咸,导致血浆渗透压过高
D.淋巴结发炎,淋巴回流受阻
答案.C
解析.饮食过咸,导致血浆渗透压过高,则组织液向血浆渗入量增多,组织液减少。

9.在抗震救灾中,发现有些在废墟下由于肌肉受到挤压导致局部组织坏死但仍保持清醒的幸存者,当移开重物被救出后,却因肌肉大量释放的肌红素、钾等物质迅速进入血液,结果救出来后最终因心肾功能衰竭而不幸去世。

下列与之有关的叙述,错误的是(..)
A.在移开重物前,应先为伤者静脉滴注生理盐水,使血液中的有害物质随尿液排出
B.有些刚被救出的伤者,其内环境稳态已经遭到破坏,影响正常的生命活动
C.幸存者体内因严重缺水,体内渗透压升高
D.心肾功能衰竭是由于伤者血浆渗透压过低所致
答案.D
解析.被困者由于长时间没有饮水,机体缺水,内环境渗透压升高,尿量减少,进而导致体内的毒素不能及时排出,使内环境稳态遭到破坏,影响机体的正常代谢。

对于获救人员,应该及时静脉注射生理盐水,使内环境渗透压降低,这有助于毒素等有害物质随尿液排出。

10.癌症患者腹部积水后,为了利尿排水应静脉输送的主要成分是(..)
A.复合氨基酸..
B.葡萄糖和维生素
C.无机盐..
D.血浆蛋白
答案.D
解析.腹部组织积水,要使此处的水分排出体外,则应提高血浆渗透压,吸收此处水分,然后随血液运输到肾脏排出体外。

能够提高血浆渗透压的方法为加入血浆蛋白这种大分子物质,而无机盐、葡萄糖、维生素、氨基酸全为小分子物质,可以在组织液和血浆中相互交流,故不能单独提高血浆渗透压。

11.人体小肠中的氨基酸进入骨骼肌细胞的正确途径是(..)
A.血液→组织液→肌细胞
B.淋巴→血液→组织液→肌细胞
C.血液→淋巴→组织液→肌细胞
D.淋巴→组织液→肌细胞
答案.A
解析.血浆中的氨基酸经血液循环到达组织细胞周围,由毛细血管经主动运输进入组织液,再由组织液经主动运输进入肌肉细胞。

12.下列关于内环境的说法,正确的是(..)
A.肝脏细胞生活的环境是组织液和细胞内液,其都属于内环境
B.任何生物的细胞只有通过内环境才能与外界进行物质和能量的交换
C.人体表皮细胞直接与外界接触,但不能直接从外界获取营养物质
D.口服药物进入胃就进入了内环境
答案.C
解析.肝脏细胞生活在组织液中,细胞内液是肝脏细胞内的成分,不属于内环境。

单细胞生物可直接与外界进行物质和能量的交换,多细胞生物的细胞必须通过内环境才能与外界进行物质和能量的交换,即使是人表皮细胞,也不能直接从外界获取营养物质。

胃通过口腔和肛门与外界直接连通,因而胃内环境属于外环境。

13.下表为人体细胞外液和细胞内液的物质组成和含量的测定数据,相关叙述不正确的是(..)
A.②属于血浆,其渗透压大小主要与血浆中无机盐及蛋白质的含量有关
B.③属于组织液,②的蛋白质含量减少将导致③增多
C.④属于细胞内液,因为其含有较多的蛋白质、K+等
D.由于多种因素的影响,①的理化性质是稳定不变的
答案.D
解析.Na+主要存在于细胞外液中,K+主要存在于细胞内液中。

血浆中蛋白质含量比组织液和淋巴中蛋白质含量高很多。

可以判断出②和③属于细胞外液,②中蛋白质含量较高,属于血浆。

④含有较多的K+,并且有较多蛋白质,因此属于细胞内液。

二、非选择题
14.人体血液中的O
2
与血红蛋白(Hb)结合,以氧合血红蛋白形式在血液中运输;
大部分CO
2在血浆中以HCO-
3
的方式运输,如图所示,请据图回答下列问题:
(1)血浆中CO 2主要来自....................(生理过程)。

(2)CO 2进入红细胞后,HCO -3数量............。

根据细胞特点和HCO -
3的含量,
可推测HCO -3进入血浆的方式为............,这表明细胞膜具有............性。

(3)生成的H +与血红蛋白结合,引起血红蛋白的............发生改变,促进氧气释放并最后扩散到..........中,供组织细胞吸收和利用。

(4)由于红细胞内..........被消耗和..........的进入,使细胞内渗透压升高,导致血浆中的水分子进入细胞。

答案.(1)细胞的呼吸作用(有氧呼吸、细胞呼吸).(2)增加.协助扩散.选择透过.(3)空间结构.组织液.(4)水分子.Cl -(离子)
解析.(1)血浆中CO 2主要来自于有氧呼吸。

(2)据图,HCO -3来自碳酸的分解,所
以CO 2进入红细胞后,HCO -3数量增加。

再根据细胞内外HCO -3的浓度,可知其跨膜
方式为协助扩散,表明细胞膜具有选择透过性。

(3)H +与血红蛋白结合,导致血红蛋白空间结构改变,促进氧气释放并扩散至血浆,进而进入组织液。

(4)据图可知,由于水的消耗和Cl -的进入,红细胞内渗透压升高。

15.英国老年研究中心的研究人员发现,脑梗死病人脑中有新生神经元存在,这为治疗包括脑梗死在内的脑猝死提供了可能。

(1)脑部神经元的直接生活环境是........,血管阻塞使相关部位的内环境中化学组成和................等理化性质发生改变,从而导致神经元代谢........,最终导致细胞坏死,由此可知..............是机体进行正常生命活动的必要条件。

(2)大脑中的兴奋产生与传递与体液中K +、Na +有关。

尝试构建人体内Na +、K +的动态平衡模型(在图中用箭头表示,不考虑红细胞、毛细血管壁等特殊细胞)。

(3)除图中所示的系统外,Na+、K+的动态平衡还有............系统参与调节,还可能有..........系统直接参与Na+、K+的排出,由此可知..........是细胞与外界环境进行物质交换的媒介。

答案.(1)组织液.酸碱度、渗透压.紊乱.内环境稳态
(2)如图所示
(3)内分泌.泌尿.内环境
解析.(1)脑部神经元是组织细胞的一种,生活在组织液中,血管阻塞是一种病理反应,会影响内环境的稳定,会使内环境的化学成分和酸碱度、渗透压等理化性质发生改变,内环境是细胞与外界环境进行物质交换的媒介,内环境发生变化会导致细胞代谢活动发生紊乱,因此内环境稳态是机体进行正常生命活动的必要条件。

(2)血浆中的无机盐离子与组织液可进行相互交换,组织细胞浸在组织液中,组织液中的无机盐离子可以进入细胞内,细胞内的无机盐离子也可以运出细胞进入到组织液中。

(3)图示中的消化道属于消化系统,多余Na+、K+的排出还需通过泌尿系统,当然Na+、K+动态平衡的维持还需体液调节,内分泌系统参与。

相关文档
最新文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