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学教师资格证知识点总结

合集下载
  1.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2.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3.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中学教师资格证知识点总结
中学教师资格证考试是许多有志于从事中学教育工作的人士必须面
对的挑战。

考试涵盖了多个科目和知识点,需要考生进行全面、系统
的复习。

以下是对中学教师资格证考试中一些重要知识点的总结。

一、教育基础知识和基本原理
1、教育的本质
教育是有目的地培养人的社会活动,这是教育区别于其他事物现象
的根本特征。

教育具有永恒性、历史性、继承性、相对独立性等特点。

2、教育与社会发展
教育与生产力的关系:生产力的发展水平制约着教育的规模和速度、教育结构的变化、教育的内容和手段。

教育对生产力的发展具有促进
作用,教育是劳动力再生产的重要手段,是科学知识再生产的手段。

教育与政治经济制度的关系:政治经济制度决定着教育的领导权、
受教育的权利、教育目的的性质和思想道德教育的内容。

教育对政治
经济制度具有影响作用,教育可以为政治经济制度培养所需的人才,
促进民主,是一种影响政治经济的舆论力量。

3、教育与人的发展
人的发展包括生理发展和心理发展。

影响人发展的因素主要有遗传、环境、教育和个体主观能动性。

遗传为人的发展提供了生理前提和可
能性,环境为个体的发展提供了多种可能,教育在人的发展中起主导
作用,个体主观能动性是人的发展的内在动力。

4、教育目的
教育目的是教育的核心问题,是国家对培养人的总的要求。

教育目
的的层次结构包括国家的教育目的、各级各类学校的培养目标、课程
目标和教学目标。

确立教育目的的依据包括社会政治、经济、文化背景,人的身心发展特点和需要,以及人们的教育理想。

我国的教育目
的是培养德智体美等全面发展的社会主义建设者和接班人。

二、中学课程
1、课程的类型
根据课程内容的组织方式,可分为分科课程、综合课程和活动课程;根据课程管理、开发主体的不同,可分为国家课程、地方课程和校本
课程;根据课程的任务,可分为基础型课程、拓展型课程和研究型课程;根据课程呈现方式,可分为显性课程和隐性课程。

2、课程理论流派
主要有学科中心课程论、活动中心课程论和社会中心课程论。

学科
中心课程论强调知识的系统性和逻辑性;活动中心课程论主张以学生
的兴趣和需要为基础组织课程;社会中心课程论关注社会问题和社会
改造。

3、课程设计
课程设计的主要模式包括目标模式和过程模式。

目标模式以泰勒的原理为代表,强调确定教育目标、选择教育经验、组织教育经验和评价教育计划。

过程模式则强调课程的开发是一个不断发展和改进的过程。

4、课程实施
影响课程实施的因素包括课程计划本身的特点、教师的特征、学校的特点和校外环境。

课程实施的基本取向有忠实取向、相互调适取向和创生取向。

三、中学教学
1、教学的意义和任务
教学是学校教育的中心工作,具有传授知识与技能、发展智力、培养品德和审美情趣、促进学生个性发展等重要意义。

教学的任务包括引导学生掌握科学文化基础知识和基本技能、发展学生的智力、体力和创造才能、培养学生的社会主义品德和审美情趣,奠定学生的科学世界观基础。

2、教学过程
教学过程是一种特殊的认识过程,具有间接性、引导性和简捷性等特点。

教学过程的基本规律包括间接经验与直接经验相结合、教师主导作用与学生主体作用相统一、掌握知识与发展智力相统一、传授知识与思想品德教育相统一。

3、教学原则
直观性原则、启发性原则、巩固性原则、循序渐进原则、因材施教
原则、理论联系实际原则等是中学教学中常用的原则。

4、教学方法
讲授法、谈话法、讨论法、演示法、练习法、实验法等是常见的教
学方法,每种方法都有其适用的范围和要求。

5、教学组织形式
班级授课制是中学教学的基本组织形式,此外还有个别教学制、分
组教学制和道尔顿制、特朗普制等。

四、中学生学习心理
1、感觉和知觉
感觉是人脑对直接作用于感觉器官的客观事物的个别属性的反映,
知觉是人脑对直接作用于感觉器官的客观事物的整体属性的反映。


觉和知觉的特性包括选择性、整体性、理解性和恒常性。

2、注意
注意是心理活动对一定对象的指向和集中。

注意的分类包括无意注意、有意注意和有意后注意。

注意的品质包括注意的广度、注意的稳
定性、注意的分配和注意的转移。

3、记忆
记忆是人脑对过去经验的保持和再现。

记忆的过程包括识记、保持、再认或回忆。

根据记忆的内容,可分为形象记忆、逻辑记忆、情绪记
忆和动作记忆;根据信息保持时间的长短,可分为瞬时记忆、短时记忆和长时记忆。

遗忘的规律是先快后慢,遗忘的原因有消退说、干扰说、压抑说等。

4、思维
思维是人脑对客观事物间接的、概括的反映。

思维的类型包括动作思维、形象思维和抽象思维,聚合思维和发散思维,直觉思维和分析思维。

思维的过程包括分析与综合、比较与分类、抽象与概括、具体化与系统化。

影响问题解决的因素有问题情境、定势与功能固着、原型启发、已有知识经验、情绪与动机等。

5、学习动机
学习动机是激发和维持个体学习活动,并将学习活动指向一定学习目标的动力机制。

学习动机的分类包括内部动机和外部动机,高尚动机和低级动机,近景性动机和远景性动机。

学习动机的理论主要有强化理论、需要层次理论、成就动机理论、成败归因理论和自我效能感理论。

6、学习迁移
学习迁移是指一种学习对另一种学习的影响。

学习迁移的类型包括正迁移、负迁移、顺向迁移和逆向迁移。

影响学习迁移的因素有学习材料的相似性、原有认知结构、学习的心向与定势等。

五、中学生发展心理
1、中学生的认知发展
中学生的认知发展处于形式运算阶段,能够进行假设演绎推理,思维具有抽象性和逻辑性。

2、中学生的情绪发展
中学生的情绪表现出两极性、强烈性、波动性和掩饰性等特点。

3、中学生的人格发展
埃里克森的人格发展阶段理论认为,中学生处于自我同一性对角色混乱的阶段。

4、中学生的身心发展特点
中学生的生理发展迅速,心理发展具有过渡性、闭锁性和社会性等特点。

六、中学生心理辅导
1、中学生常见的心理健康问题
包括焦虑症、抑郁症、强迫症、恐怖症等。

2、心理辅导的方法
主要有强化法、系统脱敏法、认知疗法、来访者中心疗法等。

七、中学德育
1、德育的概念和意义
德育是指教育者培养受教育者品德的活动。

德育具有社会性功能、
个体性功能和教育性功能。

2、德育过程
德育过程是教育者按照一定的社会要求和受教育者品德形成规律,
对受教育者有目的地施加教育影响,并引导受教育者进行自我教育,
从而促进其品德发展的过程。

德育过程的基本规律包括德育过程是促
使学生的知、情、意、行互动发展的过程,是组织学生的活动和交往,统一多方面教育影响的过程,是促进学生的思想品德内部矛盾积极转
化的过程,是一个长期性、反复性、逐步提高的过程。

3、德育原则
导向性原则、疏导原则、尊重学生与严格要求学生相结合原则、教
育的一致性与连贯性原则、因材施教原则等是中学德育中应遵循的原则。

4、德育方法
说服教育法、榜样示范法、实际锻炼法、情感陶冶法、品德评价法
等是常用的德育方法。

5、德育途径
思想政治课与其他学科教学、社会实践活动、课外和校外活动、共
青团和少先队组织的活动、班主任工作等是中学德育的主要途径。

八、中学班级管理与教师心理
1、班级与班集体
班级是学校为实现一定的教育目的,将年龄和知识程度相近的学生
编班分级而形成的有固定人数的基本教育单位。

班集体是按照班级授
课制的培养目标和教育规范组织起来的,以共同学习活动和直接性人
际交往为特征的社会心理共同体。

2、班级管理的模式
常规管理、平行管理、民主管理和目标管理是常见的班级管理模式。

3、班主任工作
班主任是班级的组织者、领导者和教育者。

班主任工作的内容包括
了解和研究学生、组织和培养班集体、做好个别教育工作、协调好各
方面的教育力量、操行评定、做好班主任工作计划和总结等。

4、教师心理
教师的角色心理包括教师的角色认知、角色期待和角色行为。

教师
的心理特征包括教师的认知特征、人格特征和行为特征。

教师的成长
心理包括关注生存阶段、关注情境阶段和关注学生阶段。

教师的心理
健康及其维护也是重要的内容。

以上是对中学教师资格证考试中一些重要知识点的总结,希望对考
生们的复习有所帮助。

当然,要想顺利通过考试,还需要考生们结合
教材和练习题,进行深入、细致的学习和复习。

相关文档
最新文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