呼兰河传读后感800字范文(合集5篇)
-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呼兰河传读后感800字范文(合集5篇)
1.呼兰河传读后感800字范文第1篇
《呼兰河传》是寂寞的。
萧红也是。
萧红的《呼兰河传》记录她童年时的历程,一个小女孩,解事颇早,她的身边有外祖父,后花园老胡家的团圆媳妇、冯歪嘴子……她理解一切,又不理解一切。
她似乎是有许多伙伴的,但她依然感到寂寞,因而我们也觉得寂寞。
当我看到尾声时,心好像被什么捆住了,前面,萧红正写冯歪嘴子的孩子,似乎意犹未尽,似乎还有好多好多故事未写。
但到这里,戛然而止,回到了现在。
祖父一过了八十,祖父就死了。
“听说有二伯死了”“老厨子就是活着年纪也不小了”。
尾声不是华丽的,也不是总结,读起来,让人感到沧桑,好像萧红在伸手想抓住什么,却又来不及而产生的叹息。
这不是别的,这是寂寞啊!
寂寞是什么?是孤单吗?不是的。
寂寞不是身边无一人陪伴你而感到的失落。
相反,是身边有很多人,却没有一个与你心境相通。
你想说点什么,却又无一人能与你沟通。
萧红的童年是寂寞的,纵然有许许多多的邻居,但她不能与他们达成共识。
她的邻居都是受着旧传统意识的束缚,而她不甘。
她渴望在那个黑暗的年代里寻求一丝生机。
寂寞的心灵是恐怖的,但萧红并不完全寂寞,她在后花园捕蜂捉蝶时,她无忧无虑地快乐着,当小团圆媳妇来到了胡家时,她便不寂寞了,因为团圆媳妇和她一样,不甘于传统意识的束缚,她抗争着,但她还是被庞大的、黑暗的传统意识压倒了。
于是,萧红的心又重回寂寞,一直到她死去。
一直到她死去,她的寂寞,不仅在她的身体里流的,还在她所处的社会中肆虐黑暗的统治,令人麻术,战乱不断的年代里有的与没有的,灰飞烟飞。
临终前,她虚弱地说:“我将与蓝天碧海共处,身先死,不甘,不甘——她至死都不忘要寻求光明。
她心中的“蓝天碧海”是新中国的诞生,旧中国的湮灭,她带着寂寞而去。
她用她的一生启示人们拯救心灵,拯救社会。
茅盾说,《呼兰河传》是一首叙事的诗,因为它带着诗的凄美;是一幅多彩的风土画,因为它反映出了呼兰河的风情;是一串凄婉的歌谣,因为它永远被传诵着。
我们诵着这首诗,赏着这幅画,听着这串歌,走进呼兰河,走进萧红,走近寂寞。
2.呼兰河传读后感800字范文第2篇
放假了,抱着从图书馆借的书回到了家里,记忆中脑海里仍然浮现着《我和祖父的园子》中那个名叫萧红的小女孩的调皮可爱,一直想去认真地读读她写的那本《呼兰河传》。
灰色的色彩,平静的叙述,黯淡的画面把我们带到了二十世纪初的小城呼兰河,这个小城并不繁华,春夏秋冬,一年四季来回循环地走。
在故事发生的小村庄里,到处都显得那么萧条:灰色的天空,灰色的画面,灰色的人生。
整个村庄就像是笼罩
在一片黑暗的天地中,乌云蔽日,见不得半点阳光。
在这里,到处可见由于人们的无知、愚昧而引发的一场又一场的灾难,人们只是为了活着而活着,为了死去而死去。
一个又一个画面,一个又一个悲剧地出现,让我不知道该如何去评判哪个更值得我同情,哪个更值得我痛恨。
在东二道街上有个大泥坑,六七尺深,人们和家畜无论是在晴天,还是在下雨天都会遭受到灾难,淹死过小猪,用泥浆闷死过狗,闷死过猫,鸡和鸭也常常死在这里边。
人们说拆墙的有,说种树的有,但从来没有任何一个人想过把泥坑填平。
这是在文章的第一章所出现的一个镜头,它让我感慨:多么愚昧的人民呀!在他们的脑海里就要顺应社会,顺应天意,人是不能违抗天命的,这不能不是他们的悲哀!
在作者的描述中她的童年生活是快乐的,但也是寂寞的,她的活动地就是后院的那个大花园。
在这座大花园里,作者和祖父一起玩耍,一起干活,童年的生活充满了乐趣。
这也不由得使我想到了自己的童年,那充满温馨的一段时光。
在每个人的记忆里,童年像一幅画,像一首诗,像一曲歌。
在童年里,我们可以自由地玩耍,没有烦恼,没有纷争。
春天,我们可以在三月春风的吹拂下去放风筝;夏天,我们可以在游泳池里去享受水的清凉;秋天,丰收的季节来到了,我们可以品尝美味的水果;冬天,我们可以和雪人去亲近,享受那晶莹的世界。
相比较,我们的童年更是幸福的,我们更是幸运的。
这更让我感受到了萧红在离开家乡来到香港后,她更加怀念自己的故乡和童年,用自己那轻盈的文笔写下了这篇文章,没有什么幽美的故事,但处处是故事。
3.呼兰河传读后感800字范文第3篇
看完了《呼兰河传》这本书,我留下了无限的思考。
《呼兰河传》讲了萧红小时候和祖父的故事,这本书的语言并不华丽,但朴素的语言,平凡的人和事同样动人。
萧红的童年是快乐的,因为有了一个疼爱她的祖父。
祖父带着他在菜园里,摘黄瓜、浇水,给她点灯笼,让萧红玩得不亦乐乎。
让我难以忘怀的还是祖父给萧红点灯笼了,萧红在房间中翻箱倒柜,找出了一个陈旧的、落满灰尘的灯笼,祖父细心地把灯笼擦拭干净,点上蜡烛,给萧红玩,直到坏了为止,但祖父依然笑眯眯的。
这是一件不起眼的小事,可是祖父却有着惊人的耐心和宽容。
首先,萧红翻箱倒柜,家里一定翻得七零八落的,一般家长见了都要大骂。
其次,萧红找到了一个破旧的灯笼,一般的家长一定没有耐心擦干净,点上蜡烛给孩子玩。
更重要的是萧红把灯笼打坏了,祖父没有把她臭骂一顿,居然还笑眯眯的。
正因为有了这样一位慈祥的祖父,萧红才有了一个快乐的童年。
萧红的童年是快乐的,因为有了一个不平凡的村子。
这个村子里有一个作恶多端的大泥坑,这泥坑经常弄翻马车,淹死人、牲畜,还阻挡了许多人的前进道路。
有了这个泥坑,村里里顿时热闹非凡,翻了马车抬马车,人掉下去了救人,挡住了人从旁边的墙上面爬过去。
没有一个人觉得累,更没有一个人要把这个“无恶不作”的泥坑填平。
我想,假如填平了这个坑,村子就恢复了冷清,变得寂寞,大家没事可干,失去了抬车的乐趣……当然了,这个泥坑也给村里人带来了“福利”,当牲畜淹死的时候,许多人都去抢猪肉吃,杀猪的捡了回去,就会以半价卖出去。
在艰苦的乡村生活中,处处闪耀着人性的真、善、美的光辉。
萧红的童年是快乐的,因为有了许多人陪她玩耍。
冯歪嘴子啊,她们家的'厨师啊,都是她的“寻乐工具”,团圆媳妇只有十几岁,她很乐意陪着萧红玩,乐此不疲,但她最终命运多舛。
我们再也体验不到萧红的童年生活了,但书中字里行间流露的人性的至纯至美,仍然使我的内心暖暖的。
读了《呼兰河传》,读了一个凄美的故事,读出了童年的珍贵。
4.呼兰河传读后感800字范文第4篇
我非常喜欢看书,不过很多都看得不仔细,里面的一些内容也是看过之后很快就忘了,而这本《呼兰河传》却让我深有感触。
我觉得这本书写得不错,它不仅口语化,语言平淡,真切率直,而且幽默风趣。
呼兰河城是个奇怪的地方。
我印象最深的是这里的路上有个大泥坑,那泥坑仿佛有生命一样,一下雨里面的泥就像强力胶,猪只要掉进去就出不来了,只能被淹死,就是人想过去也很惊险,这种事天天都在发生,可是却没有人想过把这坑填起来,我觉得这里的人又蠢笨又懒惰。
而且这里的人也都非常古怪,好像都没有感情、没有亲人一样,他们习惯看热闹、说闲话,看到别人过得好了,他们就嫉妒,对别人冷嘲热讽;别人不好了,他们不但不伤心,不给别人一点帮助,甚至还去围观看别人笑话;他们还相信跳大神等迷信,但相信迷信是不对的,我们应该远离迷信。
呼兰河城人的生活好像没有一点乐趣,他们觉得人活着就是为了吃饭,人死了就没了,就这样日复一日,年复一年,他们度过了一个个春夏秋冬。
不过,这本书里也有一些温暖的地方、温暖的人物。
我最喜欢里面的祖父,他很和蔼,又很慈爱,总是在萧红被爸妈冷淡的时候关心她,把她带到花园里玩耍,让她忘掉不开心的事。
这让我想到自己的爷爷,他也是无微不至地照顾我。
从这本书中我明白了人的生活是要有乐趣的。
假如这个生活没有乐趣,那就不叫生活。
生活在于你的激情,你怎样对待,就有怎样的生活。
美和追求美是人类固有的天性。
人们欣赏自然美,创造生活美。
而作家、艺术家们开垦出人类美的艺苑,以自己的才华和心血培植出一株株千姿百态的艺术之花,为人们的生活增加色彩。
《呼兰河传》的作者是萧红,我在网上搜到她是黑龙江省哈尔滨呼兰人,是中国当代著名女作家。
萧红以幽默风趣的写法,书写了自己奇妙的童年,令每个人回味无穷。
《呼兰河传》在创作时正是抗日战争时期,远在香港的萧红思念自己的故乡,怀念自己的童年,创作了这部小说,书写了一篇“回忆文”。
这部小说在艺术形式上比较独特:虽说写了人物,但没有主角;虽然叙述了故事,但没有主轴。
在这本书中有一个这样的故事:一个孩子当着母亲的面对邻人说大家在市场上买的便宜猪肉是瘟猪肉,孩子的母亲脸红了伸手去打孩子,孩子仍然很固执地说是瘟猪肉,母亲气急败坏地拿起火钳朝孩子肩膀上打去,孩子哭着跑回家,告诉祖母来龙去脉,祖母本想安慰,但看见邻居家的李奶妈站在门口,掀起孩子的后衣襟“啪啪”打去,直到李奶妈走后为止。
这件事让我看到了当时人们的愚昧和无知,为了贪图便宜,顾忌面子,扭曲事实,自欺欺人。
合上这本书,回味一下作者的童年生活和趣事,再想想自己现在的生活。
时间一去不返,童年也一去不返,让我们珍惜这欢乐的童年吧。
在寒假的一天,妈妈给我带来了一本《呼兰河传》,起初,我觉得这本书很普通,并没有觉得它是一本很精彩的书,但当我静下心去细细品味这本书时,才发现这本书的独特之处。
作者萧红用自传式抒情小说给我们构筑了一个丰富的图景和人物画面,活生生写出了那些潜藏在深处的孤独灵魂,这种形而上的生命状态的书写值得我们细细品味与挖掘。
通过自幼就在呼兰河成长的主人公萧红的亲身经历和描绘,让我走进了90年代的东北。
呼兰河是一个衰落的村庄,在村庄的东二道街上,有着萧红记事起就有的大泥坑,却没人补修,让许多的马车翻在这里,甚至连小鸟也不例外,在萧红的描绘下,我充分体会到了当时的情景。
虽然是在这样的环境下长大的萧红,却有一个快乐的童年,在她的童年里有祖父和她,萧红每天与祖父一起玩耍,一起劳动,一起生活,在她家的后院里,有着祖父种的蔬菜,在祖父种下种子后,她总喜欢在后面把土堆踩平,往往搞得一团糟,祖父只是笑笑。
看到这,我突然明白了“童孙未解供耕织,也傍桑阴学种瓜”这句诗的情景,那不正好是萧红与祖父一同劳动的时刻吗?
在萧红童年中最开心的是就是吃豆腐,当时,父亲问萧红长大想干什么,听到的是:“我要开豆腐坊。
”每当快吃饭时,买豆腐的总会出来,人们若买了豆腐,绝对会把豆腐加上辣椒油,再拌上大酱。
当时人们都非常羡慕买得起豆腐的人,有的人为了吃豆腐把自己仅有的钱花光让自已没了钱,但是吃到豆腐的每一个人都非常幸福,在当时吃豆腐就像吃肉一样香。
这篇文章通过一件件生活小事的场景描写,写出了这个封闭小城中的沉默以及灰暗的生活,从他们的行为举止与语言,都表现出了对当时社会的不满,我想,作者萧红之所以要写下来这本书,是因为想让我们远离传统社会的思想蒙昧吧。
美和追求美是人类固有的天性。
人们欣赏自然美,创造生活美。
而作家、艺术家们开垦出人类美的艺苑,以自己的才华和心血培植出一株株千姿百态的艺术之花,为人们的生活增加色彩。
《呼兰河传》的作者是萧红,我在网上搜到她是黑龙江省哈尔滨呼兰人,是中国当代著名女作家。
萧红以幽默风趣的写法,书写了自己奇妙的童年,令每个人回味无穷。
《呼兰河传》在创作时正是抗日战争时期,远在香港的萧红思念自己的故乡,怀念自己的童年,创作了这部小说,书写了一篇“回忆文”。
这部小说在艺术形式上比较独特:虽说写了人物,但没有主角;虽然叙述了故事,但没有主轴。
在这本书中有一个这样的故事:一个孩子当着母亲的面对邻人说大家在市场上买的便宜猪肉是瘟猪肉,孩子的母亲脸红了伸手去打孩子,孩子仍然很固执地说是瘟猪肉,母亲气急败坏地拿起火钳朝孩子肩膀上打去,孩子哭着跑回家,告诉祖母来龙去脉,祖母本想安慰,但看见邻居家的李奶妈站在门口,掀起孩子的后衣襟“啪啪”打去,直到李奶妈走后为止。
这件事让我看到了当时人们的愚昧和无知,为了贪图便宜,顾忌面子,扭曲事实,自欺欺人。
合上这本书,回味一下作者的童年生活和趣事,再想想自己的现在的生活。
时间一去不返,童年也一去不返,让我们珍惜这欢乐的童年吧。
5.呼兰河传读后感800字范文第5篇
这个暑假,我特意去买了萧红的著作《呼兰河传》,因为这个作品的片段在课本上多次出现过,学了之后的我对这本书很有兴趣,就在书店买了。
整本书主要描写了作者儿时的故乡黑龙江呼兰河县的特色,风俗及小时候熟悉的人物和印象深刻的趣事。
萧红生活的城市——呼兰河,那时一个每天人们都忙忙碌碌地,日复一日,年复一年,一成不变,没有色彩和花样,只有脆弱和枯槁的地方。
,她身边的人一个个像被抽去灵魂的木偶,早已对生活麻木了。
他们固执而又愚昧,唯一不同的只有萧红的祖父。
祖父是一个乐观的人,他从来没有绝望过,成天开开心心的,而且他还保留了一颗童心,萧红每次调皮地做“恶作剧”,祖父发现了不但不生气,反而和萧红一起哈哈大笑。
如果换作别人,恐怕早已把萧红教训一顿了。
所以萧红的趣事,都是跟她爷爷一起才发生的。
有了爷爷,其实萧红的童年也是美好的
现在的我们正处于童年的美好时光童年的美好时光是多么的让人留恋,我们都要好好地珍惜,多做一些有意义的事,长大了才不会后悔。
让我们用一颗善良、热情、奋进的心来好好珍惜、感受这如花的大好时光吧。