浙科版生物学高二上学期期中试题与参考答案(2024年)

合集下载
  1.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2.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3.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2024年浙科版生物学高二上学期期中模拟试题(答案
在后面)
一、单项选择题(本大题有12小题,每小题2分,共24分)
1、以下关于生物细胞结构的描述,正确的是:
A、所有生物细胞都有细胞核
B、原核生物和真核生物的细胞都有细胞壁
C、细胞膜是由磷脂和蛋白质组成的半透膜
D、细胞质中不含任何细胞器
2、关于光合作用的下列说法,正确的是:
A、光合作用只在叶绿体中进行
B、光合作用的光反应阶段不需要二氧化碳
C、光合作用的暗反应阶段产生氧气
D、光合作用是生物体内的能量来源之一
3、下列关于DNA分子结构的描述,哪一项是不正确的?
A. DNA由两条反向平行的脱氧核苷酸链组成。

B. 脱氧核糖和磷酸基团交替连接,排列在外侧构成基本骨架。

C. 碱基对通过氢键相连,并且遵循A与T配对、G与C配对的原则。

D. 一个DNA分子中腺嘌呤(A)的数量总是等于胞嘧啶(C)的数量。

4、细胞膜的主要功能之一是控制物质进出细胞。

以下哪种情况最能体现细胞膜的
选择透过性特征?
A. 水分通过渗透作用自由进入或离开细胞。

B. 细胞需要的小分子营养物可以无阻碍地穿过细胞膜。

C. 大分子如蛋白质无法随意穿越细胞膜,除非借助特定载体蛋白的帮助。

D. 所有离子都可以直接穿过细胞膜而不受限制。

5、以下哪种生物属于真核生物?
A. 病毒
B. 水稻
C. 酵母菌
D. 火山岩
6、以下哪个结构是细胞壁的主要成分?
A. 蛋白质
B. 纤维素
C. 淀粉
D. 脂质
7、以下哪种生物在细胞内含有叶绿体?
A. 蘑菇
B. 海带
C. 蜘蛛
D. 马铃薯
8、以下哪个过程是生物体细胞进行有丝分裂的必要阶段?
A. 细胞核分裂
B. 细胞质分裂
C. DNA复制
D. 细胞壁形成
9、下列关于细胞呼吸过程的描述,正确的是:
A、有氧呼吸和无氧呼吸的第一阶段完全相同。

B、有氧呼吸和无氧呼吸的第二阶段完全相同。

C、有氧呼吸和无氧呼吸的第三阶段完全相同。

D、有氧呼吸和无氧呼吸的产物完全相同。

10、以下关于酶的描述,错误的是:
A、酶的化学本质是蛋白质。

B、酶具有高效性,能显著降低化学反应的活化能。

C、酶的活性受温度、pH值等因素的影响。

D、酶在反应前后数量和化学性质不发生变化。

11、下列关于细胞呼吸的描述,错误的是:
A. 有氧呼吸和无氧呼吸都是细胞获取能量的方式。

B. 有氧呼吸第一阶段在细胞质基质中进行,无氧呼吸第一阶段也在细胞质基质中进行。

C. 有氧呼吸需要氧气,而无氧呼吸不需要氧气。

D. 有氧呼吸的最终产物是二氧化碳和水,无氧呼吸的最终产物是酒精和二氧化碳。

12、以下关于基因突变的说法,正确的是:
A. 基因突变一定会导致生物体的性状改变。

B. 基因突变是自然选择的基础。

C. 基因突变只发生在DNA复制过程中。

D. 基因突变具有低频性、多方向性和随机性。

二、多项选择题(本大题有4小题,每小题4分,共16分)
1、以下关于细胞结构的描述正确的是:
A、细胞膜是所有细胞共有的结构,具有控制物质进出的功能。

B、原核细胞和真核细胞都具有细胞核。

C、细胞壁位于细胞膜的外侧,其主要成分是纤维素。

D、叶绿体是植物细胞特有的细胞器,负责光合作用。

E、中心体存在于动物细胞和低等植物细胞中,与细胞分裂有关。

2、以下关于生态系统的描述正确的是:
A、生态系统中能量流动是单向的,不可逆转。

B、生态系统中的生物种类越多,其稳定性越高。

C、生态系统的物质循环是在生物群落和无机环境之间进行的。

D、生物多样性对生态系统具有调节功能。

E、生态系统的能量流动和物质循环是相互独立的。

3、以下关于细胞膜的描述,正确的是:
A. 细胞膜是细胞的外层结构,主要由磷脂和蛋白质组成
B. 细胞膜具有选择性通透性,可以控制物质进出细胞
C. 细胞膜上的蛋白质具有多种功能,如催化、转运、信号传导等
D. 细胞膜是生物体的唯一结构,所有生物都具备细胞膜
4、下列关于光合作用和呼吸作用的描述,正确的是:
A. 光合作用和呼吸作用都是细胞进行能量代谢的基本过程
B. 光合作用和呼吸作用都发生在细胞的细胞质中
C. 光合作用将光能转化为化学能,呼吸作用将化学能转化为热能和ATP
D. 光合作用和呼吸作用的场所分别是叶绿体和细胞质基质
三、非选择题(本大题有5小题,每小题12分,共60分)
第一题
一、案例分析题(共20分)
阅读以下材料,结合所学知识回答问题。

材料一:某农场种植了水稻、玉米和小麦等粮食作物,为了提高产量,农场主决定采用高密度种植的方式,希望通过增加单位面积内的作物数量来提高产量。

材料二:在农场种植过程中,农场主发现部分水稻叶片出现黄化现象,经过调查发现是缺乏氮元素所致。

于是农场主决定在水稻生长期施用氮肥。

问题:
1.分析高密度种植可能带来的生态风险。

(6分)
第二题
题目:请根据以下实验现象,分析并解释实验结果。

实验材料:植物叶片、酒精、碘液、试管、镊子等。

实验步骤:
1.将新鲜植物叶片剪成小片,放入试管中;
2.向试管中加入适量酒精,用酒精灯加热至叶片变白;
3.取出叶片,用镊子将其捣碎;
4.向捣碎的叶片中加入适量碘液;
5.观察叶片颜色变化。

实验现象:
叶片在加入碘液后,颜色由白色变为蓝色。

第三题
题目:以下是一段关于植物光合作用的实验记录,请根据实验记录回答问题。

实验记录:
1.实验材料:菠菜叶绿体、黑醋栗叶片、蒸馏水、NaOH溶液、碘液、显微镜、培养皿等。

2.实验步骤:
(1)将菠菜叶绿体和黑醋栗叶片分别置于培养皿中;
(2)向培养皿中加入适量的蒸馏水和NaOH溶液;
(3)用显微镜观察叶绿体和黑醋栗叶片的变化;
(4)将叶绿体和黑醋栗叶片取出,用碘液染色;
(5)观察染色后的叶绿体和黑醋栗叶片的变化。

问题:
(1)实验中,为什么要在培养皿中加入NaOH溶液?
(2)实验中,为什么要用碘液染色?
(3)根据实验结果,分析菠菜叶绿体和黑醋栗叶片在光合作用中的区别。

第四题
题目:以下是一段关于植物光合作用的描述,请根据描述判断正误,并简要说明理由。

描述:植物在光合作用过程中,通过叶绿体中的叶绿素吸收光能,将水和二氧化碳转化为葡萄糖和氧气,这一过程不仅为植物自身提供能量,也为地球上的其他生物提供了食物来源。

(1)判断描述的正误:
(2)简要说明理由:
第五题
题目:以下关于光合作用和细胞呼吸的叙述,正确的是:
A. 光合作用过程中,光反应阶段产生的ATP和NADPH全部用于暗反应阶段的三碳化合物的还原。

B. 细胞呼吸过程中,有氧呼吸和无氧呼吸的第一阶段是相同的,都是葡萄糖分解成丙酮酸。

C. 光合作用和细胞呼吸的最终产物都是水。

D. 光反应和暗反应在光合作用过程中可以独立进行,互不影响。

2024年浙科版生物学高二上学期期中模拟试题与参考
答案
一、单项选择题(本大题有12小题,每小题2分,共24分)
1、以下关于生物细胞结构的描述,正确的是:
A、所有生物细胞都有细胞核
B、原核生物和真核生物的细胞都有细胞壁
C、细胞膜是由磷脂和蛋白质组成的半透膜
D、细胞质中不含任何细胞器
答案:C
解析:细胞膜是由磷脂和蛋白质组成的半透膜,这是细胞膜的基本结构。

A选项错误,因为原核生物(如细菌)没有细胞核。

B选项错误,因为不是所有的原核生物和真核生物都有细胞壁,例如动物细胞就没有细胞壁。

D选项错误,因为细胞质中包含有各种细胞器,如线粒体、内质网等。

2、关于光合作用的下列说法,正确的是:
A、光合作用只在叶绿体中进行
B、光合作用的光反应阶段不需要二氧化碳
C、光合作用的暗反应阶段产生氧气
D、光合作用是生物体内的能量来源之一
答案:D
解析:D选项正确,光合作用是绿色植物和其他某些生物通过叶绿体利用光能将水和二氧化碳转化为葡萄糖和氧气的过程,是生物体内的能量来源之一。

A选项错误,因为光合作用确实主要在叶绿体中进行,但并非所有光合作用都在叶绿体中进行,例如蓝藻等原核生物。

B选项错误,光合作用的光反应阶段需要光能来分解水分子,产生氧气。

C选项错误,光合作用的暗反应阶段(卡尔文循环)不产生氧气,而是固定二氧化碳,合成有机物。

3、下列关于DNA分子结构的描述,哪一项是不正确的?
A. DNA由两条反向平行的脱氧核苷酸链组成。

B. 脱氧核糖和磷酸基团交替连接,排列在外侧构成基本骨架。

C. 碱基对通过氢键相连,并且遵循A与T配对、G与C配对的原则。

D. 一个DNA分子中腺嘌呤(A)的数量总是等于胞嘧啶(C)的数量。

【答案】D
【解析】在DNA双螺旋结构中,碱基配对遵循特定规则:腺嘌呤(A)总是与胸腺嘧啶(T)配对,鸟嘌呤(G)则与胞嘧啶(C)配对。

这意味着在一个DNA分子内,A 的数量通常等于T的数量,而G的数量等于C的数量。

但是,并没有规定A必须等于C 或者T必须等于G,因此选项D表述错误。

4、细胞膜的主要功能之一是控制物质进出细胞。

以下哪种情况最能体现细胞膜的选择透过性特征?
A. 水分通过渗透作用自由进入或离开细胞。

B. 细胞需要的小分子营养物可以无阻碍地穿过细胞膜。

C. 大分子如蛋白质无法随意穿越细胞膜,除非借助特定载体蛋白的帮助。

D. 所有离子都可以直接穿过细胞膜而不受限制。

【答案】C
【解析】细胞膜具有选择透过性的特点,意味着它能够允许某些物质通过同时阻止其他物质。

水分子相对较小,可以通过简单的扩散作用穿越细胞膜(选项A),但这并不完全展示出选择透过性。

小分子营养物质虽然可能较容易通过,但很多情况下仍需借助转运蛋白等机制(排除了选项B)。

对于较大的分子如蛋白质来说,它们一般不能直接穿透脂质双层构成的细胞膜,除非存在专门的通道或载体蛋白来协助这一过程(选项C正确)。

至于选项D,则明显违背了细胞膜作为屏障的功能,因为并非所有离子都能不受限制地穿过细胞膜;实际上,许多离子的运输都需要特殊的通道或泵蛋白参与。

5、以下哪种生物属于真核生物?
A. 病毒
B. 水稻
C. 酵母菌
D. 火山岩
答案:C
解析:病毒既不属于真核生物也不属于原核生物,因为它们没有细胞结构。

水稻和酵母菌是真核生物,但题目要求选择属于真核生物的,而火山岩是非生物,所以正确答案是C、酵母菌。

6、以下哪个结构是细胞壁的主要成分?
A. 蛋白质
B. 纤维素
C. 淀粉
D. 脂质
答案:B
解析:细胞壁是植物细胞、真菌细胞和某些细菌细胞的结构,其主要成分是纤维素。

蛋白质、淀粉和脂质虽然在细胞结构中也有存在,但不是细胞壁的主要成分,所以正确答案是B、纤维素。

7、以下哪种生物在细胞内含有叶绿体?
A. 蘑菇
B. 海带
C. 蜘蛛
D. 马铃薯
答案:B
解析:海带属于藻类植物,藻类植物的细胞内含有叶绿体,可以进行光合作用。

而蘑菇是真菌,蜘蛛是节肢动物,马铃薯是植物,但这些生物的细胞内并不含有叶绿体。

因此,选项B正确。

8、以下哪个过程是生物体细胞进行有丝分裂的必要阶段?
A. 细胞核分裂
B. 细胞质分裂
C. DNA复制
D. 细胞壁形成
答案:C
解析:有丝分裂是生物体细胞分裂的一种方式,其中包括细胞核分裂、细胞质分裂等阶段。

但在这些阶段中,DNA复制是进行有丝分裂的必要条件,因为细胞在分裂前需要复制所有的遗传物质。

所以,选项C正确。

9、下列关于细胞呼吸过程的描述,正确的是:
A、有氧呼吸和无氧呼吸的第一阶段完全相同。

B、有氧呼吸和无氧呼吸的第二阶段完全相同。

C、有氧呼吸和无氧呼吸的第三阶段完全相同。

D、有氧呼吸和无氧呼吸的产物完全相同。

答案:A
解析:有氧呼吸和无氧呼吸的第一阶段都是在细胞质基质中进行的,将葡萄糖分解成丙酮酸和少量能量。

第二阶段发生在细胞质基质和线粒体基质中,有氧呼吸的丙酮酸进入线粒体进一步氧化,而无氧呼吸的丙酮酸则不进入线粒体。

因此,选项A正确。

10、以下关于酶的描述,错误的是:
A、酶的化学本质是蛋白质。

B、酶具有高效性,能显著降低化学反应的活化能。

C、酶的活性受温度、pH值等因素的影响。

D、酶在反应前后数量和化学性质不发生变化。

答案:A
解析:酶的化学本质大多数是蛋白质,但也有少数是RNA。

酶具有高效性,能显著降低化学反应的活化能,这是酶促反应的特点之一。

酶的活性确实受温度、pH值等因素的影响,而且酶在反应前后数量和化学性质不发生变化,这些描述都是正确的。

因此,选项A错误。

11、下列关于细胞呼吸的描述,错误的是:
A. 有氧呼吸和无氧呼吸都是细胞获取能量的方式。

B. 有氧呼吸第一阶段在细胞质基质中进行,无氧呼吸第一阶段也在细胞质基质中进行。

C. 有氧呼吸需要氧气,而无氧呼吸不需要氧气。

D. 有氧呼吸的最终产物是二氧化碳和水,无氧呼吸的最终产物是酒精和二氧化碳。

答案:D
解析:有氧呼吸的最终产物是二氧化碳和水,而无氧呼吸的最终产物可能是酒精和二氧化碳,也可能是乳酸。

因此,选项D的描述是错误的。

12、以下关于基因突变的说法,正确的是:
A. 基因突变一定会导致生物体的性状改变。

B. 基因突变是自然选择的基础。

C. 基因突变只发生在DNA复制过程中。

D. 基因突变具有低频性、多方向性和随机性。

答案:D
解析:基因突变确实具有低频性、多方向性和随机性,但并不一定会导致生物体的性状改变,因为基因突变后可能不会影响蛋白质的编码,或者突变后的蛋白质可能没有功能。

基因突变也不是自然选择的基础,而是自然选择作用于已经存在的基因变异。

因此,选项D的描述是正确的。

二、多项选择题(本大题有4小题,每小题4分,共16分)
1、以下关于细胞结构的描述正确的是:
A、细胞膜是所有细胞共有的结构,具有控制物质进出的功能。

B、原核细胞和真核细胞都具有细胞核。

C、细胞壁位于细胞膜的外侧,其主要成分是纤维素。

D、叶绿体是植物细胞特有的细胞器,负责光合作用。

E、中心体存在于动物细胞和低等植物细胞中,与细胞分裂有关。

答案:A、C、E
解析:A项正确,细胞膜是所有细胞共有的结构,其主要功能是控制物质进出。

B 项错误,原核细胞没有细胞核,其遗传物质直接位于细胞质中。

C项正确,细胞壁位于细胞膜外侧,其主要成分在植物细胞中是纤维素。

D项错误,叶绿体是植物细胞特有的细胞器,而非所有细胞都具有。

E项正确,中心体存在于动物细胞和低等植物细胞中,与细胞分裂的纺锤体形成有关。

因此,正确答案是A、C、E。

2、以下关于生态系统的描述正确的是:
A、生态系统中能量流动是单向的,不可逆转。

B、生态系统中的生物种类越多,其稳定性越高。

C、生态系统的物质循环是在生物群落和无机环境之间进行的。

D、生物多样性对生态系统具有调节功能。

E、生态系统的能量流动和物质循环是相互独立的。

答案:A、B、C、D
解析:A项正确,能量在生态系统中的流动是单向的,从生产者流向消费者,最终流向分解者,不可逆转。

B项正确,生物种类越多,生态系统中的食物网越复杂,其稳定性越高。

C项正确,生态系统的物质循环是在生物群落和无机环境之间进行的,如碳循环、氮循环等。

D项正确,生物多样性对生态系统具有调节功能,有助于维持生态系统的稳定性。

E项错误,生态系统的能量流动和物质循环是相互依存的,两者共同维持生态系统的平衡。

因此,正确答案是A、B、C、D。

3、以下关于细胞膜的描述,正确的是:
A. 细胞膜是细胞的外层结构,主要由磷脂和蛋白质组成
B. 细胞膜具有选择性通透性,可以控制物质进出细胞
C. 细胞膜上的蛋白质具有多种功能,如催化、转运、信号传导等
D. 细胞膜是生物体的唯一结构,所有生物都具备细胞膜
答案:ABC
解析:细胞膜是细胞的外层结构,主要由磷脂双分子层和嵌入其中的蛋白质组成,因此A正确。

细胞膜具有选择性通透性,可以让某些物质自由通过,而阻止其他物质通过,因此B正确。

细胞膜上的蛋白质确实具有多种功能,如酶催化反应、物质转运、细胞信号传导等,因此C正确。

D选项错误,因为并非所有生物都具备细胞膜,如病毒就
没有细胞膜。

4、下列关于光合作用和呼吸作用的描述,正确的是:
A. 光合作用和呼吸作用都是细胞进行能量代谢的基本过程
B. 光合作用和呼吸作用都发生在细胞的细胞质中
C. 光合作用将光能转化为化学能,呼吸作用将化学能转化为热能和ATP
D. 光合作用和呼吸作用的场所分别是叶绿体和细胞质基质
答案:AC
解析:光合作用和呼吸作用都是细胞进行能量代谢的基本过程,因此A正确。

光合作用主要发生在叶绿体中,而呼吸作用主要发生在细胞质基质和线粒体中,所以B错误。

光合作用将光能转化为化学能,储存在有机物中,而呼吸作用将有机物中的化学能转化为热能和ATP,因此C正确。

D选项错误,因为光合作用的场所主要是叶绿体,而呼吸作用的场所主要是细胞质基质和线粒体。

三、非选择题(本大题有5小题,每小题12分,共60分)
第一题
一、案例分析题(共20分)
阅读以下材料,结合所学知识回答问题。

材料一:某农场种植了水稻、玉米和小麦等粮食作物,为了提高产量,农场主决定采用高密度种植的方式,希望通过增加单位面积内的作物数量来提高产量。

材料二:在农场种植过程中,农场主发现部分水稻叶片出现黄化现象,经过调查发现是缺乏氮元素所致。

于是农场主决定在水稻生长期施用氮肥。

问题:
1.分析高密度种植可能带来的生态风险。

(6分)
答案:
1.高密度种植可能带来的生态风险包括:
(1)土壤肥力下降:由于高密度种植,根系密集,会加剧土壤有机质的分解,导致土壤肥力下降。

(2)病虫害加剧:高密度种植条件下,作物间的竞争加剧,病虫害的发生概率会相应增加。

(3)资源竞争:高密度种植会加剧水、肥、光、热等资源的竞争,可能导致部分作物生长不良。

(4)生物多样性降低:高密度种植可能导致生物多样性降低,生态系统的稳定性下降。

解析:
本题主要考查学生对高密度种植生态风险的理解。

在解答时,要结合所学知识,从土壤肥力、病虫害、资源竞争和生物多样性等方面进行分析。

解答过程中,注意条理清晰,逻辑严密。

第二题
题目:请根据以下实验现象,分析并解释实验结果。

实验材料:植物叶片、酒精、碘液、试管、镊子等。

实验步骤:
1.将新鲜植物叶片剪成小片,放入试管中;
2.向试管中加入适量酒精,用酒精灯加热至叶片变白;
3.取出叶片,用镊子将其捣碎;
4.向捣碎的叶片中加入适量碘液;
5.观察叶片颜色变化。

实验现象:
叶片在加入碘液后,颜色由白色变为蓝色。

答案:
1.实验结果分析:
实验中,植物叶片在加热过程中,叶绿素被破坏,导致叶片变白。

捣碎叶片后,叶绿素释放到溶液中。

碘液与叶绿素结合后,溶液呈现蓝色。

2.实验结果解释:
实验结果显示,加热后的植物叶片加入碘液后颜色变为蓝色,说明叶绿素在加热过程中被释放出来,并与碘液结合。

这表明植物叶片中含有叶绿素,且叶绿素在加热过程中可以被释放出来。

解析:
1.叶绿素是植物体内的一种绿色色素,主要负责光合作用过程中的光能吸收和传递。

实验中,加热处理破坏了叶绿素的结构,使其从叶片中释放出来。

2.碘液与叶绿素结合后,溶液呈现蓝色。

这是因为碘分子可以嵌入到叶绿素分子中,形成一种具有蓝色的复合物。

3.本实验验证了植物叶片中含有叶绿素,以及叶绿素在加热过程中可以被释放出来的现象。

第三题
题目:以下是一段关于植物光合作用的实验记录,请根据实验记录回答问题。

实验记录:
1.实验材料:菠菜叶绿体、黑醋栗叶片、蒸馏水、NaOH溶液、碘液、显微镜、培养皿等。

2.实验步骤:
(1)将菠菜叶绿体和黑醋栗叶片分别置于培养皿中;
(2)向培养皿中加入适量的蒸馏水和NaOH溶液;
(3)用显微镜观察叶绿体和黑醋栗叶片的变化;
(4)将叶绿体和黑醋栗叶片取出,用碘液染色;
(5)观察染色后的叶绿体和黑醋栗叶片的变化。

问题:
(1)实验中,为什么要在培养皿中加入NaOH溶液?
(2)实验中,为什么要用碘液染色?
(3)根据实验结果,分析菠菜叶绿体和黑醋栗叶片在光合作用中的区别。

答案:
(1)实验中,加入NaOH溶液是为了破坏黑醋栗叶片中的叶绿体,使其失去光合作用的能力,从而排除黑醋栗叶片光合作用的干扰。

(2)实验中,用碘液染色是为了检测叶绿体中的淀粉含量,通过观察淀粉遇碘液变蓝的现象来判断光合作用的进行情况。

(3)根据实验结果,菠菜叶绿体在光合作用中能产生淀粉,而黑醋栗叶片在光合作用中不能产生淀粉。

这表明菠菜叶绿体具有光合作用的能力,而黑醋栗叶片不具有光合作用的能力。

解析:
本题主要考察对光合作用实验的理解和运用。

在实验中,通过加入NaOH溶液破坏
黑醋栗叶片的叶绿体,排除其光合作用的干扰,从而更准确地观察菠菜叶绿体的光合作用。

碘液染色用于检测叶绿体中的淀粉含量,判断光合作用的进行情况。

通过实验结果,可以看出菠菜叶绿体具有光合作用的能力,而黑醋栗叶片不具有光合作用的能力。

这有助于学生理解光合作用的过程和特点。

第四题
题目:以下是一段关于植物光合作用的描述,请根据描述判断正误,并简要说明理由。

描述:植物在光合作用过程中,通过叶绿体中的叶绿素吸收光能,将水和二氧化碳转化为葡萄糖和氧气,这一过程不仅为植物自身提供能量,也为地球上的其他生物提供了食物来源。

(1)判断描述的正误:
(2)简要说明理由:
答案:
(1)错误
(2)理由:植物光合作用的过程确实是通过叶绿体中的叶绿素吸收光能,将水和二氧化碳转化为葡萄糖和氧气。

但是,描述中提到“这一过程不仅为植物自身提供能量,也为地球上的其他生物提供了食物来源”,这里存在误导。

实际上,光合作用产生的葡萄糖是植物自身的主要能量来源,而植物通过呼吸作用将葡萄糖氧化分解为能量,供自身生命活动使用。

虽然植物光合作用产生的氧气对于地球上的动物是有益的,但植物本身并不直接依赖这些氧气作为能量来源。

因此,描述中关于光合作用为所有生物提供食物来源的说法是不准确的。

第五题。

相关文档
最新文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