黑龙江省明水县高三上学期语文第一次模拟考试试卷

合集下载
  1.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2.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3.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黑龙江省明水县高三上学期语文第一次模拟考试试卷
姓名:________ 班级:________ 成绩:________
一、选择题 (共1题;共6分)
1. (6分) (2019高三上·蚌埠期中) 阅读下面的文字,完成下面小题。

文明不仅是倡导、教育出来的,也是管出来的。

中外社会文明史就能发现,()。

去日本旅游的人,往往会感慨于其公共文明:一丝不苟的垃圾分类,不留一片垃圾在体育赛场,井然有序的公共场所……究其源头,1948年出台的《轻犯罪法》。

即便如此,上世纪80年代,富起来的日本人在走出国门也产生过大声喧哗、不守秩序,以至于日本媒体写社论提示国民文明出游。

可见,约束是压舱石,一旦脱离执法环境、缺少了刚性约束,已经提升的文明素质也可能又倒退回去。

又比如,许多人羡慕欧美国家立法保护小动物,殊不知养犬人身上背负的义务条款:上保险、打疫苗、戴口套,攻击性犬的主人还需在庭院明显处竖立标牌,等等。

在现代社会,法律规则就是在权利与义务之间的那条绳子,松紧适度、两头不落,才能让更多人知边界、明事理、懂规矩、不逾矩。

正是因为醉驾入刑,“开车不喝酒,喝酒不开车”在中国社会___________;正是因为“失信者黑名单”制度持续发力,欠债故意不还的老赖开始减少。

“一时不文明,时时受约束;一处不文明,处处受阻碍”,只有形成这样的鲜明导向,才能让文明的举止始于自发、成于自觉。

(1)依次填入文中横线上的词语,全都恰当的一项是()
A . 分析功德无量数不胜数风靡一时
B . 梳理功不可没数不胜数蔚然成风
C . 分析功不可没擢发难数风靡一时
D . 梳理功德无量擢发难数蔚然成风
(2)下列在文中括号内补写的语句,最恰当的一项是()
A . 如果要提高社会的文明素养,就必须加大持续管理的力度
B . 只有加大持续管理的力度,才能不断提高社会的文明素养
C . 一个社会的文明素养,既是持续管理的结果,也是历史演进的结果
D . 一个社会的文明素养,既是历史演进的结果,也是持续管理的结果
(3)文中画横线的句子有语病,下列修改最恰当的一项是()
A . 上世纪80年代,富起来的日本人在走出国门时也现过大声喧哗、不守秩序.以至于日本媒体写社论提示国民文明出游。

B . 上世纪80年代,富起来的日本人在走出国门时也产生过大声喧哗、不守秩序的问题,以至于日本媒体写社论提示国民文明出游。

C . 上世纪80年代,富起来的日本人在走出国门时也产生过大声喧哗、不守秩序,以至于日本媒体写社论提醒国民文明出游。

D . 上世纪80年代,富起来的日本人在走出国门时也出现过大声喧哗、不守秩序的现象,以至于日本媒体写社论提醒国民文明出游。

二、现代文阅读 (共3题;共27分)
2. (6分) (2017高一下·涟水月考) 阅读下面的作品,完成小题。

苏轼的意义
李泽厚
①苏轼作为诗、文、书、画无所不能,异常聪明敏锐的文艺全才,是中国封建社会后期文人们最亲切最喜爱的对象。

其实,苏轼的文艺成就本身并不算太高,比起屈、陶、李、杜,要逊色一筹。

画的真迹不可复见,就其它说,则字不如诗文,诗文不如词,词的数量也并不算多。

然而他在中国文艺史上却有着巨大影响,是美学史中重要的人物,原因在哪里呢?
②苏轼一方面是忠君爱国、学优而仕、抱负满怀、谨守儒家思想的人物,无论是他的上皇帝书、熙宁变法的温和保守立场,还是其他许多言行,都充分表现出这一点。

这上与杜、白、韩,下与后代无数士大夫知识分子,均无不同,甚至有时还带着似乎难以想象的正统迂腐气。

但要注意的是,苏东坡留给后人的主要形象并不是这一面,而恰好是他的另一面。

这后一面才是苏之所以为苏的关键所在。

苏一生并未退隐,也从未真正“归田”,但他通过诗文所表达出来的那种人生空漠之感,却比前人任何口头上或事实上的“退隐”“归田”“遁世”要更深刻更沉重。

因为,苏轼诗文中所表达出来的这种“退隐”心绪,已不只是对政治的退避,更是一种对社会的退避;它不是对政治杀戮的恐惧哀伤,已不是“一为黄雀哀,涕下谁能禁”(阮籍)“荣华诚足贵,亦复可怜伤”(陶潜)那种具体的政治哀伤(尽管苏也有这种哀伤),而是对整个人生、世上的纷纷扰扰究竟有何目的和意义这个根本问题的怀疑、厌倦和企求解脱与舍弃。

这当然比前者又要深刻一层了。

前者(对政治的退避)是可能做到的,后者(对社会的退避)实际
上是不可能做到的,除了出家做和尚。

然而做和尚也仍要穿衣吃饭,仍有苦恼,也仍然逃不出社会。

这便成了一种无法解脱而又要求解脱的对整个人生的厌倦和感伤。

如果可以说,《春江花月夜》(张若虚)之类的对人生的自我意识只是少年时代的喟叹,虽说感伤,并不觉重压;那么,这里的情况刚好相反,尽管没多谈,却更觉沉重,正是“而今识尽愁滋味,欲说还休欲说还休,却道天凉好个秋”。

然而就在强颜欢笑中,不更透出那无可如何、黄昏日暮的沉重伤感吗?这种整个人生空漠之感,这种对整个存在、宇宙、社会、人生的怀疑、厌倦、无所希冀、无所寄托的深沉喟叹,尽管不是那么非常自觉,却是苏轼最早在文艺领域中把它充分透露出来的。

③在古今诗人中,只有陶潜最合苏轼的标准了。

只有“采菊东篱下,悠然见南山”“此中有真味,欲辨已忘言”的陶渊明,才是苏轼所愿顶礼膜拜的对象。

终唐之世,陶诗并不显赫,甚至也未遭李、杜重视。

直到苏轼这里,才被抬高到独一无二的地步。

并从此之后,地位便巩固下来了。

苏轼发现了陶诗在极平淡朴质的形象意境中所表达出来的美,把它看作是人生的真谛,艺术的极峰。

千年以来,陶诗就一直以这种苏化的面目流传着。

④但是,苏轼与陶渊明、白居易等人毕竟不同,其中总深深地埋藏着某种要求彻底摆脱的出世的意念。

无怪乎具有同样敏锐眼光的朱熹最不满意苏轼了,他宁肯赞扬王安石,也绝不喜欢苏东坡。

王船山也是如此。

他们都感受到苏轼这一套对当时的社会具有潜在的破坏性。

苏轼生得太早,他没法做封建社会的否定者,但他的这种美学理想和审美趣味,却对元画、元曲到明中叶以来的浪漫主义思潮,起了重要的先驱作用。

(选自李泽厚《美的历程》,有删改。


(1)
请结合文章,阐释“在古今诗人中,只有陶潜最合苏轼的标准了”的内涵。

(2)
请简要概述文章第二段的论述思路。

(3)
“苏轼的意义”体现在哪些方面?请简要概括。

3. (9分) (2018高三上·牡丹江开学考) 阅读下面的文字,完成小题。

材料一:
随着时代的变迁、城市的扩张,不少承载着乡土文化和历史记忆的传统古村落面临着被破坏甚至消亡的压力。

加上“仿古建筑,小吃一条街”的疯狂“造街”,不仅使古村落因过度开发失去原真,而且陷入同质化、低水平重
复建设的“怪圈”。

浙江省对古村落的开发保护值得各地借鉴。

以建德市新叶村为例,该村是我国首批传统村落,是国家文物局保护与利用综合试点推进的6个村落之一。

新叶村在保护利用的基础上,适度开发文化旅游项目,为古村落保护提供经济补偿基础,形成保护、开发的良性循环。

在保护过程中,积极采取“规划新区,保护老区,有序过渡,和谐共生”的办法,来降低老区的人口密度,同时引导村民发展相关的旅游事业。

(摘编自2016年6月28日《广州日报》)
材料二:
大量古村落因人去屋空而破败甚至消失,意味着文明的断裂,现代人在享受幸福生活时如果丧失了“文化之根”,这种幸福只能是不完整的,因此,国家肩负着保护古村落、振兴古村落的责任。

党的十九大将乡村振兴作为一项重要工作推进,保护、振兴古村落自然是其中的应有之义。

一个古村落能够长久地保存下去,关键在于这个村落要能够人丁兴旺,只有有了足够的人气才能让古村落有生气。

一些列入了保护名录的古村落,被开发成了旅游景点,能够吸引到一些旅游资源,在这方面已经有了成功的样板,如江南地区的乌镇、周庄等古镇。

但是更多的古村落并不具备像这些名镇那样的丰富资源,很难吸引到足够的客流,而一些新造的旅游景点也不足以体现传统文化。

因此,保护古村落,更重要的是要让古村落能够留得住人,说得具体点,就是能够留得住在此居住、生活的人群。

(摘编自2017年12月11日《澎湃新闻》)
材料三:
资料显示,目前我国公布了4批“中国传统村落”名录,共4153个传统村落。

然而,中国有2800多个县级行政区,平均每一个县被收录的古村落不足2处。

据调查统计,2000年,中国有360万个自然村,到2010年,自然村减少到270万个。

10年里有90万个村子消失,相当于一天之内就有250个自然村落消失。

至今,全国的自然村已只有约200万个。

面对急剧消失的古村,“救火式的奔走根本跑不赢古村消失的脚步”,公益组织的力量似乎分外薄弱。

2014年11月,汤敏辞去城市规划师的工作,在深圳发起成立“古村之友全国古村落志愿者网络”,着手建立“全国古村落保护与活化联盟”,尝试用“互联网+公益”的方式为古村保护积蓄能量。

汤敏认为,在“互联网+”语境下,利用扁平化与便捷快速的社群链接,既让社会创新走向多维立体生态,也
能让“古村之友”聚合出巨大的价值增量。

“一个人干出100分,就只是100分,一万个人干出70分,那就是70万分。

”汤敏说,如今,古村落保护不缺政府的支持,也不缺商业的力量,缺的是公众参与,“对古村落最好的保护方法,就是让老百姓自己来保护,引导大众的文化自觉,使大众对传统文化的保护成为习惯。

而如今,互联网正让这一切变得更加容易和可能。


(注)汤敏,北大研究生毕业,近年致力于保护古村落,推动乡贤文化建设。

(摘编自2018年1月23日《人民日报》)
材料四:
(摘编自中国高陵网)
(1)下列关于“古村落保护”相关情况的理解,不正确的一项是()
A . 传统古村落往往承载着乡土文化和历史记忆,从一定意义上讲,保护古村落就是保护和传承文化之根。

B . 保护古村落、振兴古村落是党的十九大提出的乡村振兴战略中的重要一环,也是国家肩负的历史重任。

C . 古村落保护过程中人是关键因素,要让古村落拥有足够的吸引力,能够留得住在此居住、生活的人群。

D . 大力增加“中国历史文化名村”“中国传统村落”数量,是当前应对古村落急剧消失现状的根本之举。

(2)下列对材料相关内容的概括和分析,正确的两项是()
A . 大量同质化、低水平重复“造街”的做法,违背古村落保护初衷,属于过度开发,难以对古村落真正起到保护作用。

B . 浙江省建德市新叶村坚持在保护利用的基础上适度开发,形成保护、开发的良性循环,因而入选我国首批传统村落。

C . 古村落破败消失与不断加快的城市化进程不无关系,只要放缓城市化进程,就能有效遏制古村落的破败消失。

D . “古村之友全国古村落志愿者网络”等网络组织的成立,使得“互联网+公益”的方式成为古村保护的主要途径。

E . 从材料四可以看出,我国历史文化名村的数量总体处于上升趋势,这说明我们对古村落的保护力度在不断加大。

(3)结合材料内容,谈谈如何才能更好地保护古村落。

4. (12分) (2019高三上·南通期中) 阅读下面一篇文章,完成下列小题。

走过黑夜
史小溪
①那是许多年前的一次夜行,我还是个十三岁的孩子。

②西边如血河般涌动的晚霞,开始凝作一片绛紫,又凝作苍茫,黛黑,黑森森的帷幕立刻遮盖了大地。

③我踽踽地走着,心上压着的悲哀、疲乏和沮丧,逐渐被一种恐惧全面掩盖。

真后悔为什么不投宿前面经过的那个村子,现在落得进退维谷,晚了┅┅
④夏夜散布着燠热、干燥,恐怖在急剧漶漫着。

四野的庄稼黑洞洞的,密不透风。

模模糊糊的高空闪烁几点星星,遥远,幽暗。

我开始逡逡巡巡——愈临近故乡,愈熟悉那些隐患地带及那些神秘传说,心也愈发地惶怵紧张起来。

⑤我觉得山坳平谷都似坟墓一般升腾着阴森、沉闷窒息,那每一刻孤寂都似乎在无尽长地延宕。

大山的褶皱在苍穹下变得更深了,似倒竖起来的深不可测的孔穴。

树林子、野蒿,黑森森的长厚了许多,那草丛刊中会潜伏狼么?狼!我顿时记起老奶奶们说的大苍狼叼走村里小孩的事,我的心呼呼地狂跳,全身置于一种极度紧张的威慑惊骇中┅┅
⑥离村子不远。

现在,可怕的夜风吹过,荒草掀起一片起伏不断的飒飒声响,树叶也轧轧地碰撞着发出不绝的
回应,连那往日淙淙的音乐一般好听的小河流水声也听起来骇骇的,惨惨的。

突然,那突兀的红崖上传来呲怪子鸟的怪叫:“呵呵呵呵┅┅”那声音似哭似笑,在黑暗中刺耳地令人不堪忍受地回荡。

我感到一阵毛骨悚然,同时,就看到一团黑糊糊的东西向我扑来┅┅啊呀!我差点叫出声来,但定定神,黑影消失了,一切归于消隐,只有恐怖的印象和令人窒息的无边黑夜。

我屏着气呼吸,战战兢兢循着黑夜的路,一边高度警觉四周的动静。

转过那个小峁,是那棵黑森森的老树,我记起那棵黑森森的树上曾吊死过一个女人。

头顶一颗流星陨落,恍惚中,我看到前面有亮点红红的一闪,陷现出一团黑影,接着,又暗淡下去。

鬼火!一刹那,我的心又腾地瑟抖起来,仿佛大地陡然裂开了一道长长的缝隙,就要将我无情地吞噬进去。

远处重又出现了那团黑影,蠕蠕地,和一明一暗的鬼炎重叠在一起。

我屏着气,惊悸的瞪大眼睛凝视,不像幻觉;再定定神,是人,是吸烟的夜行人。

我的心倏地感到一种软软绵绵的无力的松弛,人啊人┅┅
⑦那人在前面孤孤地走着,我在后面寂寂尾随。

我们老是保持一节距离。

我不敢拉得太远,也不敢向前靠去,我怕。

父亲叮嘱过我:“路上千万小心!这年代,人┅┅”人,那持枪的看守,对一个孩子都那么冷酷狰狞;那佩红袖标的人,竟恶狠狠地给瘦弱的父亲背上驮那么重的石头。

父亲所以遭折磨,还不全坏在人!他上茅厕,不小心将衣袋里的红语录本掉下去了,人,检举了他┅┅
⑧苍穹的星星依然遥远幽暗。

我们就这样走着。

他一定察觉到他的后面有动静了,中途有好几次停下来,肯定是朝后面观望;此时,我也就立刻高度警觉地停下来。

我想好了,这黑洞洞的青纱帐将到处是我的隐匿之地,若有不测,我立刻就会钻进去逃跑掉的。

而当他重新起程时,我也赶快小心翼翼地挪动脚步。

就这样,一对夜行人,冷漠僵滞,彼此防范。

他走,我也走;他停,我也停┅┅
⑨最后,大概是他终于捺不住了,停下来,向后大声召唤:“是人嘛?”
⑩而我,一下听清了,那是同村宽厚和善的干爷的声音。

我不由自己地喊了一声:“是我┅┅唔唔┅┅”我不顾一切跑起来,再也忍不住地哽咽起来┅┅村里,传来狗汪汪的咬叫。

(1)“我的心倏地感到一种软软绵绵的无力的松弛,人啊人┅┅”这里,“我”为什么会感到松弛?又为什么松弛是“软绵无力”的,并感叹“人啊人┅┅”?
(2)阅读文章第②段,回答问题:这里写晚霞运用什么修辞手法?句中对晚霞的色彩的描写有何作用?这段与下文有何关系?
(3)精读文章⑦⑧两段,回答问题:文题中的“黑夜”除了指其本义“夜晚”外,还指文化大革命。

请根据原文简要分析这一时代的某一特征。

三、文言文阅读 (共1题;共11分)
5. (11分) (2017高一下·惠州期末) 阅读下面的文言文,完成下列小题。

张砺,磁州人,初仕唐为掌书记,迁翰林学士,会石敬瑭起兵,唐主以砺为招讨判官,从赵德钧援张敬达于河东。

及敬达败,砺入契丹。

后太宗见砺刚直,有文彩,擢翰林学士。

砺临事必尽言,无所避,上益重之。

未几谋亡归为追骑所获上责曰汝何故亡砺对曰臣不习北方土俗饮食居处意常郁郁以是亡耳。

”上顾通事高彦英曰:“朕尝戒汝善遇此人,何乃使失所而亡?砺去,可再得耶?”遂杖彦英而谢砺。

会同初,升翰林承旨,兼吏部尚书,从太宗伐晋。

入汴,诸将萧翰、耶律郎五、麻答辈肆杀掠。

砺奏曰:“今大辽始得中国,宜以中国人治之,不可专用国人及左右近习。

苟政令乖失,则人心不服,虽得之亦将失之。

”上不听。

顷之,车驾北还,至栾城崩,时砺在恒州,萧翰与麻答以兵围其第。

砺方卧病,出见之,翰数之曰:“汝何故于先帝言国人不可为节度使?我以国舅之亲,有征伐功,先帝留我守汴,以为宣武军节度使,汝独以为不可,又谮我与解里①好掠人财物子女。

今必杀汝!”趣令锁之。

砺抗声曰:“此国家大体,安危所系,吾实言之。

欲杀即杀,奚以锁为?”麻答以砺大臣,不可专杀,乃救止之。

是夕,砺恚愤卒。

(《辽史·张砺传》)
【注】①解里:人名,辽宗室,曾参加与反辽太祖的诸弟之乱,后被绞杀。

(1)对下列句子中划线词语的解释,不正确的一项是()
A . 从赵德钧援张敬达于河东河东:黄河以东的地方。

黄河流经山西省境,自北而南,故称山西境内黄河以东的地区为河东。

B . 遂杖彦英而谢砺。

谢:感谢
C . 今大辽始得中国中国:最早指西周京畿地区,后演变为黄河流域黄河中下游的中原地区。

D . 至栾城崩崩:指古代帝王死。

(2)下列对原文语句的断句正确的一项是()
A . 未几/谋亡/归为追骑所获/上责曰/汝何故亡/砺对曰/臣不习北方土俗/饮食/居处意常郁郁/以是亡耳
B . 未几/谋亡/归为追骑所获/上责曰/汝何故亡/砺对曰/臣不习北方土俗/饮食/居处/意常郁郁/以是亡耳
C . 未几谋亡归/为追骑所获/上责曰/汝何故亡/砺对曰/臣不习北方土俗/饮食/居处意常郁郁/以是亡耳
D . 未几谋亡归/为追骑所获/上责曰/汝何故亡/砺对曰/臣不习北方土俗/饮食/居处/意常郁郁/以是亡耳
(3)下列对原文有关内容的分析和概括,不正确的一项是()
A . 张砺在后唐任职时,颇受后唐主的重用,曾跟随赵德钧赴河东援助张敬达,后来张敬达兵败,张砺归顺了契丹。

B . 张砺遇事总是讲直话,辽太宗非常器重他。

他曾要逃走,当辽太宗了解了事情的原因后,不但没有惩罚他,还向他道歉。

C . 张砺跟随辽太宗讨伐后晋时,曾上奏辽太宗要用中原人来治理中原,但辽太宗没有听从他的忠言。

D . 辽太宗去世后,张砺正在恒州,萧翰等将领乘机报复,杀害张砺。

虽经麻答抢救,张砺仍然伤重致死。

(4)把文中划横线的句子翻译成现代汉语。

①朕尝戒汝善遇此人,何乃使失所而亡?砺去,可再得耶?
②砺抗声曰:“此国家大体,安危所系,吾实言之。

欲杀即杀,奚以锁为?”
四、诗歌鉴赏 (共1题;共7分)
6. (7分)(2017·湘西模拟) 阅读下面这首唐诗,完成下列各题。

别元九后咏所怀
白居易
零落桐叶雨,萧条槿花风。

悠悠早秋意,生此幽闲中。

况与故人别,中怀正无悰。

勿云不相送,心到青门东。

相知岂在多,但问同不同。

同心一人去,坐觉长安空。

【注】①悰:欢乐,乐趣。

②青门:长安城的东南门,本名灞城门,因其门色青,故俗称为“青门”。

(1)
下列对本诗的赏析,不正确的两项是()
A . 本诗是一首送别诗,送别诗有表现亲情、爱情的,也有表现友情的,感伤之外还可以寄托诗人的理想抱负等。

B . 开篇写凋零的桐叶、衰败的槿花,暗中点明与友人分别的时间,同时也奠定了全诗伤感悲凉的感情基调。

C . “况与故人别,中怀正无悰”两句紧承上几句的伤秋之情,写出了诗人和友人分别之后的落寞,情景交融,十分感人。

D . 友人问诗人“为何不相送”,而诗人以“心到青门东”回答友人,寥寥数笔,勾勒出离别时的大致场景。

E . 最后四句写朋友不一定要很多,但一定要知心,知心人不在,心如空城般孤寂,言简意赅,却富含哲理。

(2)
诗中表达的思想情感与王勃《送杜少府之任蜀州》(城阙辅三秦)中的思想情感有何不同?
五、情景默写 (共1题;共3分)
7. (3分)(2017·河北模拟) 用《离骚》中的句子补写出下面文段中的空缺部分。

世上所多者为小人,且令人防不胜防,多少人死在小人“一口一口咬死你”的嘴下。

何况屈原比较出众,“①________,②________”,遭嫉妒,受攻击是难免的。

打倒小人的办法只有以毒攻毒,你也去变成小人,看谁做得更狠、更毒、更下流,但这办法在屈原身上没用,“③________”也“余不忍为此态也”。

不然,就设法和小人讲和,大家一团和气,问题是屈原认为自己和那些奸佞小人根本是两个物种,“④________?⑤________”没有讲和的可能。

再不然,设法不和小人起利益冲突,退出庙堂隐居山野,可问题是屈原根本就放不下,“怨灵修之浩荡兮,终不察夫民心。

”所以就只剩下抱怨和殉道了。

六、语言表达 (共2题;共6分)
8. (1分) (2020高三下·六安开学考) 在下面一段文字的横线处补写恰当的语句,使整段文字语意完整连
贯,内容贴切,逻辑严密,每处不超过12个字。

处理人造的垃圾流是一项复杂工程,垃圾分类只是垃圾流程的中间过程,主要是便于垃圾“桥归桥,路归路”,即让不同的垃圾________。

然而,流程中还有同样重要的两个环节不容忽视,一头是顶端的垃圾产生,________,如沤肥、焚烧、再利用和填埋等。

如果从垃圾产生的源头控制垃圾,就可以让人们从纷繁而又艰难的垃圾分类中大大解放出来。

有鉴于此,应减少或禁止过度生产和过度消费。

现在,________,导致人们的消费产生大量垃圾。

如今,上海酒店客房已经不提供一次性日用品,这是一种极好的做法。

此外,产品的过度包装同样是制造大量垃圾的一个源头,也应当禁止或减少。

9. (5分)学校组织“感动中国”课本历史人物评选活动,汉代苏武当选。

请你根据课文《苏武传》的内容,给苏武写一段颁奖词,要求以第二人称的角度来写,不超过70字。

七、材料作文 (共1题;共5分)
10. (5分) (2018高三上·东辽期中) 阅读下面的材料,根据要求写作。

2018年的这个夏天,一位即将进入北大的学子所写的一篇文章引发了强烈的社会反响。

文章中写道:“尽管贫穷狭窄了我的视野,刺伤了我的自尊,甚至间接带走了至亲的生命,但我仍想说,谢谢你,贫穷。

感谢贫穷,你让我领悟到真正的快乐与满足。

感谢贫穷,你让我坚信教育与知识的力量。

”很多人认为这篇文章很励志,很正能量,让人看到了直面人生苦难的态度,看到了一个看似软弱的人为挣脱苦难的不懈奋斗与努力,显示出了人的尊严。

但也有很多人对此难以理解,甚至口诛笔伐,毕竟像贫穷、疾病等人生苦难磨钝了多少敏感的心灵,毁灭了多少沸腾的灵魂,制造了多少人间悲剧,感谢苦难不过是麻痹人们的“鸡汤”。

人的一生难免遭受苦难,那么我们是否应该感谢我们所遭受的人生苦难?以上材料触发了你怎样的联想和思考?要求:围绕材料内容及含意,选好角度,确定立意;明确文体,自拟标题;不要套作,不得抄袭;不少于800字。

相关文档
最新文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