浅谈《植物化学保护》课程教学方法的改革与实践

合集下载
  1.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2.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3.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2021年4月Apr.2021
第45卷第2期Vol.45,No.2
热带农业工程
TROPICAL AGRICULTURAL ENCINEERING
浅谈《植物化学保护》课程教学方法的
改革与实践①
张淑静
王兰英
张云飞
骆焱平
(海南大学植物保护学院
海南海口570228)


《植物化学保护学》是我国高等农业院校植物保护专业的核心课程之一,在植物保护专业人才培养中
发挥着重要作用。

随着我国经济的飞速发展,我国居民对食物的需求已由“吃饱”向“吃好”转变,急需农作物全程绿色种植,以降低农药残留。

因此,生产无公害食品已经成为植物化学保护课程重要讲授内容。

结合海南大学《植物化学保护》理论与实践教学现状,论述“双一流”视域下《植物化学保护》课程教学方法改革与实践。

关键词
《植物化学保护学》;教学方法;改革与实践
中图分类号
G642;S4-4
Reform and Practice of Teaching Methods of Phytochemical Protection
ZHANG Shujing
WANG Lanying
ZHANG Yunfei
LUO Yanping
(College of Plant Protection,Hainan University,Haikou,Hainan 570228)
Abstract Phytochemical Protection is one of the core courses of plant protection specialty in agricultural universities in China and plays an important role in the cultivation of plant protection professionals.With the rapid development of China's economy,the residents'demand for food has changed a lot.The whole pro ‐cess of green prevention and control of crop growth has been carried out to reduce pesticide residues and the production of pollution-free food has become an important teaching content of phytochemical protection bining with the current situation of the theory and practice teaching of Phytochemical Protec ‐tion in Hainan University,this paper discussed the reform and practice of teaching methods and means of Phytochemical Protection from the perspective of "double first class".
Keywords "Plant Chemical Protection";Teaching methods ;Reform and practice
《植物化学保护》是科学使用农药防治害虫、害螨、线虫、病原菌、杂草、鼠类等有害生物,保护农林业生产安全的一门科学[1],该门课程是海南大学植物保护专业本科三年级学生的必修专业课,是一门交叉学科,内容丰富,理论性和实践性都很强,教学难度大。

传统填鸭灌输式教学模式是以教师的课堂讲授为主,学生作为学习主体往往被忽视,成了被动“接收器”,学习积极性和主动性极受影响,教学效果较差[2-3]。

当今,社会科技飞速发展,科学技术不断进步,合理使用农药对保障全世界粮食生产和预防重大病虫害发
生有着举足轻重的作用,是世界农业生产不可或缺的生产资料。

因此,如何提高《植物化学保护》课程的授课质量,让学生不但能够掌握扎实的理论知识,根据所学指导农业生产实践是该课程授课教师迫切的关注问题。

结合海南大学植物保护学院《植物化学保护》课程理论与实验教学,探讨该学科教学改革,以期为推进海南省自由贸易港建设培养更具核心竞争力的植保人才做出贡献。

1
教学方法改革
《植物化学保护学》课程知识体系完善,包含
①基金项目:海南大学教育教学改革研究项目(No.hdjy2061)。

收稿日期:2020-09-27;编辑部E-mail :rdnygc@ 。

-
-145
2021年4月第45卷第2期
热带农业工程
十一章内容,涉及农药剂型和使用方法、杀虫杀螨剂、杀菌剂、除草剂、农业有害生物抗药性及其综合治理等重要理论知识,还包含农药生物测定与田间药效试验、农药与环境安全、农药的科学使用等实用性较强内容。

《植物化学保护学》《农药毒理学》两课程内容有部分重叠,但侧重点不同,《植物化学保护学》侧重于对植物病虫害的防治,侧重于应用,而《农药毒理学》侧重于农药作用机理。

授课时需分清侧重点,理清两门课程间的区别与联系。

传统教学一般以教师讲授为主,学生只是被动接收老师的信息,互动较少,而互动式教学则打破了传统教学的弊端,使学生充分参与到教学过程中[4]。

教师采用“多元化”授课形式解决满堂灌填鸭式教学,在课堂上与学生互动,充分调动学生学习积极主动性,提升整体教学效果。

新疆农业大学在探索高校专业课程《植物化学保护》授课形式改革中,通过给学生设置自学学时、课程辩论会、课程讨论会、课程主题图片展和知识竞赛等调动学生学习积极性和主动性[5]。

1.1课堂讨论
讲授杀虫杀螨剂、杀菌剂、除草剂、杀鼠剂和其他有害生物防治剂等内容前,将学生分组,由学生课外查阅资料,每堂课结束后,以分组讨论会形式,讨论当前市场常用的农药品种、其性质、作物病虫害综合防治策略,进一步增强学生对专业知识的掌握。

1.2图片展览
2020年5月1日国务院正式颁布并实施《农作物病虫害防治条列》,该条列为农作物病虫害防治提供了法律依据,也为植保工作指明了工作。

学习农药与环境安全、农药的科学使用等内容时,可结合学生制作的“条例展板”“农药与环境”“农药与食品安全”等主题图片展板,普及作物病虫害防治条列、农药科学合理使用常识,消除人们对农药的误解。

1.3网络课堂
此外,课下拓展学习资源和渠道,如观看大型纪录片《农药》,以科学的视角看待农药,解决课堂时间局限性。

1.4启发式和辩论式
针对转基因食品安全,农药施用利与弊,农药抗药性等话题开展辩论,让学生在辩论中加深对知识的理解和学习。

2教学手段改革
海南大学植物保护学院自农药学科建立以来,为适应社会对人才技能的需要[6],一直探索课程教学改革,多种教学手段相结合,积极开发多媒体教学[7]。

针对每章节难点及重点,在课堂上充分运用动画制作、图表归纳总结、图片和短视频等手段直观形象表达出来,加深学生对知识的理解和掌握。

同时,注意传统教学板书,难点及重点部分通过板书和多媒体结合形式向学生展现出来。

同时,通过布置作业,锻炼学生查阅文献的能力。

《植物化学保护》是一门理论和实践都很强课程,因此,在做好理论教学的还应加强学生课外实习教育,让学生从书本走向田间地头,让学生学有所用。

充分利用教学科研平台,促进理论教学,推动产学研一体化发展。

同时,将教学和科研结合起来,利用科研促进教学。

3实验教学的改革
农药学专业课程具有实践性强、与生产紧密联系特点。

实验教学是对课堂理论教学的验证,是检验学生对理论知识掌握程度重要指标。

因此,除了做好课堂理论教学之外,还应及时开展各种实验教学。

应鼓励学生尽早进入实验室开展科研创新实践活动[8]。

在实验室管理方面,可通过资源整合,结合《植物化学保护》课程实验手册,建立科技创新实验平台,拓展实践内容,并根据海南特色资源生产需求增补实验,让学生在实践教学中提高动手能力和专业素养。

3.1仪器设备的管理
建立植物化学保护实验室数据库,数据库包括各种仪器设备的编号、名称、型号、性能、出厂日期、购置日期、存放地点、保管人员、借入借出等,极大方便了教师和教辅人员对仪器设备
--146
张淑静等浅谈《植物化学保护》课程教学方法的改革与实践
的使用和管理。

3.2实验药品的管理
根据药品不同理化性质,分类放置。

对于危险化学药品及易制毒药品,则应放置专业药品储存柜,交由专人管理,同时对实验室各种试剂耗材建档立案,以充分利用实验资源,避免试剂浪费。

3.3学生参加实验室的管理
为加强学生的自我管理意识,降低学生损坏仪器频率,可让学生参与实验室管理工作。

每学期进入实验室前,按学生分组,将需要仪器分配给学生,让学生保管自己的仪器,学生由被动变为主动,提高了学生管理仪器的积极性,使实验室日常运行进入良性阶段。

随着科学技术的飞速发展,农业产业结构不断调整,绿色无公害食品生产成为了百姓越来越关注的问题,病虫草害等有害生物的绿色防控是未来植物保护发展的方向。

因此,《植物化学保护》作为植物保护专业的一门重要课程,在强调基本课堂理论教学基础上,要兼顾农药学学科发展的前沿性,紧密联系生产实际,注重教学方法、手段的改革与创新,为社会培养更多的实用性人
才,为加快推进海南省自由贸易港建设做出贡献。

参考文献
[1]徐汉虹.植物化学保护学(第四版)[M].北京:中国农业出版社,2007.
[2]兰亦全,林美珍.《植物化学保护学》自主,合作,探究式教学模式的研究与实践.教育教学论坛[J].2020(14):193-194.
[3]冯建国,陈小军.浅谈新时期农药学课程教学的改革与创新[J].广东化工[J].2015,42(20):142-143,154.
[4]邱磊,许维恒,陆一鸣,等.教学方法的多样化与提高生物技术专业学生创新能力的探讨[J].卫生职业教育.2020,38(2):27-28.
[5]马德英,蔡超,张新,等.植物化学保护课程授课形式的改革与探索[J].教学研究.2013,36(4):79-81.
[6]杨叶,王兰英,王萌.从农药学的发展探讨海南大学农药学科的建设[J].热带农业科学,2011,31(12):99-102.
[7]黄继光,周利娟,徐汉虹.《植物化学保护》课程教学改革与实践[J].西南农业大学学报(社会科学版),2010,8(1):237-239.
[8]王勇.《植物化学保护学》理论与实验教学改革路径探讨[J].科技视界,2017(16):99-100.
-
-147。

相关文档
最新文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