乡土中国第三章详细文本批注
-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乡土中国第三章详细文本批注
关于文字下乡,费先生从空间(第二章)和时间(第三章)两方面来阐述乡土社会无文字的需要,想要做到文字下乡,要改变乡村的基础——即土的特性(不变、定型),这样文字才可能真正下乡。
从第二章,我们知道乡村是熟人面对面的社会,无文字的需要;第三章我们知道乡村的经验是口耳相传的,在同一定型的生活中,历史都变得多余,更可况文字呢?
文中指出,乡村社会只需“词”——哪些刻出来、写出来、甚至只是声音的
符号,就能满足我们日常的需要了。
我们世世代代好像在出演同一部电影,经验会由老一辈告诉我们,在这样定型的熟人、熟地,甚至经验都不需要用文字来保存,人们经常忘记时间,不知道“老之将至”,所以我们喜欢呆在熟悉的地方,和熟悉的人在一起,用熟悉的思维模式生活,甚至找对象都会找一个和父母模式相同的人;
而文字是用外在的象征,利用联想作用,帮人记忆,例如结绳记事、写下来、刻下来。
例如现代社会,我们需要记忆很多东西,备忘录、通讯录常常带在手边,因为我们不知道说明时候就会用到这些东西,我们需要更多记忆的方法和手段。
这一切无非好坏,只是我们的目的不同,一切都是为了生活需要。
本章给我印象特别深刻的有二个概念:
1.学习:
学,就是在出生之后以一套人为的行为方式做模型,把本能的那一套方式加以改造的过程;
习,指得是反复地做,靠时间中的磨练,使一个人惯于一种新的做法。
2.记忆:
记,为了将来有用而加以认取;
忆,为了当前有关而回想到过去的经验。
这两个概念的分析给了我很大启发:
1.学习这件事儿是终身的,因循守旧,历世不移不可取。
我们一出生,就会习得一套生存技能,随着年龄增长,环境变化,我们就会习得很多生活技能和经验,有时候我们会本能地排斥新东西,就像乡下人觉得文字没有必要一样。
其实这并不是说我们乡土性就一无是处,只是随着时间的迁移,我们需要学习更多的新知识、新技能、新方法来让自己过的更好。
2.我们会根据自己的需要而选择性记忆,所以记忆有时候并不那么可靠。
费先生说人在记忆上发展的程度是依生活需要而决定的。
面对复杂的社会,我们是有选择的记忆,所以我们看到的、听到的、记下的都是我们想要注意的东西,这种选择的依据就是我们的需要,而这种需要的深处是我们的个人生活风格(生活目的),我们会根据自己的生活目的去寻找材料、甚至可能就歪曲材料,加以记忆,可以说记忆是我们主观选择并进行改造的结果,也就是李雪所称的“剧情”。
3.新模式不会一蹴而就,需要我们不断地加以实践。
因为乡土社会的特性,各种就模式在我们身上表现得根深蒂固,都说江山易改,本性难移,想要学习新东西是非常难得,也会遭遇到很多失败,我们之所以和小白鼠不一样,就是我们不仅仅可以从实验错误的过程中加以学习,得到个别的经验,我们还能互相传递经验,互相学习,这样靠抽象能力的象征体系,会让我们积累自己的经验,还可以积累别人的经验。
既拥有过去传下来的办法,又能应对当前的生活。
这里有一个特别的心得需要记忆:你过去的经验让你成功活了下来,同时,也给你造成了诸多阻碍,那么,是时候学点新东西了!这样你就拥有了更美好的生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