人教版初中八年级物理上册第三章物态变化易错知识点总结

合集下载
  1.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2.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3.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人教版初中八年级物理上册第三章物态变化易错知识点总结
单选题
1、下列现象中属于凝固现象的是()
A.从冰箱里取出的雪糕一会儿化成水
B.把铁水倒进模具铸成零件
C.烈日下,沥青路面变软
D.冰糖放进水里,不久就不见了
答案:B
A.雪糕从冰箱取出后化成水是固态变液态的熔化过程,故A不符合题意;
B.铁水倒进模具后变成固态是凝固过程,故B符合题意;
C.沥青在烈日下变软是熔化过程,故C不符合题意;
D.冰糖放进水里,不见了,是固态变成了液态的熔化过程,故D不符合题意。

故选B。

2、新中国的缔造者毛泽东同志,在其著名词作《沁园春•长沙》中写道:“鹰击长空,鱼翔浅底,万类霜天竞自由。

”句中“霜”的物态变化过程与下列自然现象的形成过程一致的是()
A.缥缈的“水雾”
B.秀丽的“雾凇”
C.晶莹的“露珠”
D.耀眼的“冰块”
答案:B
霜是空气中的水蒸气遇冷凝华形成的冰晶。

A.“水雾”是空气中的水蒸气遇冷液化形成的小水滴,故A不符合题意;
B.“雾凇”是空气中的水蒸气遇冷凝华形成的冰晶,故B符合题意;
C.“露珠”是空气中的水蒸气遇冷液化形成的小水滴,故C不符合题意;
D.“冰块”是水放热凝固形成的,故D不符合题意。

故选B。

3、如图,将干冰(固态二氧化碳)放入玻璃杯中,瓶口出现大量“白气”。

小明由此联想到了泡方便面时,碗里冒“热气”的情景。

以下说法中正确的是()
A.“白气”是干冰凝华形成的水蒸气B.“白气”干冰升华产生的二氧化碳气体
C.“热气”是水蒸气遇冷液化成的小水珠D.“白气”是小水珠,“热气”是水蒸气
答案:C
干冰放入玻璃杯中,会迅速升华,在这个过程中需要吸收热量,使周围的空气温度降低,空气中的水蒸气由于温度降低而液化成小水珠,于是出现了白气。

而泡方便面时,碗里冒的热气是热的水蒸气在上升过程中遇冷液体成小水珠形成的,故ABD错误,C正确。

故选C。

4、在学校组织的物理知识情景剧中,甲、乙、丙、丁四位同学分别扮演霜、雾、冰、水蒸气,他们的台词正确的是()
A.甲:我是由水凝华而来,期间需要吸热
B.乙:我是由水汽化而来,期间需要放热
C.丙:我是由水凝固而来,期间需要吸热
D.丁:我既可以变成甲,也可以变成乙,期间均需要放热
答案:D
A.霜是空气中的水蒸气遇冷凝华而来的,凝华放热,故A错误;
B.雾是空气中的水蒸气遇冷液化而来的,液化放热,故B错误;
C.冰是水凝固而来的,凝固放热,故C错误;
D.水蒸气可以直接凝华为霜,也可以液化为雾,凝华和液化都放热,故D正确。

故选D。

5、优美的词句可以勾画出大自然水资源的美妙与和谐,下列词语中描绘凝华现象的是()
A.滴水成冰B.玉霜满地C.烟雾缭绕D.露似珍珠
答案:B
A.滴水成冰,是液态变成固态,属于凝固过程,故A不符合题意;
B.玉霜满地,是水蒸气遇冷直接变成固态,属于凝华过程,故B符合题意;
C.烟雾缭绕的雾是水蒸气遇冷液化成小水珠,属于液化过程,故C不符合题意;
D.露似珍珠的露是水蒸气遇冷液化成小水珠,属于液化过程,故D不符合题意。

故选B。

6、用实验室常用温度计测量烧杯中热水的温度时,下列说法正确的是()
A.温度计的感温泡可以碰到容器壁
B.将感温泡浸入热水马上读出温度
C.读数时温度计可以离开被测热水
D.读数时如图所示,测量数据偏大
答案:D
A.温度计感温泡不可以碰到容器底或容器壁,否则会造成所测温度不准确,故A错误;
B.将感温泡浸没热水后,应待温度计示数稳定后,再读数,故B错误;
C.读数时温度计不应离开热水来读数,否则会造成读数有偏差,故C错误;
D.读数时,视线应与刻度值保持水平,图中俯视读数或导致测量结果偏大,故D正确。

故选D。

7、如图是一支刻有110个均匀小格的温度计,若将此温度计插入正在熔化的冰水混合物中,液面下降到第30格,若将此温度计插入1个标准大气压下的沸水中,液面升到第80格,则此温度计的测量范围是()
A.0~100℃B.-30~160℃C.-60~140℃D.-60~160℃
答案:D
冰水混合物的温度是0℃,一个标准气压下沸水温度是100℃,此温度计上用50格(80-30)表示,所以
1格温度=100℃
50格
=2℃/格
最底端离0℃有30格
最低温度=0℃-30格×2℃/格=-60℃
最顶端离100℃有30格
最高温度=100℃+30格×2℃/格=160℃
故D符合题意,ABC不符合题意。

故选D。

8、下列措施中,可以减慢蒸发的是()
A.用电热吹风机将头发吹干
B.用扫帚把地面上的水向周围扫开
C.将湿衣服晾到向阳、通风的地方
D.将新鲜的蔬菜装入保鲜袋中
答案:D
A.用电热吹风机将头发吹干,风加快了空气的流动,提高了液体的温度,两种措施都加快了液体的蒸发,故A 不合题意;
B.将地面的水扫开,增大了液体的表面积,加快了液体的蒸发,故B不合题意;
C.把湿衣服晾到向阳、通风的地方提高了液体的温度,风加快了空气的流动,两种措施都加快了液体的蒸发,故C不合题意;
D.将蔬菜用塑料袋包起来,减慢了蔬菜周围的空气流动,从而减慢了液体的蒸发,故D符合题意。

故选D。

9、重庆是“山城”、“雾都”、“火炉”,好吃好玩好看令人流连忘返,下列现象属于液化的是()
A.武隆的雪
B.人刚从北温泉里出来觉得冷
C.沸腾的火锅
D.仙女山的雾
答案:D
A.雪花是空气中的水蒸气遇到强冷空气凝华形成的冰晶,故A不符合题意;
B.刚从温泉里出来觉得冷,是因为皮肤表面的水汽化吸收了身上的热量所致,故B不符合题意;
C.火锅中水的沸腾是一种剧烈的汽化现象,故C不符合题意;
D.雾是空气中的水蒸气遇冷液化形成的小水滴,故D符合题意。

故选D。

10、如图是某物质熔化时温度随时间变化的图像,根据图像可以判断()
A.该物质是非晶体
B.该物质的熔点是80℃
C.第10min时,该物质已完全熔化
D.该物质在10~25min内没有吸收热量
答案:B
ABD.图中该物质在10~25min内吸热但温度不变,是晶体,此时对应的温度为80℃,即它的熔点是80℃,故AD不符合题意,B符合题意;
C.由图可知,第10min时,该物质刚开始熔化,故C不符合题意。

故选B。

多选题
11、“二十四节气”是中华民族智慧的结晶,2016年被正式列入联合国教科文组织人类非物质文化遗产代表作名录。

关于二十四节气的谚语,下列分析正确的是()
A.“惊蛰云不停,寒到五月中”,云的形成是升华现象,升华吸热
B.“小寒冻土,大寒冻河”,河水结冰是凝固现象,凝固放热
C.“霜降有霜,米谷满仓”,霜的形成是凝华现象,凝华放热
D.“伏天三场雨,薄地长好麻”,雨的形成是液化现象,液化吸热
答案:BC
A.云是空气中的水蒸气变成的小水珠,由气态变为液态,属于液化现象,该过程放热,故A错误;
B.河水结冰是由液态变为固态,是凝固现象,该过程放热,故B正确;
C.霜是空气中的水蒸气遇冷变成的固态小冰晶,是凝华现象,该过程放热,故C正确;
D.雨是空气中的水蒸气遇冷液化形成的小水滴,属于液化现象,该过程放热,故D错误。

故选BC。

12、冬天,黑龙江伊春最低气温达到零下33摄氏度,泼水成冰游戏瞬时间在网络上被追捧起来。

“泼水成冰”的游戏需要滚烫的开水在零下30摄氏度以下的极寒环境下才能成功。

关于“泼水成冰”的原理说法错误的是()
A.用滚烫的开水而不用冷水是因为开水在短时间内能提供大量的水蒸气
B.图中水蒸气在极寒环境下遇冷放热直接凝华成小冰晶
C.和“泼水成冰”形成原理相同的自然现象还有露的形成
D.开水提供水蒸气的物态变化过程是升华,升华需要放热
答案:CD
A.用滚烫的开水而不用冷水,是因为温度越高蒸发越快,和冷水相比,开水温度较高,在短时间内能提供大量的水蒸气,故A正确,不符合题意;
B.水蒸气在极寒环境下可以放出大量的热量,直接由气态变为固态,凝华成小冰晶,故B正确,不符合题意;
C.露是空气中水蒸气遇冷液化形成的,泼水成冰是水蒸气凝华成的冰晶,它们的原理不相同,故C错误,符合题意;
D.开水提供水蒸气是汽化现象,汽化吸热,故D错误,符合题意。

故选CD。

13、如图所示,是某物质通过吸热、放热在固、液、气三种物态之间转化的示意图,下列分析正确的是()
A.甲为液态,由甲到乙是升华过程B.乙为气态,由乙到丙是液化过程
C.丙为液态,由丙到甲是凝固过程D.乙为液态,由甲到乙是熔化过程
答案:BC
三态变化中,气态能量最高,放热液化成液态,然后再放热凝固成固态,固态再吸热升华成气态,由图可知乙
为气态,丙为液态,甲为固态。

气态到液态的过程叫做液化,液态到固态的过程叫做凝固。

故BC正确,AD错误。

故选BC。

14、关于下列四幅图的说法正确的是()
A.图甲中,温度计的示数为-4℃
B.图乙中,某晶体熔化图象中bc段,晶体温度不变且不吸收热量
C.图丙中,花儿上的露珠是水蒸气凝华而成的
D.图丁中,烈日下小狗伸出舌头降温,是因为水汽化吸热
答案:AD
A.甲图中温度计的分度值是1℃,液柱在0℃下方,故示数为﹣4℃,故A正确;
B.乙图是某晶体的熔化图像,bc段晶体吸热,温度不变,故B错误;
C.花儿上的露珠是水蒸气液化形成的,故C错误;
D.烈日下小狗伸出舌头降温,舌头上水分变为水蒸气,水汽化吸热,故D正确。

故选AD。

15、如图所示为甲、乙两种物质温度T随加热时间t变化的图像,下列说法正确的是()
A.甲物质是晶体,乙物质是非晶体
B.甲物质的熔点为210℃
C.乙物质在BC段时处于固液共存状态
D.乙物质在BC段吸热温度不变
答案:CD
A.甲从一开始就熔化,没有固定的熔化温度,即甲没有熔点,所以甲是非晶体。

乙物质在熔化过程中有温度不变的过程,即乙有一定的熔点,所以乙是晶体,故A错误;
B.分析图像可知,甲是非晶体,没有熔点,故B错误;
C.因为晶体有一定的熔点,在熔化过程中是固液共存状态的,故乙物质在BC段时处于固液共存状态,故C正确;
D.乙物质在BC段是晶体的熔化过程,此时吸收热量,但温度不变,故D正确。

故选CD。

16、在试管中放少量碘,塞紧盖子后把试管放入热水中,过一会儿观察到固态的碘消失了而试管内充满了碘蒸气。

下列现象中对应的物态变化跟碘的这一变化相同的是()
A.放在衣柜中的樟脑球变小了B.晾在阳光下的湿衣服变干了
C.用久了的灯泡的灯丝变细了D.放在饮料中的冰块变小了
答案:AC
碘由固态变为碘蒸气,是升华现象。

A.放在衣柜中的樟脑球变小了,樟脑球由固态直接变成气态,属于升华现象,故A符合题意;
B.晾在阳光下的湿衣服变干了,水由液态变成气态,属于汽化现象,故B不符合题意;
C.用久了的灯泡的灯丝变细了,灯丝由固态直接变成气态,属于升华现象,故C符合题意;
D.放在饮料中的冰块变小了,冰块由固态变成液态,属于熔化现象,故D不符合题意。

故选AC。

17、教材在“科学之旅”中提出了图示的问题:在炎热的夏天,冰棍“冒”出的“白气”向上飘还是向下落?关于“白气”和“怎样动”,下列说法正确的是()
A.“白气”的形成是汽化现象B.“白气”的形成是液化现象
C.“白气”会向下落D.“白气”会向上飘
答案:BC
AB.冰棍“冒”出的“白气”是空气中的水蒸气遇冷液化形成的小水滴;“白气”的形成是液化现象,故A错误;B正确;
CD.白气是小水滴,水的密度大于空气的密度,因此“白气”会向下落,故C正确,D错误。

故选BC。

18、如图所示是某种物质熔化时温度随时间变化的图像。

根据图像的特征和信息,以下说法中正确的是()
A.该物质是晶体
B.该物质的熔点是80℃
C.该物质从开始熔化到完全熔化大约持续了30min的时间
D.在0∼30min的时间内,该物质的内能一直在增大
答案:ABD
A.分析图像可知,物质的温度整体呈上升趋势,且有一段时间物质吸热但温度不再升高,说明这是晶体熔化的
图像,故A正确;
B.图像中呈水平的一段所对应的温度80℃就是物质的熔点,故B正确;
C.熔化的过程从第10分钟开始,大约到第25分钟结束,约进行了15分钟,故C错误;
D.在0∼30min的时间内,物质是吸热的,该物质的内能一直在增大,故D正确。

故选ABD。

19、如图所示,图A是研究熔化现象的实验装置,图B是海波和蜂蜡熔化时温度随时间变化的图象,则以下说法正确的是()
A.图A通过水对试管加热,不直接加热试管,目的是加热更快
B.甲、乙在4min~8min段都需要吸热
C.甲有固定的熔点,乙没有固定的熔点
D.甲是蜂蜡,乙是海波
答案:BC
A.图A通过水对试管加热,不直接加热试管,目的是使受热更均匀。

故A错误;
BCD.由图B可知,甲有固定的熔点是晶体,因此甲是海波;乙没有固定的熔点是非晶体,因此乙是蜂蜡。

甲在4min~8min时是晶体的熔化过程,此过程温度不变,但仍需要吸收热量,有固定的熔点是48℃;乙在
4min~8min时是非晶体的熔化过程,温度不断升高,需要吸收热量,没有固定的熔点。

故BC正确,D错误。

故选BC。

20、水是人类生存环境的重要组成部分.通过水的三态变化,地球上的水在不停地循环,关于水的三态变化分析正确的是()
A.阳光晒暖了海洋,海水吸热蒸发成为水蒸气上升到空中
B.高空中水蒸气遇冷凝华成小水滴,相互聚集结成大水滴下降成为雨
C.冬天,水蒸气在寒冷的高空急剧降温凝固成小冰晶,小冰晶聚集变成雪花飘满大地
D.雪花熔化成水,和其他降水一样,汇入江河,又注入大海
答案:AD
A.海水变成水蒸气属于汽化现象,汽化吸热,故A正确;
B.水蒸气遇冷变成小水滴属于液化现象,故B错误;
C.冬天,水蒸气变成小冰晶属于凝华现象,故C错误;
D.雪花变成水属于熔化现象,和其他降水一样,汇入江河,又注入大海,故D正确。

故选AD。

填空题
21、实验室常用液体温度计的工作原理是液体的______;表格中列出了几种物质在一个标准大气压下的熔点和沸点。

若要测量萘的熔点,温度计的玻璃泡里应选______(“水银”、“酒精”或“水银、酒精都可以”)做测温物质。

答案:热胀冷缩水银
[1] 实验室用液体温度计是根据液体的热胀冷缩的性质制成的。

[2]由表中数据可知,酒精的沸点为78℃,萘的熔点是80.5℃,高于酒精的沸点。

水银的沸点是357℃,高于萘的熔点,因此要测量萘的熔点温度,要选沸点大于萘的熔点的水银做测温物质。

22、常用的温度计是根据液体热胀冷缩的原理制成的,所用的感温液体可以是水银、酒精或煤油等。

但小嘉同学心存疑问:为什么不用最常见的水作温度计内的感温液体呢?他借助网络查阅到水、水银和酒精三种物质的体积温度图线如图所示。

请根据图线回答:
(1)分析水的体积随温度的变化情况,可知水不适宜作温度计内感温液体的原因是___________;
(2)南极是世界上最冷的大陆,最低温度可达−93.2℃。

若作为南极科考站温度计的感温液体,在以上三种物质中, __________物质较为合适;
(3)若选用相同体积的水银和酒精分别制成温度计甲、乙,且温度每升高1℃,感温液体上升的高度相同,则__________(选填“甲”或“乙”)温度计细玻璃管的内径稍大。

答案:见解析酒精乙
(1)[1]温度计是根据液体热胀冷缩的原理制成的,由图(a)可知,温度在0~4℃范围内,随着温度的升高水的体积变小,温度在4~12℃范围内,随着温度的升高水的体积变大,如果物体温度在0~4℃范围内,水受热体积变小,不能作温度计内感温液体。

(2)[2]由图(b)(c)可知,水银的测量范围是-39~357℃,酒精的测量范围是-117~78℃,南极是世界上最冷的大陆,最低温度可达−93.2℃,水的凝固点是0℃,所以用酒精作为感温液体合适,如果选择水和水银会凝固,故不能用水和水银作为感温液体。

(3)[3]水银体积随温度的变化率
k1=1.07m3-1.00m3
357℃−(−39℃)
≈1.8×10-4m3/℃
酒精体积随温度的变化率
k2=1.34m3-1.00m3
78℃−(−117℃)
≈1.7×10-3m3/℃
所以k1<k2
感温液体上升的高度相同,甲的体积变化量小于乙的体积变化量,由于水银和酒精的体积相同,所以由V=Sh可知可知乙的内径较大。

23、把下列现象中的物态变化写出来:
①樟脑丸消失_____②雾消散_____③霜、雪的形成_____④高温下,铁变成铁水_____⑤火山爆发的岩浆变成岩石
_____⑥棒冰表面冒白气_____。

答案:升华汽化凝华液化凝固液化
[1]樟脑丸消失是从固态直接变为气态是升华现象。

[2]雾消散,水由液态变为气态是汽化。

[3]霜、雪的形成是空气中的水蒸气遇冷凝华形成的小冰晶。

[4]高温下,铁变成铁水,是由固态到液态是熔化。

[5]火山爆发时岩浆变为岩石,是从液态变为固态,是凝固。

[6]棒冰表面冒白气是空气中的水蒸气遇冷液化形成的小水珠。

24、如图所示,是模拟大自然中雨的形成的实验装置图。

向烧瓶中注入适量的水,并将烧瓶加热。

往瓶口的上方,倾斜着放置一个温度 _____(填“较低”或“较高”)的金属盘。

一段时间后,观察到金属盘的底部出现大量的水珠。

大自然雨的形成与实验展示的水的变化类似:水蒸气与热空气一起上升,在高空遇冷 _____(填物态变化的名称)成小水滴,随着小水滴量的增加,最终形成降雨。

答案:较低液化
[1]为了产生更多的水滴,就要让更多的水蒸气发生液化,温度低一些更容易液化,所以降低金属板的温度可以产生更多的水滴。

[2]雨的形成过程是:水蒸气与热空气一起上升,在高空遇冷液化成小水滴,随着小水滴量的增加,最终形成降雨。

25、在干旱缺水的地区,可用塑料布收集露水,如图所示,露形成时发生的物态变化是___________,该物态变化过程要___________热量,所以露的形成多在夜间。

答案:液化放出
[1]空气中有水蒸气,而水蒸气遇到温度低的塑料布变成小水滴,即露水,物质由气态变为液态,所以露形成时发生的物态变化是液化。

[2]露的形成多在夜间,这是因为夜间温度较低,水蒸气遇冷放出热量,变成小水滴,所以该物态变化过程要放出热量。

相关文档
最新文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