河南省南阳市第一中学高二语文上学期第三次月考试题(扫描版)

合集下载
  1.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2.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3.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河南省南阳市第一中学2016-2017学年高二语文上学期第三次月考试题(扫
描版)
南阳一中2016年秋期高二第三次月考语文答案
1.(3分)C解析:A项在原文第二段的第一行和第二行。

这是饮食方面的“和”的思想在民族文化融合过程中的体现。

这是不同民族的融合。

B项原文中第二段第二行末尾“汉唐以后,中亚及东南亚等地的食物品种大量引进,增补了中华饮食品种。

”“中亚和东南亚”就是“亚洲其他地区”,“增补了中华饮食的品种”就是“进一步扩大了饮食范围”。

这是不同国家和地域的融合。

C 项在原文第三段末尾“只有中国本土性的饮食原料与中国厨艺有机结合,人们才能真正品尝到中华美食的滋味。

”这强调的是中华饮食的本土性特征,不能体现“和”的文化思想,答非所问。

况且用“任何一个”这种说法本身就是很绝对的,在论述类文本中,特别绝对的说法通常是不够准确的。

D项第四项由“原产非洲的油料作物‘芝麻’,被广泛用为调味品”,经过消融改造被赋予新的含义。

这是在引进外来食物中体现的“和”。

2.(3分) D A项在第二段第四行,“翻开中国食谱,到底哪种是地道的中国食物或外来食物,人们恐怕已经模糊。

”表意与A项无异。

B项第三段“中国南方多水田,北方多旱地……成为改善人们生活的佳肴”这就是中华饮食本土性的一个例证。

C项在第三段末尾“在世界上任何一个提供‘中式餐饮’的餐馆与酒店中,中国本土文化饮食要素不可或缺。

”表意相同。

D项原文是这两种器物“在南北朝时开始逐步向中原地区流传”,并不是南北朝在中原大范围推广。

“这些饮食器具的大范围推广以及对其进一步的改造创新,打破了跪坐而食的局限。

”大范围推广并改造创新后才推动了进餐形式的发展。

犯了“以偏概全”的错误。

3.(3分)D文章最后两行“并不会失去自我,在人类普遍的文化价值认同之下进一步为世界各国所认可。

”D项曲解了原文意思。

4.D(原文标点:边民旧食青盐,其价甚贱。

洎禁青盐以困贼,令商贾入粟,运解盐于缘边,价直与蕃盐不相远,故蕃部赍盐至者,不能货鬻)
5.B(“一般分为本纪、列传、书志、箴铭、辞赋几种体例”错,应为“一般有本纪、世家、列传、书志、史表几种体例”)
6.C(“舆论也认同他的意见”错,舆论的意见与梁鼎相反,且舆论的发出是在朝廷同意梁鼎的意见后)
7.(1) 梁鼎上奏请求运送咸阳仓的粮食来充实边塞,粮食已经陈腐霉烂,梁鼎就送给百姓,等到秋收后更换新粮。

(得分点:实、与、俟、易,各1分,句意1分)
(2) 此后出兵,就派遣随从官员用猪、羊各一头祭告祖庙,请下那三支箭,用锦囊装着,背着它走在队伍的最前面。

(得分点:从事、少牢、告、盛以锦囊句式、负各1分)
参考译文:梁鼎,字凝正,益州华阳人。

太平兴国八年考中进士甲科,初次任职担任大理评事、秭归县知县,又升任著作佐郎。

任吉州知州,百姓有个叫萧甲的,横行奸诈,成为百姓一害,梁鼎揭露他的罪行,杖打他的脊背、刺面后流放到偏远地区。

太宗特别赏识他的办事才能,梁鼎重新回朝
廷任职,赏赐绯鱼,按惯例应当赏给他银宝瓶带,太宗特别用犀带赏赐他,把他的名字记在御屏上。

至道初年,梁鼎建议兴建三白渠,以及陈、许、邓等几州利用水利开垦荒地,事情记述在《食货志》中。

调往陕西。

至道二年,五名将领分路攻打李继迁,李继隆擅自从赤柽路出击没有战功,还朝后上奏称军需物资没有按时供给,梁鼎因犯事而被降三级官职。

又担任殿中丞,负责原有事。

因母亲年老请求到家乡州郡任职,历任徐、密二州知州。

真宗登基,恢复原来官职。

当时三司责罚拖欠赋税严厉急迫,有长时间被拘押的,朝廷命令梁鼎按照登记簿详细审定,免除赋税很多。

一个月后,授任右谏议大夫。

当时西部边境还未安宁,梁鼎建议禁止陕西私人买卖解池盐,由所在的官府专卖,朝廷下诏照此办理。

议论的人大多认为:“边境百姓过去吃青盐,青盐价格很便宜。

等到禁止青盐来围困贼寇,让商贾纳粟,将解池盐运送到边境地区,价格和蕃盐差不多,所以从蕃部带盐来的,卖不出去。

现在如果禁止解池盐,和内地同价,那么百姓一定会触犯禁令买卖青盐,这是帮助盗贼获得粮食啊。

”当时刘综担任陕西转运使,梁鼎上奏请求罢免他。

刘综回朝后,也秘密陈述梁鼎的建议不妥当。

梁鼎赴任后,就发送文书禁止盐商买卖解池盐,文书的规定违背实情不恰当,延州的刘廷伟不遵从他的规定。

梁鼎上奏请求运送咸阳仓的粮食来充实边塞,粮食已经陈腐霉烂,梁鼎就送给百姓,等到秋收后更换新粮,朝廷听到后阻止这件事,很多人上表章秘密陈述梁鼎扰民,梁鼎开始的计划多数败坏,于是命令林特专程和梁鼎等人一起商议此举是否可行,于是依旧通盐商。

梁鼎因起先倡议改变原有办法,朝廷下诏免去梁鼎度支使职务,仍担任原来的官职。

不久,遭遇母亲丧事,起用恢复原职。

去世,享年五十二岁。

梁鼎体貌魁伟,坦荡崇尚气节,有正气,为官严厉,名气很大。

喜欢学习,擅长篆、籀书体。

曾写《隐书》三卷,《史论》二十篇,《学古诗》五十篇。

8.(从听觉的角度写,)以动衬静,表现深夜的静谧凄清,烘托诗人内心的悲凉。

9.诗人早年希望能够为国效力,然而报国无门;晚年希望学得长生之术,而亦自知不能;遂生归隐之心(就产生逍遥江湖,纵情山水的想法)。

10.(1)春水碧如天,画船听雨眠(2)奈何取之如锱铢,用之如泥沙(3)而浮生若梦,为欢几何
11.(1)答E得3分,答C得2分,答D得1分,答A、B不得分。

解析:本题考查欣赏作品的形象,赏析作品的内涵,领悟作品的艺术魅力的能力,能力层级为D级。

A项,“担心他下山找粮会惹出麻烦”有误,从下文看,“我”所担心的是他投靠敌人,给自己带来麻烦。

B项,“认为‘我’对王老蔫的看法有失偏颇”有误,从后文看,一是人手少,二是只有王老蔫熟悉地形。

D项,作者这样写主要是为了写王老蔫是如何将鬼子带入山中,是对前文内容的补充。

(2)答案:①小说开头两段主要叙述了部队生活的艰苦,粮食的短缺;(2分)②交代了故事发生的特定背景;(2分)③引出了王老蔫下山找粮的故事情节,为突出其英雄的形象特点作铺
垫。

(2分)解析:本题考查分析文章结构,把握文章思路的能力,能力层级为C级。

作答时,要在通读全文的基础上来分析,先概括写了什么,再指出这样写对故事情节和突出人物形象特点所起的作用。

(3)①为人低调,不轻易表现自己。

在队伍里被“我”看作“又胆小又怕吃苦”、从来没有“勇敢过”的人。

(2分)②勇于承担责任。

面对队伍出现粮食短缺的情况,自告奋勇,主动请缨去找粮。

(2分)③机智勇敢,视死如归。

不但出色完成找粮任务,而且巧妙将敌人引入山中并与他们同归于尽。

(2分)解析:本题考查欣赏作品的形象的能力,能力层级为D级。

分析性格时要点出人物形象的主要特征,必须结合文本中“我”对王老蔫的看法以及对他自身的描写来概括。

(4)(示例一)小说结尾这样安排纯属多余。

(2分)①从情节来看,小说叙述完王老蔫英勇就义,部队找到粮食并渡过了难关,结构已是完整,没必要再画蛇添足。

(2分)②从人物形象的塑造来看,整篇小说先写人们对他性格特点的认识,再写他英勇就义,形象丰满,再补叙后面的内容当属多余。

(2分)③从小说的主题来看,本文通过塑造王老蔫的形象,反映出抗战的主题,后文再写补叙的内容,似乎与此没有太大的关联。

(2分)(示例二)作者这样安排匠心独运。

(2分)①从情节上看,小说最后的结尾是对前文王老蔫带鬼子上山情况的有力补充,只有这样,结构才显得完整。

(2分)②从人物形象的塑造来看,补叙部分突出了王老蔫的机智勇敢,是对前文有关他性格“胆小”的否定,使人物性格更加突出。

(2分)③从主题上来看,除了反映出抗战主题外,作者这样写,还表现出战士们的英雄主义和集体主义精神,使主题更加丰富。

(2分)解析:本题考查对小说结构的探究能力,能力层级为C级。

先提出自己的观点和看法,再结合文本从情节、人物形象的塑造和主题三个方面进行细致的分析。

分析时,说理要明确,要用文本内容进行佐证。

12.C 解析:A.连篇累牍:形容篇幅过多,文辞冗长。

B.聚讼纷纭:许多人在一起对某一问题议论纷纷,不能决定哪种意见是正确的。

D.倚马可待:形容文思敏捷,文章写得快。

13.B 解析:A项,主宾搭配不当,“博客”不能成为“博客名人”;C项,“坐满了很多同学和老师来听讲”句式杂糅,应为“坐满了很多来听讲的同学和老师”;D项,不合逻辑,“社会问题”包括“收入分配、居民住房、社会治安”,两者不能并列。

14.A 解析:此题考查语言表达的连贯,应着眼于整段话,把握上下句间的联系。

解答此题,首先要注意题中横线前后的语句,由横线前的语句,可确定③紧承其后,由横线后的语句,可确定④在其前,由上述两点即可确定答案。

15.①地震预报是有发布权限的(或“地震预报的主体只能是权威的政府部门”)②那么地震就应该遵循物质和能量的运动规律(或“而物质和能量运动的过程是有规律的”)③这一天虽然还遥远,但非无期(或“应该是在将来的某一天,但现在还无法做到”)
16. 画面内容:画面的左边,一位衣着时尚的女子,正紧搂大树,准备与自然合影。

右边的时髦男子一边举着相机为她拍照,一边兴高采烈地赞叹道:“景色美极啦!”在他们的脚下,是随意丢弃的垃圾和被踩得乱七八糟的草地。

主旨:批判了那些打着欣赏美的旗号,破坏美、践踏美的行为。

(或“讽刺了那些打着欣赏美的旗号,
破坏美,践踏美的旅游者。

”)
17.本题为材料作文,写作前要仔细阅读材料,材料的内容是确定立意的基础。

材料中写到虽然潘先生有着违章停车的行为,但交警考虑到潘先生在照顾住院孩子的现实情况,选择了人性化执法,没有给潘先生开罚单,反而祝愿潘先生的孩子早日康复,这引发了人们对于法律法规和人之常情之间关系的思考。

根据材料可确立以下立意:
(1)法律法规虽然不可侵犯,但本着以人为本的原则,适当的进行变通才能体现执法者的智慧,创造和谐的社会关系。

(2)法律法规不可因特殊情况而被亵渎,法律法规用来规定和约束人们的行为,保障社会的正常运转,如果因为个人的特殊情况就可以随意违背,则失去了设立法律法规的本意,导致社会秩序混乱。

文章要紧扣选择的立意,但作文时要注意:如果写成议论文,则要紧扣材料内涵,深入思考,正确认识,有理有据,层层论述,观点明确,语言准确,保证议论文论证严密;如果写成记叙文,则要选取恰当的切入角度,叙写自己或他人与材料中获得的主旨一致的经历或过程,进而引发自己的体会或感悟,保证记叙文要情真意切。

写作时要尽量做到文体鲜明,主题突出,言辞优美,思想深刻。

相关文档
最新文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