地理作业(昆明避难所)

合集下载
  1.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2.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3.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昆明避难所调查
汶川大地震已经过去三年多了,人们仍在为逝者哀痛、为生者欣慰、为救援者感动。

巨大的灾难也为我们敲响警钟:当突如其来的灾难降临时,我们究竟可以去哪儿?
2011年3月11日,日本于当地时间11日14时46分发生里氏9.0级地震,地震引发大规模海啸,造成重大人员伤亡,并引发了日本福岛第一核电站发生核泄漏事故。

我们在为自然灾害震惊之余,也看到灾区的大批民众在避难所里得到了基本的生活保障。

避难所渐渐为大家所关注。

那么,到底什么是应急避难场所呢?百度百科是这样解释的:应急避难场所是应对突发公共事件的一项灾民安置措施,是现代化大城市用于民众躲避火灾、爆炸、洪水、地震、疫情等重大突发公共事件的安全避难场所。

应急避难场所是为了人们能在灾害发生后一段时期内,躲避由灾害带来的直接或间接伤害,并能保障基本生活而事先划分的带有一定功能设施的场地。

应急避难场所具有应急避难指挥中心、独立供电系统、应急直升机停机坪、应急消防措施、应急避难疏散区、应急供水等11种应急避险功能,形成一个集通讯、电力、物流、人流、信息流等为一体的完整网络。

我国2008年执行的《地震应急避难场所场址及配套设施》标准规定,地震应急避难场所要选择在公园、绿地、广场、体育场等地,但不能在动物园和公园内的文物古迹保护区域;需避开地质断层、高大建筑物、山体等区域;场所内的建筑物及利用周边建筑物作为配套设施用房的建筑,须达到国家规定的抗震设防要求;场所应有方向不同的两条以上与外界相通的疏散道路。

2003年10月1日,我国第一个应急避难所在北京元大都遗址公园建成。

昆明市人民政府于2006年,以宝海公园为试点,开始筹建昆明市第一个应急避难场所。

2011年3月15日市政府第4次常务会,审议通过《昆明市人民政府贯彻
国务院关于进一步加强防震减灾工作意见的实施意见》,该意见提出,应急避难场所今后将作为昆明市必需的公共设施,纳入城市发展总体规划,与城市建设
同步推进。

意见提出,相关部门在进行广场、公园、绿地、学校、体育场馆、城中村
改造等规划建设时,在规划中应明确应急避难场所建设项目。

在学校、医院、
商场、体育场馆等人员密集场所,要设置应急疏散通道,配备必要的救生避险
设施。

意见指出,年内将完成昆明市防震减灾中心主体建设,2015年,昆明市要基本建成多学科、多手段的地震综合观测系统,城乡新建、改建、扩建工程全
部达到抗震设防要求,基本完成抗震能力严重不足的重要建设工程的加固改造。

破坏性地震发生后,2小时内救援队伍能确保赶赴灾区开展救援,受灾群众24
小时内得到基本生活安置。

到2020年,建成立体地震监测网络,并建成较完备的地震应急救援体系和救助保障体系。

2011年至2015年,全市范围内将新组
建108支地震应急救援志愿者队伍。

 2011年印发的《昆明市地震应急避难场所建设实施方案》的总体目标是:在昆明建设Ⅰ类避难场所25个、Ⅱ类113个、Ⅲ类450个。

达到应急避难场所规划、建设、管理法制化,场所布局合理、平灾一体、要素齐全、设施配套、
交通信息通畅、保障及时高效。

具体工作目标为:2011年完成昆明市防震减灾中心主体建设,2012年完成防震减灾中心地震观测井和设备的购置和安装,并
投入使用。

“十二五”期间,将实现乡镇地震宏观联络员和地震灾情速报员全覆盖。

到2015年,昆明市将基本建成多学科、多手段的地震综合观测系统,城乡新建、改建、扩建工程全部达到抗震设防要求。

到2020年,工程建筑和设施达到抗御相当于当地地震基本烈度的地震,并建成较完备的地震应急救援体系和救助保
障体系。

同时,建立健全地震应急指挥系统,昆明市防震减灾局和市政府应急
办将用1至2年时间,在“昆明市应急平台”基础上搭建“昆明市地震应急指挥平台”,各县(市)、区应逐步建立地震应急指挥平台。

截至2011年6月,昆明市已经在宝海公园和月牙塘小区建成两个配套设施完备的应急避难场所,可容纳8万余人。

昆明市仍面临现有避难场所分布不均,建设与管护分离,缺乏联动机制等困难。

根据规划,2011年昆明市要充分利用公园、街头绿地、校园等宽敞的空地,建设150个避难场所,使城区人均避难场所面积达到2m2,基本满足城镇居民
应急避难需要。

从网上收集到以上这些相关资料,让我对避难所的功能、用途有了充分认识,心里也更迫切地想看看平时被自己忽略的避难所。

于是我来到宝海公园进
行了实地调查。

从上面的截图可以看到:宝海公园应急避难所位于昆明市东城片区,紧连昆明国际会展中心,毗邻320国道及春城路,周围路网发达,交通便利,毗邻居民区,是目前昆明市最大的城市公园,适合用于城市应急避难,面积有1.7
万m2,避难场所面积0.8万m2,可容纳5万人,临时疏散避难。

避难所建设本着“平灾结合”原则,平时不改变公园景观、休闲、娱乐和健身的功能,只有在地震、火灾、大面积煤气泄漏和突发性公共事件发生时,附近的居民能够在政府组织下,快速疏散到公园中,并得到医疗、物资等方面的基本救助,以保障应急避难时居民的正常生活。

根据宝海公园的绿地、空旷地带分布,设计者将应急棚宿区设于面积较大的广场和开阔的树林草坪间。

在供水系统方面,避难所采用6套市政给水、应急水井供水,应急水井日出水量200m3。

公园内现已铺设3条供水线路,18个应急水龙头,分布于公园内的所有棚宿区,基本能满足避难人群的饮水需要;利用消防车、洒水车运
输供水方式给公园里送水;公园现有一口热水井,避难时经过净化处理后给避难人员供水,园内景观水经过净化消毒后也可使用。

在供电方面,避难所采用3套应急系统,正常时使用市政供电系统;电源中断应急时用一台50kW柴油发电机为园内供电;同时还配备两台5kW移动发电机临时供电,比如救护所、指挥中心需要时临时供电。

在垃圾处理方面,应急避难所分别在棚宿区附近设置6-8个移动垃圾站。

根据公园原有的设施分布,设计者将应急医疗救护中心设置于宝海公园南部,设有消毒间、急救室、伤员床位和医护人员休息室等,并可存放一定数量的应急医疗救护设备和应急物资。

另外,避难所还在公园中部设置医疗救护帐篷,可临时为受伤人员提供简单的医疗救护。

建设成为避难所后,宝海公园设置了配套的应急指示牌和平面引导图,灾时可指导人群安全有序地进入避难场所。

在输送伤员和物资方面,宝海公园将中部开阔的广场作为应急直升机停机坪,在上面铺装结实耐用的花岗石地砖作标示符,符合应急时运送急重伤员、输送应急物资的直升机停泊需求。

下面就是避难所的有关标志:
平时同学们到宝海公园游玩时,可以有意识地注意观察一下这些标示哦。

据报道,西山区去年顺利完成了碧鸡公园、西华公园、西山区体育场、昆明医学院、北师大昆明附中、昆三中、西山区实验中学等首批7家地震应急避难场所16万㎡,可容纳8万人的示范性工程建设。

昆明市五华区首批6个地震应急避难场所工程也已开始施工。

在宝海公园里,针对避难所的有关知识,我对39名不同年龄段的游客进行了随机调查,结果汇总表如下:
7 / 9
8 / 9
由于调查是在平时进行,公园里主要以家住附近的退休人员居多,所以对于问题1和4,这个年龄段的被访者给出确定答案的很多。

但是其他年龄段被访者的回答反映出对于避难所的分布在市民当中的认知程度是不够的,还需要进行深入广泛的宣传。

对于问题4的回答,我们可以看出:在各级学校中,抗震减灾的教育进行得非常普遍,学生们都有地震和消防演练的经历。

对于退休人员,这反而成了薄弱环节,应该在这方面加强。

应急避难场所的修建,说明政府危机管理的意识正在形成。

假如发生不可避免的灾害,比如地震或火灾等,这些越来越多的“应急避难所”,就将能为千万人提供生命线,成为呵护生命的公园。

建设避难所的同时,广大市民也要居安思危,加强应对突发灾难的意识,只有这样,灾难一旦真正来临,人们才不会束手无策,才能把灾难造成的损失减小到最低。

云大附中
初一(13)班
邓茗初。

相关文档
最新文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