人教版高考语文一轮复习现代文阅读作业

合集下载
  1.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2.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3.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2020届一轮复习人教版现代文阅读作业
一、阅读下面的文字,完成第1~3题。

(9分)
文学翻译的最高标准是“化”。

把作品从一国文字转变成另一国文字,既能不因语文习惯的差
异而露出生硬牵强的痕迹,又能保存原有的风味,那就算得入于“化境”。

17世纪西方有人赞美这
种造诣的翻译,比为原作的“投胎转世”,躯壳换了一个,而精神姿致依然故我。

换句话说,译本对
原作应该忠实得以至于读起来不像译本,因为作品在原文里决不会读起来像经过翻译似的。

但是,
一国文字和另一国文字之间必然有距离,译者的理解和文风跟原作品的内容和形式之间也不会没有
距离,而且译者的体会和他自己的表达能力之间还时常有距离。

从一种文字出发,积寸累尺地渡越
那许多距离,安稳到达另一种文字里,这是很艰辛的历程。

一路上颠顿风尘,遭遇风险,不免有所遗
失或受些损伤。

因此,译文总有失真和走样的地方,在意义或口吻上违背或不尽贴合原文,那就是“讹”,西洋谚语所谓“翻译者即反逆者”。

中国古人也说翻译的“翻”等于把绣花纺织品的正面
翻过去的“翻”,展开了它的反面。

彻底和全部的“化”是不可实现的理想,某些方面、某种程度的“讹”又是不能避免的毛病,
于是“媒”或“诱”产生了新的意义。

翻译本来是要省人家的事,免得他们去学外文、读原作的,
却一变而为导诱一些人去学外文、读原作。

它挑动了有些人的好奇心,惹得他们对原作无限向往,
仿佛让他们尝到一点儿味道,引起了胃口,可是没有解馋过瘾。

他们总觉得读翻译像隔雾赏花,不比
读原作那么情景真切。

这样说来,好译本的作用是消灭自己;它把我们向原作过渡,而我们读到了原作,马上掷开了译本。

勇于自信的翻译家也许认为读了他的译本就无须再读原作,但是一般人能够欣赏货真价实的原
作以后,常常薄情地抛弃了翻译家辛勤制造的代用品。

倒是坏翻译会发生一种消灭原作的效力。


劣晦涩的译文无形中替作品拒绝读者:他对译本看不下去,就连原作也不想看了。

这类翻译不是居间,而是离间,摧灭了读者进一步和原作直接联系的可能性,扫尽读者的兴趣,同时也破坏原作的名誉。

林纾的翻译所起的“媒”的作用,已经是文学史上公认的事实。

他引导他们去跟原作发生直接
关系。

能读原文以后,再来看错误的译本,有时不失为一种消遣。

有人说,译本愈糟糕愈有趣。

我们
对照着原本,看翻译者如何异想天开,用胡猜乱测来填补理解上的空白,无中生有,指鹿为马,简直像
一位“超现实主义”的诗人。

但是,我对林译的兴味绝非想找些岔子,以资笑柄谈助,而林纾译本里
不忠实或“讹”的地方也并不完全由于他的助手们语文程度低浅、不够理解原文。

一个能写作或自信能写作的人从事文学翻译,难保不像林纾那样的手痒,他根据自己的写作标准,要充当原作者的“诤友”,自以为有点铁成金或以石攻玉的义务和权利,把翻译变成借体寄生的、东鳞西爪的写作。

正确认识翻译的性质,严肃执行翻译的任务,能写作的翻译者就会有克己功夫,抑
止不适当的写作冲动,也许还会鄙视林纾的经不起引诱。

(选自钱钟书《旧文四篇:林纾的翻译》,有改动) 1.下列关于原文内容的理解和分析,正确的一项是( )(3分)
A.翻译的最高标准是“化”,使原作“投胎转世”,躯壳换了一个,却保存了原有的风味。

B.两种文字之间的距离、译者跟原作者的距离、译者表达能力欠缺等都会使译文走样。

C.文学翻译的“化境”只是一种理想,由于“讹”无法避免,因而“化境”是无法实现的。

D.翻译本图省事,却变为导诱一些人去学外文、读原作,与目的相去甚远,费力不讨好。

2.下列对原文论证的相关分析,不正确的一项是( )(3分)
A.作者为了论证文学翻译的“化”和“讹”的关系,援引古今中外论据,辩证而形象。

B.文章把好的翻译和坏的翻译进行对比论证,通过对比,二者之高下、优劣不言自明。

C.文章对林纾翻译西方小说的功过得失进行细致深入的分析论证,给后来者提供借鉴。

D.文章围绕着文学翻译的“化”“讹”“媒”“诱”等几方面展开论述,条理清晰。

3.根据原文内容,下列说法不正确的一项是( )(3分)
A.优秀的翻译作品,既要忠于原著,保留原先的精神姿致,而又不露生硬牵强的痕迹。

B.文学翻译的所谓“媒”,就是通过译本作为媒介让读者去阅读原著,促进文化交流。

C.林译小说的“讹”,不是因为他的助手们语文程度低,而是因为没有抑制写作冲动。

D.坏的翻译那是糟蹋原著,因为译本的不堪卒读,进而连累原著,居间反而成了离间。

1.A 解析 B项,不是“译者跟原作者”,而是“译者跟原作品”。

C项,不是“文学翻译的‘化境’”,而是“彻底和全部的‘化’”;再者“文学翻译的‘化境’”是能够实现的。

D项,翻译的
目的是促进文化交流,“与目的相去甚远”之说不当,“费力不讨好”更无从谈起。

2.C 解析 C项,“细致深入的分析论证”与原文不符。

3.C 解析 C项,林译小说的“讹”,与“他的助手们语文程度低”不无关系,只是“不完全由于”。

二、阅读下面的文章,完成后面的题目。

冯骥才:原来是这么一个人
1995年前后,冯骥才在大众心目中还是一个传统作家、艺术家。

他写的“俗世奇人都是些天
津卫的奇人奇事。

恰在那时,天津这座他常年居住的城市面临一场旧城改造的风波。

为了“抢救”这座600年老城的文化遗产,他邀请了诸多摄影师和专家进行文化采风和地毯式考察,编成《旧
城遣韵》一书,还建议副市长建一座城市文化博物馆。

就在强调天津城市文化的时候,他看到了一本介绍法国著名作家马尔罗的书。

马尔罗在任文
化部长期间提出“大到教堂,小到羹勺”的口号,在全法国做了一次文化普查,这大大增强了法
国人的文化自豪感。

上世纪八十年代,法国进一步设立了文化遗产日,呼吁社会各界都参与进来。

这对他触动不小。

他模仿法国人,当时提出了“大到教堂,小到荷包”的口号。

他关于设立
中国文化遗产日的提案在两会上获得通过,国务院确定每年六月的第二个星期六为中国文化遗产日。

2003年,他受邀去巴黎,大量研究了法国大量的文化资料。

回国后,随即着手做文化遗产抢
救保护工作,以十年为期。

在这个规模浩大的“抢救”工程里,民间艺术文化的分类、使用方式、
传承谱系、传播方式、绝活传奇都被以文字、视频的方式记录下来并梳理清楚。

他把这叫做“摸
家底”。

十多年过去,“家底摸清楚了”——“国家级的‘非遗’是1372项,国家、省、市、县
四级‘非遗’加起来超过1万项。

”他对这些数据记得很牢,脱口而出。

但他担心,日韩等其他国家“非遗”虽少,每项却有学者团队支持,而中国却并非如此,非
得国家拨款建项目才行。

80%的“非遗”项目都处于自生自灭的境地,因此他希望中国的知识界能“到田野里去”。

2013年,他又去了一次巴黎,给法国人演讲十年来中国在文化遗产保护方面做的工作。

随后,他游览了欧洲几国的乡村,惊讶地发现“所有的房子都很美,像童话一样”。

这让他很羡慕。


比中国的村庄,不少已濒临瓦解和空心的问题。

回国后,他又发起了传统村落认定保护的工作,他认为,“世世代代居住的乡村有很美好重
要的东西,承栽着民族精神文化的DNA”。

因此,摸完了“非遗”的家底,他又开始摸村落的家底了。

似乎,他又要忙上若干年了。

去年,《俗世奇人》18篇新作发表后,迟子建给他发了条短信:二十年了,你,笔头还这么
健呢!一个“健”字,评价得极为恰切。

上世纪八九十年代是他文学创作的喷薄期,二十年后,
再拿起笔来,新加入的故事依然精悍利落,硬度不改,津味儿也不改。

但时间却是大问题。

《俗世奇人》的前、后l8篇之间隔的20年,正是他把工作重心转向文
化遗产保护的20年。

“这么长的时间,我几乎放弃了文学,偶尔想起写东西,但是想起的时候因
为太忙就放掉了。

”在图书订货会上,他被问起关于自己的文学创作的问题,却又总是无意中拐
回到文化遗产保护的话题上。

他认为,这些工作比他个人的创作还重要,他宁愿为此牺牲个人创
作的时间。

然而当了许多年的作家和艺术家,他到底不能完全放下。

他有一个“苦恼”,就是“做文化
遗产抢救的时候,无法拥有小说家的纯虚构式的思维”。

小说家的思维是纯虚构式的,“有段时
间一定要活在虚构里”,“在现实和虚构间甜蜜的往返”。

但他已经无法获得一个完全离开现实
的纯虚构环境。

《俗世奇人》这样的故事每篇大约2000字左右,他称它为“超短篇”。

它们大概
也是他和现实相互妥协后的一种“往返”方式。

“只能写这样超短篇的小说了。

想写的太多,不知有没有时间。

”他说,却是一副释然的样子。

“我这个人我随缘,看上帝给我多少时间。


(选自《北京晚报》,有删改) 1.下列对材料有关内容的分析与概括,最恰当的两项是()()
A.1995年前后,冯骥才以作家、艺术家的身份为大众所知晓。

他所写的“俗世奇人”系列人物之所以跃然纸上,根本在于这些人事就发生在他常年生活的天津,他有创作所需的厚实
的生活基础。

B.曾任法国文化部长的著名作家马尔罗,在全法推行文化普查行动并设立文化遗产日,大大增强了法国人的文化自豪感,这对冯骥才在中国开展保护文化遗产的系列行动有重要的启
示。

C.在抢救中国文化遗产的十年间,冯骥才与他的团队对民间艺术文化以文字、影像的方式进行全方位的记录,按照国家、省、市、县的不同层次进行了清晰梳理,为保存和研究中国
文化遗产作出了重要贡献。

D.中国的“非遗”虽多,但每项都没有学者团队支持,处于自生自灭的境地,非得国家拨款建项目才行,因此冯骥才希望中国的知识界能“到田野里去”。

E.冯骥才游览欧洲几国的乡村时,惊讶于当地乡村的纯朴美好,这触发了他发起“传统村落认定保护工作”的念头。

但这项工作在当前城市化的背景下,任务十分艰巨,需要付出艰
辛的努力。

2.文章的画线句“它们大概也是他和现实相互妥协后的一种‘往返’方式”是什么含意?请结合上下文谈谈你的理解。

3.文章的标题“冯骥才:原来是这么一个人”,请简要概括冯骥才在保护文化遗产方面表现为怎样的一个人。

1.CE
【解析】本题考查理解文意,筛选并整合文中的信息的能力。

A项,“根本在于”的表述过于绝对;B项,根据原文第二段“上世纪八十年代,法国进一步设立了文化遗产日”可知,设立文化遗产日并不全是马尔罗的功劳;D项,“每项都没有学者团队支持,处于自生自灭的境地”
有误,原文第五段说的是“80%的‘非遗’项目都处于自生自灭的境地”。

2.(1)作为作家和艺术家,冯骥才钟爱文学,不能完全放下写作;(2)但忙于保护文化遗产等社会事务让他难以获得小说家需要的纯虚构环境;(3)因此,他只能选择写作“超短篇”的“俗世奇人”这样的故事来求得理想志趣于现实责任的平衡。

【解析】本题考查分析语言特色,把握文章结构,概括中心意思的能力。

理解该句的含义,需把句子放入上下文的语境中,并突破关键词“和现实相互妥协”“‘往返’方式”。

“现实”
指的是什么?联系上下文关键句“然而当了许多年的作家和艺术家,他到底不能完全放下”
“但他已经无法获得一个完全离开现实的纯虚构环境”,可见“现实”就是一方面他忙于保护文化遗产等社会事务而难以获得小说家需要的纯虚构环境,另一方面又放不下写作;那么,“妥协”与“‘往返’方式”就是“只能写这样超短篇的小说了”。

3.(1)善于学习,善于改变;(2)关心传统文化,有社会责任感与使命感;(3)牺牲自我,勇于付出;(4)工作认真细致,坚持不懈。

【解析】本题考查发掘文本所反映的人生价值和时代精神的能力。

题目中要求概括冯骥才在“保护文化遗产方面”的个性特征,我们首先要筛选出相关的信息再加以概括。

“他模仿法国人,当时提出了‘大到教堂,小到荷包’的口号”“他受邀去巴黎,大量研究了法国大量的文
化资料”等可见其善于学习,善于改变;“他希望中国的知识界能‘到田野里去’”“他认为,‘世世代代居住的乡村有很多美好重要的东西,承载着民族精神文化的DNA’等可见其关心传
统文化,有社会责任感与使命感;“他认为,这些工作比他个人的创作还重要,他宁愿为此牺
牲个人创作的时间”等可见其牺牲自我,勇于付出;“他对这些数据记得很牢,脱口而出”
“正是他把工作重心转向文化遗产保护的20年”等可见其工作认真细致,坚持不懈。

相关文档
最新文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