浙江省杭州城区八校联考2023-2024学年九年级上学期语文期中试卷(教师版)
-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浙江省杭州城区八校联考2023-2024学年九年级上学期语文期中试卷
一、班级公众号准备打造“水之思”诗歌专栏,文文邀请你完成以下任务。
(25分)1.(2023九上·杭州期中)阅读专栏介绍语,完成下面两题。
老子曰:“上善若水。
”雨水自由,自天空倾泻而下,我们要如雨水,让青春在广mào ▲ 的天地中肆意挥洒;溪水迸溅,即使山拦石阻,也会勇敢跃过,我们要如溪水,面对艰难困è
▲ ,无所畏惧;江水浩荡,迅疾.汹yǒng ▲ ,我们要如江水,一路高歌,奔腾向前。
(1)根据拼音写汉字。
①广mào ②困è汹yǒng③
(2)下面是“疾”字意义的演变图,请在横线上填入恰当的例子(填选项)。
A. 奋笔疾.书
B. 痛心疾.手
C.积劳成疾.
D.疾.恶如仇
【答案】(1)袤;厄;涌
(2)B|D|A
【知识点】常用易错字字音;词义理解
【解析】【分析】(1)广袤guǎng mào:土地的长和宽。
广阔;宽广。
困厄kùn è:指困苦危难,或(处境)艰难窘迫。
汹涌xiōng yǒng:水势很大,猛烈地向上涌。
(2)A.奋笔疾书,指快速地挥笔书写。
疾,快速的。
B.痛心疾首,形容痛恨到了极点。
疾,痛。
C.积劳成疾,因为长期劳累而得了病。
疾,疾病。
D.疾恶如仇,指憎恨坏人坏事就象憎恨仇人一样。
疾,憎恨。
故答案为:(1)袤;厄;涌
(2)B;D;A
【点评】(1)本道题考查用汉语拼音拼读汉字的能力。
在具体的句子中,根据拼音写出相应的汉字。
考查要求学生在平时读课文时,注意重点字词的读音、字形。
(2)本题考查词语含义。
含义包括本义、引申义、语境义,答题要联系语境,分析归纳含义即可。
2.(2023九上·杭州期中)“木无本必枯,水无源必竭。
”矗立起我们的精神大厦是我们的“源头活水”。
爱恨情仇、建功立业、修身养性,像毕淑敏一样,古代文人们也在为自己的精神修建三间小屋。
第一间小屋里,刘禹锡盛放着“①,②”(《酬乐天扬州初逢席上见赠》)因老友四散,恍如隔世的心酸;王湾盛放着③,④
(《次北固山下》)的思乡情。
第二间小屋里,李白盛放着“长风破浪会有时,⑤” (《行路难》)的坚定信念;曹操盛放着⑥,若出其里”(《观沧海》)的宏大抱负。
第三间小屋里,有苏轼对月倾诉“但愿人长久,⑦”(《水调歌头》)的美好祝愿,而欧阳修则在低吟“山水之乐,⑧”(《醉翁亭记》)。
【答案】怀旧空吟闻笛赋;到乡翻似烂柯人;乡书何处达;归雁洛阳边;直挂云帆济沧海;星汉灿烂;千里共婵娟;得之心而寓之酒也
【知识点】一般性默写;理解性默写
【解析】【分析】解答此类题目,我们需要在平时学习中,做好积累,根据提示语句写出相应的句子,尤其要注意不能出现错别字。
理解性识记,注意结合语境填充。
注意易错字的写法,如“赋、翻、雁”等字。
故答案为:怀旧空吟闻笛赋;到乡翻似烂柯人;乡书何处达;归雁洛阳边;直挂云帆济沧海;星汉灿烂;千里共婵娟;得之心而寓之酒也
【点评】本题主要考查常见的名句名篇默写能力。
名句默写分为两大类,一是给出上句写下句的直接默写,二是结合语境要求写出句子的理解性默写。
要求学生平时既要注意记忆、积累,同时在此基础上加以理解、应用和赏析。
答题时看清题目要求,前两题属于理解性默写,难度不大,学生理解古诗内容即可答题。
其他题属于直接默写,比较简单。
注意写错字或漏字、添字均不能得分。
3.(2023九上·杭州期中)阅读下面的诗歌,完成下面对话内容。
河
艾青
河流呀
你奔跑着又跳跃着
越过莽.野又跌下崖壁
从不休息也不畏惧
你要到哪儿去呢?
我要到东方去——
那边有辽阔的海洋
有蛮野的波涛
有莫测的危险与深奥
有精疲力竭后的
月夜似的平静
【注释】河:指延安河。
1941年,艾青冲破重重阻碍,由重庆奔赴延安。
此诗作于1942年初。
文文:诗歌中“莽”字的读音是mǎng 还是máng?
美美:还记得《沁园春·雪》里的“惟余莽莽”吗?“莽”应该读。
文文:我认为画线句中“辽阔”“”“莫测”这些词可以重读,它们强调了东方世界当时的状态是充满了艰辛和挑战。
朗读时要语调高昂,语气坚定。
美美:我赞同,但东方世界也有“月夜似的平静”,这句朗读时语气要,要读出的情感。
【答案】mǎng;蛮野;舒缓或轻柔;对抗争后和平宁静生活的向往
【知识点】常用易错字字音;语速与语调;停顿与节奏;重音;感悟现代诗歌抒情主人公的情感倾向【解析】【分析】惟余莽莽wéi yú mǎng mǎng 只剩下白茫茫的一片。
重读时注意形容词可以重读,用来突出强调被修饰的对象的特征,蛮野重读。
月夜似的平静,这句话写了经历过精疲力竭的抗战,是和平时代了,是对安宁和平生活的向往和期盼,朗读时语气温和轻柔即可。
故答案为:mǎng;蛮野;舒缓或轻柔;对抗争后和平宁静生活的向往
【点评】本题考查学生拼读能力、朗读设计。
注意积累,掌握字词读音。
要特别注意多音字。
朗读注意从重音、停连、语气、语调、节奏等角度入手。
重音,突出强调。
句意消极时语气低缓,句意积极时语气高亢,欢快。
高音调表示兴奋或惊讶,低音调表示冷静或严肃。
注意结合句子暗含的情感基调分析即可。
停连,指的是朗读中声音的中断和延续,有标点符号的地方和表示情感转折的地方要停连。
4.(2023九上·杭州期中)水在自然中,呈现出雨、雾、雪、霜、露、云、江、河、湖、海等各种不同的状态。
请选择一种“水”的状态以及与其相关的意象,创作一首小诗,表达自己的情思,不超过6行。
【答案】意象选择:雪;将士
诗歌创作:绵长的边境线上/英勇的身姿昂扬挺立/雪/凄冷异常/将士/炙热如光。
【知识点】微写作(片断写作)
【解析】【分析】参考给到的示例,创造小诗即可。
如露——珍珠。
轻轻的我来了,不带一丝声响。
轻轻的我走了,只留下颗颗珍珠,在荷叶的衬托下,吐露晶莹的美。
故答案为:意象选择:雪;将士
诗歌创作:绵长的边境线上/英勇的身姿昂扬挺立/雪/凄冷异常/将士/炙热如光。
【点评】本题考查诗歌创作。
注意题目要求,选择一种“水”的状态以及与其相关的意象,参考给到的示例,创造小诗即可。
二、阅读理解(55分)
5.(2023九上·杭州期中)文文选了三首有关“太阳”的作品,邀请你一起深入探究。
甲乙丙
朱雀桥边野草花,乌衣巷口夕阳斜。
旧时王谢堂前燕,飞入寻常百姓家。
——唐·刘禹锡《乌衣巷》
太阳穿一件朴素的光
衣。
白云却披了灿烂的裙
裾。
向日葵羞于把无名的花
朵看作它的同胞。
太阳升上来了,向它微
笑,说道:“你好吗,我的宝
贝儿?”
从远古的墓茔从黑暗的年代从人类死亡之
流的那边震惊沉睡的山脉若火轮飞旋于沙丘之
上太阳向我滚来…… 它以难遮掩的光芒使生
命呼吸使高树繁枝向它舞蹈使河流带着狂歌奔
向它去
——《太阳》
小花问道:“我要怎样地
对你唱,怎样地崇拜你呢,
太阳呀” 太阳答道:“只要
用你的纯洁的素朴的沉默。
”
——《飞鸟集》
结合划线诗句完成下面的分析。
诗
歌
意象想象画面诗人情感
甲
乌衣巷口、夕阳斜①
表达诗人对世事沧桑、
盛衰兴败的深沉感慨
乙②
太阳对无名花儿微笑、问候,不需要它
的感谢
③
丙太阳
灿烂的太阳从黑暗中艰难地长途跋涉,
光明滚滚而来
④
【答案】夕阳斜照在乌衣巷口的深墙上。
原来最为繁华的乌衣巷口不见车马出入,只有一抹残阳,呈现荒凉、破败、萧索的景象。
;太阳;平等对待众生,付出爱而不求回报。
;驱逐黑暗,追求光明,坚持斗争,争取胜利,坚信美好生活将会到来。
【知识点】体会现代诗歌意境;体会现代诗歌意象;感悟现代诗歌抒情主人公的情感倾向
【解析】【分析】①:乌衣巷口断壁残垣,正是夕阳西斜。
表现出乌衣巷不仅是映衬在败落凄凉的古桥的背景之下,而且还呈现在斜阳的残照之中。
西下的落日,突出了日薄西山的惨淡情景。
本来,鼎盛时代的乌衣巷口,应该是衣冠来往、车马喧阗的。
而现在,一抹斜晖,使乌衣巷完全笼罩在寂寥、惨淡的氛围之中。
画面描绘注意结合翻译,加上一些修饰语即可。
②③:《飞鸟集》意象是太阳。
太阳对无名花儿微笑、问候,不需要它的感谢。
平等对待万事万物,默默付出不需要回报。
④:《太阳》灿烂的太阳从黑暗中艰难地长途跋涉,光明滚滚而来。
寓意驱逐黑暗,追求光明,光明就在前方,要坚定信念,积极斗争,美好生活终究会到来。
故答案为:夕阳斜照在乌衣巷口的深墙上。
原来最为繁华的乌衣巷口不见车马出入,只有一抹残阳,呈现荒凉、破败、萧索的景象;太阳;平等对待众生,付出爱而不求回报;驱逐黑暗,追求光明,坚持斗争,争取胜利,坚信美好生活将会到来。
【点评】本题考查诗歌内容理解。
读懂古诗和现代诗歌内容,理解诗句中的意象。
画面描绘题注意
结合翻译,加上一些修饰语即可。
结合创作背景,理解诗人情感态度。
(2023九上·杭州期中)文文学了诗歌后,对诗化语言产生了浓厚的兴趣。
她找来现代诗化散文,请你一起参与阅读,完成任务。
树知道自己的每一天冯杰
夜半子(23:00-1:00)
只有树知道:夜是从第一颗露珠的内部开始启程的。
夜长有双脚,悄悄地往前触动、试探,这是时间生长的开始。
在子时,大地上最早的那一滴时间,正在露珠里成倍地扩大,延伸,涂上与周围和谐的颜色。
树明白:在这个世界上,每颗露珠的诞生都是一个生命的诞生,每一颗露珠的遗失都是一个生命的消亡,每一段树枝的折断都是一条汹涌河流的折断。
鸡鸣丑(1:00-3:00)这时,鸡鸣之声像一粒小小的磷火,树每天都能听到这种磷火的擦亮之声,树是不厌烦的,在相同的时间聆听相同的一个声音。
如果换上是人,早就转身走了,树却极有耐心,每次都能听出来新鲜、别样、与众不同。
道别鸡啼总是早晚的事情。
前一天,树忽然听到自鸣钟声、手提电话声骤然响起,鸡鸣之声便渐渐瘦了,草鸡送到城市大酒店,大受欢迎。
连最后仅存的一声鸡鸣也干涸了,譬如今天,鸡鸣声就消失了。
树踮起脚,遥望远处的村子,炊烟隐隐晃荡,像搁浅的桅杆,在摇摇欲坠。
树的心里有一丝发痛。
平旦寅(3:00-5:00)
天朦胧未亮,离日出尚有两个时辰,树此时开始做梦。
这几天,树常做相同的一个梦,有点像梦的第二次印刷和翻版:梦见一个人,挥起一柄银斧,砍向自己的肩头。
树想起昨天,它看到远处高速公路上熙熙攘攘的人扛着铁器,开着汽车,带着绳索,打着手机,轰轰隆隆从身边穿过,从城市到达乡村,他们要把乡村古树移到城市花园和住宅区。
据说,这叫贴近大地,“返回自然”。
树叹息道:恐怕自己的命运也为时不远了……
日出卯(5:00-7:00)
树打个哈欠,便苏醒了,叶子一一睁开眼睛。
树叶是乡村绿色的邮票。
在树的记忆里,邮票是人间最小的能飞翔的魔毯,一枚枚在枝头等待寄发。
这时,不但是树,包括身边的花草、天牛、七星瓢虫等都充满憧憬。
树只有在这时,才看到乡村的阳光与干净的水,在枝丫内部奔涌穿梭,组成纵横交错向上的河流。
那是贯穿天空的另一种水系。
食时辰(7:00-9:00)
树对大地的感觉和情感强似人类百倍,它没有人的贪婪和欲望,无砍伐与征服之心。
树一直餐风饮露,靠自己的本领活着。
这时,有几个毛毛虫在叶子的背后躲藏了起来。
树心里清楚,它身上生长的昆虫与筑巢的鸟儿们,是靠花香和阳光的长度来计算一天的时间的。
在树的周围,每一种生物都有自己生活的方式与习惯,无论它们是过客或者驿使。
树的博大与宽厚,理解与包容,让它们充满自信。
隅中巳(9:00-11:00)
树永远谦卑,拥有“植物美德”。
此时,它只是在一寸一寸地收敛自己的身影,独身守定。
树将高处的风景让给肩头的一方鸟巢,让出壳的鸟用稚嫩的眼睛,尽情观察眼前的美丽新世界。
日中午(11:00-13:00)
树影在大地上渐渐拉长,前面是光明,背后是灰的格调。
背影的灰色是树一生中唯一公开的黑暗。
树有那么多丰富的个性,比如,它不传播谣言,不制造蜚语。
当两个乡村情侣在树下说甜言蜜语时,树都听到了,树笑了笑,一句一句收在心底,印在叶子上,变成纹络的走向。
树把听到的话咽到心里,溶入一圈圈年轮。
只有天真的孩子和诗人面对那些散发青草气息的木纹时,才天真地说:“这是树上的河流,这是树的皱纹,这是树说的话。
”尽管没人听懂这童稚之语。
日昳未(13:00-15:00)
树在一阵阵地咳嗽。
每到这时,树就闻到大地上弥漫的农药、化学药品的气味。
与树相伴的虫子们便在叶子上一一脱落。
滚下来,扑扑地摔在地上。
一片片叶子倒有点像人类自己划分的地图。
被战火摧乱又重新分裂划定。
晡时申(15:00-17:00)
树在一个地方站定,树的脚趾能抓住一段遥远的苦旅,一如树上的花朵能抓住乡村消逝的时光,一如空中奔波的彗星抓住了速度。
作为一棵树,它从不赶先,从不超越什么,它只守着这一个地方,从生到死。
热爱。
笃定。
坚守。
延伸。
期待自己有一场绝版的旷世爱情,至死不渝,树常常去把一片叶子扩大成一片绿荫,去把一时的幸福放大成一生的幸福。
日入酉(17:00—18:00)
夕阳擦着树的肩头下滑。
树叶上便有炽热的感觉,要是在山中,枫叶早就划着点燃了。
可这树是大地的赤子,“酉时”让树知道:一个伟大的离去,一个时代的结束,也
像眼前日落一样辉煌而惨烈。
唯一不动的,只有自己脚下踩着的这一块坚实宽厚的大地。
黄昏戌(19:00-21:00)
伫立在黄昏的树知道,人最大的缺陷就是没有植物的性情。
人类的傲慢,自以为是的无知,在
树的内心找不到。
叶子落就落了,它从不去总结与另一片叶子有何不同,但这并不证明树不会思考。
日头垂落,大地苍茫,树沉落在飞鸟与蜜蜂的怀念深处。
人定亥(21:00-23:00)
说“人定”不如说是“树定”,此刻大地偃音息声。
飞鸟至倦,游云思返,这一时刻全部收进一颗小小露珠的内部,四壁清凉,重新挂在树的肩头,大地归于平静。
树忽然想起小时候的片段,宛如童话:一个小女孩把当时还是小苗的自己放在身边,刨坑,提水,而后栽下。
从那一天起,树的趾上感到有小小的触动,它记得,脚趾上开始有一颗宝石般的露珠,在缓缓上升。
树一直记到现在。
(选自《田园书》)6.【整理意象】树的十二时辰,也是万物经历盛衰的十二时辰。
请你根据文章内容,将导图中的横线处补充完整。
7.【揣摩语言】本篇散文具有浓郁的诗化色彩,分行建构是诗歌最显著的形式特征。
参照示例,将原文画线句分行,并结合整首诗阐述理由。
8.【探究视角】古人常常借助草木寄寓自己的情感志向,而本文另辟蹊径,写法富有趣味与深意。
请从写作..视角..,结合《爱莲说》和本文内容,探究它们不同的写法和主旨意蕴。
9.【解读结构】本文采用十二时辰逐时记录的方式,请结合链接材料及文本推测作者的意图。
链接材料:
十二时辰来自先民对大自然、天象人事的观察积累。
“人定”等名称时古人给这十二个时辰起的诗意之名,或描绘天地一景,或阐明起居作息的道理,指引人们顺天而为,接地气而活。
【答案】6.脱落|重挂树肩|交错向上
7.在“全部”或“小小的”处分行,形成对比,以表明露珠虽小,却是旺盛生命力的承载与表现;在“重新”处分行,强调突出经过一天的循环,露珠重新回归树的肩头,表现生命的生生不息。
8.示例:《爱莲说》中以“人”(作者)的角度,周敦颐看到荷花的外在特点,联想到君子高洁的品质,歌颂了莲花坚贞的品格;借用莲的自然属性,表达作者洁身自爱的高洁人格和洒落的胸襟。
本文作者转变传统叙述视角,以树的角度观照世界,反思人与自然的关系,从而启示人们要尊重自然,与自然和谐共处。
9.本文按照十二时辰逐时记录的方式,符合人们的认知规律,便于读者理清文章的思路;其次,由链接材料可知,十二时辰描绘天地一景,或阐明作息规律,指引人们顺应自然,表达作者希望人们顺应天时,与自然和谐共处。
再者,逐时记录的编排结构放缓叙述节奏,能让读者感受到树对时
间、对身边美好事物的重视。
【知识点】哲理散文(含议论散文);概括文章主要内容;理解文章关键语句意思;筛选并整合文中信息;分析文章语言特点;感悟文章意境;启发、思考、感悟等开放类型
【解析】【点评】(1)本题考查概括能力。
根据题目要求,通读全文,抓住文章的主要信息,提取关键语句,在文中找到对应句,根据题目要求答题即可。
(2)本题考查诗歌内容理解。
读懂语句内容,根据题目要求,将诗歌分行,一般是形容词分行,注意分行后是否能够突出事物特征。
(3)本题考查文章内容理解。
读懂《爱莲说》,理解手法及主旨情感。
读懂本文内容,抓住描写对象及描写的角度,理解写作手法及主旨情感。
(4)本题考查作者情感态度。
读懂文章内容,理解文章大意。
理解十二时辰逐时记录的方式的好处,抓住事物描写的角度及特征,理解作者情感态度即可。
6.未(13:00-15:00)每到这时,树就闻到大地上弥漫的农药、化学药品的气味。
与树相伴的虫子们便在叶子上一一脱落。
滚下来,扑扑地摔在地上。
一片片叶子倒有点像人类自己划分的地图。
被战火摧乱又重新分裂划定。
人定亥(21:00-23:00)说“人定”不如说是“树定”,此刻大地偃音息声。
飞鸟至倦,游云思返,这一时刻全部收进一颗小小露珠的内部,四壁清凉,重新挂在树的肩头,大地归于平静。
卯(5:00-7:00)树打个哈欠,便苏醒了,叶子一一睁开眼睛。
树叶是乡村绿色的邮票。
在树的记忆里,邮票是人间最小的能飞翔的魔毯,一枚枚在枝头等待寄发。
这时,不但是树,包括身边的花草、天牛、七星瓢虫等都充满憧憬。
树只有在这时,才看到乡村的阳光与干净的水,在枝丫内部奔涌穿梭,组成纵横交错向上的河流。
那是贯穿天空的另一种水系。
故答案为:脱落;重挂树肩;交错向上
7.全部和小小的成对比,露珠个头小小的,但是生命力旺盛,在“全部”或“小小的”处分行,是露珠生命力的象征。
重新,写经过一天的循环,露珠重新出来了,每天都有露珠出现,在“重新”处分行,代表生命的循环,生生不息。
故答案为:在“全部”或“小小的”处分行,形成对比,以表明露珠虽小,却是旺盛生命力的承载与表现;在“重新”处分行,强调突出经过一天的循环,露珠重新回归树的肩头,表现生命的生生不息。
8.《爱莲说》通过作者对莲的形象和品质的描写,歌颂了莲花坚贞的品格,歌颂了像莲花一样的君子的品性,从而也表现了作者洁身自爱的高洁人格和洒落的胸襟。
托物言志。
本文是从树的角度出发,用树的视角看世界,视角新颖,让人好奇,也更让人反思人和自然的关
系,启示要尊重自然,和自然和谐相处。
故答案为:示例:《爱莲说》中以“人”(作者)的角度,周敦颐看到荷花的外在特点,联想到君子高洁的品质,歌颂了莲花坚贞的品格;借用莲的自然属性,表达作者洁身自爱的高洁人格和洒落的胸襟。
本文作者转变传统叙述视角,以树的角度观照世界,反思人与自然的关系,从而启示人们要尊重自然,与自然和谐共处。
9.十二时辰逐时记录,一天二十四小时,符合人们的认知规律,文章内容也条理清晰。
十二时辰是自然的作息规律,提醒人们要顺应自然,与自然和谐相处。
十二时辰逐时记录,让人感受到树的视角里的认知,且一个一个细节回放,放慢了节奏,让人明白要尊重自然万物,要感受身边的美好。
故答案为:本文按照十二时辰逐时记录的方式,符合人们的认知规律,便于读者理清文章的思路;其次,由链接材料可知,十二时辰描绘天地一景,或阐明作息规律,指引人们顺应自然,表达作者希望人们顺应天时,与自然和谐共处。
再者,逐时记录的编排结构放缓叙述节奏,能让读者感受到树对时间、对身边美好事物的重视。
(2023九上·杭州期中)文文观看了一部与诗人有关的热门电影,邀请你一起参加讨论。
《长安三万里》背后的“文学之美”
中国社会科学院桂琳
①电影《长安三万里》将国人耳熟能详的唐诗名篇巧妙融入叙事,为观众展开了一幅由唐诗浸染的绚丽画卷。
诗歌是这部作品的主角。
它不仅为电影成功引流,也让人们看到了影视作品背后的“文学之美”。
②诗歌被称作“文学桂冠上的宝石”,最能体现“文学之美”。
相较于小说、戏剧等文学体裁,诗歌更注重情感表达,更能彰显诗人的精神气质,同时也更容易激发读诗之人的情感共鸣。
诗歌的语言表达还特别强调美感,古希腊人就将诗语称为“长了翅膀的语言”,那些经过诗人精心锤炼的诗语具有强大的艺术感染力。
③融入了古典诗词的影像,带来意象意境之美。
《将进酒》《燕歌行》《登鹳雀楼》《早发白帝城》……《长安三万里》中的几十首唐诗随着剧情的发展自然引出,与故事情节浑然一体,写就了盛唐的诗意与失意。
当那一首首曼妙的唐诗从电影中“走出”,不仅激活了观众关于唐风诗韵的记忆,也为现代人叩开了一扇领略“文学之美”的大门。
“荒荒油云、寥寥长风”的雄浑之美、“饮之太和、独鹤与飞”的冲淡之美、“采采流水、蓬蓬远春”的纤秾之美、“天风浪浪、海山苍苍”的豪放之美……【甲】单纯的影像可以带来视觉上的美感,而融入了唐诗的影像却创造出穿越千年的壮丽诗境,这大概是独属于中国人的浪漫。
④融入古典诗词的影像,也美在韵律情感。
为提升作品的美感,像《长安三万里》一样借用古典诗词元素的作品还有很多。
比如,电影《满城尽带黄金甲》的片尾曲《菊花台》,歌词使用了“菊花残”“花落人断肠”“北风乱”“影子剪不断”等大量中国古典诗词中的意象,旋律则巧妙借鉴了中国古典诗词晓畅和谐的韵律之美。
【乙】由于古典诗词的美已经深深扎根于国人的审美集体无意识之中,所以无论是影视作品,还是音乐作品,融入古典诗词之美总能够引起欣赏者的共鸣与陶醉。
⑤不仅是古典诗词,现代诗作品同样可以提升影视作品的品质。
《人世间》中的诗歌《北陀寺的风》,不仅构成了剧情发展的重要一环,还丰富了人物形象,尤其是写出了人世间的沧桑与禅意,让剧集看起来颇有韵味。
【丙】
⑥在《长安三万里》结尾,高适说:“只要诗在、书在,长安就会在。
”影片想告诉人们,长安的“形”遗落在历史的长河里,长安的“神”却已然永恒。
对影视作品而言,华丽的特效、精彩的台词、曲折的故事,都可能随着时间的流逝渐渐被观众遗忘,但作品背后的“文学之美”却具有恒久的魅力。
⑦随着全媒介时代的到来,影视作品可以用更灵活的形式、更多样化的手段,传播严肃文学的魅力,让“文学之美”以更轻松活泼的方式走近大众。
10.阅读文章,完成下面思维导图。
提出论点:
11.如果用以下材料作为本文的论据,你认为放在【甲】【乙】【丙】哪一处最合适?请结合材料内容说明理由。
电视剧《漫长的季节》讲述了:迷失的父亲、死亡的恋人、重逢的老友,因一个未解的谜题被困在三个不同的时代里,最终又解答谜底。
而诗歌《打个响指吧》曾多次出现:打个响指吧,他说/我们打个共鸣的响指/遥远的事物将被震碎/面前的人们此时尚不知情……它像剧情的预言,充分发挥了诗歌在情感上的感染力。
12.学生会准备拍摄一部杜甫纪录片,受《长安三万里》启发,准备在脚本设计中融入古诗,请你完成下面的设计。
诗歌 A 从诗歌与剧情匹配的角度 B 从记录片配乐的歌词编写的角度。