暑假补习班资料高中数学北师大版必修1 第4章 阶段复习课
-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第四课函数应用
[核心速填]
1.函数的零点
(1)我们把函数y=f(x)的图像与横轴的交点的横坐标称为这个函数的零
点.
(2)方程f(x)=0有实数根⇔函数y=f(x)的图像与x轴有交点⇔函数y=f(x)
有零点.
(3)对于连续函数y=f(x),若f(a)·f(b)<0,则在区间(a,b)内至少有一个
零点.反之,不一定成立.
2.二分法
(1)二分法的概念
每次取区间的中点,将区间一分为二,再经过比较,按需要留下其中一个小区间的方法称为二分法.
(2)用二分法求方程近似解的步骤:
给定精度ε,用二分法求函数f(x)零点近似值的步骤如下:
①确定区间[a,b],验证f(a)·f(b)<0,给定精度ε;
②求区间(a,b)的中点c;
③计算f(c);
1)若f(c)=0,则c就是函数的零点;
2)若f(a)·f(c)<0,则令b=c(此时零点x0∈(a,c)).
3)若f(c)·f(b)<0,则令a=c(此时零点x0∈(c,b)).
④判断是否达到精度ε:即若|a-b|<ε,则得到零点近似值a(或b);否则重复(2)~(4).
3.解决函数应用题的步骤
函数建模经历审题、建模、解模、还原四个过程.
[体系构建]
[题型探究]
(1)设函数y =x 2
与y =⎝ ⎛⎭
⎪
⎫
12x -2
的图像的交点为(x 0,y 0),
则x 0所在的区间是( ) 【导学号:60712395】
A .(0,1)
B .(1,2)
C .(2,3)
D .(3,4) (2)函数
f (x )=x 12-⎝ ⎛⎭
⎪⎫
12x
的零点个数为(
)
A .0
B .1
C .2
D .3
[思路探究] (1)将其转化为函数的零点所在区间的判断. (2)利用零点存在性定理及函数的单调性求解.
[解] (1)由⎩⎨⎧
y =x 2y =⎝ ⎛⎭⎪⎫12x -2
消去y 得x 2
=⎝ ⎛⎭
⎪
⎫12x -2
令f (x )=x 2
-⎝ ⎛⎭
⎪
⎫
12x -2
,则x 0是函数y =f (x )的零点.
又f (1)=-1<0,f (2)=3>0,
由零点存在性定理知,x 0∈(1,2).故选B.
(2)因为f (0)=-1<0,f (1)=1
2>0,所以y =f (x )至少有一个零点.
又因为y =f (x )是增函数, 所以,y =f (x )有唯一零点,故选B. [答案] (1)B (2)B
[规律方法] 确定函数零点的个数有两个基本方法:利用图像研究与x 轴的交点个数或转化成两个函数图像的交点个数定性判断.
[跟踪训练]
1.已知函数f (x )=⎩⎨
⎧
2
x ,x ≥2,
(x -1)3,x <2
若关于x 的方程f (x )=k 有两个不同的
实根,则实数k 的取值范围是________.
(0,1)
[在同一坐标系中作出f (x )=⎩⎨
⎧
2
x ,x ≥2,
(x -1)3,x <2
及y =k 的图像(如下图).
可知,当0<k <1时,y =k 与y =f (x )的图像有两个交点,即方程f (x )=k 有两个不同的实根.]
求3
2的一个近似值.(精度为0.01) 【导学号:60712396】 [思路探究] 利用转化与化归思想求解.
[解] 设x =32,∴x 3-2=0,令f (x )=x 3-2,则f (x )的零点即为3
2的近似
值,下面用二分法求解.
由f(1)=-1<0,f(2)=6>0,可以把初始区间定为[1,2],用二分法逐次计算,列表如下:
由于1.265 625-1.257 812 5=0.007 812 5<0.01,故区间[1.257 812 5,1.265
625]上的任一值皆可看做函数f(x)的零点的近似值,即3
2的一个近似值是1.265
625.
[规律方法] 1.看清题目的精度,它决定着二分的次数.
2.根据f(a0)·f(b0)<0确定初始区间,高次方程要先确定有几个解,再确定初始区间.
3.初始区间的选定一般在两个整数间,不同初始区间结果是相同的,但二分的次数相差较大.
4.取区间中点c,计算中点函数值f(c),确定新的零点区间,直到所取区间(a n,b n)中,a n与b n按精度要求取值相等,这个相等的近似值即为所求近似解.
[跟踪训练]
2.用二分法求5的近似值.(精度为0.1)
[解]设x=5,则x2=5,即x2-5=0,
令f(x)=x2-5.
因为f(2.2)=-0.16<0.f(2.4)=0.76>0,
所以f(2.2)·f(2.4)<0,
说明这个函数在区间(2.2,2.4)内有零点x0,
取区间(2.2,2.4)的中点x1=2.3,则f(2.3)=0.29.
因为f(2.2)·f(2.3)<0,∴x0∈(2.2,2.3),
再取区间(2.2,2.3)的中点x2=2.25,
f(2.25)=0.062 5.
因为f(2.2)·f(2.25)<0,所以x0∈(2.2,2.25).由于|2.25-2.2|=0.05<0.1,所以5的近似值可取为2.25.
情况下,大桥上的车流速度v(单位:千米/小时)是车流密度x(单位:辆/千米)的函数.当桥上的车流密度达到200辆/千米时,造成堵塞,此时车流速度为0;当车流密度不超过20辆/千米时,车流速度为60千米/小时.研究表明:当20≤x≤200时,车流速度v是车流密度x的一次函数.
(1)当0≤x≤200时,求函数v(x)的表达式;
(2)当车流密度x为多大时,车流量(单位时间内通过桥上某观测点的车辆数,单位:辆/小时)f(x)=x·v(x)可以达到最大,并求出最大值.(精确到1辆/小时)
【导学号:60712397】
[思路探究]理解
题意
―→
列出函数
关系式
―→
求出
最值
[解](1)由题意知:
当0≤x≤20时,v(x)=60;
当20≤x≤200时,设v(x)=ax+b,
由已知得⎩⎪⎨⎪⎧
200a +b =0,
20a +b =60,解得⎩⎪⎨⎪⎧
a =-13,
b =2003.
故函数v (x )的表达式为v (x )=⎩⎨⎧
60, 0≤x <20,1
3(200-x ), 20≤x ≤200.
(2)依题意并由(1)可得
f (x )=⎩⎨⎧
60x , 0≤x <20,1
3x (200-x ), 20≤x ≤200.
当0≤x ≤20时,f (x )为增函数,
故当x =20时,其最大值为60×20=1 200; 当20≤x ≤200时,
f (x )=13x (200-x )=-13(x -100)2+10 0003.
所以,当x =100时,f (x )在区间[20,200]上取得最大值10 000
3.
又1 200<10 0003,所以当x =100时,f (x )在区间[0,200]上取得最大值10 000
3
≈3 333,
即当车流密度为100辆/千米时,车流量可以达到最大,最大值约为3 333辆/小时.
[规律方法] 1.解函数应用题可归纳为四步: (1)读题;(2)建模;(3)求解;(4)还原.
其中“建模”是最关键的一步.建模就是将实际问题数学化,准确建模的前提是了解常见的函数模型.
2.函数是重要的数学模型,对于函数模型的应用,一方面是利用已知的函数模型解决问题;另一方面是根据实际问题建立恰当的函数模型,并利用所得的
函数模型解释有关现象,或对发展趋势进行预测.
[跟踪训练]
3.为了在夏季降温和冬季供暖时减少能源损耗,房屋的屋顶和外墙需要建造隔热层.某幢建筑物要建造可使用20年的隔热层,每厘米厚的隔热层建造成本为6万元.该建筑物每年的能源消耗费用C(单位:万元)与隔热层厚度x(单位:
cm)满足关系:C(x)=
k
3x+5
(0≤x≤10),若不建隔热层,每年能源消耗费用为8
万元.设f(x)为隔热层建造费用与20年的能源消耗费用之和.
(1)求k的值及f(x)的表达式;
(2)隔热层修建多厚时,总费用f(x)达到最小,并求最小值.
[解](1)由题设,每年能源消耗费用C(x)=
k
3x+5
,
再由C(0)=8,得k=40,
因此C(x)=
40
3x+5
.
而建造费用为C1(x)=6x.
最后得隔热层建造费用与20年的能源消耗费用之和为
f(x)=20C(x)+C1(x)=20×
40
3x+5
+6x=
800
3x+5
+6x(0≤x≤10).
(2)在f(x)=
800
3x+5
+6x中,
令3x+5=t,则3x=t-5,
∴g(t)=800
t+2t-10=2⎝
⎛
⎭
⎪
⎫
t+
400
t-10,
∵0≤x≤10,∴t∈[5,35],由函数的单调性知,g(t)在t∈(0,20]上是减函数,在[20,35]上是增函数,∴g(t)在t=20时有最小值.
∴当3x+5=20,即x=5时,f(x)min=70.
∴当隔热层修建5 cm厚时,总费用达到最小值70万元.
设a ∈R ,lg(3-x )=lg(a -x )的实根的
个数. 【导学号:60712398】
[思路探究] 先将对数方程转化为二次方程,再将参数a 与未知数x 分离,进一步转化为两函数图像交点的个数问题.
[解] 原方程可化为 ⎩⎪⎨⎪
⎧
x -1>0,3-x >0,(x -1)(3-x )=a -x ,
即⎩⎪⎨⎪⎧
1<x <3,
a =-x 2
+5x -3
画出函数y =-x
2+5x -3,(1<x <3),的图像,如下:
所以,当a <1,或a >13
4时,无解; 当a =13
4,或1≤a <3时,一解; 当3≤a <13
4时,两解.
[规律方法] 转化是将数学命题由一种形式转向另一种形式的转换过程;化归是将待解决的问题通过某种转化的过程,归结为一类已解决或比较容易解决的问题.在解决函数问题时,常进行数与形或数与数的转化,从而达到解决问题的目的.
[跟踪训练]
4.已知函数f (x )=mx 2-x -1在区间(0,1)内有零点,求实数m 的取值范围.
[解] 令f (x )=0,得mx 2-x -1=0. 又x ∈(0,1),
则m =⎝ ⎛⎭⎪⎫1x 2
+1x
,
令t =1
x ,则t ∈(1,+∞),
∴m =t 2
+t =⎝ ⎛⎭
⎪⎫t +122
-1
4,
∴m >2.。