赣州事业单位考试公基考点之----刑法专项练习题
-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赣州事业单位考试公基考点之刑法专项练习题单选题
11法律没有明文规定为犯罪行为的(ﻩ)。
A1一般不得定罪处刑
B.可据具体情况进行特别处理
1.可以比照类似的条文定罪处理
D1不得定罪处刑
21下列属于犯罪构成必不可少条件的是(ﻩ)。
1.犯罪故意ﻩB.犯罪时间C1危害行为11犯罪对象
31甲意图杀害乙,一日晚甲携带猎枪藏于乙家院内,从虚掩的门缝中见一黑影在移动,即认为是乙,遂举枪射击,并击中该目标。
次日早晨,甲才知打死的不是乙,而是乙的妻子丙.关于甲的行为,下列说法正确的是( )。
A1甲应负故意杀人未遂的刑事责任
1.甲因未造成乙受损害不负刑事责任
C.甲应负过失致死的刑事责任
D1甲应负故意杀人既遂的刑事责任
41宋某犯放火罪被判处10 年有期徒刑,此时人民法院对宋某还可以适用的附加刑是()。
A.罚款B1剥夺政治权利
C1没收财产1.赔偿受害人经济损失
1.符合紧急避险条件的是( )。
1.为了使本人利益免受即将发生的危险
B.为了使本人利益免受正在发生的危险
C1为了挽回他人已经丧失的利益
D.为了挽回本人已经丧失的利益
61我国刑法在溯及力上采用的是()原则。
A1从新 B.从旧C1从轻D1从旧兼从轻
71下列哪种刑罚既可以单独适用,也可附加适用?()
A1有期徒刑 B.管制1.剥夺政治权利 D.拘役
81下列行为中,应以故意杀人罪定罪处罚的是().
11甲在与李某争吵中,抽出随身携带的匕首向李某刺一刀后扬长而去,致其重伤
1.乙在非法拘禁李某的过程中,使用暴力致李某死亡
11丙在绑架李某、向李某家属勒索财物的过程中,杀害李某
D.丁对公共建筑物放火,大火烧毁该建筑物,并且烧死两人
1.下列人员中属于主犯的是()。
A1自愿参加共同犯罪的B1在共同犯罪中起主要作用的
C.在共同犯罪中起教唆作用的
D.被胁迫参加共同犯罪的
101某国有企业单位办公室副主任王某,在其担任出纳期间,私自利用公款购买股票。
王某的行为构成( ).
A.挪用公款罪
B.滥用职权
1.挪用待定款物罪11玩忽职守罪
111李明今年十五周岁,他的下列哪一行为会构成犯罪().
11燃放烟花,不慎导致邻居失火,造成巨额财产损失
B1骗取他人数额巨大财物,为抗拒抓捕,当场使用暴力将他人打成重伤
C.受意图骗取保险金的张某指使,将张某的汽车推到悬崖下毁坏
D1在网吧因和人发生争吵,遂掏出水果刀将其刺成轻伤
121根据刑法规定,过失犯罪,( )才负刑事责任。
A.法律有规定的11情节严重的
C.造成重大损失的11严重危害社会秩序的
11.下列行为中,属于共同犯罪的是( )。
A.甲乙互不相识,共同在一仓库内行窃
B.甲乙共同强奸妇女
11甲教唆13岁的乙投毒
D.甲乙同时基于过失构成犯罪
141贾某骑摩托车违章撞伤田某,造成田某腿部表皮破裂。
贾某送田某到医院治疗,护士未作皮试,即给田某注射破伤风针,田某因药物过敏而死.贾某的行为对田某死亡而言属于(11过失杀人罪B1过失致人重伤罪
C1交通肇事罪 D.意外事件
151甲欲杀死乙,在乙饭碗里投放毒药,不料朋友丙分食了乙的饭菜,甲为了杀死乙,没有阻止丙,结果导致乙和丙均中毒死亡。
甲对丙死亡所持的心理态度是( )。
A.过于自信的过失
B.疏忽大意的过失
11间接故意11直接故意
多选题
16.下列犯罪中只能由单位构成的是( )。
A1违规制造枪支罪 B.逃汇罪
1.抗税罪D1非法出售文物藏品罪
17.我国刑法的目的是()。
A1保卫国家安全 B.惩罚犯罪
C1促进经济发展11保护人民
判断题
18.被判处拘役的犯罪分子,在执行期间参加劳动的,不得领取任何报酬。
191具有社会危害性的行为都构成犯罪.
单选题
11【答案】1。
解析:《刑法》第 3 条规定:“法律没有明文规定为犯罪行为的,不得定罪处刑"。
故本题答案为D. 21【答案】C。
解析:犯罪是严重危害社会的行为,我国现行的刑法只对人的外在行为做了规范,
而不调整人的思想领域,所以危害行为是犯罪必不可少的条件。
3.【答案】D。
解析:法定符合说认为,甲主观想杀“人”,客观上也杀死了“人”,构成故意杀人罪既遂。
在法定符合说看来,甲只要具有杀人的故意,那么对乙和丙就都具有杀人的故意。
具体而言,甲对乙构成故意杀人罪未遂,对丙构成故意杀人罪既遂,想象竞合犯,择一重罪论处,定
故意杀人罪既遂。
对同一犯罪构成内的打击错误,官方立场是法定符合说,结论是:成立故意犯罪
既遂.本题答案为1。
1.【答案】B。
解析:根据《刑法》第五十六条规定:对于危害国家安全的犯罪分子应当附加剥夺
政治权利;对于故意杀人、强奸、放火、爆炸、投毒、抢劫等严重破坏社会秩序的犯罪分子,可
以附加剥夺政治权利。
5.【答案】B。
解析:紧急避险是指为了使国家、公共利益、本人或者他人的人身、财产和其他权利免受正在发生的危险,不得已采取的紧急避险行为,造成损害的,不负刑事责任。
紧急避险超过必要限度造成不应有的伤害的,应当负刑事责任,但是应当减轻或者免除处罚。
61【答案】1。
解析:我国刑法在溯及力上采用的是从旧兼从轻原则.故本题答案选D。
71【答案】C。
解析:主刑是指只能独立适用的主要刑罚方法.主刑只能独立适用,不能附加适用.附加刑,是补充主刑适用的刑罚方法。
附加刑既可以附加于主刑适用,又可以独立适用。
C项
为附加刑,故本题答案为C。
8.【答案】1。
解析:A 应该定故意伤害罪,因为甲并没有杀害的故意,仅仅是掏出了匕首刺了一刀。
并没有故意杀人的故意。
B应该是故意杀人罪,根据《刑法》第218条规定,非法拘禁他人
或者以其他方法非法剥夺他人人身自由的,处三年以下有期徒刑、拘役、管制或者剥夺政治权利。
具有殴打、侮辱情节的,从重处罚.犯前款罪,致人重伤的,处三年以上十年以下有期徒刑;致人
死亡的,处十年以上有期徒刑。
使用暴力致人伤残、死亡的,依照本法第二百三十四条故意伤害罪、第二百三十二条故意杀人罪的规定定罪处罚。
照此规定可得出乙应该以故意杀人罪定罪处罚。
C应该是绑架罪。
《刑法》第239条规定:犯绑架罪,致使被绑架人死亡或者杀害被绑架人的,处死刑, 并处没收财产。
它并未作出注意规定,所以还是定绑架罪.D应该是放火罪,因为丁的行为危害了
公共安全。
91【答案】1。
解析:组织、领导犯罪集团进行犯罪活动的或者在共同犯罪中起主要作用的,是主犯。
故本题答案选B。
11.【答案】A。
解析:挪用公款罪,是指国家工作人员,利用职务上的便利,挪用公款归个人
使用,进行非法活动的,或者挪用公款数额较大、进行营利活动的,或者挪用数额较大、超过3个月未还的行为。
题中王某的行为构成挪用公款罪。
111【答案】B。
解析:《刑法》第17 条规定,已满十六周岁的人犯罪,应当负刑事责任。
已满十四周岁不满十六周岁的人,犯故意杀人、故意伤害致人重伤或者死亡、强奸、抢劫、贩卖毒品、
放火、爆炸、投毒罪的,应当负刑事责任。
A选项情形属于失火行为,1选项情形属于故意毁坏财物的行为,15岁的未成年人对于上述两种行为均不承担刑事责任,因此A1选项中,李明均不成立
犯罪,1项中是轻伤也不构成犯罪,ACD选项不当选.故本题答案选B。
121【答案】A。
解析:我国刑法以处罚故意犯为原则,过失犯为例外,对于过失犯,法律有明
文规定的才处罚.故本题选1。
131【答案】B。
解析:共同犯罪是二人以上共同故意犯罪。
D 为共同过失,不构成共同犯罪。
主观上各共犯人都明知共同犯罪行为的内容、社会意义与危害结果,并希望或者放任此危害结果的发生.各共犯人主观上有意思联络,即认识到自己不是孤立地实施犯罪。
1项甲乙互不认识,无意思联络。
不构成共同犯罪。
客观上共犯人的行为在共同的犯罪故意下相互配合,形成一个整体。
另
外共同犯罪要求行为人都具有刑事责任能力,1项中乙13岁不具有刑事责任能力,故1错。
B项甲
乙有犯罪的共同故意,行为上相互配合,故正确。
141【答案】D。
解析:贾某撞伤田某,但无法预见到田某因医生失职而死亡。
贾某撞伤田某并
送其至医院的行为对于田某的死亡没有直接因果关系。
属于意外事件。
15.【答案】C。
解析:甲对于乙的死亡所持的心理态度肯定是直接故意,对于丙的死亡,甲显然
不是直接故意。
甲为了杀死乙,没有阻止丙,而造成了丙的死亡,根本不存在是不是过失的问题, 是典型的间接故意。
多选题
16.【答案】AB1。
解析:违规制造枪支罪的主体为特殊主体,即依法被指定、确定的枪支制造企业。
故1正确。
逃汇罪的主体是特殊主体,即只有公司、企业或其他单位才能构成本罪.故B正抗税罪的主体为依法负有纳税义务和扣缴税款义务的人。
故1错误。
非法出售文物藏品罪的主体为特殊主体,是国有博物馆、图书馆等单位,包括国家机关、部队、
国有企业、事业组织。
本罪的主体不能是个人,也不包括集体所有制企业、事业组织。
故1正确。
故本题答案为11D. 171【答案】BD.解析:《刑法》第一条规定,“为了惩罚犯罪,保护人民,根据宪法,结合
我国同犯罪作斗争的具体经验及实际情况,制定本法。
”该条规定了刑法的立法目的,故本题答案为BD.
判断题
18.【答案】B。
解析:《刑法》第四十三条:“被判处拘役的犯罪分子,由公安机关就近执行。
在执行期间,被判处拘役的犯罪分子每月可以回家一天至两天;参加劳动的,可以酌量发给报酬。
”故本题说法错误。
191【答案】1。
解析:犯罪是指违反刑事法律并且应当受到刑罚处罚的行为。
犯罪行为的三个基本特征:社会危害性;刑事违法性;应受刑罚惩罚性。
必须三个特征都构成才能构成犯罪。
故本
题说法错误。