天津市 高二(上)期末语文试卷-(含答案)

合集下载
  1.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2.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3.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高二(上)期末语文试卷
一、默写(本大题共1小题,共5.0分)
1.补写出下列名句名篇中的空缺部分。

(1)帝子降兮北渚,______。

(屈原《湘夫人》)
(2)______?吞声踯躅不敢言。

(鲍照《拟行路难(其四)》)
(3)出师未捷身先死,______。

(杜甫《蜀相》)
(4)歌台暖响,______;舞殿冷袖,______。

(杜牧《阿房宫赋》)
二、选择题(本大题共4小题,共12.0分)
2.下列词语中加点字的读音,全都正确的一项是()
A. 狡黠.(xiá)提.(tī)防逃遁.(dùn)英姿飒.(sà)爽
B. 悄.(qiāo)然庶.(shù)民日晷.(guǐ)动辄.(zhé)得咎
C. 嗜.(shì)好发酵.(jiào)脚踝.(huái)返璞.(pú)归真
D. 雾霾.(mái)嗔.(chēn)目濒.(pīn)临提纲挈.(qiè)领
3.下列词语中,没有错别字的一项是()
A. 胡诌遐想斡旋索然无畏
B. 静谧仲裁契约别开生面
C. 棉延揣测勋章刻骨铭心
D. 缴纳晦涩震摄察言观色
4.下列句子中加点的成语,使用不正确的一句是()
A. 对于种种形式的通俗历史写作,“正牌”史学专家或不屑一顾,或不足为训
....;
而在图书市场上,这类读物却大为热销,持续“高烧不退”
B. 鼠首和兔首铜像是英法联军从圆明园掠走、流失海外的中国文物,与中国历史
息息相关
....,法国佳士得公司不久前公然将其拍卖,严重伤害了中国人民的感情
C. 跟着预设节奏的伴奏带唱歌,无异于削足适履
....,无异于把狂放不羁的草书限制在刻板的方格里,无异于不同性格的人穿上同一款式的时装
D. 青年男子李乔明在看守所被牢头狱霸殴打致死,当地公安机关瞒天过海
....,编造出玩“躲猫猫”游戏撞墙而亡的死因,其卑劣的行径激起了亿万网民的义愤
5.下列各句中没有语病的一项是()
A. 凡事若不问青红皂白,把自己心中的愤怒发泄到臆想对象身上,很可能造成对
毫不知情的或有恩于己的善良的人遭到伤害
B. 近视患者都应该接受专业医师的检查,选配合适的眼镜,切忌不要因为怕麻烦、
爱漂亮而不戴眼镜
C. 我国人工造林面积位居世界第一,但是土地沙漠化、植被覆盖率和森林病虫害
等依然十分严重,令人担忧
D. 再过两天,中小学生就要相继放假了,然而家长们望子成龙的心态造成了大多
数孩子的假期往往要被各种培训班蚕食
三、诗歌鉴赏(本大题共1小题,共5.0分)
6.阅读下面的诗歌,然后回答问题。

小园
[清]黎简
水影动深树,山光窥短墙。

秋村黄叶满,一半入斜阳。

幽竹如人静,寒花为我芳。

小园宜小立,新月似新霜。

【注】寒花,菊花。

(1)请从表达技巧的角度对“水影动深树,山光窥短墙。

”一联作简要赏析。

(2)诗歌最后两联借助哪些意象刻画了怎样的人物形象?
四、现代文阅读(本大题共1小题,共12.0分)
7.阅读下面的文字,回答下列各题。

草叶的生命
若荷草绿无声,春来秋往,每当行走在熟悉的山乡小径上,面对连绵的土地、山峦,目光与山石沟壑交汇在一起的瞬间,那些轻轻荡漾着的生命
......
..........,就会齐齐地映
入我的眼眸
......,铺成
..
.........,向天而歌般地.....,它们似水波般包裹着我
..........,自那刷刷涌来的地方
绿色的海洋
.....。

草是一种这样的植物,该沉静的,从不喧闹,该豪放的,永远是那样挺直了腰杆。

草棵如是,花叶也如是。

无论是高昂着头,还是谦卑地垂着花束,都那么充满朝气,顺其自然。

当春天,它们刚从地下钻出地面,剥离厚重封冻的泥土,脱离冬装,让大地浅了深了绿了的时候,我常怀了惊喜望向它们,追逐它们梦幻般的波浪。

那一层层渐密渐深的浪涛,时或挟了轻轻扬起的风儿,轻轻地拂动,拂动得不留一丝儿痕迹,时或像调皮而放纵的顽童,将草叶摇动惊天,或许那就是它生命的律动,是献给所有生命的歌谣。

当夏天,大地一片蓬勃盎然,草们便躲藏于花叶的下面,把源源不断的养分供给花儿,把精力朝向最为美丽的一面。

草儿从来不计较与花争芳的,它们不开花时,是草,开了花,也是叫做草。

草有时无名,沉默无声,若偶然让人知晓了名字,这才大感遗憾,惊叹原来,这就是那般珍贵的--草药呀!是的是的,更多的草是可以入药,它是经过神农品尝,并且进入洋洋190万字的《本草纲目》了的,1892种草本,医方收集11096多个。

入药的草是凡间的宠物,医治最多的是普通百姓。

秋天,草的生命近入枯竭,面临死亡的草仍是毫无惧色,它像往常一样坚挺不折,一任秋风劲扫和霜雪的击打。

草叶的生命力,让人生出一种战胜命运的力量和勇气,让人生出美好生活的向往。

草木无心,却同样有着高贵的荷香,开着高洁的兰花。

有点滴的经历,有精彩的世界。

草叶的生命何其短暂,一春一秋就是它的生命旅程。

然而它那微小的花束,却从不曾空留叹息,而是粒粒饱满地留下结实的种籽,经过了风,经过了雨,经过了无数欣赏它的眼睛,无数自它身边攸忽而过的小动物的携带,把另一种花开的日子,寄向更远的地方,再次进行繁衍新生。

印象里,草最洁净,再高贵的人,也愿与草为伍。

《红楼梦》第八回写宝玉项上的玉,是“落草时衔下来的”。

落草,源称婴儿的出生。

满族女人临产时,将炕席卷起,压块石头和草在上面,将孩子生在里面。

草不高贵,但当人们觉得自己尚且高贵的时候,也都不忘自己曾经落草为生,芸芸众生,一一相同。

和我一样,想念着那一棵棵草,在它们身上寻找自己的影子,加以衡照而后自豪。

当某些人正在追求人生大富大贵的时候,草却贫且无处发迹,充其的拥有,是灌之以清泉一泓,只要一捧清粼的泉水就够,再也没有过多的奢望,没有过多的渴求,不用悲观,亦无须失望。

它们虽然喜欢临水而居,但也从不因为生长在瘠土光岩上而生出怨忿。

草无言,无私,草不张扬。

草不像树,绿叶如盖、摇曳多姿。

草属于平凡一族,它只给我们许多的启示。

美国诗人惠特曼有意选择了“草叶”这一既简单又复杂的意象,作为他的诗集总名。

草叶是生命力的象征,不论高山平地,不论地方宽窄,它都能扎根、生长。

草叶又是发展的象征,它自发性地生长、繁殖,不需要人们的照料、栽培。

草叶又是理想、自由的象征,两者的意象是合二为一的。

正由于此,我又爱上读鲍尔基•原野的文字,他的那本《草木精神》被我当作枕边书,读到如醉如痴,临睡前若不翻看一番,就觉得心里无处着落。

他笔下的草木岂止是草,还有人类,有动物,有树叶,有玉米,有泥土,有高山,有大地,有憧憬,有向往,有可爱,有天真。

植物和人类,草木和灵魂,在他眼里都是理想的化身,没有高贵,
亦没有卑贱,有的只是出身。

草就是草,草不超凡,但它的心田,它的精神,永远都是朝向泥土,被自称草木之人仰视,所以,才有了《草木精神》。

不知有多久没接近草了,昨天我们又结伴去了山里。

我想在它还没枯黄的时候掐几节下来,用它挽成一个小小的花篮,让它满满地装了我的花去。

深秋的时节,是没有多少花可采的,我便用相机拍摄,那浅笑的野菊花,浅紫的桔梗花,还有狗尾巴草。

一边是夕阳的光辉,一边是草们的沉默。

在乍寒还暖的秋日里,捕捉它们日升月起的岁月。

沉默的草在我眼里,更像是在思索。

思索让事物变得如此美好,就像从一个角度探访另一个角度,从一个生命看待另一种生命一样。

我探访的是草,草一枯一荣,就是一生。

草不懂“路漫漫兮其修远”,它只管面向黄沙,它只管竞显生命!
(1)从全文看,作者从草叶的生命中读出了哪些内容?
(2)作者引《本草纲目》《红楼梦》《草木精神》入文,请具体说明其用意。

(3)如何理解文中画线语句的含意?
(4)请对第一自然段中加点的文字加以赏析。

五、文言文阅读(本大题共2小题,共26.0分)
8.阅读杜牧《阿房宫赋》的片断,完成下列各题。

嗟乎!一人之心,千万人之心也。

秦爱纷奢,人亦念其家。

奈何取之尽锱铢,用之如泥沙?使负栋之柱,多于南亩之农夫;架梁之椽,多于机上之工女;钉头磷磷,多于在庾之粟粒;瓦缝参差,多于周身之帛缕;直栏横槛,多于九土之城郭;管弦呕哑,多于市人之言语。

使天下之人,不敢言而敢怒。

独夫之心,日益骄固。

戍卒叫,函谷举,楚人一炬,可怜焦土!
呜呼!灭六国者六国也,非秦也;族秦者秦也,非天下也。

嗟乎!使六国各爱其人,则足以拒秦;使秦复爱六国之人,则递三世可至万世而为君,谁得而族灭也?秦人不暇自哀,而后人哀之;后人哀之而不鉴之,亦使后人而复哀后人也。

(1)下列句子中加点词语的意义相同的一项是______
A.秦爱.纷奢,人亦念其家/使六国各爱.其人
B.谁得而族.灭也/族.庖月更刀
C.独夫之心,日益骄固./固.国不以山溪之险
D.则足以拒.秦/不敢兴兵以拒.大王
(2)对下列两句中加点字的意义和用法,分析正确的一项是______
①奈何取之.尽锱铢,用之.如泥沙使负栋之.柱,多于南亩之.农夫
②后人哀之而.不鉴之亦使后人而.复哀后人也
A.①句的两个“之”相同,②句中的两个“而”不同。

B.①句的两个“之”不同,②句的两个“而”也不同。

C.①旬的两个“之”相同,②句的两个“而”也相同。

D.①句的两个“之”不同,②句的两个“而”相同。

(3)下列对选文内容的理解和分析,不正确的一项是______
A.第一段用比喻句和排比句,极言秦始皇不顾人民死活和民心向背,残害百姓以自肥,很快失掉了民心。

B.第一段写到了老百姓对于秦的暴政敢怒而不敢言,但最终还是像火山一样爆发出来,使秦迅速灭亡。

C.对于秦的灭亡和阿房宫的被毁,作者用“可怜焦土”一语寄予了一定的同情。

D.作者在文章结尾处,进一步指出六国和秦的灭亡,都是由于内部原因造成的,见解极为深刻。

9.阅读下面的文字,完成下列各题。

井径之战
汉之败却彭城,塞王欣、翟王翳亡汉降楚,齐、赵亦反汉与楚和。

六月,魏王豹谒归视亲疾,至国,即绝河关反汉,与楚约和。

汉王使郦生说豹,不下。

其八月,以信为左丞相,击魏。

魏王盛兵蒲坂,塞临晋,信乃益为疑兵,陈船欲度临晋,而伏兵从夏阳以木罂鲊渡军,袭安邑。

魏王豹惊,引兵迎信,信遂虏豹,定魏为河东郡。

汉王遣张耳与信俱,引兵东,北击赵、代。

後九月,破代兵,禽夏说阏与。

信之下魏破代,汉辄使人收其精兵,诣荥阳以距楚。

信与张耳以兵数万,欲东下井陉击赵。

赵王、成安君陈馀闻汉且袭之也,聚兵井陉口,号称二十万。

广武君李左车说成安君曰:“闻汉将韩信涉西河,虏魏王,禽夏说,新喋血阏与,今乃辅以张耳,议欲下赵,此乘胜而去国远斗,其锋不可当。

臣闻千里觎粮,士有饥色,樵苏後爨,师不宿饱。

今井陉之道,车不得方轨,骑不得成列,行数百里,其势粮食必在其後。

原足下假臣奇兵三万人,从间道绝其辎重;足下深沟高垒,坚营勿与战。

彼前不得斗,退不得还,吾奇兵绝其後,使野无所掠,不至十日,而两将之头可致于戏下。

原君留意臣之计。

否,必为二子所禽矣。

”成安君,儒者也,常称义兵不用诈谋奇计,曰:“吾闻兵法十则围之,倍则战。

今韩信兵号数万,其实不过数千。

能千里而袭我,亦已罢极。

今如此避而不击,后有大者,何以加之!则诸侯谓吾怯,而轻来伐我。

”不听广武君策,广武君策不用。

韩信使人间视,知其不用,还报,则大喜,乃敢引兵遂下。

未至井陉口三十里,止舍。

夜半传发,选轻骑二千人,人持一赤帜,从间道萆山而望赵军,诫曰:“赵见我走,必空壁逐我,若疾入赵壁,拔赵帜,立汉赤帜。

”令其裨将传飧,曰:“今日破赵会食!”诸将皆莫信,详应曰:“诺。

”谓军吏曰:“赵已先据便地为壁,且彼未见吾大将旗鼓,未肯击前行,恐吾至阻险而还。

”信乃使万人先行,出,背水陈。

赵军望见而大笑。

平旦,信建大将之旗鼓,鼓行出井陉口,赵开壁击之,大战良久。

于是信、张耳详弃鼓旗,走水上军。

水上军开入之,复疾战。

赵果空壁争汉鼓旗,逐韩信、张耳。

韩信、张耳已入水上军,军皆殊死战,不可败。

信所出奇兵二千骑,共候赵空壁逐利,则驰入赵壁,皆拔赵旗,立汉赤帜二千。

赵军已不胜,不能得信等,欲还归壁,壁皆汉赤帜,而大惊,以为汉皆已得赵王将矣,兵遂乱,遁走,赵将虽斩之,不能禁也。

于是汉兵夹击,大破虏赵军,斩成安君泜水上,禽赵王歇。

信乃令军中毋杀广武君,有能生得者购千金。

于是有缚广武君而致戏下者,信乃解其缚,东乡对,西乡对,师事之。

诸将效首虏,毕贺,因问信曰:“兵法右倍山陵,前左水泽,今者将军令臣等反背水陈,曰破赵会食,臣等不服。

然竞以胜,此何术也?”信曰:“此在兵法,顾诸君不察耳。

兵法不曰‘陷之死地而后生,置之亡地而后存’?且信非得素拊循士大夫也,此所谓‘驱市人而战之’,其势非置之死地,使人人自为战;今予之生地,皆走,宁尚可得而用之乎!”诸将皆服曰:“善。

非臣所及也。


(选自司马迁《史记》)(1)下列句中加点词语的解释,不正确的一项是______ A.赵已先据便地为壁.壁:营垒
B.信建.大将之旗鼓建:修建
C.诸将效.首虏效:献上
D.顾.诸君不察耳顾:只是
(2)下列句子中,全部表现韩信用兵“艺术”的一项是______
①若疾入赵壁,拔赵帜,立汉赤帜
②令其裨将传飧,曰:“今日破赵会食!”
③信乃使万人先行,出,背水陈
④于是信、张耳详弃鼓旗,走水上军
⑤信乃解其缚,东乡对,西乡对,师事之⑥其势非置之死地,使人人自为战
A.①②⑤B.③⑤⑥C.①③④D.②④⑥
(3)下列对原文有关内容的分析和概括,不正确的一项是______
A.韩信先选轻骑持汉红旗隐蔽山上,乘机更换旗帜扰乱赵国军心;又背水布阵,迫使汉军殊死作战,置之死地而后生,取得胜利。

B.诸将对韩信反常规背水布阵,并说今日破赵会餐不信服,所以对他的命令阳奉阴违,胜利后经韩信解释,佩服不已。

C.赵军事先占据便利形势,看见汉军阵形后大笑轻敌,在韩信等佯弃鼓旗逃走后又空壁逐利,中计丢失军营,大乱而败。

D.井径之战,韩信能根据敌我双方的形势,活用兵法,取得胜利,所以,他虽没有兵书传世,仍可考察出他善用“变诈之兵”。

(4)把文言材料中的画线语句翻译成现代汉语。

①戍卒叫,函谷举,楚人一炬,可怜焦土!
②族秦者秦也,非天下也。

③足下深沟高垒,坚营勿与战。

④宁尚可得而用之乎!
六、作文(本大题共1小题,共40.0分)
10.阅读下面的材料,根据要求写议论文。

一次学生集会后,南开中学康岫岩校长喊住了学生会主席,“知道为什么留下你吗?”男生惶惑地摇头。

康校长严肃地说:“孩子,刚才我坐在你旁边,我观察到你有个不自觉的小动作--抖腿。

显然,你不是因为紧张而发颤,而是下意识地在抖腿。

你知道吗?这个小动作非常不雅,非常有损你的风度。

所以,我提醒你从今天起要努力改掉这毛病。


抖腿,不是讲粗话,不是随地吐痰,但和讲粗话、随地吐痰一样,是一种欠缺教养的表现。

民间有句俗语叫“男抖穷,女抖贱”,还有句话叫“人抖福薄”,老百姓对抖腿这毛病的深恶痛绝由此可见一斑。

由此,我们可以感悟到:真正的教育,是不放过花叶上针尖大的虫眼。

因为热爱春天,所以热衷提醒。

教育的真正使命,乃是让人变得更好,让世界变得更好。

要求:不要脱离材料内容及含意的范围;结合自己的感悟,自主确定立意,选择一个角度构思作文;不少于800字:不要套作,不得抄袭。

答案和解析
1.【答案】目眇眇兮愁予;心非木石岂无感;长使英雄泪满襟;春光融融;风雨凄凄【解析】
(1)目眇眇兮愁予(重点字:眇)
(2)心非木石岂无感(重点字:岂)
(3)长使英雄泪满襟(重点字:襟)
(4)春光融融风雨凄凄(重点字:融、凄)
此题考点为默写常见的名句名篇。

要答好此类题,平时就要注意积累。

只有
弄懂意思才有利于记住字形,尤其是那些容易被写错的字,要加倍注意。

阿房宫赋
1.古人写文章常常借古讽今。

杜牧《阿房宫赋》:“呜呼!灭六国者六国也,非秦也;族秦者秦也,非天下也。

”借秦灭亡的教训批评唐敬宗广建宫室。

2.通过阿房宫的兴毁提示秦王历史教训,文中说:“秦人不暇自哀,而后人哀之;后人哀之而不鉴之,亦使后人而复哀后人也。


3.不吸取经验教训让人痛惜,正如杜牧《阿房宫赋》中说:“后人哀之而不鉴之,亦使后人而复哀后人也。

4.《阿房宫赋》中作者泼墨写意,粗笔勾勒。

言阿房宫占地之广,状其楼阁之
高的句子是:覆压三百余里,隔离天日。

5.《阿房宫赋》中从人们的主观感受写宫内歌舞盛况。

既是以歌舞之纷繁衬托宫殿之众多,又为下文美女充盈宫室预作铺垫的句子是:歌台暖响,春光融融;舞殿冷袖,风雨凄凄。

6.用倒置式的暗喻。

以璀璨晶亮的明星来比喻纷纷打开的妆镜,既贴切又形象。

将喻体置放在前,先予以人鲜明的画面,令人惊奇,再出现本体,解释原因,使读者印象更为强烈得语句是:明星荧荧,开妆镜也。

7.既在广阔的历史背景上引出阿房宫的修建,又起到了笼盖全篇、暗示主题
的作用的句子是:六王毕,四海一;蜀山兀,阿房出。

8.从最普遍的民心人性的角度,说明人心没有区别,都追求幸福快乐、都挂念家小,对秦统治者的残民以自肥作了有力的抨击的语句是:一人之心,千万人之心也。

秦爱纷奢,人亦念其家。

9.总括秦的纷奢是建立在对人民的剥削和掠夺之上的,并且还挥霍无度,将剥削来的钱财像泥沙一样的浪费掉,给人民带来了深重的灾难。

揭露和控诉了秦的自私无道的语句是:奈何取之尽锱铢,用之如泥沙?
10.杜牧在本文中最后总结,六国和秦国的灭亡都是由于不修自身,咎由自取,怨不得别人的语句是:灭六国者六国也,非秦也。

族秦者秦也,非天下也。

2.【答案】C
【解析】
A.“提防”的“提”读“dī”
B.“悄然”的“悄”读“qiǎo”
C.读音正确
D.“濒临”的“濒”读“bīn”
故选C
本题主要考查学生对字音的辨识,而且是对常用字的易错音考查得比较多。

所以,平时一定要注意对一些常用字的不常见读音的识记。

答题时可以根据词义来辨别,也可以根据词性来辨别。

本题考点:识记现代汉语普通话常用字的字音,能力层级A.词语意思积累:动辄得咎:辄,即;咎,过失,罪责。

动不动就受到指摘或责难。

提纲挈领:纲,鱼网的总绳;挈,提起。

抓住网的总绳,提住衣的领子。

比喻抓住要领,简明扼要。

3.【答案】B
【解析】
A.索然无味
B.正确
C.绵延
D.震慑
故选:B
本题单独考查字形,主要是形近字的考查,答题时一定要仔细严谨。

本题考查正确识记字形,平时学习中应兹成良好的习惯,不写错别字,尤其多注意一些易错字和易混字。

最好把一些常见易错字和易混字整理成册,利用闲暇时间多读多记。

4.【答案】A
【解析】
A.不吅语境,不足为训:足:够得上;训:法则,典范。

不值得作为效法的准则或榜样。

根据句意,此处应是“不说对,也不说不对”之意,可改为“不置可否”;B.使用正确,息息相关:息:呼吸时进出的气。

呼吸也相互关联。

形容彼此的关系非常密切。

符吅语境;
C.使用正确,削足适履:适:适应;履:鞋。

因为鞋小脚大,就把脚削去一块来凑和鞋的大小。

比喻不吅理的牵就凑吅或不顾具体条件,生搬硬套。

符吅语境;
D.使用正确,瞒天过海:用欺骗的手段在暗地里活动。

符吅语境;
故选:A。

本题考查正确使用成语的能力。

此类题要在理解句意的基础上,结吅具体语境及词语的意思从三个方面综吅考虑分析,即成语的基本义、感情色彩和语境。

需要注意色彩不明、断词取义、对象误、谦敬错位、功能混乱、不吅语境、望文生义等错误使用类型。

成语辨析题的解题技巧:
①搞清成语含义,切莫“望文生义”。

有的成语仅从字面上看与整个句子意思相一致,但仔细一分析却与全句意思风马牛不相及。

②看感情色彩是否恰当,有些成语具有较强的感情色彩,或褒或贬,界限分
明。

若辨别不清,很容易用错。

③看词义轻重是否得当。

④看成语是否“一语多用”。

有些成语意思较多,如只知其一,不知其余,就会在使用中出错。

⑤看成语的形容对象是否正确吅理。

某些成语只适用于描述特定的人或事。

如果不了解其特定的适用对象,就会出现错误。

⑥看成语与其它成分搭配是否恰当。

成语在语言运用之中,相当于一个词,因而就有一个和其他词浯的搭配问题,不能互相矛盾,也不能重复。

5.【答案】D
【解析】
A.成分赘余,“造成、遭到”重复赘余,改成“很可能造成对毫不知情的或有恩于己的善良的人的伤害”;
B.不吅逻辑,“切忌不要因为怕麻烦、爱漂亮而不戴眼镜”多用一重否定,删去“不要”;
C.搭配不当,“植被覆盖率------十分严重”不能搭配,改成“土地沙漠化、森林病虫害等依然十分严重,植被覆盖率低”;
D.正确;
故选:D。

病句题首先需要认真审题--是选有语病还是没语病的。

可以通过分析句子成分、句子结构来解答题目,也可以通过排除法。

不吅逻辑:
(一)自相矛盾。

例如:一个发展经济的大好机遇,正即将到来。

(时态上自相矛盾:“正”是现在时,“即将”是将来时)
(二)分类不当。

这主要指概念并列不当的现象。

例如:农场决心提高粮食、棉花和经济作物的产量。

(“棉花”属“经济作物”,二者不可并列)
(三)不吅事理。

例如:八百多人,几千条胳膊,同暴雨洪水搏斗了一天一夜。

(“八百多人”怎会有“几千条胳膊”?不吅事实)
(四)否定不当。

例如:(1)谁也不会否认长江不是向东流的。

(三重否定成否定了,不吅实际)
(五)滥用数词。

例如:(1)专家指出,我国西部广大中小学在未来的5到10年左右,学生入学人数会快速上升至饱和。

(约数词“左右”多余)
6.【答案】(1)本题分析表达技巧,注意结合诗句内容分析手法。

“水影动深树”正面描写园内景色之美,水清澈见底,水静影动,很明显是动静结合的手法;“山光窥短墙”中一个“窥”将“山光”写活了,运用了拟人手法,“山光”窥视园中美景,从侧面写出园中景物之美。

(2)注意本题有两小问,一是“意象”,主要有:幽竹、寒花、新月;二是分析人物形象,注意结合意象的特点。

幽竹劲节,寒花孤傲,新月是高雅圣洁、白璧无瑕的象征,从中可以看出人物的孤清高洁,胸怀澄明。

答案:
(1)“水影”句正面描写园内景色之美,园内小池清澈见底,池边大树枝繁叶茂,树影倒映池中婆娑荡漾,水静影动,动静结合,相映成趣。

“山光”句巧妙变换角度,运用拟人手法,从侧面突出园中景物之美,本为园中之人透过短墙欣赏“山光”,诗人却说“山光”窥视园中美景,不但写活了“山光”,增添了情趣,更侧面突出了园中景物之美。

(2)幽竹、寒花、新月,幽竹劲节,寒花孤傲,新月是高雅圣洁、白璧无瑕的象征,通过这些意象刻画了一个孤清高洁,胸怀澄明的人物形象。

赏析:
本诗结构简单,却以意境胜。

以画写诗,唐王维时已发展得极好了,而黎简此作,与其称为画诗,不如看作是现在的“微电影”“DV”一类的东西,从一个摄像者的视角描绘了一段时间里诗人眼中的小园美景。

镜头首先对准的是平静的池水,水面倒映着层层深树,亦远亦近,微风一起,水面轻摇,树影也跟着迷乱起来,更显深远有致。

镜头上移,诗人开始眺望远处的山峦,有趣的是,他并没有用“山光入短墙”一类俗语,而是变换角度,反客为主,偏偏说成是山光越过短墙,正探头探脑地偷窥着园中景色。

一个“窥”字,让整联都活了起来,移诗人情感于山峦,不仅写出了山光之可爱,也借山光之“窥”有力地烘托出了小园之可爱,其匠心令人叫绝。

稍稍调小焦距,诗人又注意到了秋村中的黄叶。

入秋之后,黄叶挂满树木,缀满村庄。

此处黄叶之黄,不是枯黄,不是蔫黄,而是一种绚丽夺目的鲜黄,是镜头中的亮色。

诗人就在这悦目的鲜黄中,时而左顾,时而右盼,发现自己东侧的黄叶平平无奇,而西侧黄叶却能化其鲜亮之颜色入落日之斜辉,奇绝美绝。

是谓“一半”。

诗人何以知黄叶之满?自然是各个方向都曾长凝久驻,也正因此才能比较出“一半”来,有了前句作底,后句才站得住,也更有韵味。

此外,这一联两句在全诗皆对的情况下看似不工整,实则拗有拗的好处,诗人正是为了突出“一半入斜阳”着心之苦,景色之美,才故设拗句,引为亮色。

接着,镜头转到身边,幽竹静立,菊花沁芳,正是文人最喜之物。

诗人在如斯美景中,。

相关文档
最新文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