02 信息类类文本阅读简答题突破-2024年高考语文二轮复习之现代文阅读(全国通用)
-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2024高考二轮复习现代文阅读Ⅰ
信息类、论述类文本阅读简答题
精准突破
内容索引:
典例诠释技法归纳随堂训练
(2023·全国新课标Ⅱ卷,有改编)阅读下面的文字,完成1~4题。
(20分)材料一:
搞好调查研究,一定要从群众中来、到群众中去,广泛听取群众意见。
人民群众的社会实践,是获得正确认识的源泉,也是检验和深化我们认识的根本所在。
调查研究成果的质量如何,形成的意见正确与否,最终都要由人民群众的实践来检验。
毛泽东同志1930年在寻乌县调查时,直接与各界群众开调查会,掌握了大量第一手材料,诸如该县各类物产的产量、价格,县城各业人员数量、比例,各商铺经营品种、收入,各地农民分了多少土地、收入怎样,各类人群的政治态度,等等,都弄得一清二楚。
这种深入、唯实的作风值得我们学习。
领导干部进行调查研究,要放下架子、扑下身子,深入田间地头和厂矿车间,同群众一起讨论问题,倾听他们的呼声,体察他们的情绪,感受他们的疾苦,总结他们的经验,吸取他们的智慧。
既要听群众的顺耳话,也要听群众的逆耳言;既要让群众反映情况,也要请群众提出意见。
尤其对群众最盼、最急、最忧、最怨的问题更要主动调研,抓住不放。
这样才能真正听到实话、察到实情、获得真知、收到实效。
调查研究必须坚持实事求是的原则,树立求真务实的作风,具有追求真理、修正错误的勇气。
现在有的干部善于察言观色,准备了几个口袋,揣摩上面或领导的意图来提供材料。
很显然,这样的调查是看不到实情、得不到真知、做不出正确结论的。
调查研究一定要从客观实际出发,不能带着事先定的调子下去,而要坚持结论产生在调查研究之后,建立在科学论证的基础上。
对调查了解到的真实情况和各种问题,要坚持有一是一、有二是二,既报喜又报忧,不唯书、不唯上、只唯实。
(摘自习近平《谈谈调查研究》) 材料二:
社会科学并不拥有像自然科学一模一样的实验室,那是没有人能否认的。
但是,如
果说社会科学研究者并不能控制他所要观察的现象,那也并不完全正确。
其实不过是控制的技术问题,而不是能不能控制的问题。
在物理实验里用斜面滚球来实验引力,斜板这实验因子并不影响所要观察的引力现象,因为实验者在计算球动的速率中会考虑到这斜板的因子——换一句话,所谓实验并不是孤立现象,而是把所有发生作用的因子都加以充分考虑的意思。
观察社会现象时,如果我们能确知观察情境各种因子对于被观察现象所起的作用,我们同样可以达到自然科学的实验中所具备的条件。
在技术上,观察社会现象比观察自然现象更为困难。
社会现象并不限于人的动作,而且包括人的动机;动机又受着人所接受的那一套认为应当如是的规律支配;这套规律是社会所共有的,而且是在时间里累积下来的——这是人的生活适用于他所处的具体环境的方法,是在人和物的接触中,在动作里,给人的满足与否的结果里,选择和淘汰出来的,而且也永远在变动之中——在这里我们可以见到社会现象有着不能分的两部分:一部分我们可以在体外看得到的,另一部分,在体外是看不到的。
这第二部分必须由经验者本人用语言表达出来,才能使旁观的人明白。
观察社会现象的困难常发生在第二部分。
谈到这里,我愿意提出最重要的问题来了。
那就是社会现象的研究工作中观察者必须和被观察者取得充分合作。
合作还不够,必须不分观察者和被观察者而大家一同来分析大家的经验。
我在上边已说到科学的观察必须充分确认现象发生的情境,考虑到一切会影响现象的因子。
这是实验的真正意义。
观察社会现象时,因为语言材料的重要,最容易影响叙述现象正确性的是调查者和所要观察的现象的人事关系。
有些不肯正视这关系的学者,只提出一个“客观”的空洞概念。
但是“客观”是什么意思呢?是指对观察的现象没有兴趣,或是没有关系么?这是不可能的。
一个人去观察一个现象必然是有兴趣的。
你自己可以不问这问题,可是被观察的人是不会不问这问题的。
你不能不和这些人接触,谈话,问问题。
这些人必然要问:“这人为什么要来问我们呢?”——这问题问得对的,因为一切调查的结果必然会影响到被调查者的生活的,不论是好是坏。
你说“客观”,人家不能承认,而且人家是对的,因为实际受到影响的是他们,他们不能不防。
于是调查者逢着“秘密”和“撒谎”了。
其实被调查者的“秘密”和“撒谎”是调查者的“秘密”和“撒谎”的反映。
人事很像镜子,你对别人的态度反射成了别人对你的态度。
科学的社会研究第一是要认清自己的立场和目的。
如果你是想去“敲诈”被调查的人,那么你绝不会得到可靠的材料。
天下没有不知道自卫的人。
社会科学绝不能从“斗智”的方法上得来。
换一句话说,社会研究必须站在被调查者的利益上。
你如果要研究乡村,你必须同情农民,为他们服务,你的研究结果必须是有利于农民的。
不但你存心是如此,而且你要用事实来证明,使农民相信你。
正像一个医生对一个病人,病人没有理由去欺骗医生,正因为欺骗的结果是自己受害。
一个研究的人是站在“不知”的地位,被问的是站在“已知”的地位。
前者对后者是“学习”而不是“拷问”,态度上应当是“尊重对方”“执疑待决”。
这种态度必然会得到对方的尊重和友谊,因而乐于帮助你。
(摘编自费孝通《亦谈社会调查》)
◆整体阅读(填空)
❶快速阅读上述材料,补写出横线部分的内容。
(1)这道信息类文本阅读题选取了习近平的《谈谈调查研究》和费孝通的《亦谈社会调查》两则材料,主要讨论了__如何进行社会调查__的问题。
(2)材料一共两段,谈到了调查研究时,既要重视群众路线,从群众中来到群众中去,又要坚持__实事求是__的原则。
(3)材料二共八段,重点比较自然科学实验与社会科学调查的相似性,得出社会科学调查__必须站在被调查者的利益上__的结论。
❷在把握两则材料内容的基础上,填写下面横线部分的内容。
◆题目呈现
解题技法归纳
一、审题意识
题目要求体现了命题者的命题意图,限定了考生的思维方向和答题角度。
这些信息或明显地出现在题干中(显性信息),或隐含在题干中(隐性信息)。
因此,若要捕捉命题意图,准确、规范作答,就必须先读懂这些信息。
例如“题目呈现”第1题:材料二最后两段使用“敲诈”“斗智”“拷问”等词语,请简析其作用。
(4分)
显性信息:①明确了答题检索信息的区域“材料二”;②明确了思维方向“简析其作用”。
隐性信息:①破解分值“密码”,分值4分,至少有两个答案要点;②领悟“言外之意”——从“等词语”可以看出,命题意图并非要求一一回答每一个词语的作用,而是要分析这一系列词语的共同作用。
例如“题目呈现”第2题:材料一和材料二都谈到调查研究中的“客观”,二者的侧重点有什么不同?请结合材料谈谈你的认识。
(6分)
显性信息:谈谈材料中的“客观”。
隐性信息:①破解分值“密码”,分值6分,至少有三个答案要点;②领悟“言外之意”,结合材料,分值有6分,应结合两则材料进行分析,并且要分析出“客观”在两侧材料中的异同之处。
二、原文意识
题目都源于原文,而题目与原文的关系则是镜中花、水中月的关系,看得见,却看不清。
命题者依据原文命题,考生也要依据原文答题。
因此,原文意识,考生应当具备。
例如“题目呈现”第3题:材料二要论述的是社会调查,作者却引用了自然科学相关的内容,有何作用?(4分)
1.找关键词。
考生要有一双善于发现的眼睛,善于捕捉文中与题目相关的关键词,准确理解题意,明确答题方向。
这道题中,“自然科学”与“作用”是其中重要关键词。
2.找对应信息。
考生在准确理解题意、明确答题方向后,利用关键词的提示作用,从文中找出对应信息,提炼答案。
由材料二第一段“社会科学并不拥有像自然科学一模一样的实验室,那是没有人能
否认的。
但是,如果说社会科学研究者并不能控制他所要观察的现象,那也并不完全正确。
其实不过是控制的技术问题,而不是能不能控制的问题”可知,引用自然科学的目的是更好地说明社会科学也有可控性。
由材料二第二段“观察社会现象时,如果我们能确知观察情境各种因子对于被观察现象所起的作用,我们同样可以达到自然科学的实验中所具备的条件”可知,引用自然科学是为了说明社会科学也要注重情境因子,就像自然科学注重实验环境一样。
又例如“题目呈现”第2题:材料一和材料二都谈到调查研究中的“客观”,二者的侧重点有什么不同?请结合材料谈谈你的认识。
(6分)
1.找关键词。
本题的关键词主要是“客观”,其次是“都”。
“客观”,是“谈谈”的对象,“都”则说明两则材料都提到“客观”一词,答题时应侧重比较其不同之处。
2.找对应信息。
材料一中提及“客观”的语句是“调查研究一定要从客观实际出发,不能带着事先定的调子下去,而要坚持……建立在科学论证的基础上”。
材料二中提及“客观”的语句是“有些不肯正视这关系的学者,只提出一个‘客观’的空洞概念……这是不可能的”“你说‘客观’,人家不能承认”。
三、要点意识
要点意识即得分点意识,就是考生在答题时,一定要对这道题可能蕴含几个得分点有一个基本的认识。
有了这个基本认识,答题时才会做到分点、分条、分步骤书写。
高考试题的分值往往提示了答案所必须的要点。
如果是4分或6分题,答案要点就是两个或三个(一般一点2分)。
在真正明确了题意,弄清了命题精神,确定好思维角度,并认真阅读了文本的基础上,经过深思熟虑以后再动笔答题,这样才能做到心中有数,万无一失。
技法归纳
(一)把握文本的主要内容
1.通读材料
阅读材料,概括每一则材料的主要内容。
2.通过分析、比较、综合,了解文本的阐述方向,找准文本所展示的话题,探究材料之间的联系,明确不同点,找准每则材料在内容和观点上的共同点,从而归纳出文本的主要内容及文本主题。
(二)整合文本重要信息
1.审准题意,锁定有效信息区间。
2.在有效信息区间筛选关键词句,提取有效信息,分条归纳作答。
3.归纳整合。
随堂训练
阅读下面的文字,完成1~2题。
(8分)
材料一:
北宋的题山水画诗,固然仍有不少是停留在单纯描述画面,赞扬画家画得逼真,然而融入个人情感的作品比例却大大增加。
更重要的是,与唐代不同,在这类融入个人情感的诗歌中,卧游不再是最重要的表现内容,它只是一个途径,而归隐才是最终目的。
在北宋涉及党争的诗人的题山水画诗中,提到归隐的诗歌约占30%,远远高于唐代。
而谈到归隐的作者更是远多于唐,苏轼、苏辙、黄庭坚、米芾、晁补之、蔡襄、秦观等都有提及。
北宋是山水画发展的一个高峰期,不仅出现了李成、范宽这样杰出的山水画家,而且诞生了郭熙《林泉高致》这样精到的山水画理论总结,而这一时期苏轼的画学理论更
推进了文人画的形成。
在这种背景之下,山水画空前繁荣,山水不仅彻底摆脱了作为背景的尴尬局面,取得了独立的地位,而且融入了文人的情思,更易与诗人契合。
故失意的文人更容易在山水画中找到心灵的栖息之处。
然而林泉之思大量产生的更重要的原因,是与北宋党争有关。
政党之间的相互倾轧,使许多文人卷入了政治旋涡,宦海沉浮的沧桑使文人们大多疲惫不堪,故而转向对山水的倾诉,以求通过山水获得精神压力的释放。
这种情绪深深地反映到了题山水画诗中,成为观山水画所得的一个最重要的感受。
如晁补之《题段吉先小景》三首(其二):
人生何事踏尘埃,闲处胸襟足自开。
不作终南养高价,小山幽桂好归来。
晁补之作为“苏门四学士”之一,亦被作为旧党卷入党争之中,这使其诗歌洋溢着浓厚的归隐情绪。
这首诗否定了唐代以隐居为终南捷径的表达方式,而认同真正的归隐。
在北宋党争之后,题山水画诗建立起一种归隐的情调。
不仅单纯地描述画面,强调画中景致的逼真,而且融入了一种深沉的林泉之思。
这种规范的建立,对北宋之后的题山水画诗书写更产生了重要的导向作用。
归隐情绪成为题山水画诗的一个非常重要的情感模式,如元末明初张以宁《题山水图》:
山水坐来见,翛然无俗氛。
碧岩虚夜月,江树静秋云。
鸟影似犹见,猿声疑或闻。
自怜归未许,遥忆武夷君。
虽然自知不得归,却仍钦慕悠然无俗的山水。
翻阅北宋以后的题山水画诗,常能见到这类蕴含归心的抒情方式,北宋因党争而推进形成的林泉之思,成为后代题山水画诗重要的抒情模式。
(摘编自李旭婷《北宋党争对题画诗发展的影响》) 材料二:
北宋后期翰林图画院设立了“画学”,要求考生“诗中有画,画中有诗”,与诗文为缘,培养了许多优秀画家。
他们的画作题材注重山水,故而山水画逐步占据正统。
此时于山水画上题咏诗作,便成了一种风尚,而且在题诗之时也可表现自己的文采和艺术观点。
元祐年间,以苏轼为首的一大批文人,组织酬唱题诗,产生了大量的山水题画、咏
画之作。
宋代文人与画家之间经常进行交流往来,便于诗作和画作所表达的思想融合统一。
苏轼作为文人,思想理论比较开阔,他积极倡导文人画,与许多画家有往来。
苏轼自己也擅长画文人画,精通画理,苏画现存《枯木怪石图》《竹石图》等多种,他能完整地体悟画作的精髓,所题之诗更具风韵。
苏轼经常与宋代著名的画师文同交往,他接受了文同的画竹需要“胸有成竹”的理论,文同每次作完画都要等着苏轼来题赞,所以有“文画苏题”一说。
苏轼与文同的交往,有利于苏轼体悟山水画所表达的状态,题山水画诗中所表达的气韵更加准确。
并且苏轼在书法上造诣深厚,他的题诗,使绘画与诗歌结合得更加完整。
“文画苏题”这一现象,表明苏轼在创作题山水画诗领域的崇高地位,展现了宋代诗人与画家在求画和求诗的相互吸引下,山水题画诗的繁荣发展。
苏轼的诗画理论首先出现在《王维吴道子画》中,“吴生虽妙绝,犹以画工论。
摩诘得之于象外,有如仙翮谢笼樊。
吾观二子皆神俊,又于维也敛衽无间言。
”苏轼认为吴道子和王维的画作都很绝妙,但更赞赏王维之画意味深长,有所寄托。
苏轼在《书鄢陵王主簿所画折枝二首》(其一)中写道:“论画以形似,见与儿童邻。
赋诗必此诗,定非知诗人。
”他反对诗画片面追求形似,主张言画贵神,言诗贵韵。
苏轼擅长以哲理立意,反映了大部分宋代诗人主张义理的态度。
但是苏轼也在《书摩诘蓝田烟雨图》中写道:“味摩诘之诗,诗中有画;观摩诘之画,画中有诗。
”这是“诗中有画,画中有诗”最为典型的一个论断,它打破了诗歌与绘画之间的壁垒,强调一种意境的契合。
其次,苏轼在诗画理论上讲求“随物赋形”,在《文说》中提出:“吾文如万斛泉源,不择地而出,在平地滔滔汩汩,虽一日千里无难。
及其与山石曲折,随物赋形而不可知也……”苏轼在这里强调一种从容不迫的态度,应该按照事物本身来描绘刻画事物的形象。
再有,崇尚理趣在苏轼的题山水画诗中有着鲜明的体现。
苏轼题山水画诗反映的一花一草、一石一木都充满了理趣,借“画”说“理”的同时,注重审美趣味的艺术阐释。
如《惠崇春江晓景二首》(其一):“竹外桃花三两枝,春江水暖鸭先知。
”苏轼利用“暖”和“知”二字点活了整个画作,用触觉补充绘画的视觉感受,将物象融汇于心,准确表达物象之外的含义,赋予画作强烈的艺术感染力,充满哲理趣味的同时使画面充满活力。
(摘编自毛娜《苏轼山水题画诗研究》) 1.请结合材料内容,给“题山水画诗”下一个简要定义。
(4分)
【答案】题山水画诗是以山水画为写作对象,(1分)以单纯描述画面和融入个人情
感为表现形式,(1分)以表达诗人艺术观点、思想情感为主要内容的一类诗歌。
(1分)(句式1分)
【解析】下定义这类题,首先要找到种差和属差,然后梳理并筛选被定义项的性质和特征,最后按照“……是……”的句式整合作答。
首先筛选出有效信息:材料一“停留在单纯描述画面,赞扬画家画得逼真,然而融入个人情感的作品比例却大大增加”“转向对山水的倾诉,以求通过山水获得精神压力的释放。
这种情绪深深地反映到了题山水画诗中”“不仅单纯地描述画面,强调画中景致的逼真,而且融入了一种深沉的林泉之思”;材料二首段“此时于山水画上题咏诗作,便成了一种风尚,而且在题诗之时也可表现自己的文采和艺术观点”。
综合以上信息可概括出“题山水画诗”的写作对象、表现形式和主要内容。
然后找到主、谓、宾,即题山水画诗是(一类)诗歌。
再将上述有效信息作定语,用“……是……”的主、谓、宾句式作答即可。
2.王维《山中》一诗写道:“荆溪白石出,天寒红叶稀。
山路元无雨,空翠湿人衣。
”请结合材料二中苏轼的诗画理论,谈谈你对此诗的理解。
(4分)
【答案】①“诗中有画”:苏轼称赞王维把诗歌和绘画有机地结合起来,并善于将画境融入到诗境之中。
“蓝溪”“白石”“红叶”“空翠”和谐而错落地展现在“天寒”的“山路”中,俨然一幅清秀幽雅的秋山溪石图,色彩明丽,清新秀美,富于诗情画意。
②“随物赋形”:苏轼在这里强调应该按照事物本身来描绘、刻画事物的形象。
如首句写冬寒时的山溪就抓住了其主要特征:天寒水浅,山溪变成涓涓细流,露出磷磷白石,显得特别清浅可爱。
【解析】要评价王维的诗歌,必须先结合材料二中苏轼的诗画理论。
从材料二可以看出,苏轼关于诗画最重要的理论是“诗中有画,画中有诗”,其次是“随物赋形”。
诗中有画,主要是指诗歌语词富有画面感、视觉感;随物赋形,主要是指按着事物自然
的面目百行来描绘,不刻意雕琢。
王维《山中》一诗,画面色彩感强烈,所写内容随意自然,符合苏轼的诗画理论。